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映春
(嘉應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及其社會文化因素探究*
楊映春
(嘉應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詞匯互借是語言中的共有現(xiàn)象,英語在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眾多的漢語借詞,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對豐富英語詞匯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通過探討漢語借詞的歷史淵源、借用方式及其語言特征,并分析其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因素,不僅可以加深認識許多語文現(xiàn)象,而且可以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漢語借詞;語言特征;社會文化
正如語言學家薩呸爾(Spair)所說“語言象文化一樣,是很少能自給自足的?!保?]一個國家和其它國家的交流過程中,不斷地從這些國家的語言中吸收有用的語言來豐富自己的詞匯,語言之間的這種相互借用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在英語中也是這樣。英語經(jīng)過1500年的變遷,從幾個日耳曼部族的語言發(fā)展成為今天世界上最流行的語言,稱為“不是世界語的世界語”,這與其詞匯的開放性是分不開的。英語可以自由接納外來成分,借詞已經(jīng)達到50多萬個。英語的外來詞不僅來源于法語、拉丁語和希臘語等歐洲語言,也包括來自漢語的亞洲語言。
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英語中大量涌現(xiàn)漢語借詞的現(xiàn)象始于一百多年前,尤其是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漢語的國際影響也越來越大,英語中來源于漢語的詞匯與日俱增,大量富有中國特色詞匯的漢語借詞進入英語。歐洲人做過統(tǒng)計,自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匯中,漢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它來源。據(jù)最新統(tǒng)計,漢語借詞共有1488個,包括音借詞和意借詞[2]。研究英語中的漢語借詞不僅可以加深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也可以加深認識許多語言現(xiàn)象。本文擬從詞匯學的角度對英語中的漢語借詞的歷史淵源、類別、借用方式、語言特征進行一個較全面的探討。
在英語中有1400多個漢語借詞,在英語的各類借詞來源中,其數(shù)量排第11位。這些借詞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飲食、政治、經(jīng)濟、風俗、醫(yī)藥等19個方面。這些漢語詞匯進入英語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下面擬從三個時期對借詞的發(fā)展進行考察。
(一)早期:17世紀前進入英語的漢語借詞
17世紀前,我國與英國的經(jīng)貿(mào)往來、人際交往很少,因此進入英語的漢語借詞極為有限,主要是與中國國名有關的China、Chinese、Sino及 silk、tea等詞。有趣的是,這些首批漢語借詞并非從漢語借入,而是經(jīng)過第三國甚至多國進入英語。silk是最早進入英語的漢語詞,根據(jù)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記載,silk是經(jīng)絲綢之路通過拉丁語(sericus)和希臘語 (seres)于公元888年進入英語的[3]。它進入英語后有很強的構詞能力。
關于China的來源,OED認為出自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chin),在16世紀轉(zhuǎn)化為China,于1555年進入英語。另外,多數(shù)學者也認為“秦”進入阿拉伯語時為Sin,再到希臘語成了Sina,拉丁語成了Sinae,最后進入英語才成為今天的Sino。
茶葉也是較早進入英語的借詞。根據(jù)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記載,葡萄牙人在16世紀從澳門將茶帶入歐洲,同時也帶去cha這個詞,并于1598年進入英語。而tea源自閩南語的發(fā)音de,后de為te或 tay,經(jīng)印尼爪哇進入荷蘭語,于1601年進入英語成了tea。
另外,本階段進入英語的漢語借詞還有 galingle(良姜)、bonze(和尚)、litchi(荔枝)、typhoon(臺風)、mandarin(官話)等。其中,bonze經(jīng)由日語,galingle經(jīng)由阿拉伯語、法語進入英語。而 mandarin(官話)的“移民”路線更為復雜:漢語→印地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英語。
