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艷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0030)
英語交際策略的研究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余麗艷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0030)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發(fā)展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性,發(fā)展學生的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成了英語教學中的主要目標。要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就要幫助學生認識和恰當運用其重要組成部分——交際策略。本文在對交際策略理論研究基礎上,針對英語教學實際得出一些教學啟示。
交際策略;策略能力;交際能力;英語教學
眾所周知,語言是用來交際的。21世紀,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國際合作的日益加強的大背景下,不具備一定的英語交際能力,很難在商務協(xié)商和學術交流方面取得成功。然而,人們難以完全掌握某一門語言和社會交際規(guī)則,因此在交際中會而遭遇一些交際困難時,不得不使用一些交際策略。
“策略能力強,交際能力就強?!保–anale & Swain,1980)根據(jù)他的觀點,我們認為要提高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能力是有效方法之一。在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交際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能力是提高交際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英語教學取得了較大進步,但也存在著突出問題:教學中對交際教學理念和實踐重視不夠。學生的策略能力的培養(yǎng)未受到重視。因此,提高學生的口語技能是當前我國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掌握一定的交際策略是提高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
交際策略的概念是Selinker用于解釋學習者中介語時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是一種語言使用策略(language use),屬于認知策略的范疇。(Selinker,1972)為了全面、清晰地理解交際策略及在二語習得中如何更好地發(fā)展策略能力,我們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交際能力與交際策略的關系。
Hymes意識到Chomsky的語言能力理論的局限性,在其基礎上提出了交際能力概念?!暗芯康氖墙浑H能力的內(nèi)涵及其相關因素,并不關心學習者如何在社會交往中運用這種能力而獲得相關的知識?!保ㄊǚ迹f智象,1996,P84)根據(jù)Canale & Swain所提出的關于交際能力的劃分模式,即“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策略能力是指“由于語言能力不足而使用言語或非語言的交際策略來彌補交際中的困難。”(Canale & Swain,1980)由此可見,對交際策略的運用是策略能力主要表現(xiàn)。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交際能力比較復雜,語言的使用過程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如果只是注重學生的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語法和單詞等)是無法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的,這就必須在教學中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適時適當?shù)匾龑W生使用交際策略,使他們能夠積極有效地處理交際時碰到的問題,進而完成交際任務、達到交流目的。因此,很有必要將交際策略的概念引入外語教學中。而交際策略的使用,對策略能力和其他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學生在與非本族語的人交流時,就會考慮到其具體的情景(他國的社會與文化等)使用恰當?shù)恼Z言,這樣,其社會語言能力會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交際策略的定義在相關文獻中沒有達成一致。Tarone:“當語言結(jié)構(gòu)不足以傳達個人想法時,個人為了對付危機而采用交際策略?!盕aerch and Kasper(1983):“在實現(xiàn)特定交流目標時,為了解決個人遇到的問題而采用的可能有意識的計劃。”說話者首先是認識到了問題的存在。但就學習者自身而言,“他們并不能意識到自己是在有意地使用交際策略”。Stern(1983):“指出交際策略是在交際中由于第二語言的不完善而采取應對困難的技巧?!盓llis(1999):“交際策略作為語言使用者的交際能力的一部分,是一種語言的心理計劃。”(引自束定芳,莊智象,1996)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交際策略是學習者在遇到交際問題或語言資源不足時,從意識和行為上采取各種手段和方式來解決問題以實現(xiàn)真正的交流,從而達到交際目標。
文獻中交際策略的定義不一致,因此交際策略的分類方法種類也就較多,下面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分類方式。
Tarone的分類包括五個主要類別:
表1 Tarone對交際策略的分類
Bialystok(1990:175)以Tarone的分類法為基礎,把交際策略分成兩大類:“以母語為基礎的策略:語碼轉(zhuǎn)換、外語化、母語直譯;以二語為基礎的策略:語義貼近、描述、造詞;非語言行為策略(身勢語)?!睆脑摲诸愔锌梢钥吹?,非語言行為被單獨列為一類交際策略。該分類吸收了Tarone的長處,體現(xiàn)了交際策略發(fā)揮的不同作用。
根據(jù)Faerch & Kasper的分類總結(jié),他們對交際策略提出了相對較完整的分類如表2。
表2 Faerch & Kaspe對交際策略的分類
與Taron所劃分的交際策略相比,盡管這種分類所依據(jù)的理論分析較復雜,但Faerch & Kasper提供了更為細化的分類,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和系統(tǒng)性,從而更好地說明了交際策略的本質(zhì)。
許多研究者對于交際教學培訓問題,頗有爭議。但綜觀文獻,多數(shù)學者還是贊同交際策略的教學培訓。
Dornyei在交際策略培訓方面頗有影響,他認為交際策略培訓主要有六個方面:“提高學習者對交際策略的性質(zhì)和作用的認識;鼓勵學習者使用交際策略;提供使用交際策略的例子;強調(diào)不同文化間交際策略的使用差異;直接教授交際策略;提供練習使用交際策略的機會?!绷硗猓?995年開展了一項關于交際策略的實驗研究。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交際策略的培訓很受學生歡迎?!保―ornyei,1995)
