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 215009)
從話輪轉換角度談“誰”的篇章功能*
李春芳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 215009)
受人物關系和場景的限制,在具體語篇中疑問詞“誰”的疑問程度高、疑問信息含量大,可以強制話輪轉換的實施。在會話中疑問詞“誰”通過表稱代、限定和充當固定用法使話輪得以順利流轉,從而實現(xiàn)其篇章功能。
誰;話輪;話輪轉換;篇章功能
現(xiàn)代話語分析理論認為,話語的基本單位是韻律單位(intonation unit),篇章的基本單位是句子或話輪(turn)。話輪是指在會話過程中,說話者在任意時間內連續(xù)說的話語,其結尾以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互換和各方的沉默等放棄話輪信號為標志[1](P22)。話語分析的突破口是話輪轉換,它能產生有意義的話語,換言之,無論說話人以怎樣的話語開始談話,聽者的回答不會脫離談話的語境,而且和前述話語緊密關聯(lián)。話輪轉換在語篇中常常有形式標記,它的轉換經常出現(xiàn)在會話的“轉換關聯(lián)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縮寫為TRP)上,即一個話輪可以識別的終止位置,也就是一個話輪構成單位(turn construbtional unit)中受話人認為可以發(fā)生話輪轉換的位置,如句子或分句的結尾處。
徐杰、張林林[2](P71)把疑問程度予以量化,分為四級,主要考察疑問句類型與疑問程度的關系,其中特指疑問句的疑問程度參數(shù)為100%,可知疑問標記“誰”的疑問強度極高,有強制話論轉換的功能。也就是說,發(fā)話人在不明白或沒有聽清楚某事物的情況下進行發(fā)問,毫無傾向性,純粹依賴疑問對象在答案中提供的信息來填補問句中提到的信息空缺?!罢l”的篇章功能主要通過語境或話輪來體現(xiàn),下面我們就從話輪轉換的角度來探討“誰”的篇章功能。
呂叔湘[3](P281-281)指出特指問句是“對于事情的某一部分有疑問”,它“除疑問語氣詞外,還要用疑問指稱詞來指示疑問點所在”。也就是說,每個特指疑問句都有一個“疑問點”,它以相應的陳述句作為前提條件,但該陳述句是一個信息不充分(insufficient)的句子,即它的某個成分所指稱的個體或所表述的內容不明確[4](P77)。
疑問代詞“誰”,用在此類特指疑問句中,首先表示疑問點所在,詢問具體的個人和一些人,直接引起受話人的注意。由于“預設句表達的內容和疑問點的選取”[5](P40)不同,“誰”字特指疑問句的表現(xiàn)形式和指代含義也不一樣。如:
(1)查理:瑪瑞克先生,誰發(fā)明的這個誹謗性的外號:“黃色染料”?
瑪瑞克:(不安地看格林渥一眼)那,就那么叫起來了。(《嘩變》)
例(1)中的“誰”放在句首,帶有強烈的疑問信息,表示稱代,作句子的語法主語,是句子的焦點信息(focus)。該句中存在一個前提條件:有人發(fā)明這個誹謗性的外號“黃色染料”,這一預設的目的是想探明“是誰發(fā)明了這一誹謗性外號”,因而在激烈的法庭辯論中,外號“黃色染料”的發(fā)明者自然就成了雙方律師關注的中心問題。律師查理用“誰”字發(fā)問,既凸顯焦點信息,又告訴聽眾該“疑問點”是自己所談話題的一部分內容,希望該話題能夠得到進一步指認。這樣他既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又擊中被告的要害,使其惶恐不安。
(2)茶客甲:譚嗣同是誰?
茶客乙:好像聽說過!反正犯大罪,要不,怎么會問斬呀!(《茶館》)
例(2)中的“誰”用在“是”動詞后作表語,符合“NP是誰”[6](P39)句式表達結構,其前提預設“有 NP這么一個人”。從主位信息結構來看,“譚嗣同”是主位,但他已經成為前提條件的部分內容,雖處于句首位置,屬于“舊信息”?!笆恰焙汀罢l”一起構成述位部分,疑問點跟信息焦點重合,“誰”雖處句末位置,依舊成了句中要探知的新信息。該例句是描述性的問句,一群茶客聚集在茶館喝茶、聊天,“譚嗣同”是他們所談論的話題,發(fā)問者想讓其他人就這個話題提供更多的信息,加以說明和描寫,很顯然句中的“誰”,起到強制話輪轉化的作用。
(3)松二爺:黃爺!黃爺!
黃胖子:(揉揉眼睛)誰呀?
松二爺:我!松二!您過來,給說句好話!(《茶館》)
例(3)中的問句是由“誰”構成的獨詞句,話輪中凸顯了疑問代詞表示的焦點信息,省略了已知信息,疑問語氣強烈、急促,迫使受話人立即給予答復。在當時的語境下受話人回答簡潔、清楚。句中的受話人在談話中均遵守合作原則中的量的準則和方式準則,簡短回答完畢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邢福義[7](P73)認為:特指是非疑問句是指句中用了特指求代的疑問代詞,句末用“呢“構成的句子。在特指是非問句中“誰”可以用特指求代的疑問代詞,起到強制轉化話輪的作用。
(4)——:“里面有誰不行了嗎?”
——:“老太太病了。”(海波《鐵床》)
(5)你們該實事求是呀,你們難道有誰拒絕改造了嗎?(楊絳《丙午丁未紀事》)
句子中的“有誰”相當于“有什么人”,發(fā)話人想從受話人處尋求答案。有時可以把“有誰”的“有”隱去,讓“誰”成為全句的主語,同樣也是在尋找答案。如:
(6)(有)誰要看書嗎?可以借書啊!(趙大年《最危險的時候》)
“有誰”后邊一般續(xù)上動詞性成分,在承上提問的情況下,后續(xù)的動詞成分可以隱去,但“有”字前面必須加上“還”。
(7)媽媽:誰欺侮了你?
