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廣東藥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入世,法律在對外貿易活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大。在進入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貿易、國際仲裁,以及為境外客戶提供法律環(huán)境綜合評估的咨詢業(yè)務也不斷增加,大量的涉外法律問題,給中國提供了無限商機,急需大量既懂法律又懂英語的復合型人才[1]。與此相呼應的是,2004年教育部下發(fā)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求 (試行)》強調各高校在設計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時,要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yè)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即將原大綱中的“專業(yè)閱讀”教學要求修改為“專業(yè)英語”[2]。
法律英語是指普通法國家 (Common Law Countries)的律師、法官、法學工作者所使用的習慣語言 (Customary Language)。作為一門課程,它是法律與英語語言學的交叉學科,其開設目的在于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擴展法律專業(yè)的英語詞匯量,了解法律英語的語法、句法及文本特點,掌握法律英語翻譯的基本原則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在法律環(huán)境中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然而,縱觀近年專業(yè)英語 (ESP)教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完專業(yè)英語閱讀課后閱讀專業(yè)文獻時仍感到困難重重[3]。這表明,目前的ESP教學急需探索有效的教學理論和方法,而作為ESP研究范圍之一的法律英語,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為此,筆者試圖從模因論視角探索提高法律英語教學效果的途徑。
模因論是一種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新理論。模因 (meme)這個術語在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現(xiàn),它指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散播開來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其核心是模仿[4]。模因 (meme)用了與基因 (gene)相近的發(fā)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導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是文化基因,是文化傳遞單位或者說是文化復制因子,可以用來解釋不同文化之間驚人的相似[5]。語言是模因的載體之一,任何字、詞、短語、句子和段落,只要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有可能成為模因。模因有利于語言的發(fā)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語言得以復制和傳播。從模因論的角度看,語言模因揭示了話語流傳和語言傳播的規(guī)律。
在西方,許多學者,如Susan Blackmore,Richard Brodie,Aaron Lych秉承Dawkins的觀點,積極撰文闡明模因論。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模因論也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討,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如陳琳霞、何自然 (2006)認為,語言模因論將進化論的思維方式應用于對語言發(fā)展的分析,為我們探討語言的進化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研究思路[6]。蔡少蓮 (2006)認為在語言模因的作用下,語言變異現(xiàn)象比起以往單純從社會文化理論視角進行解釋更具說服力[7]。陳琳霞 (2008)對“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基因型語言模因和“形式相同內容各異”的表現(xiàn)型語言模因進行分析,認為這些模因的表現(xiàn)方式可運用于大學英語寫作教學。
模因論為語言演變引入了信息復制的觀點,為外語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模仿是模因論研究的核心內容,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Blackmore(1999)在《模因機器》(The Meme Machine)一書中指出,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四個階段:1)同化 (assimilation);2)記憶 (retention);3)表達 (expression);4)傳輸 (transmission)[9]。何自然 (2007)指出,語言模因從三個方面得以體現(xiàn):教育和知識的傳授、語言本身的運用和通過信息的交際和交流[10]。本文擬以模因的生命周期理論為支撐,分析模因與法律英語教學的關聯(lián),探討語言模因論給法律英語教學帶來的有益啟示。