我國學者陳思清1990年發(fā)表在國際雜志中認為:“策略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成為外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在口語測試中,可以把交際策略的質(zhì)與量作為考察交際能力的一個方面,把學生與持本族語者的談話作為課程的常規(guī)部分,在課堂上講授交際策略的使用。”(陳思清,1990)
此后,譚雪梅,張承平(2002)聯(lián)名發(fā)表論文,他們有關交際策略使用情況的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是:“學生普遍認為成功的交流就是靠語言能力,而沒有意識到英語交際中還有策略可以幫助他們?!保ㄗT雪梅,張承平,2002)針對這種現(xiàn)象,他們提出“必須采取一定的手段,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運用交際策略,例如提高策略意識,進行策略訓練”。這對缺乏二語環(huán)境的我國高校學生,有必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交際策略教學,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并靈活運用交際策略。
根據(jù)國內(nèi)外學者對交際策略訓練的不同見解,結(jié)合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筆者認為英語教學中既不能完全依賴交際策略的訓練來提高交際能力,但也不能完全排斥交際策略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充分利用交際策略對于外語教學的促進作用,由此得出交際策略的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筆者認為只有對交際策略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學生才能夠積極自主地選擇和使用相應的策略。文秋芳指出:“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和信念會影響他們使用特定的策略。”(文秋芳,2000,P35)因此,應該讓學生在交際策略方面要形成正確觀念,改變對其消極的態(tài)度,就會有效地使用交際策略。
1.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策略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有效地使用交際策略能夠促進交際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針對根據(jù)學生交際策略的使用實際情況,引導他們加強對交際策略的認識。在具體的教學情景中使用恰當?shù)慕浑H策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其幫助。
2.要根據(jù)對具體情況加以分析。不同的交際策略,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成果,要采用不同的培訓方式。最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使用交際策略的條件和機會,以適當?shù)亟M織有意義的課堂交際活動。但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注重交際活動的內(nèi)容的具體性和針對性,難易程度要適當。例如,在講到《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1》Unit5時,教師可以針對這堂課的具體內(nèi)容,讓學生采用對Elias的故事進行一次英語對話或演講或針對Elias“炸毀政府大樓”這一事件進行小辯論等形式組織課堂活動,督促學生練習已掌握的語言知識,適時適當運用各種策略,提高交際的效率。
當前我國學習者,即使是語言水平較高的學生,很多也不能充分運用自己已有的語言知識來進行交際,這說明了他們的交際能力較弱。因而,在真實的交際里他們也不懂得利用交際策略來克服困難。因此,無論課堂教學中還是課外活動,鑒于此,課堂教學中應為學生盡可能提供交際活動,以嘗試各種策略。
首先,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諧的氛圍。根據(jù)筆者觀察了解到,學生在課堂上遇到交際困難時,多半是“沉默以對”或放棄。這些學生在面對英語交際時心理比較緊張、害羞。因此,在課上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信任的交際氛圍顯得非常重要。其次,教師提問要有啟發(fā)性,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也要采取欣賞的態(tài)度,多表揚少批評,從而是學生更加自信,就會積極參與交流,主動運用交際策略,從而逐漸提高交際能力。
當然,在現(xiàn)在高中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由于班級人數(shù)多、英語課時有限,學生說英語的機會就較少,因而交際策略的應用也會受到限制。而要培養(yǎng)學生真正的語言交際能力,就應該讓他們參與來自真實生活的任務的教學活動中。那么教師如何在課堂創(chuàng)立真實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
根據(jù)相關資料,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與思考,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利用下面的方式,盡可能為學生模擬逼真的語言環(huán)境:
1.把課文所涉及的內(nèi)容當作討論的題目。如講到關于地震話題,教師可以利用“earthquake”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對話或做個小報告。學生也可以提出相關的“地震”問題并進行討論。
2.以熱門新聞或時尚作為題目,進行交流、討論。當然,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的詞匯介紹,這樣可以減少交流障礙,更有利于交流的順利進行。
3.通過游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輕松的交際活動中練習英語對話。當然,游戲的設計要考慮到高中生的愛好,符合他們的語言、年齡層次。
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學唱英文歌,觀看動畫英文電影,適當組織一些較簡單的英語辯論、英語演講與報告、英語角等各種有意義的課外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在這樣自然和諧的語境中,學習和運用不同的交際策略,養(yǎng)成主動積極地練習英語的習慣,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也會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文化因素也會影響交際策略的使用。根據(jù)相關研究,學生使用非語言策略并不高,這是因為學生受到不同教育和文化的影響。許多中國人認為,談話時使用“指手畫腳”的非語言行為是不禮貌、不文雅的。這一點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學生非語言策略的使用,這種文化觀念導致了對非語言策略的忽略。
