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進
(廊坊師范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高校師德建設”是指影響高校師德水平的各個要素的改進、完善和提高的一種活動。當前各國的競爭,實質(zhì)上是教育的競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教育。中國的發(fā)展狀況如何,高校教師是關鍵性的因素。一個合格的、符合社會需求的高校教師,除了要具備淵博的知識外,還應有優(yōu)良的師德品質(zhì)。因此,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對于確保黨的教育事業(yè)后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對于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教育不僅要傳授學生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有些教師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僅僅看作是一種職業(yè)和謀生的手段,而未看作是承擔著傳承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崇高理想的一項神圣而光榮的事業(yè),不思進取,不悉心敬業(yè),得過且過,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育創(chuàng)新缺乏探索和研究,身在其位,無心施教,備課不認真,教學不努力,對教學工作敷衍塞責、急功近利,消極應付本職工作,熱衷于個人創(chuàng)收,刻意在校外尋找掙錢機會,在其它單位兼職兼課,極個別教師甚至物欲膨脹,以教謀私,以公謀私,嚴重損害了教師的形象;有的教師不關心國家大事,不關心集體利益,利益當前,思想動搖,出口等價交換,動輒討價還價,甚至鉆人才政策的空子,頻繁跳槽,借機抬高身價,謀取個人利益。有的教師有了一些本領就擺資格,抬高價,困難面前退縮,榮譽面前爭搶。
價值觀念的失衡主要表現(xiàn)為集體主義觀念的淡化和個人主義的滋長。首先,利己主義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教師的道德行為,價值觀的失衡己經(jīng)影響到教學、科研和學校整體綜合水平的提高。有的教師不能正確地處理集體與個人的關系,過于強調(diào)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不去衡量一下自己對集體的奉獻,關注的往往是自己獲得了多大利益。有些重大項目需要跨學科的共同合作,需要參與者相互尊重、取長補短,但有些教師文人相輕思想嚴重,熱衷于單槍匹馬,單打獨斗,相互之間不團結(jié)、不協(xié)作;有的教師只注重個人發(fā)展,不關心他人進步;有的教師彼此之間不服氣,互相拆臺,互相攻擊,人際關系緊張,人格魅力大打折扣。在高校教師隊伍中以上這些現(xiàn)象雖屬少數(shù),但在大學生、家長及社會方面造成的不良影響和負面效應較大。
有的教師對事關辦學方向的某些重大問題思想認識上模糊,不能自覺地將黨的教育方針、教育思想積極貫穿和滲透在教學全過程;有的教師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職業(yè)群體中的一員,只滿足于一般知識的傳授,僅當“教書匠”,放棄了所承擔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神圣職責,把教師這個有著特殊要求和神圣職責的崗位僅當作謀生的手段,只教書不育人;同時對學生的關愛程度是很不夠的。有許多教師課余和學生交流的時間少;不愿花精力去主動理解學生;有的上了一學期課,對班內(nèi)的學生還認不全,甚至都不知道有多少人……諸如此類,足以說明相當一部分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與學生的感情交流,對學生的愛是不夠的。
權(quán)責意識即權(quán)利與責任意識。由于責任與義務相通,所以,權(quán)責意識也可以理解為權(quán)利和義務的意識。在社會成員中教師與其他公民具有同等權(quán)利與責任,然而,高校教師作為高素質(zhì)的群體,他們的言行舉止,不僅會影響學生,而且對于一個社會而言,還會起著一定的社會道德導向的作用。所以要做好公民、好教師就要明確自己的責任,承擔更多的對他人、對社會的義務。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剛的先進事跡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社會強烈的責任心和義務感,是高校教師的學習楷模。但近些年,有些高校教師越來越注重自己的權(quán)利,而忽視了自己的義務,所以,高校在師德建設中,要加強對教師權(quán)責意識的培養(yǎng),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得到社會的認可,從而使自身獲得職業(yè)自豪感。
教師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起點便是教師自身。一個對教育事業(yè)有無限熱忱的教師,要想成功地擁有教師的榮譽,就必須注重對自身心理健康的維護。加強自身修養(yǎng),注重陶冶情操是其心理健康培養(yǎng)的重要源點,為此教師要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陶冶情操、保持良好心境的關鍵,其形成直接受個人對社會、人生看法的影響,積極地還是消極地看待社會和人生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塑造人類靈魂的教師應該熱愛生活、熱愛工作,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社會和人生。此外,教師還要不斷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一般來說,教師的名利欲較其他職業(yè)的人淡薄些,所從事的工作也較受人尊重。但教師的心理沖突也會給其帶來憂愁和煩惱。消除這種狀態(tài)的最佳方法是把心理沖突升華到追求事業(yè)的成就上來。在追求中進取,進取中提高,提高中升華,升華中完善使自己不斷達到新的境界。
3.培養(yǎng)高校教師的寬容與關愛意識
寬容與關愛意識是指對待人或事物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并具有愛心的態(tài)度。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埃米爾·杜爾克姆認為,正是某些基本的規(guī)范和價值使人們共同聚集在一個社會。而隨著全球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所共同接受的規(guī)范日益被侵蝕,逐步被人們所質(zhì)疑,社會中原本被共同認同的價值觀念不斷流失,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的多元價值觀念的并存。面對多元的價值觀念,寬容與關愛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平等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教師扮演著多元的角色,使他們的交往日益擴大和復雜,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因廣泛交往而被放大。所以,高校在師德建設中要培養(yǎng)教師的寬容與關愛意識,只有寬容和相互之間的關愛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才能贏得友誼,增進團結(jié);才能解人之難,取人之長,諒人之短,從而產(chǎn)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相互信任親近,使人忘記不快,對美好的明天充滿信心。寬容與關愛是一種美德,是高校教師有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因此,良好的寬容與關愛意識能夠使人更好地發(fā)展、使社會更加和諧。
[1]周濟.愛與責任——師德之魂[J].人民教育,2005,(8).
[2]袁小平.師德建設的新路徑[J].教學與管理,2005,(4).
[3]李寬亮.高校師德建設激勵機制的思考[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