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技術本科教育的內涵
      ——基于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的關系的視角

      2011-10-21 13:37:16楊科舉
      職教論壇 2011年10期
      關鍵詞:科學工程教育

      □徐 涵 楊科舉

      論技術本科教育的內涵
      ——基于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的關系的視角

      □徐 涵 楊科舉

      文章從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的關系的視角厘清技術本科教育的內涵,認為技術本科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而這種技術應用能力主要包括:具有將技術創(chuàng)造原型進行具體化設計并組織實施于生產實踐的能力;具有維護、監(jiān)控實際技術系統(tǒng),能夠發(fā)現、分析和解決綜合性復雜技術實踐問題的能力;具有對基層技術員或業(yè)務員提供指導和咨詢的能力;具有在服務領域運用專門知識與技術向特定顧客提供全面或綜合性服務并承擔相應責任的能力等。

      技術與技術教育;科學與科學教育;工程與工程教育

      研究技術本科教育的內涵問題,主要是厘清同一層次的不同類型教育人才培養(yǎng)上的差別。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傳統(tǒng)上,本科院校根據開設的主體專業(yè)不同主要有文、理、工、農、醫(yī)、法等類型。其中以理科見長的高校和相關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科學研究型人才,主要進行科學教育。以工科見長的高校和相關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以工程師為代表的理論轉化和工程設計型人才,主要進行工程教育和一定的技術教育。高職高專是專門培養(yǎng)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學校,主要進行技術技能教育。技術本科教育是應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對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而產生的,是一種以技術教育為主的教育類型,而且屬于本科層次。要認清技術本科教育的內涵,就要對科學教育、工程教育、技術教育三者進行區(qū)分,然后找出技術本科教育、高等職業(yè)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區(qū)別。

      一、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的關系

      (一)科學與科學教育

      科學是人類有意識地認識自然、探索未知世界活動的總稱(或是總和),其成果表現為人類認識自然所形成的知識體系。[1]科學要解決的是如何正確合理地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它的成果是一套合乎邏輯的、具有普遍適應性的可以驗證的理論和知識體系。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一方面在于讓學習者掌握人類傳承下來的科學理論和知識體系以及科學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于培養(yǎng)學生具有探索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思維并能合理運用科學方法從事發(fā)現活動的能力。在我國,進行科學教育的本科高校多為科研水平較高的研究型大學,多屬于“985”、“211”工程的綜合類或理科類大學。

      (二)工程與工程教育

      “工程”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如此定義:①土木建筑或其他生產、制造部門用比較大而復雜的設備來進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采礦工程、水利工程等。②泛指某項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菜籃子工程。[2]《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認為,工程是指應用科學知識使自然資源最佳地為人類服務的一種專門技術。[3]工程的主要依據是物理、化學、數學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學科,如材料學、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熱力學、傳遞和速率過程及系統(tǒng)分析等。工程問題應有最佳的解決方案,要考慮許多因素,取最可靠和最經濟的方法。許多工程問題有深遠的社會意義。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伯聰在《工程哲學引論》一書中指出:工程是對人類改造物質世界的完整全部的實踐活動和過程的總稱。[4]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工程是作為有價值取向的主體(包括國家、組織和人)為了滿足其特定需要,以一定經驗知識或科學理論為基礎,以一定技藝或技術為手段,以一定程序或規(guī)則為運作機制的變革顯示的構建性的對象化的活動及其成果。[5]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認為“對工程進行定位,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一個是從工程、科學和技術‘三元論’角度所界定的工程:科學是以發(fā)現為核心的人類活動,是以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講求真、善、美,追求真理;技術是以發(fā)明為核心的人類活動,是發(fā)明方法,講求技巧,追求訣竅;工程是以建造為核心的人類活動,工程師按照社會需要設計造物,構筑與協(xié)調運行,講求價值,追求一定邊界條件下的優(yōu)化。另一個方面是從工程與生產、實踐的相互關系中所界定的工程:工程就是包含了設計和制造在內的生產實踐活動。第三個方面則可以從前兩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的更大的尺度,從 ‘科學—技術—工程—產業(yè)—經濟—社會’的鏈條中來認識工程和把握工程的定位。工程的實施,一方面為科學技術的實現提供平臺,另一方面推動產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服務于社會。工程的實施,一方面是以科學、技術的知識作為支柱群,經過集成優(yōu)化成為集成的工程平臺,另一方面是以一系列的集成的工作平臺為推動產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支柱、支柱群,進而構成社會發(fā)展的平臺。工程是將相關的知識集成起來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樞紐和集成體”。[6]

