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宋新舊黨爭背景下詩風的流變

      2011-08-15 00:47:13武雪慧
      河北職業(yè)教育 2011年11期
      關鍵詞:黨爭言志士大夫

      武雪慧

      (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0)

      黨爭是北宋政治的最突出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它萌芽于仁宗景佑、慶歷年間,直至北宋滅亡,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而宋代的官僚制度的原因,黨爭主體的士大夫多是思想家、文學家與政治家?guī)追N身份合于一體,這些政治爭斗不僅對士人心態(tài)、命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使他們的詩詞創(chuàng)作受到了較大影響。

      一、新舊黨爭的概況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結束了晚唐以來的紛爭。鑒于唐末以來皇權式微、分崩離析的教訓,為強化中央集權,于是盡奪藩鎮(zhèn)之權,客觀上結束了五代割據的分裂局面。但由于封建政權的內部矛盾和封建體制自身的缺憾,又同時使北宋陷入了積貧積弱的困境之中。其主要標志是冗兵、冗官、冗費這“三冗”問題的出現(xiàn)?!叭摺敝畱n早在太宗時期即出現(xiàn),仁宗時成了臣僚議政的突出主題,至神宗更是寸步難行。這也是神宗下定決心進行變法革新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朝廷對文人的推尊和倚重,使他們大多有較強的使命感和參政主體意識,“以天下為己任”,渴望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熙寧初,神宗詔告“與天下人共定國是”,更是對士人的政治和社會主體地位的認可。文人的這種意識和責任感一與內外交困的社會現(xiàn)實相結合,便形成了積極狂熱的變法情緒。士大夫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呼喚革新通變,紛陳救弊之策,這也使得王安石變法從一開始就陷入論辯之中。士大夫們都基于一片拳拳愛國之心,以對新法的贊同與否為標準,分為新舊兩派相爭不息。

      這種政見之爭,進入元豐以后,漸演變成黨派之爭。反對王安石新法一派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圣人之訓為攻訐武器,以君子之黨自命,斥推行新法的一派為小人之黨。新舊兩黨喜同惡異,肆意攻擊,政見之爭漸發(fā)展到對道德品質的詆毀,并造成了蘇軾烏臺詩案、富弼青苗獄等慘案。這種政治氣氛下,士人心態(tài)漸趨矛盾,如王夫子在《夕堂永日緒論內編》所說“欲博忠直之名,又畏禍及”。

      元豐八年三月,神宗駕崩,年僅十歲的哲宗繼位,高太后攝政,以“守靜”為治世思想,啟用舊黨。其實,經過熙寧二年到元豐八年的十七年變法實踐,各項新法的利弊得失越來越明顯,這種情況下,如果舊黨能夠秉承國家大義,對新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熙寧年間的革新通變可能會進入一個新的良性發(fā)展階段,然而元祐元年三月,以司馬光、呂公著為首的元祐黨人全面把持政壇,廢棄新法,以“同我者謂之正人,異我者毀之邪黨”作為分派標準,同時樹立新黨黨人碑,立于朝門以醒時人,并炮制了“車蓋亭詩案”,全面根除熙豐新黨勢力。如沈松勤在《北宋文人與黨爭》所說:“(車蓋亭詩案)成為激化、乃至毒化新舊黨爭的轉折點,導致了紹圣新黨的報復性傾軋?!绷硗?,舊黨在對新黨肆意傾軋的同時,內部亦以“同我”、“異我”區(qū)分敵友,內訌不斷,形成洛蜀朔三黨之爭,學術爭斗與政治排斥糾結,肆意交攻。

      所以,元祐政壇上,新黨固然日日猶驚弓之鳥,舊黨也并未因上臺執(zhí)政而心存愉悅,士人的心態(tài)和仕途均受到極大的震蕩,畏禍及身的心態(tài)比前期更為更重。在功名的進逼和黨爭的嚴峻局勢面前,文人們迫切希望尋找一條精神出路,安頓宦海浮沉中疲憊的心靈,這些心理歷程在時人的詩文創(chuàng)作中有鮮明的體現(xiàn)。

      紹圣元符以后,黨爭進一步惡化。哲宗親政,以“子承父命”重新啟用新黨。上臺后的新黨,滿懷強烈復仇心理清算舊黨,新舊黨爭進一步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原因。新黨首拿《神宗實錄》開刀,立案勘治,為其“紹述”新法和全面排斥元祐黨人張本正名。樹元祐黨人碑于端禮門,碑中勒名數百,視為永不復用,朝野為之震驚。同時大批放逐舊黨成員到湖湘、嶺南等炎瘴之地,借自然之力企圖徹底消除舊黨。及至徽宗上臺、蔡京當權之后,黨爭成為無原則的政治傾軋,黨爭自此完全變質。在這種動蕩不安、朝不保夕的黨爭環(huán)境中,士人們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憂慮,前期高昂的參政熱情蕩然無存。

