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建,龔正偉
(1.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yè)學院 高爾夫運動系,湖南 常德 415000;2.上海體育學院 人文學院,上海 200438)
學校體育的后現(xiàn)代意蘊
——回歸生活世界
王紹建1,龔正偉2
(1.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yè)學院 高爾夫運動系,湖南 常德 415000;2.上海體育學院 人文學院,上海 200438)
在科學主義的影響下,當今學校體育中存在各種異化現(xiàn)象:學校體育競技運動化、教學過程過多的注重技術,采用模式化教學,使學生成為學校體育的“工具”。受人文主義的影響,人們逐漸認識到學校體育應該回歸生活世界。由于理論上對生活世界的認識處于模糊狀態(tài),使在回歸生活世界的過程中步履維艱。結合后現(xiàn)代主義對生活世界的理解,對生活世界做了新的闡述。同時從學校體育現(xiàn)存的現(xiàn)狀出發(fā),指出學校體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對策與建議。關鍵詞:學校體育;異化;后現(xiàn)代主義
所謂的“異化”,原是德國古典哲學術語,指主體在一定的發(fā)展階段,分裂其對立面,變成外在的異己力量。也就是說,人的實踐活動及產(chǎn)物(包括物質財富,精神產(chǎn)物,社會體制等)成了主宰人、約束人的異己力量,人成了自己行動和行動產(chǎn)物的奴隸。弗洛姆曾對異化問題做出過明確論述,他認為異化是一種內(nèi)心體驗和感受,“在這種體驗方式中,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外人,或如人們所說的他變得和自己疏遠起來,他體驗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行動的創(chuàng)造者——而他的行動和行動的結果卻變成他的主人,他要服從它們,甚至要崇拜他們。廖偉在《論異化的形成——兼論技術世界中人異化》一文中指出“異化的實質是‘活動范式’對人的統(tǒng)治”。所謂“活動范式”是指人作為主體從事對象性活動所具有的一種先在自身準備狀態(tài),它正是在客體的最一般規(guī)律轉變?yōu)橹黧w基本的活動準則的基礎之上形成的。
科學劃定了學校體育的可能限界,學校體育從此受制于科學,匍匐于科學腳下,否定各種可能生活,而僅僅允許一種生活即科學生活。現(xiàn)實的整體生活和整體生活中的人恰恰成為現(xiàn)代學校體育遺忘的東西。受競技體育“范式”的影響,大量競技體育項目入侵學校體育,造成學校體育逐漸追逐高水平競技運動化,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體育課卻變成把學習運動技術作為為唯一目標的高水平競技運動,原本的手段卻結果、目的化,致使學校體育呈現(xiàn)出諸多不適宜的、競技運動的特征:項目是競技體育的項目;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運動技術微觀的學習,形成了一種以運動技術教育為中心的模式。把體育教學簡單地看成是傳習技術和掌握技能的過程,追求運動技術、技能掌握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過程。在評價過程中以運動技術掌握的情況作為評定體育成績的主要標準,將體育目的的實現(xiàn)都落實在具體的運動技術掌握程度上。每一年的學校運動會上,復制了部分奧運會的項目,并且在規(guī)則、比賽形式上也沒有較大的區(qū)別,學校的運動會可以看作是一個“微型的奧運會”。由于學校體育的過度競技運動化,引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誤解,通過從小學到大學上了一千多節(jié)的體育課學習,使學生以為體育運動就是那些高而難的競技,非一般普通人所能掌握,反而遠離體育。
19世紀是科學大發(fā)展的世紀,理性獲得了整個人類的頂禮膜拜,它控制著人類的活動,人們認為唯有理性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質,拒斥和貶低人的感性認識和經(jīng)驗??茖W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在社會的一切領域取得了支配和霸權地位,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被廣泛的運用到體育的各個領域。數(shù)百年來,人類對體育的認識雖然涉及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但是自然科學更多的掌控了體育。自然科學促進了競技體育運動的加速發(fā)展,使人們更加膜拜科學主義。在現(xiàn)代社會中,科學主義的體育技術觀是一種“工具至上”、“技術至上”的理念,認為技術手段可以戰(zhàn)勝一切、改造一切,重視技術的應用?,F(xiàn)代科學引入方法論,對學校體育的理念、范式和方法,對教學的內(nèi)容、課程的設置進行了論證、推理、分析,使學校體育進入了“模式化”。這樣的模式化教學只是在理論上穩(wěn)固的教學程序及實施方法策略體系,但在實踐中不能運用起來。能運用的,也只是針對傳授動作技能的目標,而其他目標的實現(xiàn)卻是非常困難的。競技項目教學注重模式化,作為一名教師在工作初期可能因成功運用一種模式來模仿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但是長期教學按固定的集中模式來進行,不根據(jù)自己的特點來設計自己的教學,必然會扼殺自己的個性。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價值,也失去了自己的功能,本是為人類服務的工具卻成為破壞人類自身的“兇器”。采用模式教學不僅固化了教師的教學,而且學生也失去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不僅主體性不能體現(xiàn),學生就像是在產(chǎn)品流水線上的半成品一樣,長久局限于一種教學模式而進行機械化操作,必然會導致膚淺與學生思維的講話、麻木。重復使用的老一套刺激方式對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性產(chǎn)生將不會起作用,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喜歡體育課而不喜歡上體育課。作為老師和學生的人,在任何科學技術條件下都不是機器,不應當也不可能把人改造成機器。模式扼殺了課堂,模式化的教學不僅不能使課堂精彩,反而使課堂變得乏味。模式教學使體育中的人變成了“機器”,造成了課堂的異化。
