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家鑫、日本大地震和情感代入法
選擇這篇手記的題目時費了很多躊躇,按理該說說日本大地震,它直到當(dāng)下還在強(qiáng)烈沖擊著中國人的感受,不過還是決定說說藥家鑫?!说母惺芫褪沁@么怪:時間就像不斷升溫的水,一個月就會讓青蛙對災(zāi)難、危險的感知越來越平淡;空間就像過濾的篩網(wǎng),上千公里的距離就會屏蔽掉很多悲痛和歡喜;歷史的記憶好比一束探照燈,明暗之間也掀動著我們情感開合的按鈕;人數(shù)的統(tǒng)計變得像色譜,從一萬人到三萬人的死亡,就像肉眼識別不出的悄無聲息的顏色漸進(jìn)。
其實也不想說藥家鑫,想說的是連岳先生對這案子的一個評論。連先生在他的微博上持續(xù)關(guān)注藥案,有一段評論被廣泛“關(guān)注”和“轉(zhuǎn)發(fā)”——
我不贊同流行的“情感代入法”:“如果你是受害者家屬,會如何?”各自用不同的角度觀察與判斷,最能還原事實與正義,受害者家屬希望最嚴(yán)厲處罰,是正常反應(yīng),藥家鑫的家人希望最輕處罰,是正常反應(yīng),旁觀者各有立場與觀點,是正常反應(yīng)……人人都入戲成受害者,反而是有害無益的不正常。
按我的理解,連先生不贊成情感代入法的語境,是在維系一種現(xiàn)代社會價值多元的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都有自己特定的對“事實”的認(rèn)知和對“正義”的主張,真正的公平恰在于讓這種種“正常的”主張都有充分表達(dá)的空間,如果僅有一種“受害者”的入戲,那么表面上的“情感代入”就會形成一種可怕的“獨言堂”、壓制其他的聲音。這一點無疑是正確的,特別是在中國容易形成道德審判取代法律正義的情境下。
但問題還有另一面:當(dāng)所有的聲音都得到表達(dá)之后,人們?nèi)绾芜_(dá)成“共識”,這個共識包括理性的認(rèn)識,也蘊(yùn)含著情感的體驗?;蛟S,舍去“情感的代入”別無他法。它不僅要求傷害者與受害者雙方的“代入”,還要求旁觀者出于“公益”對雙方的“代入”,唯有經(jīng)過這種情感與理性的“代入”,每個人方能意識到自己立場和主張的缺陷,甚至是暴戾之處。恰如有人跟著對連先生的批評:如果藥家鑫最初能有一點兒“情感代入”,還會以那么冷酷的“農(nóng)村人很難纏”作為自己行兇的理由嗎?
價值多元很美好,但我們不可能為多元而多元;情感代入很困難,正像作為鄰居我們?nèi)ジ惺苋毡敬蟮卣?,會面臨著時間、空間、歷史和統(tǒng)計數(shù)字的情感障礙。不過,“同情心”本身就是一種超越的能力,超越自己加于自己的種種不成熟的心智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