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翠翠
(淮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綜合論壇·
《玉壺清話》的成書過程和版本源流考論
余翠翠
(淮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玉壺清話》是北宋僧人文瑩撰寫的一部野史筆記。其內(nèi)容主要記載君臣行事、禮樂文章、四海見聞等,此書從宋初至熙寧間諸文集中輯史聞雜事而成,為我們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提供了珍貴資料。該書版本較多,流傳較廣,從《說郛》本到《知不足齋叢書》本,從刻本到抄本,通過對其版本源流的考證評述利于我們進(jìn)一步的研究。
《玉壺清話》;成書過程;版本源流;內(nèi)容評價
《玉壺清話》的作者是北宋僧人文瑩。文瑩,生卒年不詳,字道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工于詩文,著有詩集《諸宮集》。他還潛心野史,除著有《玉壺清話》外,還撰寫了《湘山野錄》及續(xù)錄。嘗居住在西湖菩提寺,年老后便退居于荊州金鑾寺。文瑩的生平罕為流傳,只知他好交游,與歐陽修、蘇舜欽等文人墨客多有交往。關(guān)于文瑩與歐陽修的交往,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厲鶚《宋詩紀(jì)事》稱文瑩結(jié)識蘇舜欽,子美打算攜他一同拜訪歐陽修,文瑩推辭不去。而《野錄》中歐陽公謫滁州一條,稱文瑩持蘇子美書薦謁之。這與厲鶚的說法正好相反,因此不可偏信一言。文瑩還做過晉公的門士,晉公對他很是尊厚。[1]1193文瑩的好交游也便于他搜集資料以撰寫野史。
文瑩喜藏書,他收錄古今文章著述最多,自北宋開國至熙寧間得文集200馀家,近數(shù)千卷。而《玉壺清話》大部分內(nèi)容便是這些文集的收集整理,關(guān)于他的成書,其自序云:傾十紀(jì)之文字,聚眾學(xué)之醇郁……因取其未聞而有勸者,聚為一家之書。及纂《江南逸事》并為李先主昇特立傳,厘為10卷。[2]1037-282從自序可知,文瑩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用大量筆墨記錄了諸學(xué)的精。他還關(guān)心時事,對于當(dāng)時的國家政事、君臣禮樂、宏圖大業(yè)特別留心觀察并記錄了他的所見所聞,文瑩就是把它們相融合,促成了《玉壺清話》的成書。
據(jù)《玉壺清話》自序可知,此書成于宋元豐戊年,即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據(jù)筆者所查,早在南宋尤袤的《遂初堂書目》中就有著錄,其后《直齋書錄解題》等宋代及元明清的藏書書目多有著錄。《玉壺清話》又稱《玉壺野史》,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所引均作《玉壺野史》,可知宋孝宗時已有《野史》之稱?!队駢厍逶挕冯m稍有欠缺,但基本上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依《中國叢書綜錄》等文獻(xiàn)所載,將《玉壺清話》的版本流傳情況做如下考證:《玉壺清話》別稱《玉壺野史》,不同的題名版本不同,題名《玉壺清話》的版本有《說郛》本、《五朝小說》本、《五朝小說大觀》本、《知不足齋叢書》本、《筆記小說大觀》本,題名為《玉壺野史》的版本有《四庫全書》本、《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3]356下面介紹下這些版本的流傳情況。
