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興 裴新年
(天津行政學院)
天津市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
◆張紹興 裴新年
(天津行政學院)
本文調查、分析了天津市18所普通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動機、興趣、認識、參與等情況,探索一系列措施,旨在探索提高高校學生身體素質及課外體育活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為公體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參考。
課外體育活動 現(xiàn)狀 對策 教學改革
高校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課程的延續(xù)和補充,是實現(xiàn)學校體育目的的基本途徑之一。課外體育活動是指學生在體育課以外的時間內,運動各種身體練習和多種方法,以發(fā)展身體,增進健康,提高運動水平和豐富業(yè)余文化生活為目的而進行的多種形式內容的體育教育活動。由于課外體育活動形式靈活、內容豐富,具有較大的選擇性,因此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便于調動多數(shù)學生自覺參加身體鍛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有利于學生體質的提高,全面發(fā)展學生整體素質。但是,如果課外體育活動組織無序,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學校如能根據(jù)本地區(qū)和學校實際情況和傳統(tǒng)的特點,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對鞏固提高體育教學效果、增強學生體質、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和全民健身計劃都有著重要意義。
以天津市18所大專院校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700名學生做為樣本,其中男生350名,女生350名。
根據(jù)調查需要設計問卷。發(fā)放問卷700份,回收696份,無效問卷11份,有效問卷685份,其中男生339份,女生346份,有效問卷占發(fā)放問卷97.9%。
將所得數(shù)據(jù)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
表1 大學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動機統(tǒng)計(%)
表1顯示,強身健體、有助學業(yè)、體驗體育樂趣、提高體育素養(yǎng)是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動機。體育鍛煉與強身健體的認識是比較一致的,但提高運動水平和防治疾病的動機在男女學生身上都表現(xiàn)出較低水平,對參與鍛煉的激勵作用較小,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體育功能的深層知識認識不夠、過于片面。
表2 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認識情況統(tǒng)計(%)
表2顯示,86.41%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重要,13.59%同學認為體育鍛煉無所謂或不重要,統(tǒng)計表明大部分學生能意識到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的,并有可能自覺參與到體育鍛煉中。
表3 大學生“終身體育”概念的認識情況統(tǒng)計(%)
表3顯示,大學生對“終身體育”的概念不了解的占了55.53%,很了解的占4.49%,看似沒有意義,但這些數(shù)字也可能從側面反映出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持續(xù)性存在著不確定性。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是明確的,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是良好的,但對“終身體育”了解較低,還未能深層次地意識到體育運動與未來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表4 影響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統(tǒng)計(%)
從表4看出,影響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有客觀因素,也存在性別差異。缺少場地和缺少器材成為影響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在其他因素中,都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性別差異,而沒有興趣、技術差成為影響女生課外鍛煉的第三、第四因素,大學女生應當成為學校、體育教育者重點關注的對象,采取措施、加強指導、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不斷提高運動技能。
表5 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項目統(tǒng)計(%)
從表5可以看出,男生選擇的鍛煉項目依次為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女生選擇的鍛煉項目依次是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排球等。這表明,男生喜歡對抗性強、活動量大、具有身體直接接觸的集體項目,而女生主要喜歡有一定活動量、對抗性弱且無身體直接接觸的項目。
表6 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次/周統(tǒng)計(%)
從表6的分析表明:大學生,尤其是女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shù)少得可憐,稍好些的男生也是只比女生多0.5次;由方差值可直接看出:女生參與活動的離散程度遠大于男生,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是學校應該重視的重要問題之一,女生的鍛煉行為顯得更為重要。
表7 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持續(xù)時間統(tǒng)計(%)
表6表明,女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3次以上(含3次22.88%)明顯低于男生(47.97%),而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女生(17.35%)又明顯高于男生(8.2%)。表7反映出女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持續(xù)時間與每天保證1小時體育鍛煉的要求相差甚遠。
絕大部分學生對于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目的和動機還停留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強身健體上,忽略了參加體育鍛煉更深一層次的內涵,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主動性不足。
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存在興趣,但由于諸如缺乏場地、器材不足、缺乏指導、學習繁忙等原因,導致很多學生體育鍛煉時間、次數(shù)的減少。
學校在組織安排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方式、方法、時間等方面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如過于形式化、缺乏人性化、沒有針對性,更不能體現(xiàn)差異性。
男女學生主動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存在不平衡,女生存在的問題比男生更為突出。
課外體育活動目標應在于自我鍛煉意識的培養(yǎng),而不僅是個別項目技術、技能的掌握。這就要求把課外體育活動盡快從單純的模式向素質教育、人文教育轉變,要更加注重讓學生學會鍛煉、學會評價、學會調整,培養(yǎng)自我健身能力,并養(yǎng)成自主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習慣。
建議各院校加大體育設施經(jīng)費的投入,促進場館建設、調整和場地、器材、設施的添置,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實際需要,充分開發(fā)與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促進學生課余鍛煉水平的提高。
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應以學生需要為依據(jù),重視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保證學生的主體性,設置人性化的體育鍛煉體系,以滿足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
改革目前的考評體系,建立更加符合《綱要》精神的人性化身體素質考評體系,使考核結果既能反映學生體育課學習效果,又能反映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過程、鍛煉態(tài)度,還能反映學生的個體差異:即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