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莉,杜 雄,高 慧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病理科,延安 76000;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CT室)
肺母細胞瘤(pulmonary blastoma,PB)又稱肺胚瘤,是一種罕見的來源于肺和/或胸膜的惡性腫瘤,由原始間葉成分和/或上皮成分組成,類似于胚胎肺的結構,占原發(fā)性肺惡性腫瘤的0.25%-0.5%[1-3],臨床容易誤診。本文報告1 例成人型肺母細胞瘤并回顧文獻,討論其臨床病理特征、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及預后,為臨床和病理醫(yī)師正確認識該腫瘤提供一定的幫助。
1.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33歲,以體檢發(fā)現(xiàn)左下肺占位1 d之主訴入院?;颊唧w檢行胸片檢查時發(fā)現(xiàn)左下肺有一占位影,進一步行CT檢查示:左下肺葉肺門處見一直徑6.5 cm的類圓形軟組織影,內部密度均勻,CT值約38 H,邊緣清楚,考慮肺癌(圖1)?;颊邿o胸痛氣短、咳嗽咳痰,體重無明顯變化。臨床還不能排除炎性假瘤、平滑肌瘤。
圖1 左下肺可見一類圓形軟組織影,邊緣銳利,內部密度均勻
1.2 方法 腫瘤標本經(jīng)多處取材,10%福爾馬林液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連續(xù)切片,HE染色及EnVision二步法免疫組化染色。
2.1 肉眼觀 一葉肺19 cm×12 cm×7 cm,表面呈灰褐色,近肺門部見7 cm×5 cm×5 cm的類圓形包塊,切面灰紅,質地較脆,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
2.2 鏡檢 腫瘤由大量成片分化較好的分枝狀腺管組成,形態(tài)類似于子宮內膜腺體,可見篩狀結構(圖2),上皮呈假復層柱狀,部分上皮細胞胞質透亮,可見核上、核下空泡,局部上皮細胞增生,形成桑椹體(圖3),核分裂多見,局部瘤組織壞死;間質稀少,無特異性成分。另外在左下肺靜脈旁軟組織內查見瘤結節(jié)。
圖2 腫瘤由篩網(wǎng)狀子宮內膜樣腺體組成(HE,×40)
圖3 腫瘤細胞形成桑椹體(HE,×400)
2.3 免疫表型 上皮性腫瘤細胞表達 CK、NSE、CgA(圖4-6),CEA陰性;間葉成分Vimentin陽性,Actin弱陽性,Desmin、S100陰性。
圖4 腫瘤上皮細胞NSE弱陽性(×400)
圖5 腫瘤上皮細胞形成的桑椹體CgA陽性(×400)
圖6 腺管狀排列的瘤組織CK陽性(×200)
2.4 病理診斷 左上肺成人型(上皮性)肺母細胞瘤。
194 5年Barnett和Barnard首次描述一類罕見的肺腫瘤,1961年Spencer報告了3例類似病例,并首次使用肺母細胞瘤之名,認為這是與腎母細胞瘤對應的肺腫瘤。
3.1 臨床特征 肺母細胞瘤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生,自2個月到80歲,平均35歲[4]。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大多有長期吸煙史。由于腫瘤常位于肺的周邊部,臨床癥狀出現(xiàn)較晚,患者常表現(xiàn)為咳嗽、血痰、胸痛,個別病例首發(fā)癥狀為咳血、哮喘,甚至為聲音嘶啞[5]。
3.2 病理組織學特征 肺母細胞瘤在組織學上又分為上皮型和雙向型。上皮型組織特征是只有惡性上皮成分,而缺乏肉瘤成分。上皮成分為密集的分支狀腺管結構,腺上皮為假復層柱狀上皮,部分胞質透亮,可見核分裂相,核質比增加,形態(tài)類似于子宮內膜腺體。多數(shù)病例在腺體基底或腔面可見鱗狀細胞樣細胞形成的實性細胞巢,稱為桑椹體。雙向性肺母細胞瘤的惡性上皮成分形成大小不等的子宮內膜樣腺體,可見上皮性條索、小巢或透明細胞腺體,甚至鱗狀細胞巢,桑椹體結構少見。大多數(shù)間葉成分為原始胚胎性卵圓形或梭形細胞,核大深染,無分化特征。局部可見肌源性、軟骨及骨肉瘤成分[6]。上皮性腫瘤細胞具有神經(jīng)內分泌分化作用,可以表達 CgA、NSE。
3.3 術中快速冰凍 本瘤在影像學檢查中易誤診為良性病變,而行楔形切除術。因此,對于體積較大,位于肺周邊部的腫物應行術中快速冰凍檢查。加之本瘤極為罕見,不能引起臨床、病理醫(yī)生的重視,尤其是該腫瘤的上皮型組織成分單一,容易與其他腫瘤混淆。因此,術中冰凍標本應在不同部位多處取材,避免誤診、漏診。
3.4 鑒別診斷 ①肺腺癌,大多呈周圍型,腫物與周圍正常肺組織分界不清,影像學檢查腫物周邊有毛刺,病理學檢查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tài)異型明顯,腺上皮呈腺管狀、乳頭狀及腺泡狀,上皮細胞可見明顯核仁及核分裂相。上皮型肺母細胞瘤腫瘤與周圍分界清楚,腺管形態(tài)較一致,上皮細胞較溫和,而且腺體形態(tài)類似于子宮內膜腺體。
②胸膜肺母細胞瘤,好發(fā)于兒童,多與胸膜有關,常累及胸膜和肺,以右側多見。大體形態(tài)分(Ⅰ)多囊型、(Ⅱ)多囊伴實性結節(jié)型及(Ⅲ)實體型。多囊型囊壁內襯成熟的呼吸道上皮,上皮下可見原始的腫瘤細胞;Ⅱ型在Ⅰ型中出現(xiàn)原始組織島、分化程度不等的梭形細胞和/或幼稚的軟骨樣結節(jié)構成的實性區(qū);Ⅱ型與Ⅲ型相比,只是沒有囊性結構和上皮成分。