《玉壺清話》在明代便有抄本,被稱為明抄本。有明抄本著錄于《文祿堂訪書記》。此本半頁九行,行二十字,藍(lán)格。有翰林院大方印、夢曦主人藏佳書之印。吳氏曾在跋中說:“傳海內(nèi)止五卷,岫訪于松江士人家,得十卷。此五卷得于蘇之書僧家,為妄人刪節(jié),中有涂抹,乃令書史錄之,遂為此帙益。嘉靖二十六年秋中,東明山人識?!保?]210又據(jù)鮑廷博所收吳氏跋載:明朝只傳五卷,吳岫訪得后五卷,四明范欽又從岫借抄,始成完書。[5]這說明《玉壺清話》在明代曾經(jīng)散闕過,只有前五卷流傳,吳岫到民間參訪訪得后五卷,再由范欽從吳岫那里抄得才得完本。然而抄本多訛誤,吳翌鳳書載:借江藩本錄之,脫句誤字處十之五六,俟得善本校正。[5]由上可知,《玉壺清話》還有其它明抄本傳世,只是這些抄本質(zhì)量不精,需不同版本間相互校對才會精當(dāng)。后人又把此本與知不足齋本對勘,發(fā)現(xiàn)存在很多脫落訛錯之字。后來經(jīng)過校勘,才最終得以善本。其中最著名的校本便是吳枚庵校本,對于此書行間出現(xiàn)的脫誤字,枚庵都補(bǔ)錄完整,蓋是祖榮木樓校本。后來,鮑廷博也在跋中提到枚庵的手校本,很是精核。
《玉壺清話》最早的刊刻本是明刻《說郛一百二十卷》本,被稱為陶珽刊本。其原本久佚,僅散見明抄殘本。今所見陶刻,多后印者,闕帙累累,幾無一本相同。其實元陶宗儀輯的《說郛一百二十卷》除陶珽刊本外,還有一個宛委山堂本,即清順治三年(1646)兩浙督學(xué)周南李際期宛委山刊本。這個本子刊刻《玉壺清話》一卷,不能見其全本。此外還有張宗祥重校的《說郛一百卷》本,著錄《玉壺清話》十卷,而實際能看到的僅有一卷。這個本子是據(jù)明抄本涵芬樓藏本校勘,并于民國十六年(1927)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排印?!墩f郛一百二十卷》本和《說郛一百卷》本今藏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及上海辭書出版社,并以此為底本。另外,《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明確指出《五朝小說》、《五朝小說大觀》等本均題為《玉壺清話》。其中《五朝小說大觀》本是在宋人百家小說的偏錄家中著錄為《玉壺清話》一卷,這個本子是民國十五(1926)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
題為《玉壺清話》的版本還有《筆記小說大觀》本和鮑廷博輯的《知不足齋叢書》本。其中《筆記小說大觀》本著錄《玉壺清話》十卷,是民國上海進(jìn)步書局石印本。而我們認(rèn)為最有價值的版本是《知不足齋叢書》本,鮑廷博在跋中說此書久無善本,好友枚庵親手校定,才較精核。且與隱湖舊刻并行于世,讀者應(yīng)該很欣喜。于是,鮑廷博便把枚庵校本刊入?yún)矔橹?,并存枚庵二跋之后?!吨蛔泯S叢書》本直到今天仍然是最通行的本子,尚有《類說》、《類苑》、《說郛》等書征引此書。今有一九八四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流行于世。此本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參校各本及有關(guān)征引書籍而成,書后且附有新輯逸文多條以及有關(guān)文瑩的研究資料。
而題為《玉壺野史》的版本有《四庫全書》本、《墨海金壺》本和《守山閣叢書》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到:諸書所引亦多作《玉壺清話》,此本獨作《野史》,疑后人所改題。[1]1193《四庫全書》于子部小說家類著錄《玉壺野史》十卷?!赌=饓亍繁局洝队駢匾笆贰肥碛谧硬?,這個經(jīng)過兩次刊刻,分別是清嘉慶中海虞張氏刊本和民國十年(1921)上海古齋據(jù)清張氏刊本影印本。而(清)錢熙祚輯的《守山閣叢書》本是據(jù)《墨海金壺》刊版重編刊定的,被稱為清金山錢氏增刊本,也是著錄《玉壺野史》十卷于子部。
《玉壺清話》是屬于歷史軼聞一類的筆記小說。其內(nèi)容一共有十卷,前八卷主要記載自己的所見所聞,此與《李先主傳》、《江南逸事》合為十卷。此書多記載五代后期政權(quán)的興衰存亡和宋初至熙寧間的傳聞雜事,是反映當(dāng)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jì)生活的重要資料。此外,書中還有談詩論文之語,這又顯現(xiàn)出它的詩話價值。可見,《玉壺清話》一書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一)史料價值
