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鋒,丁白玉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湘潭411105)
元雜劇中團圓結構的文化意蘊
陳清鋒,丁白玉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湘潭411105)
元雜劇;團圓結構;民族文化
元代眾多的雜劇作品中,無論其作品反應的內容如何,情節(jié)如何的曲折,大多都以團圓的結局收場。形形色色的團圓結局形成了元雜劇中亦悲亦喜、悲喜交融、苦盡甘來的特有的構戲方式。這種文學現(xiàn)象的形成和那個特定環(huán)境時代不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蘊涵。
“大團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現(xiàn)象,它大量出現(xiàn)在宋以后的戲曲小說中。但到了元代,五百多部劇作中,大多數(shù)都以團圓結局收場,呈現(xiàn)出了形形色色的大團圓,成為元雜劇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結構模式。
在我國文學史上,元雜劇和唐詩、宋詞并駕齊驅。元雜劇以一種充滿希望的熱情,去謳歌非正統(tǒng)的美好追求。無論作品講敘的是什么故事,情節(jié)是如何的曲折,主人公蒙受何種不公,他們的經歷多么催人淚下,在結尾要么好人平反,惡人遭罰,要么清官相助,夫妻團圓,大多呈現(xiàn)出一個固定的模式,由悲到喜,總會有一個圓滿美麗的結局,讓人拭去腮邊的淚水,露出滿意的微笑。形形色色的團圓結局形成了元雜劇特有的構戲方式。
團圓結構不是元雜劇所特有的,它有一個不斷演釋發(fā)展的過程,團圓結構在唐代文學作品中已近成風氣,唐傳奇中的白行簡的《李娃傳》是典型的團圓式的結構。到了元代,團圓結構大量出現(xiàn),“天下喜事,無過夫婦父子團圓,則今日殺羊造酒,做一個慶喜的筵席。”(《瀟湘夜雨》),這是元雜劇團圓作品中的常見用語,而且元雜劇還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處理現(xiàn)實主義的題材,使之具有“大團圓”的結局。如《竇娥冤》中的三樁誓愿一一應驗,冤魂的抗爭,張驢兒的處斬;《漢宮秋》中毛延壽處斬,漢元帝與王昭君秋夜夢圓等等。
在元代,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很低,元初的數(shù)十年的廢除科舉,使得大部分讀書人失去了躋身仕途的機會,“九儒十丐”是當時文人的寫照?,F(xiàn)實的殘酷激發(fā)了文人借助筆端,將現(xiàn)實中的坎坷,以及心中的郁憤不平映射到雜劇中,在作品中扭轉乾坤,借助作品所描繪的人生境界,抒發(fā)心中的抑郁之氣,在精神世界里尋求平衡。所以不管雜劇的開頭是怎樣的殘酷,情節(jié)是如何的激烈沖突,最終都把圓滿滲入到了雜劇的情節(jié)中,使之具有團圓的結構。元雜劇中的團圓結構類型主要有:清官圣斷型,如李行甫的《灰欄記》、《包待制三堪蝴蝶夢》、《包待制陳州糶米》等;親朋相助型,如《趙氏孤兒》、《救風塵》、《望江亭》、《好酒趙元遇上皇》等;鬼神仙化型如李好古的《沙門島張生煮?!?、《竇娥冤》、《梧桐雨》、《倩女離魂》等;還有一種才子佳人夫妻團圓型,幾乎都是以團圓作結。如《墻頭馬上》裴少俊與李千金相認,一家團圓,《秋胡戲妻》羅梅英與秋胡的團聚,《瀟湘夜雨》《拜月亭》,《西廂記》等。雖然有些團圓有點牽強不合理,甚至是生拉硬套,但卻是那個特定時代的折射。正如鄧紹基先生主編的《元代文學史》所言:“元代愛情劇幾乎一律以大團圓作為結局,書生們總能克服重重障礙仕宦上一舉成名,愛情上如愿以償。這除了出自大團圓結局最符合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形成的、以維護宗法關系為美德的倫理觀念,而易于被各階層的人們所接受的原因外,另一方面,也同元代儒生的特殊心理有關。雜劇作家在真實地揭示書生們窮愁潦倒和為世鄙薄的同時,似乎必須描寫愛情與仕宦都屬美滿這種錦上添花的結局。即使是編織的美夢,也可借以寄托和安慰傷感,失望等等復雜的心情?!边@些團圓結構的構建蘊涵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包容了對美好生活的想象,追求成功和人生的圓滿。
(一)民族審美特點—崇尚“圓滿”
圓,可以說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精靈。它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至高無上的“天”被想象成一個圓;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被描述成一個圓;起居飲食中也處處透著圓;合家團圓更是牽動萬千游子踏上歸途。魯迅說:“中國人底心里是很喜歡團圓的?!眻A是天之形、天之道,它象征著順利圓滿、吉祥如意。圓滿是普遍的社會心理需要,團圓的結局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的向往,也滿足了“有情人終成眷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心理需求?!