      由以上對工程的定義和定位可以看出工程具有如下特征:①需要一定的科學原理作為支撐;②工程是有特定目標的,注重過程,注重效益;③工程的核心在于建造;④工程必然要求與環(huán)境協(xié)調一致;⑤工程的實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尋求最優(yōu)策略。

      工程教育就是培養(yǎng)能在工程設計和工程實踐過程中發(fā)揮主要作用的工程設計型人才。在我國,工程教育主要由工科類院校和部分理科院校承擔,培養(yǎng)的人才主要在科研院所或企業(yè)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fā)工作。

      (三)技術與技術教育

      “技術”一詞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技藝、手藝、技巧,是手藝人的活動、能力、技能,也意味著一般藝術中的精美藝術品或造型。法國十八世紀杰出的哲學家狄德羅在《法國大百科全書》中載有最早的關于技術的定義:為了完成某一特定目的而協(xié)調動作的方法、手段和規(guī)則的完整體系。《辭?!钒鸭夹g界定為:①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fā)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如電工技術、木工技術、激光技術、作物栽培技術、育種技術等;②除操作技術外,廣義地講,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業(yè)程序、方法。[7]蘇聯《哲學百科全書》中對技術如下定義:技術一詞源于希臘文中的技能、技藝和能力,是社會運動的工具和技能的系統(tǒng)。經過一定歷史過程而發(fā)展著的勞動技能、技巧、經驗和知識,是認識和利用自然力及其規(guī)律的手段。技術是形成社會生產力的組成部分,成為勞動被實現時的那種社會關系的指數,是構成每個特定社會結構的物質基礎。[8]《簡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對技術的定義為:“技術是人類活動的一個專門領域。技術一詞出自希臘文‘techne(工藝、技能)’與‘logos(詞、講話)’的組合,指對造型藝術與應用技術的論述。當它在17世紀英語中出現時,僅指各種技藝。到20世紀初,技術的含義才逐漸擴大,它涉及到工具、機器及其使用方法和過程。到20世紀后半期,技術被定義為‘人類改變或控制客觀環(huán)境的手段和方法’,人類在制造工具的過程中產生了技術,而現代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它與科學的結合?!钡聡洕鷮W家哥特爾.奧特里連菲爾德(F.Von Gottl-Ottlilienfeld)認為,技術“在主觀上是達到目的的正確途徑的藝術,在客觀上是人類活動的特定領域所用方法和手段的總和”。他將工程師所從事的技術活動定義為狹義的技術,即 “物質技術”。他還將技術分為:個體技術——其客體是從屬于個人心理的和軀干的實在性的技術,如體育技術;社會技術——其客體是個人之間關系的變革實踐,如治安技術;知識技術——其客體是個人之間關系的變革實踐,如心算技術;現實技術——以改變包括有機和無機自然在內的直接外部世界為客體的技術,如電力技術。德國當代技術哲學家拉普(F.Rapp)在《技術哲學導論》一書中,對技術定義進行廣泛討論后,將技術定義為:“技術一詞指物質技術,它是以遵照工程科學進行的活動和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辈⒄J為這一定義是“最接近人們的通常理解,是唯一可行的?!盵9]

      由以上可知,技術的核心的是生產技術,是人為了生存和生存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而從事的各類活動的方法和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技術是一種手段、一種方法,是人與自然(包括人與環(huán)境或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是人所習得的一種本領,一種唯有人才具有的后天習得的改造自然的能力。[10]廣義的技術包括物質生產型技術和非物質生產型技術,而非物質生產的技術更多的是指方法、技巧、程序、規(guī)則。如攝影技術,除了對硬件(相機)的使用方法和技巧這些容易按常規(guī)學習掌握的技術外,一幅好的攝影作品,還涉及光的利用、抓拍搶拍、畫面構思、主題突顯、背景處理等這類隱含性的技術(技巧)。狹義的技術即物質生產技術本身也是一個包含內容廣泛的概念,它既包括技術目標的設定、技術意識的形成,也包括技術活動及技術目標的達成。這其中,以制造和使用工具和器械進行制或做的能力、方法、技巧和方式,是其核心部分。物質生產技術過程可以用如下流程圖表示:[11]

      圖一 物質生產技術過程

      可以說,人類一切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技術,但是對于不同的人,技術的內涵卻千差萬別。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理解:

      ①個人通過熟練化的勞動獲得的手藝、技巧、訣竅,這是一種個人的隱性知識。

      ②制作和使用勞動工具的方式、方法、規(guī)則和手段,這是多指向物質生產的勞動過程中運用到的程序性知識。

      ③指向特殊目的的非物質生產的專門化服務的技術和技能體系,如偵訊技術、飛行技術等。

      ④能夠體現人的意志、精神與智力活動的以勞動工具和物質生產成果為代表的技術的物質形態(tài),如相比較算盤而言計算機就叫高技術產品。

      ⑤科學技術,即以科學知識為基礎,遵循客觀規(guī)律而開發(fā)的技術思想或技術原理,如航空航天技術。

      《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對技術教育如此定義:“技術教育即為進入應用科學和現代技術領域就業(yè)的學生提供學術和職業(yè)準備的教育。它強調對于科學和數學基礎原理的理解和實際應用,而不是像職業(yè)教育那樣相對關心對于勞動技能的熟練掌握”;“技術教育的教育目標是為其畢業(yè)生進入職場做準備,其從事職業(yè)從分層上高于技能型工作但低于科學或工程型工作。那些從事此類工作的人通常被稱為技術師”;“技術教育有別于主要注重理論理解的專業(yè)教育”。由此可見,技術教育中對技術的理解多指上面第二和第五條,技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增進學生對技術原理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將技術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去的能力,以準確有效地設計、制造、調整、運作和監(jiān)控各種人工事物與人工過程。在我國,承擔技術教育的高校為高等職業(yè)院校和部分工科類本科院校,培養(yǎng)的人才多到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從事技術應用和管理的工作。

      (四)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的關系

      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劉則淵、王續(xù)琨在《工程·技術·哲學》一書中指出:作為活動手段的技術與作為活動過程的工程實踐,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可分離的。[12]也就是說,任何技術都不能游離于作為過程的工程實踐,任何工程都不能擺脫作為活動手段的技術。沒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術,也沒有不運用技術的工程。技術是工程的支撐,工程是技術的載體。正因為如此,人們經常把工程、技術這兩個名詞組合起來頻繁地使用“工程技術”這個復合詞匯以及由它派生出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工程技術界”、“工程技術活動”、“工程技術項目”等詞組。

      原國家教委職業(yè)技術教育司司長楊金土等學者在《對技術、技術型人才和技術教育的再認識》一文中曾明確指出∶“科學和技術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兩個方面??茖W是人類認識自然的產物,技術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學的作用在于理解,技術的作用在于使用、制造和實施。”“技術是通過科學發(fā)現而發(fā)展的,科學是技術的基礎”,“技術變得越復雜,與科學的關系就越緊密”,“技術依靠科學又促進科學。而且,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今天,技術還經常領先于甚至孕育著科學發(fā)現”。[13]華東師范大學石偉平、徐國慶等學者也曾撰文指出:技術哲學的研究顯示,即使是對現代理論技術而言,它也是與科學相對立的一個具有獨立性的體系,盡管二者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科學體系是由命題構成的,而技術體系是由工具、方法、經驗構成的。我們決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14]

      我們在最通常的意義上考察工程、技術與科學的關系可以知道,簡單地說,科學是工程設計和技術開發(fā)的基礎,工程是基于科學的物質建造活動,工程依靠技術得以實現。技術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中介手段,是實現工程目標的工具。

      科學教育、工程教育與技術教育是相互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三類教育方向。科學教育中必定包含工程教育和技術教育的內容,技術是科學研究的手段,而工程是科學研究的載體。工程教育中亦必包含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的內容,工程設計離不開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工程實踐又離不開對勞動工具和勞動技術的了解和掌握。在對技術的理解突破了單純的手藝、技藝和訣竅的理解,與科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之后,技術教育就不能不包含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內容了??茖W知識是理解和發(fā)展技術的基礎,而工程也是技術發(fā)揮作用的平臺。三類教育的主要區(qū)別要從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側重點的不同去認識??茖W教育主要培養(yǎng)人才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研究、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還要求具有較強的技術研發(fā)能力和一定的工程設計能力。工程教育主要培養(yǎng)人才的工程設計和工程實踐的素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工程設計和工程實踐的能力和一定的技術研發(fā)能力。技術教育主要培養(yǎng)人才的技術應用、技術設計和技術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

      二、技術本科教育的內涵

      結合以上對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的關系辨析,以及我國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發(fā)展的實際,技術本科教育,簡而言之,就是本科層次的技術教育,即為進入應用科學和現代技術領域就業(yè)的學生提供具有本科層次的職業(yè)和學術準備教育。它旨在培養(yǎng)能通曉相關專業(yè)與領域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本專業(yè)和其他相關領域的技能,能將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善于綜合多領域技能來解決具體問題的,知識與能力復合的實踐型人才的教育形態(tài)。它是一種與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同“級”,但不同“類”;與??萍夹g教育同“類”,但不同“級”的教育。