當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存在著大量的差異。受不同國家、民族、職業(yè)、年齡、層次之間,其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也不同,表現(xiàn)出一定的民族性、時代性和社會性,這就是因為他們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的制約。如在中國,親戚、朋友之間通常不說“謝謝”,否則對方會覺得你很見外。即使在公共場合,像在飯店吃飯、商店買東西、公共汽車上買票等服務性行業(yè),人們也一般不說“謝謝”。而在英語國家,人們卻將“thank you”,“thank you very much”整天掛在嘴邊。因此,要增強語言的得體性以促進交流,就要了解西方社會文化。
由此,教師須將跨文化交際的教學納入外語教學中,因為在外語教學中,我們要教學生的不單單是一些非語言交際方式,而是整個國家的文化。而且,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努力挖掘語言形式內(nèi)的文化涵義,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非語言交際策略差異訓練及相關的文化背景的介紹,促使學生把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與文化知識有機結(jié)合起來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如在講述一個話題之前,應當對所學內(nèi)容涉及到的國家文化背景給予介紹,并將其與本國文化比較,或提前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相關的資料,積極地認識并能夠?qū)⑵溥\用到實際的交際中去。
語言水平的高低會直接是影響學生使用交際策略。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基礎,而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與語言水平密切相關。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除了必要時引導學生根據(jù)具體的交際情景,采用恰當?shù)慕浑H策略來進行人際交流,更不能忽視基礎知識,教授必要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的。語言基礎知識扎實、語言水平高了,在運用交際策略時才會更自如。語言知識的基本內(nèi)容是由語音、語法、詞匯及語言背景知識組成的,通過對語言結(jié)構(gòu)和詞匯能力的訓練,即提高語言水平,才能使學生自如運用交際策略,尤其是積極的成就策略(如外語轉(zhuǎn)述策略),進而才能發(fā)揮語言的交際功能。有些策略需要以一定的詞匯量和相關的知識為基礎,所以不是每位學生都能夠運用自如的。
交際能力中的語言能力與策略能力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必須不斷地輸入新的目的語言項目,并積極地在語言交際實踐中不斷運用以檢測,力爭使自己的語言表達符合目的語言表達的要求。因此,我們在外語學習中必須同時重視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交際策略的積極促進作用,而不是過度、盲目地依賴。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外語交際能力,而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外語學習包括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和策略能力的培養(yǎng)。而交際策略的運用是解決二語學習者在交際中遇到的困難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提英語交際教學方法。
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在注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的同時,應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意識,加強交際能力的訓練;其次,設計各種交際情景,創(chuàng)造良好交際環(huán)境,在各種交際活動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練習使用交際策略以提升其交際能力;此外,要注意將文化滲透到課堂和各種交際活動中去,同時注重對學生非語言等交際策略的培養(yǎng)。
[1]Bialystok,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econd language use[M].Basil Blackwell,1990.
[2]Canale.M,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3]Dornyei,Z.On the Teach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J].TESOL Quarterly,1995(1).
[4]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5]Faerch,C.& G.Kasper.Two ways of defin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J]. Language Learning,1984(34).
[6]Stern.H.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2.
[7]Selinker,L.Interlanguage[J],1972(10).
[8]Tarone,E.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foreigner talk,and repair in inter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0(2).
[9]陳思清.交際策略探討[J].現(xiàn)代外語,1990(3).
[10]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11]譚雪梅,張承平.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交際策略能力現(xiàn)狀研究[J].國外外語教學,2002(3).
[1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余麗艷(1985-),女,江西上饒人,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201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