按髨F圓”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這正如王國維所說:“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睆埳旺L鶯的愛情在《鶯鶯傳》中是一出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到了元代《西廂記》中,改為團圓的結局,是“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楊顯之《瀟湘雨》中的張翠鸞遭到丈夫的遺棄、謀害,但最后卻仍與他妥協(xié)、復婚。這種方式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信念,體現(xiàn)了正義戰(zhàn)勝邪惡、幸福普降人間的美好愿望?!皥A滿”不僅僅是潛在的民俗心理,也是一股強大的藝術精神,它制約著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欣賞,鑄成民族獨特的審美品格
(二)傳統(tǒng)哲學觀念—循環(huán)宇宙人生觀
上古人面對日升日落、黑白交替、四季輪回、寒來暑往的自然形成了周而復始、物極必反的循環(huán)發(fā)展觀念,后來又發(fā)展為對宇宙人生的認識,“天人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傳統(tǒng)的哲學有陰陽五行,陰陽相互轉化,五行之氣回轉整個宇宙,處于一個循環(huán)之中,促進事物的發(fā)展。《老子》中有:“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周行而不殆的“道”不是作進化式的演進,而是作往返于初的循環(huán),這深刻影響了古人的宇宙觀。宇宙是一個無窮往復的過程,萬事萬物在循環(huán)中產生。佛教的“因果報應”、“三世輪回”,是典型的循環(huán)人生觀。佛教的流傳強化了循環(huán)宇宙觀和人生觀在整個中國思想界的統(tǒng)治地位。這種循環(huán)宇宙人生觀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心中,循環(huán)往復的哲學觀念成了元雜劇“團圓夢”的一塊基石,所構建的思維模式使元雜劇自然地走向團圓美滿的結局:正義的力量扼制邪惡的力量,由悲到喜達到一個循環(huán)過程。元雜劇中的大量“團圓”結局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哲學觀念。
《救風塵》中寫趙盼兒設計從周舍手中救出宋引章,使宋引章與安秀實團聚;《拜月亭》中蔣世隆中狀元與王瑞蘭夫妻團聚,蔣世隆的妹妹瑞蓮也與其兄好友武狀元成婚;《灰欄記》中包拯智斷爭子案,將奸夫處死,海棠勝訴,母子團圓。元雜劇正是以這些“大團圓結局”和宇宙人生的大圓環(huán)相協(xié)調,達到人際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天人之間的內在和諧與統(tǒng)一。
(三)民族精神性格—樂天精神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樂觀的精神,中華民族具有堅韌不拔、善良樂觀,不向邪惡勢力屈服的民族性格。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等,這些神話都形象地反映了我們祖先不屈不撓的精神。人們相信正義必將戰(zhàn)勝邪惡,民族的樂觀主義深深地影響著神話戲曲小說,于是作家按照傳統(tǒng)的樂觀主義精神構畫了一個冤案昭雪、惡人伏法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未來,表達了人們對善良的祈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正如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概括古典戲曲和小說的結構模式所說:“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痹s劇中的主人公以頑強的抗爭精神催人奮進,以善必勝惡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鼓舞人的斗志?!陡]娥冤》中的竇娥死后魂魄繼續(xù)斗爭,直到惡人伏誅,魂魄才安息。
(四)民族文化特點—儒家倫理文化
中國古代的文學家都是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傳統(tǒng)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儒家文化價值系統(tǒng)的特點是強調真善美的統(tǒng)一,而又以善為核心?!囤w氏孤兒》中的程嬰、公孫杵臼、韓厥在保護趙武時不惜犧牲生命,他們身上的“忠”、“義”體現(xiàn)了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道德信念。因為這種信念完全符合中國人民助善懲惡、抗暴除奸的價值判斷?!逗麎簟分型跏系纳屏?《竇娥冤》中的竇娥的恪守婦道,孝順婆婆,都具有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高尚道德情操。元雜劇中的團圓,尤其是夫妻團圓,更多的承載了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意蘊,中國文化從本質上講就是倫理文化,這種倫理文化在社會生活中講究的是“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把倫理關系和每個社會成員緊密相連。