      理解技術本科教育這一概念應注意兩點:

      一是技術本科是一種本科層次的教育,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楊志堅的研究,本科教育具有三個核心理念,即“本科教育是一種學術性教育,本科教育是一種專業(yè)性教育,本科教育是一種基礎性教育”。[15]技術本科作為一種本科教育類型,也應該體現其學術性、專業(yè)性和基礎性。

      二是應把“技術本科”從“應用型本科”中區(qū)分出來。應用型本科是旨在培養(yǎng)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本科教育類型,它涵蓋的范圍極其廣泛,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本科教育都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除了個別本科院校的某些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主要從事基礎科學理論的研究,其他高校畢業(yè)生無不從事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工作。技術本科特指進行技術教育的本科院校。而發(fā)展應用型本科院校理念的提出是為了應對傳統(tǒng)本科畢業(yè)生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適應能力差,不能很好適應伴隨科學發(fā)展和技術升級換代,崗位技術和能力要求升級而導致的就業(yè)難問題,主要采取在傳統(tǒng)理工科院校里吸取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優(yōu)點,加強與社會、企業(yè)的聯系,開設實踐、實訓類課程以增強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競爭力的做法。此類院校仍然給予學術教育以極大的關注,實踐實訓類課程并不豐富。技術本科院校則是為了適應后工業(yè)化時代人才結構調整對于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著重培養(yǎng)工程師與技術員之間的“橋梁型”人才即“技術師”或“技術工程師”的本科教育類型,是為了適應傳統(tǒng)職業(yè)院校培養(yǎng)的人才不能適應后工業(yè)化時代對人才質量需求高移的一種策略。技術本科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而這種技術應用能力主要包括:①具有將技術創(chuàng)造原型進行具體化設計并組織實施于生產實踐的能力;②具有維護、監(jiān)控實際技術系統(tǒng),能夠發(fā)現、分析和解決綜合性復雜技術實踐問題的能力;③具有對基層技術員或業(yè)務員提供指導和咨詢的能力;④具有在服務領域運用專門知識與技術向特定顧客提供全面或綜合性服務并承擔相應責任的能力等。

      [1]姜振寰.技術哲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3.

      [2]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422.

      [3]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413.

      [4]李伯聰.工程哲學引論[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4,8.

      [5]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149-165.

      [6]殷瑞鈺.工程與工程哲學[EB/OL].http://english.hanban.edu.cn/chinese/zhuti/xxsb/677378.htm.

      [7]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669.

      [8]【蘇】瓦爾科夫.哲學百科全書.轉引自鄒珊剛主編.技術與技術哲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7:15.

      [9]F.拉普著.技術哲學導論[M].劉武等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4-31.

      [10]姜振寰.技術哲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

      [11]姜振寰.技術哲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12]劉則淵,王續(xù)琨.工程.技術.哲學——2001年技術哲學研究年鑒[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115-123.

      [13]上海職教論壇秘書處.對職業(yè)技術教育若干問題的基本認識(一)上海職教論壇十年論文集[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

      [14]石偉平,徐國慶.試論當前中國發(fā)展技術本科的意義與策略〔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3(12).

      [15]楊志堅.中國本科教育培養(yǎng)目標研究(之二)——本科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理論問題[M].遼寧教育研究,2004(6):7.

      徐涵(1964-),女,遼寧朝陽人,博士,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職業(yè)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基本理論;楊科舉(1986-),男,河南上蔡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職業(yè)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基本理論。

      本文為遼寧省高等院校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中德技術本科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比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7T167),主持人:徐涵。

      G710

      A

      1001-7518(2011)10-0053-04

      責任編輯 韓云鵬

      猜你喜歡
      科學工程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科學
      子午工程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工程
      科學拔牙
      工程
      东光县| 如皋市| 杭锦后旗| 安岳县| 育儿| 景东| 清镇市| 宁河县| 嘉鱼县| 青海省| 招远市| 汕尾市| 赫章县| 介休市| 新建县| 无棣县| 郸城县| 古蔺县| 吐鲁番市| 太原市| 金坛市| 保德县| 宜兴市| 金寨县| 施甸县| 美姑县| 英德市| 鄂伦春自治旗| 遂昌县| 右玉县| 安图县| 晋州市| 上饶市| 井陉县| 贵阳市| 桦甸市| 张家川| 剑阁县| 宁国市| 竹北市|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