模因是一種認知行為模式,由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成功的模因必須能感染新的個體,進入他的記憶。同化有兩個條件:一是個體必須和模因載體有接觸,通過思考,重組現(xiàn)存認知因子,獨立發(fā)現(xiàn)模因;二是所呈現(xiàn)的模因必須分別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在課堂教學這一特定情境中,宿主是學生,教師要使所呈現(xiàn)的教學內容成為成功的模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背景知識的導入。法律英語有其獨特的詞法和句法規(guī)則,承載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如果對法律知識和法律文化傳統(tǒng)缺乏系統(tǒng)的了解,就很難準確理解法律英語原文和書寫法律英語文書,更難以達到提高在法律語域的交際能力的目的了。法律英語學習的內容主要是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制度,而我國的法律制度接近大陸法系,因而在學習中常常會遇到我們所不熟悉的概念和術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兩大法系法律概念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同時也要求教師在課前準備大量有關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習者理解和接受。例如,要讓學生真正理解美國的違憲審查制度,教師就要介紹美國歷史上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Marbury vs1Madison)。如果學生要真正了解“沉默權”,就要先了解“米蘭達”案 (Miranda vs1Arizona)及“米蘭達警示原則”(Doctrine of Miranda vs1Arizona Rule)。由此可見,法律英語的學習者即使沒有語言障礙,但若不具備相當?shù)闹型夥芍R,對于所接觸的法律信息文本也無法真正理解。所以在法律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事先講解必要的法律背景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習者預測、選擇信息和消除歧義,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2.通過聯(lián)想、歸納和總結,引導學生構建立體的知識系統(tǒng)。在法律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兩種模因(“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基因型語言模因和“形式相同內容各異”的表現(xiàn)型語言模因)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一方面,法律英語博大精深,為學習這方面的專門知識,有時學生還得回過頭來重新記憶早已認識的某一單詞并判斷該詞在法律語境 (legal context)下的意思。例如,party一詞在普通英語中表示“聚會”、“政黨”等,而在法律語境中則表示“訴訟的一方”、“合同締結方”、“當事人”。再比如,serve一詞在普通英語中表示“服務”、“幫忙”、“接待”等,而在法律英語中則表示“ (法庭傳票的)送達”。因此,在法律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總結同一個詞或詞組分別在日常用語和在法律語境中的不同含義。另一方面,在傳授法律英語專門詞匯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利用聯(lián)想,幫助學生將表示同一意思的不同表達方式聯(lián)系起來。比如,在英文法律條文中,表示“根據(jù)”這一含義的詞或詞組有:under,in accordance with,pursuant to;表示“除非另有規(guī)定”的詞組有:unless it(the context)otherwise requires和save as is provided in this context。通過這種聯(lián)想學習,學生既能增加詞匯量,又掌握了它們的具體用法。
3.引入真實案例,深化理解。從本質上說,模因是對文化的傳承,在復制時要多提供和模因相適應的環(huán)境,復制才容易成功。為此,在法律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情景,為“模因”復制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靈活利用多媒體等各種教學手段,將真實案例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根據(jù)具體情境進行觀察和推理,從而主動地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
綜上所述,在法律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就要同化學生,這種同化就需要教師能夠選擇有針對性的同化內容,并采取有效的同化方法。
和同化一樣,記憶是有選擇的。我們每天接觸到的大多數(shù)內容只能在我們的記憶中停留幾個小時,只有少數(shù)強勢的語言模因能存活下來。模因在宿主的大腦里停留的時間越長,傳播和影響其他個體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記憶保留時間的長短則取決于內容的重要性和重復的頻率等。
在法律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了解基本的新內容后會有意識地記憶一些內容,這時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法律英語有其特有的詞匯系統(tǒng)、句法特點和篇章風格,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有選擇地背誦能體現(xiàn)法律英語專業(yè)特點的詞匯、句型和篇章等。例如,在各類法律條例中,尤其是在各地的刑法條例或類似刑法性質的條例中,“any person who does…shall be guilty of an offence”(任何人…即構成犯罪)這一句型重復率相當高,因為法律的主要功能是界定何種行為屬于違法以及應受到怎樣的處罰,而這個句型是其中一個最簡明、直接的表達方式,如:Any person who ,without lawful authority or reasonable excuse,while having dealings of any kind with any other public body,offers any advantage to any public servant employed by that public body,shall be guilty of an offence1 (任何人與其它公共機構進行任何事務往來時,無合法權限或合理理由而向受雇于該公共機構的公職人員提供任何利益,即屬犯罪。)。
“法律英語…除了詞匯系統(tǒng)的差別,又以其內容、風格、句法、篇章等表現(xiàn)出與普通英語的巨大差別”[11]。因而,教師要幫助學生強化某些特定的語言模因,引導學生注意法律英語特有詞匯、句法和篇章風格,通過各種練習手段重復再現(xiàn),不斷地在學生的大腦中安裝模因記憶塊,從而使學生能在語言的復制和模仿中習得語言。