      二、黨爭對詩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

      1.熙寧政見之爭,強化了“以詩托諷”的創(chuàng)作傾向

      詩歌作為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自先秦起便被賦予了“言志”的社會功能,而詩所言之“志”往往與社會現(xiàn)實、與政治抱負相關,歷代詩篇中不乏諷喻時勢抨擊朝政者。宋代“以詩托諷”尤盛,究其原因,這與宋代士人集官僚、文人、學士三位于一體的復合性身份是分不開的。以往朝代,文人在官僚體制中并不占主導地位,盡管他們也很關注國計民生,但人微言輕,他們的政治見解并不足以引起當政者的注意,所以,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對現(xiàn)實的批判多于對時事的分析與主張。但宋代是“文人政治”,文人士大夫在國家官僚體制中占主導地位,進入了國家政權的核心,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而形成了“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的創(chuàng)作傾向。尤其隨著熙豐黨爭的展開,這種傾向得到了進一步的張揚。新舊兩黨以文交爭,以詩托諷,使詩文創(chuàng)作深深打上了黨爭的烙印。

      這期間,以詩托諷者,以蘇軾為最,黃庭堅亦以“好罵”概括蘇軾此段的創(chuàng)作風格。除蘇軾外,當時緣詩人之義,批評時政的也不在少數,“見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視也。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如黃庭堅作《按田》、《和謝公定河溯漫成八首》、《和謝公定征南謠》等一系列批評農田水利法、用兵西北和西南之策的詩歌。士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的詩文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強烈的政治色彩。

      但是,我們同時也必須看到,黨爭中的創(chuàng)作主體不可能不受到黨派意識的影響,甚至形成一定的偏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詩文創(chuàng)作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2.廣興“文字獄”,詩人普遍將豪放外發(fā)之氣內斂為含蓄深沉之致

      北宋黨爭中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復合一體的主體結構使北宋黨人在黨同伐異的過程中,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時代黨爭的一個鮮明特點,即廣興“文字獄”,如元豐的“烏臺詩案”、元祐的“車蓋亭詩案”、紹圣的“神宗實錄案”和“同文館獄”等。文字獄一方面造成了“文字”遭禁被毀的命運,另一方面詩禍造成的一次次災難性打擊,在當時文人士大夫心理上產生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往往一人獲罪而波及同黨中的諸多人,蘇軾的“烏臺詩案”,被貶逐和責罰者共25人。所以,這種因詩得禍給文人的教訓極具普遍意義,畏禍及身成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心理。

      如前所述,烏臺詩案之前,蘇軾好寫抒發(fā)政治情懷的小詩,借詩托諷,風格“好罵”。在經歷了巨大的人生變動后,包括蘇轍在內的許多人都在書信中規(guī)勸蘇軾不作或少作詩,蘇軾在《答參寥書》中也表白:“比已焚筆硯,斷作詩,故無緣屬和”,詩風也由前期的“縱筆好罵”化作“漠然自定”的人生態(tài)度。黃庭堅遠謫黔州、戎州時,詩的創(chuàng)作大量減少,幾到擱筆,究其原因,大略也是出于遠身避禍的考慮。而他所開創(chuàng)的江西詩派,作詩追求理性,對政治的切入甚少,這和詩案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此外,隨著黨爭愈演愈烈,士大夫對人生的憂患意識不斷增強,創(chuàng)作主體的畏禍心理驅使了個體主體對自我命運和生命價值的反省,他們以詩歌創(chuàng)作的方式,為自我營造一個可供靈魂安息、心靈悠游的世界。如黃庭堅作于元祐二年的《題鄭防畫夾五首》其一、其三云:

      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

      徐生脫水雙魚,吹沫相看晚圖。老矣個中得計,作書遠寄江湖。

      第一首借畫中“煙雨歸雁”之景,抒發(fā)“扁舟歸去”之意,第二首借畫中“脫水雙魚”,喻“遠寄江湖”之思,都表達了詩人寄跡林下的飄然高情,典型體現(xiàn)了當時士人身陷黨爭不能自拔,而渴望個體主體的自由、自悅的價值取向。