《秋胡戲妻》中羅梅英在得知調戲自己的男子正是自己的丈夫時,決意與秋胡斷絕關系,后經婆婆勸解,以死相逼,才收回了離異的要求,梅英原諒秋胡,夫妻團圓。倫理觀制約和影響著每一位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審美標準,這正如鄧紹基在《元代文學史》中所言:“這些劇中所表現(xiàn)的道德規(guī)范、倫理觀念,都并非元代社會所獨有,而是長期封建社會所形成的。這正如有的元雜劇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方式、風俗習慣也大多并非屬于元代社會所特有的一樣。因為中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有它的連貫性?!薄爸袊鴤鹘y(tǒng)文化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基礎:一是小農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二是家國一體,即由家及國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必然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系統(tǒng)。因為家族宗法血緣關系本質上是一種人倫關系,是建立在倫理的基礎上通過人們的情感信念來處理的關系?!敝袊幕约彝榛A,家庭是國家的縮微,國家是家庭的擴大化,家國同構的宗法血緣倫理關系就實現(xiàn)了家國一體,孝忠統(tǒng)一。倫理文化注重人際關系和人的內心修養(yǎng),注重人際關系和內心修養(yǎng)就要求高度的和諧和平衡,“和為貴”,“和為美”的道德規(guī)范植根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元雜劇的“團圓結構”是倫理文化的一種必然結果。
總之,元代雜劇在其時代背景和民族審美、傳統(tǒng)哲學、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團圓的結構,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元雜劇的“團圓結構”是我國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元雜劇中的“大團圓之歌”是整個民族的“大合唱”。參考文獻:
[1] 鄧紹基.元代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3] 王國維,蔡元培.紅樓夢評論·石頭記索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 老子.老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5] 王國維,蔡元培.紅樓夢評論·石頭記索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 鄧紹基.元代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7]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 李春林.大團圓——一種復雜的民族文化意識的映射[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9] 張維娟.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 劉嚴選注.元曲三百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
On the Cultural Im p lications of Reunion Structure in Yuan-Dynasty Dramas
CHEN Qing-feng,DING Bai-yu(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Hunan 411105,China)
Yuan dramas;Reunion Structure;national culture
Many dramas of Yuan Dynasty,nomatterwhat contents they reflect,nomatter how their plots twists and turns,end with happy endings.All kinds of happy endings form a unique configuration of Yuan dramas characterized by a feeling of tragicomedy and sweet after sweat.The formation of this literary phenomenon is not only inextricably linked to the particular environment but alsomaps out the implication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I237.1
A
1673-2804(2011)06-0223-03
201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