姚 萍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白居易,字樂天,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新鄭(今屬河南),是中唐時期的詩人,與元稹共創(chuàng)中唐詩壇的元白詩派,重寫實、尚通俗,他的《長恨歌》、《琵琶行》廣為人們傳誦,連唐宣宗也曾寫詩稱贊:“童子解吟長恨曲,牧兒能唱琵琶篇?!保ā兜醢拙右住罚┛梢姡拙右椎脑姴女敃r名滿天下,并且一直傳才名于后世。白居易自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進士及第,熱情參政,直言進諫,直到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左遷九江郡司馬,震撼了他的內心,使他對人生有了另一番思考,他在長詩《琵琶行·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遷謫意?!雹佟杜眯小肥亲髡咭罁嵤露鳎惆l(fā)的也是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因此感人至深,千古流傳,使后人感于其事而發(fā)其情。于是在戲曲發(fā)展成熟的元明清時期,有許多人便根據白居易的詩來揣度鋪演出一幕幕精彩故事。
在中國古代戲劇中,有許多取材于歷史的作品,盡管古代并無“歷史劇”這一概念,但是我們可以把這些取材于歷史的作品都稱作歷史劇,只是關于“歷史劇”的概念卻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孫書磊老師《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一書中將創(chuàng)作時限為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以前,劇中主角為歷史真實人物,劇中主要關目或其具體背景或人物精神有相關的文獻依據的戲劇都作為歷史劇。②本文采納其有關歷史劇概念的觀點,因此,只要是以白居易為主角的清道光二十年以前的劇作都在本文論述的范圍之內。
據莊一佛《古典戲曲存目匯考》記錄,以白居易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中國歷史劇作品有宋元闕名作品《許盼盼燕子樓》、《琵琶亭》,元雜劇《江州司馬青衫淚》(以下簡稱《青衫淚》),明傳奇《青衫記》,清雜劇《十錦堤》、《香山宦跡》、《四弦秋》、《琵琶行》,以及清傳奇《司馬衫》、《琵琶亭》。其中《許盼盼燕子樓》未見著錄,事出《長慶樂·燕子樓詩序》,演白居易與盼盼贈和詩事?!妒\堤》作者為蕊棲居士,此戲也未見著錄,但在《曲??偰刻嵋分杏写吮荆瑒⊙莅拙右踪H杭州,筑堤捍錢塘,放浪湖山事?!断闵交论E》只為《今樂考證》著錄,謂無名氏寫本,疑演白居易事。此外,宋元闕名作品《琵琶亭》,元雜劇《青衫淚》,明傳奇《青衫記》,清雜劇《四弦秋》、《琵琶行》,以及清傳奇《司馬衫》、《琵琶亭》屬于同一題材劇,鋪演白居易敘事長詩《琵琶行》,可惜宋元闕名雜劇《琵琶亭》,清傳奇《司馬衫》、《琵琶亭》均未見著錄。以上與白居易有關的作品有多半已經散佚,現存于世的只有馬致遠的《江州司馬青衫淚》,顧大典的《青衫記》,蔣士銓的《四弦秋》,以及趙式曾的《琵琶行》四種。
綜觀此四種劇作,都是依據白居易的著名長詩《琵琶行并序》而作,但創(chuàng)作時代不同,文體有異,且劇情也有所不同。其異同之處大概有以下兩點。
1.故事主干異同。《青衫淚》與《青衫記》兩劇的故事主干基本相同,故事的虛構成分很多,均是寫白居易與友人到京郊尋訪琵琶名妓裴興奴,白、裴相歡相愛,同訂白頭之約,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裴興奴自此不再接客,裴母逼她嫁給浮梁茶商劉一郎,后來白居易送別友人于江州船上,忽聞鄰舟有琵琶聲響,好似裴興奴指撥,遂請相見,最后二人終得團圓。這些重要關目,二劇大體相同,只是在一些細節(jié)處理上有所差別。如《交游訪興》一出中的人物便不同,《青衫淚》是白居易與賈浪仙、孟浩然同去,而《青衫記》中白居易是與劉禹錫、元稹同往。再如白居易與裴興奴在潯陽江上重逢后,《青衫淚》中最終是通過皇帝判決二人再結夫婦,而《青衫記》的敘述更為簡略,劉一郎失足溺江而死免去了訴諸官府一節(jié),劉禹錫當場判決,干脆利落地使二人重得團圓。