在與其他個體交流時,模因必須從記憶儲存中出來,進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質外形,這一過程中,最突出的表達手段就是話語。在利用話語表達時,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基因型的“內容相同形式各異”和表現(xiàn)型的“形式相同內容各異”兩種方式[12]。根據(jù)兩種傳播方式,教師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使用語言,提升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首先,根據(jù)“基因型”模因的特點,可采取直接模仿的形式,多輸入地道的法律英語語言材料,引導學生注意揣摩,達到高仿效果;另外,基本的詞匯、句型,也可直接拿來,變成今后學生自己的學習模版。其次,根據(jù)“表現(xiàn)型”模因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同形聯(lián)想的形式,在信息和文化交流中掌握對語言的舉一反三能力。Heylighen(1998)認為宿主總是傾向于表達自己認為有趣和重要的模因[13]。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引導學生依據(jù)具體的生活場景和語境來靈活運用語言。學生大量背誦的語言材料必須結合具體的生活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在場景式的話語練習、組建模擬法庭等方式中得以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傳輸階段著重體現(xiàn)模因借助各種載體擴大傳播范圍,是對表達階段的延擴[14]。模因表達需要有形載體或媒體,它們應該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變形。模因可以通過縱向的方式在代際之間進行垂直傳播,也可以通過橫向的方式由一個人平行傳播給另一個人,傳播速度快,傳播力強。在法律英語的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將大腦中復制的模因釋放出來,互相不斷地把知識在周圍同學中傳播。也就是說,學生一旦有了模因產出,就進入了模因的傳輸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要優(yōu)化反饋,這樣學生才會印象深刻而保持語言模因的“長久性”。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習者多利用已知的語言結構復制出一種具有新內容的模因表現(xiàn)型。比如,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并掌握商務合同書、法庭判決書、刑事上訴狀等的格式,讓學生直接記憶其中典型的模板和句式,在寫作或漢英翻譯時直接套用。另一方面,教師要給學習者提供反饋,給學習者以適當指導。“在法律英語教學過程中不能過度依賴學生的推理能力,否則曲解和誤導的后果會很嚴重”[15]。如果學生犯錯,則要在適當?shù)臅r候改正,否則易造成中介語石化 (fossilization)。同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傷害學習者運用語言的積極性,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
模因在法律英語教學領域的運用,使得法律英語教學能依據(jù)理論,著眼現(xiàn)實,利用模因的生命周期規(guī)律和模因的類型,進行有效的教學嘗試。認知語言學的體驗觀就闡明,語言的習得要靠不斷累積。語言的習得就是強化強勢模因,增強其在宿主體內的存在強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1]何家弘.法律英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張文娟,沙麗金.法律英語教學現(xiàn)狀分析與教學改革思路探討[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92-95.
[3]薩茹拉.加入WTO與大學生就業(yè)對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5):176-178.
[4]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1976.
[5]范學敏.模因論對漢語外來語素的解釋[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10(5):16-18.
[6]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xiàn)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108-114.
[7]蔡少蓮.模因論與語言變異[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3):31-35.
[8]陳琳霞.模因論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J].外語學刊2008(1):88-91.
[9]Blackmore,S.J.The Men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0]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lián)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1]杜金榜.論法律英語課程“雙高”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J].現(xiàn)代外語2006(2):76-80.
[12]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54-64.
[13]Heylignen,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EB/OL].http://pespmcl.vub.Ac.Be/Papers/MemeticsNamur.html-20k-,1998.
[14]潘小波.語言模因傳播理論指導下的外語教學優(yōu)化框架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08(4):165-166.
[15]童珊.圖式理論及其在法律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