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璇,胡素粦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陳 璇,胡素粦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應基礎教育新課改要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經(jīng)在全國開始實施。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我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來源單一;配備不盡合理;缺乏專職教師;教師的素質不能滿足課程實施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全面推進。因此,筆者提出一些解決師資問題的對策,以引起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相關的教育機構的高度重視。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問題;教育機構;校本培訓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它攜帶著嶄新的課程形態(tài)和較高的課程立意出現(xiàn)在小學課程結構中,并作為必修課程從小學3年級開始設置。[1]作為一種獨立形態(tài)的課程,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為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是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好載體;同時,它有著新的理念、目標、內(nèi)容和價值追求及新的實施方略,使得各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其中,師資問題成為制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瓶頸。
筆者現(xiàn)承擔福建省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需指導學生進行模擬仿真“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的設計與實施,并帶領學生到小學去觀摩、演練。因而,有幸接觸到我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方法,初步了解到我市這門課程師資構成情況,提出解決師資問題的一些對策與同行商榷。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的現(xiàn)狀
通過對我市隨機抽取36所小學,采用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這些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師資現(xiàn)狀、需求等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師資情況如下:在被調查的36所小學中已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共有12所(均為市區(qū)小學),占總數(shù)的1/3。其中,全面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有5所,部分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有7所(即小學3-6年級中的有些年段沒開設或課時沒開足)。這些學校綜合實踐課教師來源有:①單純由班主任兼任綜合實踐活動課;②單純由科任教師兼任綜合實踐活動課??梢?,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來源單一;配備不盡合理;缺乏專職教師;教師的素質不能滿足課程實施的要求。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
1.數(shù)量不足,隊伍不穩(wěn)定
已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小學都沒有專職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為了應付教育行政部門和上級教研部門對落實新課程的檢查,臨時安排班主任(語文、數(shù)學教師)或科任教師承擔。小學班主任大都是語文教師,其他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比較欠缺,且班主任工作量大,精力有限,往往只是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當作一門學科課程來教,難以保證按該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要求落實到位;科任教師孤軍奮戰(zhàn),工作量大,沒有其他人員的配合,他們不僅非常辛苦,而且在學科的相互滲透方面很難有效進行。
因此,師資水平良莠不齊,這樣就無法有一支相對穩(wěn)定的師資隊伍。[2]結果出現(xiàn)綜合實踐活動開展得不經(jīng)常、不規(guī)范,課程質量得不到保障。
2.激勵不夠,教師積極性不高
作為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職稱反映著社會和同行對教師勞動的認可程度,同時,它還與教師的利益直接掛鉤。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guī)定的一門必修課程,可謂是高定位,但事實上它在人們心目中總是“副課”,可稱是低地位。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系列的職稱,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也沒有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專項獎勵、榮譽及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優(yōu)先晉升甚至破格晉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還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知識素養(yǎng)、能力等要求較高,許多教師有畏懼情緒、害怕心理,加之目前班級學生人數(shù)多,教師負擔重,精力不夠。這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2]38-39
3.缺乏教育機構系統(tǒng)培訓,質量不高,能量不大
現(xiàn)有的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絕大多數(shù)是“兼職”的教師,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語、數(shù)“主業(yè)”上,綜合實踐活動只是作為“副業(yè)”。一方面由于“主業(yè)”任務重,要求高,學校全程監(jiān)控,評價體系完備,馬虎不得,對搭配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只能是消極應付;另一方面,由于絕大多數(shù)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沒有參加過系統(tǒng)培訓,課程的理念不清,加上學科知識背景比較單一,其他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比較欠缺,在學科的相互滲透方面很難有效進行,完全憑個人經(jīng)驗行事,[3]基本上按照現(xiàn)有的課程教材指定的活動單元,讓學生在家查資料、完成成果后在課堂上交流評價就算完事。沒有讓學生真正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向社會,從身邊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并進行問題解決,使得該課程流于形式,導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學校實施的效能極為低下。
(一)立足學校,優(yōu)化配置教師資源,扎實開展校本培訓