《四弦秋》的故事是基本按照《琵琶行》一詩的情節(jié)來寫的,劇中琵琶女不是裴興奴而是花退紅,白居易與花退紅也并無前緣,只于白居易送客之時相逢與潯陽江上,白居易由琵琶女之身世想到自己的仕途坎坷,淚濕青衫,突出了詩中“同是天涯淪落人”感嘆。趙式曾的《琵琶行》與其他三劇頗異,劇寫白居易謫居潯陽,過著隱士一樣的生活,因江神馮夷憐惜,使之與商婦相見,劇中人物諷刺九江人勢利無情,比九江官為狐鼠狡兔。
2.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的原因不同。《青衫淚》中,因為唐憲宗勵精圖治,要改革除弊,而“怎奈文臣中多尚浮華,各以詩酒相勝,不肯盡心守職。中間白居易……等尤以做詩做文,誤卻政事,若不加譴責,則世風日漓矣”。(《青衫淚》楔子)于是白居易被貶往江州?!肚嗌烙洝分械陌拙右资且蛑揖龕蹏?,反對分裂割據,反對宦官專權,反對聚斂擾民,“抗疏仵旨”,觸怒當權者,因而遭貶?!端南仪铩分兴鶖拙右妆毁H原因是因宰相武元衡被政敵派人刺殺,白居易上書請求捉拿兇犯,其他大臣惱其越分言事,“御史未言,坊官多事,甚屬可惡”,(《四弦秋》“改官”)趁機參本,稱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墮井而死,而白居易反作賞花新井二詩,大為不孝,遂被貶為江州司馬。據《新唐書》記載:
是時,盜殺武元衡,京都震擾。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刷朝廷恥,以必得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悅。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居易賦《新井篇》,言浮華,無實行,不可用?!背鰹橹荽淌贰V袝崛送跹纳涎圆灰酥慰?,追貶江州司馬。③
即是說白居易是因武元衡被殺一事得罪了執(zhí)政大臣而被貶。如此看來,《四弦秋》中所敘白居易被貶原因是與歷史相符合的,而另外兩劇都是作者的虛構。
白居易在元代雜劇、明代傳奇中被塑造成文采風流的才子形象。試看《青衫記》第七出《交游訪興》,白居易與元稹及第受封,功名加身,頗遂青云之志,劉禹錫為展契闊慶賀之情意,邀白居易、元稹到郊外賞春,正是“花光艷,草色新”之時節(jié),三人踏至郊外,白居易首先提議:“請問二兄,既要飲酒,須尋個人家,才覺方便?!痹「胶汀罢恰?,于是經劉禹錫指引,便來到裴興奴家,裴興奴第一次見到白居易與元稹便暗自揣度“此二位絕非凡品”,并且叫媽媽:“煮好茶來吃,今日的客不必尋常?!边@一段從正面及側面兩個方面反映出了白居易的風流倜儻。有美酒、美女相伴,還有琵琶天籟欣賞,這正是文人們的風流雅趣。再如馬致遠的雜劇《青衫淚》第二折,便借裴興奴之口“你文章勝賈浪仙,詩篇壓孟浩然”贊嘆了白居易的詩才。這兩劇中的白居易雖然都風流倜儻,卻也真摯情深。白居易與裴興奴初遇時便互生好感,兩情相悅,之后更是情深意重,當被貶往江州之時,白居易并未因為自己的仕途而感到哀傷,反而是放心不下裴興奴,不忍與之分離,“實指望相守永久,誰想又成遠別”。(《青衫淚》第二折)訪興不遇,白居易惆悵萬千,哀嘆:“可憐可憐,我若在此做官,或者他寧靜還家,還有相見之日,我今遠謫,他又飄流,縱使回來,何由會面,教我好傷感人也?!保ā肚嗌烙洝贰霸L興不遇”一出)可見白居易對裴興奴的感情是真摯的。白居易來到江州赴任之后,便立刻遣迎其侍妾小蠻與樊素來江州陪伴,一是因為“寂寥無伴,難以遣懷”,另一原因也是因為對蠻素二姬的情深與承諾。在這兩個劇中,白居易被塑造為一個重感情、守承諾的君子形象。