(二)中期:17世紀初期至20世紀初期
17世紀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英國出于海外擴張的需要,與當時中國的貿(mào)易往來日益頻繁。1637年中英兩國開始直接接觸后,進入英語的漢語借詞也隨之增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4]:
1.有關飲食的有:ketchup(蕃茄醬)、chao mein(炒面)、chaofan(炒飯)、pakchoi(白菜)、lomei(拉面)、tufu(豆腐)等。
2.有關植物、水果的有:gingko(銀杏)、gingseng(人參)、longan(龍眼)、loquat(枇杷)、tung(桐油樹)等。
3.有關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的詞有:chopstick(筷子)、pipa(琵琶)、kowtow(叩頭)、Hakka(客家)、kylin(麒麟)、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
(三)近期:20世紀至現(xiàn)在
這一時期,中國經(jīng)歷了幾次重大社會變革,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多,英語中很多借詞應運而生,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大量反映新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一些反映文娛、體育方面的和少數(shù)醫(yī)藥、科技的借詞涌入英語。這些借詞包括:
1.有關政治、經(jīng)濟的有:paper tiger(紙老虎)、four modernization(四個現(xiàn)代化)、open-door policy(對外開放)、one counrty,two systems(一國兩制)、special economic zone(經(jīng)濟特區(qū))等。
2.有關語言、文化、風俗的有:makjong(麻將)、kwoyu(國語)、cheongsam(旗袍)、spring rolls(春卷)、yangko(秧歌)、fengshui(風水)、qigong(氣功)等。
3.有關飲食的有:wonton(餛飩)、jiaozi(餃子)、dimsum(點心)、bird’s nest(燕窩)、Pekin duck(北京烤鴨)等。
4.有關醫(yī)藥、科技的有: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藥)、barefoot doctor(赤腳醫(yī)生)、taikonaut(太空宇航員)等。
5.有關社會生活的有:guanxi(關系)、iron-boat bowl(鐵飯碗)、official profiteering(官倒)、laid-off workers(下崗工人)、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藍子工程)等。
綜觀各個時期英語的漢語借詞情況,就借詞的來源看,官話(普通話)為英語提供的借詞最多,如tofu(豆腐)、maotai(茅臺)、yinyang(陰陽)、hutong(胡同)、yuan(元)、li(里)等。其次是粵方言(主要與吃有關),如 dimsum(點心)、wonton(云吞)、litchi(荔枝)、longan(龍眼)、choysum(菜心)等。再次是閩方言(主要與茶有關),如tea(茶)、hohea(武夷茶)、oo long(烏龍茶)、congou(功夫茶)等。最后是吳方言,如 sam pan(舢板)、mahjong(麻將)等。
(一)漢語借詞的語法特征
漢語借詞滲入英語后,一方面逐漸為英語同化,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其特有的語法特征。
1.拼寫形式:最初,在詞典的編撰過程中,往往標有[漢]字字樣以示其源,而且單詞的拼寫多用斜體。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和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少用或不用斜體,兩個音節(jié)的詞一般采用合寫,而不用分寫式,如 kongfu,cheongsum等。
2.數(shù)的形式:借詞中的名詞多反映出現(xiàn)代英語名詞的曲折變化,即多數(shù)可數(shù)名詞通過加-s可變成復數(shù),如litchilitchis,tea-teas,typhoon-typhoos等。但也有許多詞是零復數(shù)形式,表示度量衡和貨幣單位的名詞借詞均為零復數(shù)形式,詞尾不加-s,如 two yuan,five jin,eight li等。
3.首字母大小寫形式:通常采用首字母小寫形式,但專有名詞或?qū)S忻~派生的詞一般應大寫首字母,如Confusian,Mandarin,Taoist等。
(二)漢語借詞的詞匯特征
英語之所以成為世界上詞匯量最豐富的語種,除了對外來詞的兼容并蓄外,還因為它對外來詞的改造能力特別強,一旦吸收后,可以經(jīng)派生、復合,轉(zhuǎn)化出許多新詞。
1.派生法
