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艷
厭學是目前學生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xiàn)厭學情緒。他們以各種借口請假不上課,學習馬虎,得過且過。學生的厭學心理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只有樂學,才能優(yōu)學,才能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才能提升學生的素質(zhì)。因此,學生的厭學問題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一、中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剖析
1.個體學習動機缺失。當代農(nóng)村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讓他們拋棄祖父輩身上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對學習缺乏足夠的認識,幼稚地認為讀書僅僅是和家長給他們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進行“等價交換”,一旦條件失衡,那么“交易”也宣告結束。所以,面對激烈的學習競爭和逐年加深的學業(yè)內(nèi)容,他們漸漸失去學習的動機,變得厭學。
2.家長管教松緊無度。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不得法,也會導致學生的厭學心理。強制型的家長對孩子用壓的辦法,按其主觀愿望逼迫孩子學習,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產(chǎn)生對學習的厭倦情緒;放縱型家長對孩子放任自流,百般溺愛,過度遷就,導致孩子無心學習。
3.學校教育急功近利。從學校來看,近年來盡管素質(zhì)教育口號喊得響,但是現(xiàn)行教育模式并未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把“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奉若神明,這種極端的教育思想使學生的厭學在所難免。
二、中學生厭學心理的矯治策略
教師應該分析厭學心理的成因,用“梳”的辦法(教師梳理厭學行為的根源,理順“教”與“學”關系),同時結合“導”的策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動機、目的;引導家長梳理正確的培養(yǎng)觀;引導學校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握學生厭學的心理規(guī)律,才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矯正,針對不同的心理現(xiàn)象,采取有效的對策,促使學生由厭學轉化為樂學。
1.利用學科特點,加強學習動機教育——“梳”理學生的學習目的
就學科教師而言,利用自身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而且能夠讓學生對自己這門學科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面貌。
如筆者在教《最后一課》時,利用小弗朗士前后感情、行為上的變化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最終引導學生統(tǒng)一認識:《最后一課》寫出了法國人民用學習母語的特殊方式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祖國語言的眷戀,也體現(xiàn)了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說明好好學習并不僅僅是為自己更是為了報效我們的祖國。
筆者認為,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教育,可以正確理順學生學習目的,改變他們“等價交換”的幼稚學習觀,樹立高尚的學習觀,這樣學生才能在“純凈”的學習環(huán)境中優(yōu)學、樂學。
2.密切家校聯(lián)系,探討管教行為——引“導”家長樹立正確培養(yǎng)觀
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家長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他們把孩子的管教全部推給教師:要么是“我的孩子不學習就幫我死命地打”,要么是“我們管不了他,你們教師幫我們好好教育”。筆者在工作中不止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
在家長開放日,家長領著學生對筆者說:“老師,我們兩個大人都起早貪黑工作,實在沒時間管他。我現(xiàn)在把孩子完全交給你,不聽你的話,你就給我往死里打!沒問題!我們家長絕對支持你的一切做法……”
當家長拋出這番話時,該學生臉上總會露出不悅的神色:要么神情呆滯、精神不振;要么滿臉憤怒,不屑一顧……學生的表情說明,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叛逆的個性,他們渴望自由,他們厭煩大人的管束,力圖擺脫成人對他們的束縛,獲得獨立。
因此,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改變家長狹隘的“望子成龍”培養(yǎng)觀,積極和家長溝通交流,探討家長的管教意識,如:(1)利用電話和家長進行語音溝通,及時了解家長的思想動態(tài)。(2)利用網(wǎng)絡媒介和家長進行文字或視屏交流。通過樹立家長正確培養(yǎng)觀,從源頭上解決壓制在學生心頭的這座大山,讓學生在家長的關愛中樂學、活學。
3.關注教育理念,矯正教學行為——消除“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
當前的教育過多地強調(diào)學生邏輯知識結構的建立,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教育者總是從應試教育的角度來組織教學,他們漠視學生的感受,違背科學教育方法,往往表現(xiàn)為以下一些現(xiàn)象:
每次階段測試后,辦公室成了成績差的學生的 “地獄”;老師規(guī)定:“聽寫字詞錯一個,罰抄全文字詞10遍”。結果一位學生因急躁的“躁”一錯再錯而老師又不給他“指點迷津”,被罰抄近百遍!
上述這些現(xiàn)象,對教師來說“見怪不怪”,但對學生來說已不是簡單的體罰,這是一種心靈上的傷害。他們敢怒不敢言,只能在高壓政策下默默地忍受著心靈上的煎熬,羞愧,自卑,失望,說謊。所以,筆者呼吁: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根除簡單、粗暴的方式,對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問題都應該認真對待,從有利于學生學習心理方面積極引導。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良好的境界,其實只有“誨人得法”,才能“學而不厭”,這才是學習生活的邏輯。筆者真心希望教育者長期關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與家長齊抓共管,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那么,學生“厭學”現(xiàn)象就一定能得到有效改善。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