孩子:張小三和李小四。
媽媽:還有誰嗎?
孩子:還有趙小五。(轉引自《邢福義,1987》)
上例中發(fā)話人以“誰”發(fā)問,求疑點明確,受話人不得不地接過話輪,給出答案。接著原發(fā)話人采用省略結構“還有誰”,迫使受話人再次接過話題。由此可見在特指是非問句中,“誰”有強制話輪轉換的功能。
“誰”的疑問限定詞或屬格是“誰的”。二者用法大致相同,均可以構成特指問句,帶有較強的疑問指數(shù),在會話過程中促使話輪轉化自動生成。請看下面兩個例句。
(8)奧利弗:奧利弗,要知道法學院的校長是我的老同學。
詹妮弗:你要他說什么?你的性生活怎樣?
奧利弗:詹妮,你站在誰(的)一邊?(《愛情故事》)
例(8)用疑問限定詞(interrog.Det)+NP構成特指問句,發(fā)話人急于讓受話人明確表明立場,同時帶有責備的口氣。通常漢語中“誰的+NP”等于“誰+NP”。漢語是一種缺少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在句子中添加“究竟”、“到底”等副詞來加強“誰”的疑問語勢,而且這些修飾語不需要后置,可以放在疑問詞之前。
(9)喬:小心些,不要再灑出來了。
俄:灑出來?到底是誰弄灑的?
喬:是你。
俄:我?!
(10)康六:到底給誰呢?
劉麻子:我一說,你必定從心眼里樂意!一位在宮里當差的!(《茶館》)
(11)——:昨晚家里究竟誰來了?
——:噢,我記不起來了。
上面例句分別用程度副詞“到底/究竟+誰”做強化語,強調說話人思想情感上的困惑,表達了迫切想知道事實真相的心理,有時兼有責備和不滿。例句(9)、(10)就疑問焦點,直接答復,強制話輪轉換。例(11)中雖然對方沒作具體解釋,由于疑問信息必須得到填補,也作出反應,盡管回答得支支吾吾,還是實現(xiàn)了話輪的轉變。
漢語中有很多“誰”字構成的固定短語,又叫習用語。如:“誰知道”、“誰料”、“誰說”、“誰想”、“誰叫你”等等。請看下面的例句:
(12)我知道,乖,可誰知道買得著面買不著呢!就是糧店可巧有面,誰知道咱們有錢沒有呢?(《茶館》)
(13)誰知道十五鐘以后,表姐第三次來電話,我有點生氣了。(《圍城》)
(14)顧八奶奶:(長嘆一聲)誰知他怎樣了?這兩天就沒見著他的影子……(《日出》)
(15)陳白露:(突然聲色俱厲地)站住?都進來?
誰叫你們都進來?你們吃什么長大的?(《日出》)
(16)李石清:誰說沒有正經人,潘經理不就是個正經人么!你看他辦學校,開工廠,辦救濟院,這不是好人做的事?(《日出》)
(17)方鴻漸嚇得跳起來道:“誰講我是哲學家和詩人?我更不會喝酒,簡直滴酒不飲?!?《圍城》)
(18)褚慎明到了歐洲,用盡心思,寫信到柏格森寓處約期拜訪,誰料原信退回,他從此對直覺主義痛心疾首。(《圍城》)
(19)辛楣道:“孩子們真可怕,他們嘴里全說得出。劉小姐表面上很平靜快樂,誰想到她會哭,真是各有各的苦處,唉!”(《圍城》)
例(12)可以理解為“乖,我也不知道能否買得著面。就是糧店正好有面沒有人保證我們一定有錢呀!”。句中的“誰知道”用于反詰,含有“不知道”的意思,同時加強否定語氣。例(13)中的“誰知”和例子(12)用法相近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顧八奶奶對小情人的擔心、愛憐、無可奈何的心理,句中“誰”表示反問,不要求回答。例(13)中的“誰知道”、例(18)中的“誰料”、例(16)的“誰說”、例(17)“誰講”、例(19)“誰想”,都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等于“不料”、“未曾想到”,意思同“天知道”、“鬼知道”意思相近。例(15)中的“誰叫你(們)”,既表達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又增強了否定意味。表達了陳白露對那群土匪式的人物,私闖房間搜索小東西行為的憤慨之情。上面習用語中的“誰”,其意義實質上就等同于“我不”或“我沒”。說話人通過疑問的方式表示出強烈的否定、責難或不滿的心情,主觀色彩濃厚,感情傾向明顯,對話論輪轉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強。
綜合上面分析來看,在話輪處理方面,疑問句中疑問指向的不同、疑問信息含量的高低、疑問程度的強弱,都可以導致話輪發(fā)生變化。在具體語境中受人物關系和場景的限制,“誰”的疑問程度高、疑問信息含量大時都可以強制話輪轉換的實施;在會話中疑問詞“誰”通過表稱代、限定和使用固定用法使話輪得以順利流轉來實現(xiàn)其篇章功能。
[1]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徐杰,張林林.疑問程度與疑問句式[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5,(2).
[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A].呂叔湘文集(第一卷)[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4] Vander Wouden Ton.Negative contexts:Collocation,polarity and multiple negation[M].London:Routeledge Press,1997.
[5][6]王燦龍.“誰是 NP”與“NP 是誰”的句式語義[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2).
[7]邢福義.現(xiàn)代漢語的特指是非問[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4).
H030
A
1008-4681(2011)04-0088-02
2011-05-20
李春芳(1969-),女,江蘇徐州人,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漢對比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及外語教學。
(責任編校: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