派生變化是英語的詞法特征,英語中的漢語借詞也不例外。Taoism(道教)、Taoist(道家)和 Taoistic(道教的)都是由單詞Tao(道)派生出來的。kaolin是一個源于漢語的借詞,意思是“高嶺土”,由 kaolin派生出來的詞有kaolinic(高嶺土的)、kaolize(高嶺土化)、kaolization(高嶺土作用)等。
2.復合法
一些漢語借詞引入英語后,用復合構詞法又形成了很多新詞。以tea(茶)為例,由tea和其它詞構成的合成詞數(shù)量眾多。在語料庫中tea的前位合成詞多達81個,如tea bag(袋茶)、tea house(茶館)等;后位合成詞有49個,如gunpowder tea(珍珠茶)、Arabian tea(阿拉伯茶);中位合成詞有3個,如ceylon tea tree(錫南茶樹)等。mandarin通過復合法也為英語增加了幾個漢語借詞,如mandarin duck(鴛鴦)、mandarin orange( 中國橘)、mandarine oil(橘皮油)、mandarin porcelain(東方瓷器)等。
3.轉(zhuǎn)化法
轉(zhuǎn)化法也叫零派生法,不加任何詞綴,直接將該詞詞性轉(zhuǎn)化成另一種詞性的構詞法。名詞tea可以轉(zhuǎn)化為動詞“飲茶”,也可轉(zhuǎn)化為形容詞,如tea tree。名詞Mao也可以轉(zhuǎn)化為形容詞,表示“毛式服裝的”,作定語修飾名詞,如 Mao jacket。另外,mahjong原也僅是名詞,表示“麻將”,但它也可以轉(zhuǎn)化為動詞,表示“贏麻將”。
英語中的漢語借詞除了通過各類構詞法形成不少新詞外,一些漢語借詞也通過詞義的變化獲得了更多的新義,豐富了漢語借詞。
(1)狹義變得廣義化。tea一詞是根據(jù)閩南音譯而來的漢語借詞,現(xiàn)在它作為名詞,意義有所擴大,表示“茶樹、茶葉、茶點”等。ginseng(人參)不但指“人參”這種植物,而且表示有人參制成的藥品。katsup(茄汁)一詞是閩南語“茄汁”的諧音,如今英語中katsup不僅指“茄汁”,還表示“淺紅色”。
(2)詞的用法引申化。在英語中一些表示城市名的詞進入英語后詞義引申化了。nankeen原指城市“南京”,后來指南京產(chǎn)的本色布褲子。pekin原指城市“北京”,后亦指北京特產(chǎn)——北京鴨或北京寬條子綢。shanghai是中國的一個城市名,首字母小寫可作“埔東雞”,用作動詞時指“拐騙”、“協(xié)迫”[5]。另外,chin-chin一詞由官話“請請”音譯入英語,該詞的意義在漢語“請”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表示客氣的招呼,并且具有引申義“聊天、閑談”。
英語從漢語中借用了大量的詞語,但是,借用方式卻不盡相同,主要采取以下四種方式:
(一)音譯
音譯指通過漢語詞匯的發(fā)音轉(zhuǎn)變成英語詞匯的方式,它適用范圍廣,由此引入的漢語外來詞數(shù)量也最多。如 China是漢字“秦”的音譯,maotai(茅臺)、yingyang(陰陽)、fengshui(風水)、pingying(拼音)、guanxi(關系)等都是根據(jù)漢語拼音拼寫而成。另外,不少音譯詞也是由粵、閩方言的發(fā)音轉(zhuǎn)化而成的。如 litchi(荔枝)、cheongsam(旗袍)、dimsum(點心)來自于粵語的音借詞,而 Amoy(廈門)、fukien(福建)、cum shaw(賞金)則來自與閩方言。
(二)意譯
意譯指將漢語詞匯翻譯成為英語表達形式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成為英語的漢語借詞也不少,這些詞一般是兩個單詞以上的短語,如dragon-boat festival(龍舟節(jié))、special economic zone(經(jīng)濟特區(qū))、spring roll(春卷)、running dog(走狗)等。由 lose一詞構成的短語,如 lose face(丟臉)、save face(保全面子)、give face(給面子)都是由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意譯借詞。
(三)音譯混合法
確切地說,音譯混合法就是半音半譯法,即將原詞一分為二,一半音譯,一半意譯,構成音譯混合詞(loan blend)。如:Beijing opera(京劇)、China town中的 China是“秦”的音譯,而 town則表“城市”,Shandong University(山東大學)、lungching tea(龍井茶)、silk road(絲綢之路)等也屬于這類音譯混合借詞。
(四)音譯加英語詞綴
以該方式借入英語的漢語借詞由兩部分組成,即音譯的漢語詞加英語構詞成分(一般為后綴)。如 Maoist(毛澤東思想的追隨者)=Mao(毛)+ -ist,Pekingology(北京學)=Peking(北京)+ -ology。
英語中漢語借詞除了上述方式外,還有些特殊的情形。有的詞語通過洋涇浜英語(pidgon English)進入英語詞匯。如 joss stick(香火)、chopsticks(筷子)、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另外,還有些詞通過其它語言間接進入英語,如soy(醬油)通過日語進入英語,而typhoon通過阿拉伯語進入英語。
(一)中國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化是英語吸收漢語借詞的誘因