③肺的癌肉瘤,多呈中央型。癌性成分常為低分化鱗癌或腺癌,肉瘤以纖維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多見,還可有平滑肌肉瘤或/和骨(軟骨)肉瘤等成分。癌肉瘤中細胞異型性明顯,而肺母細胞瘤更具有幼稚型,即使肺母細胞瘤中出現(xiàn)明顯細胞異型性,但腫瘤的主體仍為幼稚性或胚胎性。
④肺的轉移性子宮內膜癌,在女性患者要注意與其鑒別。上皮性肺母細胞瘤腺體形態(tài)類似子宮內膜,具有核上核下空泡,而且內膜癌的鱗狀化生與肺母細胞瘤內桑椹體非常相似,此時應仔細詢問病史,必要時進一步檢查。
3.5 發(fā)病機制 研究發(fā)現(xiàn),肺母細胞瘤與胎兒肺的上皮間葉組織有相似的免疫組化反應,支持其來源于肺胚芽的觀點[7]。分子病理學研究顯示,p53和MDM2在成人型肺母細胞瘤中表達率與細支氣管肺泡癌相似,表明與一般肺癌有相似的發(fā)病機制。此外還有研究顯示肺母細胞瘤中有β連環(huán)蛋白突變。
3.6 影像學檢查 肺母細胞瘤大多發(fā)生于肺臟周邊部,靠近胸膜下方,影像學常表現(xiàn)為類圓形密度均勻的單發(fā)實性腫物,邊緣較光整,無毛刺,肺門及縱隔淋巴結多無明顯腫大,易誤診為良性病變。有病例報告該腫瘤行PET檢查,腫物內見異常放射性濃聚灶[8],提示惡性病變。
3.7 治療及預后 肺母細胞瘤采用外科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手術方式與肺癌根治術相似,采取擴大手術切除加縱隔、肺門淋巴結清掃[9]。術后放療和化療可作為其輔助手段。化療藥物包括甲氨蝶呤、博來霉素、(異)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以及吉西他濱等藥物,但其效果不能確定。有研究報道CD117陽性的腫瘤對化療藥CD117抑制素敏感[10]。
目前對肺母細胞瘤的預后觀點不一,多數(shù)報道認為該腫瘤預后較差,有人認為生存期的長短與手術切除的程度,腫瘤的大小及間葉組織所占的比例相關。腫瘤直徑大于5 cm,間葉成分占比例大者預后較差;雙向型較上皮型預后差。但也有報道腫瘤患者術后11年無復發(fā)[11]。
[1] Koss MN,Hochholzer L,O’Leary T.Pulmonary blastoma[J].Cancer,1991,67(9):2368-2381.
[2] Rosai J.Rosai and Ach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M].9th ed.Mosby:Elsevier Inc,2004:398-399.
[3] David HD,Samuel PH.Pulmonary pathology[M].2nd ed.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4:1312-1317.
[4] Lee HJ,Goo JM,Kim KW.et al.Pulmonary blastoma:radiologic findings in five patients[J].Clin Imaging,2004,28(2):113-118.
[5] 曹淑玉.以聲音嘶啞為首發(fā)癥狀的肺母細胞瘤1例[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6,31(3):186.
[6] 劉彤華.診斷病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98-200.
[7] Yousem SM,Wick MR,Randhawa P,et al.Pulmonary blastoma.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ith comparison with fetal lung in its pseudoglandular stage[J].Am J Clin Pathol,1990,93(2):167-175.
[8] 王雷,劉慶熠,何明,等.15例成人型肺母細胞瘤臨床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08,35(6):662.
[9] Pearson FG,Hiebert CA,Deslauriers J,等.普通胸部外科學(上)[M].趙鳳瑞,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755-757.
[10] Hansen T,Bittinger F,Kortsik C,et al.Expression of kit(CD117)in biphasic pulmonary blastoma.Novel data on histogenesis[J].Lung,2003,181(4):193-200.
[11] 劉哲峰,李方,焦順昌.成人型肺母細胞瘤臨床特點及診治體會[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9,19(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