      3.北宋黨爭促進了“以詩為詞”的轉變

      按照傳統(tǒng)詩教,詩詞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詩言志”、“詞言情”,詞僅是花前、樽前的娛樂工具。但是題材的單一與單薄嚴重阻礙了詞體的健康發(fā)展,尤其“言志”作為中國文學的審美主流,在它的牽引下,詞不可能不與社會民生發(fā)生廣泛的聯(lián)系,詞向言志發(fā)展應該是歷史的必然,只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以晚唐李煜為例,當他后期面對國破家亡,再也沒有了以詞娛情的心情了,他此期創(chuàng)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等,情真意切,盡抒寫了家國之痛。所以北宋的新舊黨爭,社會矛盾的加劇,就給詞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提供了可能,為詞向言志的轉變提供了客觀條件。

      一方面詩禍留下的心理陰影使宋代文人士大夫對“詩言志”異常敏感,另一方面,慶歷以來文人群體“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使得那些涉及時事或個人之志的內容需找尋另一載體表達出來。蘇軾在《與陳大夫八首》其三中說“比雖不作詩,小詞不礙?!碧K軾謫居黃州期間,減少了詩歌創(chuàng)作,卻創(chuàng)作了近100首詞,占其詞作總數的近1/4,使黃州時期成為他詞創(chuàng)作的輝煌期。黃庭堅《與宋子茂書六》之一云:“閑居絕不作文字,有樂府長短句數篇,后信寄之?!痹~作為“詩余”、“小技末道”,一向不為世人重視,文人在畏避詩禍的同時,卻可以肆意填制小詞,黨爭雙方也少有人會在詞中尋找攻擊對方的證據。這種寬大的政策,使文人在有意無意間將個人之志填入詞中,詞由此獲得了部分詩歌的“言志”功能,從而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詩歌的吊古、記游、言志、抒懷等題材漸漸被移植到詞中,拉近了詞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使詞的境界為之一新。

      所以,盡管始于唐五代就有文人借詞形式抒發(fā)“詩心”,及至北宋前期亦有晏姝、歐陽修等文人詞也顯露出詩化的跡象,但直到蘇軾的“以詩為詞”,才使詞真正突破了狹隘的兒女艷科,成為士大夫們抒寫懷抱、議論古今的工具。由于黨爭的反復使得新舊兩黨都歷經宦海沉浮,心靈的疲憊、命運的無奈、未來的茫然在他們的詩作中都有真實的反映,其中抒寫個人失意的政治情懷是這一時期詞人創(chuàng)作的一個共同主題?!豆沤裨~話》記載蘇軾“謫居黃州,郁郁不得志,凡賦詩綴詞,必寫所懷”便是如此,秦觀后期的貶謫詞,更是“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將孤處的無依、遠謫的悲恨,以及更深的面對死亡的絕望,以自己所擅長的“艷詞”形式,吐吶出來。黃庭堅、晁補之、賀鑄等人也多有所作。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黨爭背景促成了詞由言情向言志的轉化,給詞注入了“士”的精神和情懷,拓展了詞的題材,改變了詞創(chuàng)作的價值取向,使詞在文化品格和文化層次上發(fā)生改變,得以與傳統(tǒng)的言志之詩并駕齊驅,實現(xiàn)了從“伶工之詞”到“士大夫之詞”的轉變。

      [1]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3]蘇軾.唐宋八大家:蘇軾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4]許總.宋詩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5]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鞏本棟.北宋黨爭再評價及其思想史意義[J].古籍研究,2000,(1).

      [7]蔡靜波.論蘇軾與“新舊黨爭”[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4).

      [8]鐘巧靈.論黨爭漩渦里文人退隱心態(tài)[J].東岳論叢,2008,(2).

      猜你喜歡
      黨爭言志士大夫
      言志為本
      中華詩詞(2022年4期)2022-12-31 06:22:04
      宋韻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中華書畫家(2022年2期)2022-11-04 14:33:00
      言志說及其詩歌史上的體現(xiàn)
      中華詩詞(2020年1期)2020-09-21 09:24:52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養(yǎng)
      法律史評論(2020年1期)2020-09-11 06:24:52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學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0
      從宋初筆記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國情懷”——以《南唐近事》《江南別錄》等為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04
      論宋代八行取士
      托物言志,表情達意
      BUILDING EUROPE
      唐宋時代的科舉與黨爭——內藤湖南“宋代近世說”中的史實問題
      古代文明(2015年4期)2015-10-15 07:28:13
      凌海市| 精河县| 岫岩| 安义县| 南华县| 新昌县| 大竹县| 龙江县| 岑溪市| 青河县| 通州区| 洞头县| 桂东县| 叙永县| 鄢陵县| 忻城县| 西宁市| 堆龙德庆县| 施秉县| 邵阳市| 滨州市| 宣化县| 淮北市| 武清区| 怀宁县| 鹤山市| 河南省| 桑日县| 沙湾县| 育儿| 阿克陶县| 巴青县| 盐城市| 同德县| 福鼎市| 台中市| 嵊泗县| 上林县| 武邑县| 大余县|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