《四弦秋》中的白居易在這一點上與《青衫記》、《青衫淚》頗有些不同,作者蔣士銓“謂向有《青衫記》院本,以香山素狎此妓,乃于江州送客時,仍歸于司馬,踐成前約。命意敷詞,庸劣可鄙。同人以予粗知聲韻,相屬別撰一劇,當付伶人演習,用洗前陋”,④因此并沒有將劇本寫成才子佳人題材的故事,劇中的白居易與琵琶女花退紅并無感情糾葛,只是偶爾在江中相遇,琵琶女彈唱身世遭遇之不幸,引起被貶江州的白居易無限惆悵,因而淚如雨下打濕了青衫?!端南仪铩窙]有塑造白居易風流才子的一面,沒有寫他對愛情的真摯深情,因此藝術形象不如《青衫淚》及《青衫記》塑造的形象豐滿,其藝術成就也遠不如《青衫淚》及《青衫記》。
歷史上的白居易于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遺、充翰林學士。這一時期的白居易以極高的參政熱情,“有闕必規(guī),有違必諫”,屢次上書指陳時政,倡言蠲租稅、絕進奉、放宮女、抑宦官,面折廷爭。與此同時,他還創(chuàng)作了《秦中吟》、《新樂府》等大量諷喻詩,鋒芒所向,權豪貴近為之色變。而劇作中的白居易也是這樣忠君愛國,直言敢諫,并且對國事自有見解,顯示出了他的政治才能。尤其是《青衫記》一劇中,如《元白揣摩》、《元白對策》等出都充分表現了白居易的政治才能。第二出《元白揣摩》中白居易首先上場,一曲【高陽臺】氣勢豪邁,壯志凌云,后與元稹分析國家時事,發(fā)現“藩鎮(zhèn)縱橫,朝綱解紐,正澄清攬轡時節(jié)”,并針對“一向言路不開了”這一問題提出:“言路當開,直臣應獎,須知帝裾難絕。”元白揣摩時事,一抒生平之愿,立下整頓乾坤之雄心壯志。風塵仆仆趕往京城會考的元白二人對策之時雄心大展,喜遂成龍之愿,一舉中第,這也充分說明了二人的卓越才能。但也正是因為他的忠貞愛國之心,直言敢諫之膽,才使他觸怒權貴,被貶江州。盡管如此,皇帝最終還是“終不忍棄”,將其召回京城。白居易蒙召而回京,從側面更進一步塑造了白居易忠貞愛國的形象。
盡管現存于世的四種以白居易為題材的歷史劇存在諸多差異,對白居易形象的塑造也各有重點,但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上分析的兩種形象,無論是風流才子的文人形象,還是忠君愛國的士大夫形象,劇中的白居易都較為真實,與歷史上記載的白居易形象相差無幾,劇作者對白居易的遭遇也是持同情態(tài)度,并且對其才華與情深也不吝辭藻,白居易在歷史劇中的形象可謂是飽受贊揚的文人士大夫的正面形象。
注釋:
①黃竹山,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73.
②孫書磊.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
③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5:4302.
④蔣士銓撰.周妙中點校.蔣士銓戲曲集[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3:185.
[1]黃竹山,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孫書磊著.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5.
[4]蔣士銓撰.周妙中點校.蔣士銓戲曲集[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3.
[5]莊一佛.古典戲曲存目匯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潘培忠.《青衫淚》故事淵源嬗變[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9.5,VOL31,(3).
[7]吳晟.意向·時空·心理——《琵琶行》與《青衫淚》文體比較[J].藝術百家,2009,(4),(總109).
[8]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