鑒于以上分析,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需求量大,要求高。而基礎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形勢迅猛,不可能等到專門的師范院校培養(yǎng)出相應的師資再來開設這門課程的教學。因此,采取多種途徑,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動態(tài)發(fā)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教師隊伍,是解決當前師資嚴重不足的必然。
首先,各學校要從實際出發(fā),利用好已有的教師資源。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含四大指定性領域,其內(nèi)容的綜合性、空間的廣闊性和時間的延續(xù)性,僅由少數(shù)班主任或科任教師承擔全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任務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配置現(xiàn)有的教師資源,進行優(yōu)化組合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可以先從學校已有的教師隊伍中挑選出最能勝任這門課程的教師,也可以在自愿的基礎上,選擇在某個領域內(nèi)有鉆研,具有某項特長或技能的教師來擔當,還可以班主任、科任教師共同參與,學校其他人員協(xié)助。這樣,各學科、各類型教師的資源可以進行整合,以達到優(yōu)勢互補,使現(xiàn)有教師資源得到最優(yōu)的開發(fā)和利用。[4]75-78另外,由于綜合實踐活動需要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進行實踐活動,學校還可以利用社會教育力量,聘請一部分學生家長、有關領域的專家、校外輔導員,甚至政府官員等,作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校外指導教師,逐漸壯大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師資隊伍,確保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實施。
其次,扎實開展校本培訓,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切實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學校是教師發(fā)展的立足之地,學校是教師工作和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實現(xiàn)其價值的用武之地。離開學校教育,所有教師的價值都是毫無意義。校本培訓,主要強調了學校與課堂教學緊密的關聯(lián),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以及實施課程的能力都是通過學校教研工作來落實和提高的。在校本培訓活動中,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決策、行為及由此產(chǎn)生的效果進行審視;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成立課題組,相互啟發(fā),互相激勵,共同發(fā)現(xiàn)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并在交流、研討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表明:校本培訓是自主的、反思的、合作的、高效的,它必然成為提高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進行實踐與研究最有效、最好的進修。[4]學校還有責任為教師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力所能及的條件,組織培訓、撰寫資料、組織交流、外出參觀等形式,使教師了解課程實施的基本策略,消除畏懼心理,樹立“我能行”的心態(tài),自覺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中來。
(二)學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重視管理和制定相關的優(yōu)惠政策
僅靠理念創(chuàng)新,新課程不能持久。只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機制,才能充分調動各科教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積極性,促進教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梢酝ㄟ^各種途徑不斷進行培訓和宣傳,使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逐步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實施的意義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制定相應的措施,規(guī)范課程的形態(tài)、設置和實施行為,指導學校切實落實課程計劃中的有關要求,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真正符合國家教育部的要求,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同時,還要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專項獎勵、榮譽,及制定出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優(yōu)先晉升甚至破格晉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
(三)高師(高職)院校教育系培養(yǎng)專職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
盡管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而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xié)同指導”,但作為一門課程,它在課程目標、內(nèi)容選擇和實施方略等各個方面和環(huán)節(jié)必然有著自己內(nèi)在聯(lián)系性和系統(tǒng)性。沒有一個能夠從總體上全面把握這些聯(lián)系并能作出適時調控的專職教師,要實現(xiàn)課程的目標和國家對這門課程的期望是難以想象的。[5]39-42所謂的“團體指導與協(xié)作教學”也會因為缺少這種專職教師的協(xié)調而無法形成合力,最終導致低效甚至無效。因此,從長遠考慮,要保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全面實施,需高師(高職)院校教育系進行培養(yǎng)模式和課程設置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設立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專業(yè),為小學輸送合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職教師。
[1]顧建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徐明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師資現(xiàn)狀以及思考[J].中國基礎教育,2006(1).
[3]陳立生.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瓶頸亟待突破[EB/OL].http://www.yljky.com/2010-09-21.
[4]丁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問題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4(8).
[5]方家峰,殷世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職教師職前培養(yǎng)-問題與設想[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11).
G625.1
A
1671-8275(2011)04-0099-02
2011-06-15
陳璇(1963-),女,福建漳州人,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學教育。
責任編輯:訾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