在17世紀之前,絲綢、茶葉、瓷器等都是中國當時最先進的物質(zhì)文化,英國從中國輸入的多是代表這種最先進文化的借詞。早期進入英語的漢語借詞詞匯雖少,但準確反映了我國絲綢文化、茶葉文化對西方的影響。17世紀至20世紀初的中國雖然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西方對中國文化不再以仰視的目光對待,但是西方人對中國美味的飲食還是贊不絕口,崇尚中國的飲食文化。這段時期出現(xiàn)較多的是反映中國飲食類的漢語借詞。這些詞基本上源自粵語,像chop suey(雜碎)、wonton(餛飩)、pa- choi(白菜)、hoisin(海鮮)、dimsum(點心)等。
(二)中國國力的增強,頻繁的國際往來是英語中漢語借詞得以快速增長的社會原因
建國后的漢語借詞體現(xiàn)了中國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政策方針和經(jīng)濟改革。新中國成立后,同英美等西方國家處于兩個完全對立的陣營。西方大國對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jīng)濟封鎖,因而這段時間貿(mào)易借詞出現(xiàn)了蕭條,但大量的漢語政治詞匯還是頻頻出現(xiàn)于英美媒體并進入英語。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方面的漢語借詞越來越多地涌入英語。據(jù)《英語外來詞典》統(tǒng)計,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居英語中的第11位,這說明了我國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國際地位的提高,同時這也是全球化的結(jié)果。2003年中國神州五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中國人向世界展示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綜合國力,漢語的科技詞匯taikonaut(中國宇航員)輸入西方主要民族語言中,為西方人所接受。taikonaut一時之間席卷世界主要語言,無疑是中國同西方平等交流的里程碑。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將來定會有越來越多表現(xiàn)高科技、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漢語詞匯進入英語。
喬姆斯基說“語言問題基本是權利問題”[6]。通過英語中漢語借詞這面鏡子我們看到了影響中國同英語國家交流的種種社會文化因素。英語社會在不同時期輸入的漢語借詞就是不同意識形態(tài)下的產(chǎn)物,反映了雙方權利關系對比,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狀況。
但從語言學研究這個角度考慮,借詞能促進民族語言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能豐富語言的內(nèi)涵和表達方式,還能填補借入語言的語義空白,豐富構詞方式。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研究借詞可以使他們加深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感悟更多的語言現(xiàn)象。借詞被譽為“異文化的使者”,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當今人類正向“地球村”邁進,借詞無疑將在這一進程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和探討“借詞”這一語言現(xiàn)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1]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Brack and Co,1921.
[2]汪榕培.英語詞匯學高級課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黃焰結(jié).從silk(888)到taikonaut(2003)——英語中漢語借詞的社會文化研究[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4).
[4]陶岳煉.從英語中漢語借詞看中國文化的影響[J].臺州學院學報,2006,(2).
[5]陶岳煉,顧明華.英語中漢語借詞的社會文化淵源及其語法、語用特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4).
[6] Nome Chomskey.Understnding power[M].New York:The New Press,2002.
H313
A
1008-4681(2011)03-0093-03
2011-03-04
楊映春(1971-),女,廣東梅縣人,嘉應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詞匯學與英語語言教學。
(責任編校: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