《玉壺清話》保存了一些有價值的史料,如文瑩收得的文集包括神道、碑、墓志銘、行狀、實錄以及奏議、碑表等,而這些對于研究五代和北宋歷史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依據(jù)。鮑廷博在跋中就說:“此書謂事僅于卷首一見,初無諭詞。其他記載多與正史相印證,似亦未可盡非也?!保?]可見,此書偏重于輯錄當(dāng)代史料、朝廷政事,多可作考證。如卷九《李先主傳》、卷十《江南逸事》,是我們研究五代唐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文瑩在書中也說,江、淮地區(qū)無主,自從建正朔,制度才開始草創(chuàng)。后授于李氏,方能漸舉唐室憲章,命修《吳史》沒有成功,史官高遠(yuǎn)著《吳錄》二十卷也未參本朝歷史,其它的記錄也都焚燒了。因此,江南的始末多有遺漏,而文瑩的雜著,多有記載這一時期的朝廷政事。如“復(fù)李姓唐室”一則,記載了南唐的復(fù)興經(jīng)過。不過此書也有傳聞失實之處:如周必大在《二老堂詩話》中,就辯駁此書記王禹稱一事的訛誤等,但這些并不能抹煞此書可作史料供參考的價值。
(二)文學(xué)價值
雖然《玉壺清話》的史料成分占很大比重,但作為一部筆記小說,其文學(xué)色彩也值得我們?nèi)ヌ接憽须m主要記載五代以來的人物軼事,作者卻寫成一則則有趣的故事。如卷二馮瀛善琵琶而父親想讓他戒掉便侮辱他一則,寥寥數(shù)筆也把人物的心理、形態(tài)刻畫頗為生動。可見,此書雖多記敘人物事件,卻不乏趣味性。此外,文瑩在書中還收錄了大量文人的詩文,為我們了解一些文人的佚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卷一說真宗深究詩雅,而當(dāng)時流行西昆體,便親以御筆寫了八聯(lián),有晁迥的“夙駕都門曉,微涼苑樹球”等這些題詠述懷寵行之句,多寫于佛宮道院,纂集成編,目《太原事績》,后不聞其作。后人把此書中的論詩之句輯錄成書《玉壺詩話》,亦有很大價值。此書于記事中間有評論,如卷七寫到文瑩評東野詩浮脆輕艷,皆鉛華嫵媚。又評宏皋雜文皆駢枝章,雖齷齪者亦能道??梢?,文瑩不滿于光有華麗藻飾而內(nèi)容空洞的文風(fēng),體現(xiàn)了文瑩注重以理為詩的論詩傾向。
可見,《玉壺清話》一開始以明抄本流行于世,久無善本,后鮑廷博發(fā)現(xiàn)枚庵的手校本較精當(dāng)并把這個本子輯入?yún)矔?,始有通行的《知不足齋叢書》本,不過也有訛誤需進(jìn)一步??薄?nèi)容上,《玉壺清話》雖算不上輝煌巨典,但其中還是有很多內(nèi)容值得去考證和研究。鮑廷博在他的跋中評論此書說此書體例和文瑩的另一部著作《湘山野錄》略同,稱史材焉,可見其價值之處。
[1]永瑢,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紀(jì)昀.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6.
[4]王文進(jìn).文祿堂訪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第6集[M].上海: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本,1921.
G256.22
A
1671-8275(2011)04-0124-02
2011-05-20
余翠翠(1987-),女,安徽宿州人,淮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09級中國古典文獻(xiàn)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xué)文獻(xiàn)。
責(zé)任編輯:張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