隨著高科技的發(fā)展和應用,人類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都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高科技既為人的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條件,又向人類的命運發(fā)出嚴重的挑戰(zhàn),這一切呼喚著人文精神的復興。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境遇中,主張以“非中心化”、“多元化”、“零散化”等為特征要求回到人的生活世界的后現(xiàn)代主義便應運而生。一種世界觀折射出一種思維方式。從現(xiàn)代主義走向后現(xiàn)代主義實質上是思維方式的轉換,即從本質主義走向生成主義?,F(xiàn)代主義的科學世界的總體特征是本質主義,即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設置了另外一個世界,以這個世界來說明周圍世界產(chǎn)生,并把這個世界作為生活理論與價值之源。認為“人、人的生活或人周圍的直觀世界是不重要的,而重要的、崇高的、完美的是那個抽象或客觀世界”,這是一種“超世思維方式”。與之相反,“生活世界”蘊涵的則是一種生成性思維,回歸現(xiàn)世,立足于現(xiàn)世既是生成性思維的總體特征,又是它得以產(chǎn)生的前提。后現(xiàn)代主義主張認識的標準、科學或理論的價值與意義要從人的生活出發(fā),在現(xiàn)世中或經(jīng)由現(xiàn)世的歷史來說明,而不是從某個絕對物、抽象的存在來注釋現(xiàn)實生活。
后現(xiàn)代主義的興起,使人們對科學與知識有了新的認識??茖W知識不再是普世的、客觀的、價值無涉的,而是情境性的、文化的、價值負荷的。受后現(xiàn)代主義“生活世界”的影響,我們不得不對學校體育進行新的詮釋—“回歸生活世界”。學校體育走向生活,這一趨向實質上順應了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的時代潮流。
“生活與體育似乎是孿生姐妹:生活是人類存在之形式,有人類即有了體育”。體育作為一種現(xiàn)象存在與人類社會的起源和形成同步;最具有體育基本特征的走、跑、跳、投等運動形式是人類基本的活動技能和經(jīng)常性的生活行為;縱觀各種運動項目都有著深沉的生活淵源,蘊涵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作為健康教育和健身重要手段的學校體育,不是學校教育的填充物,而是學生學習生活技能,形成生活態(tài)度,獲取生活經(jīng)驗的通道和載體。因此,體育應該以積極的姿態(tài)與生活世界相聯(lián)系,讓學校體育在生活世界中找到新生長點。學校體育絕不能脫離生活世界而孤立地存在;相反,應該積極地同社會生活相融合,使從社會生活中走出來的學校體育再回到社會生活之中去。只有這樣,學校體育才能具有旺盛的生機和活力,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自身的價值。
學校體育的異化是學校體育受制于科學而遺忘了整體生活。學校體育是促進人發(fā)展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不是來控制人的發(fā)展。學校體育要達到復歸人性的目的,必須充分地尊重人,只有實現(xiàn)對人最大程度的尊重,才能更好的塑造人、教育人,才能不壓抑人的本性,使人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展。學校體育要有完整的體系,不能只是零碎方案,不能把一些招數(shù)當成學校體育教育的本身。一個完整的體系應該包括以下3個方面。
3.2.1 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
唯物主義的實踐論和認識論告誡我們,沒有思想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進入21世紀,我們在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兩種理念上左右為難。在信息時代,我們已經(jīng)不可能成為通才,但是過于專業(yè)在這個社會上又難于立足。體育的各種項目不可能使用于人的終生,我們的學校體育不得不讓學生具備發(fā)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質和技能,具備學習和利用已學知識技能創(chuàng)新的方法和能力。為此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就應如同干細胞,具備全能性和發(fā)育成為各種組織器官的潛能。
3.2.2 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內(nèi)容
一套科學的、操作性很強的課程結構是實施理念的基礎。體育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應超越科學世界以及競技世界的束縛,關注生活世界,教學內(nèi)容越接近學生的經(jīng)驗,越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就越能體現(xiàn)教學的價值。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要考慮學生以前所學過的體育知識,了解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體育技能,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是希望有什么樣的體育項目。同時考慮社會、學生自身身心的發(fā)展,在未來的生活世界可能需要什么樣的體育能力。體育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可以不是具體的項目,但要讓學生具備現(xiàn)在、未來所需要的基本體育素質和技能,這樣在離開學校后可以通過已學的知識來學習新的運動項目,正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
3.2.3 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最優(yōu)化
庫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里面講過“尋找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在當今信息時代,知識大爆炸,我們不可能將全部的知識教給學生,教學的本質應該是交往。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了解學生的生活世界,結合學生的生活世界,將學生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應該掌握的體育知識教授給他們。這就要求我們保持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適當張力,消弭教法與學法的分離,尋求教的活動與學習活動的有機統(tǒng)一。
[1]吳海廣.弗洛姆的人學思想[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4):118.
[2]廖偉.論異化的形成——兼論技術世界中人異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7):130-132.
[3]楊浩.走進新課程慎言教學模式[J].體育師友,2006(1):32-33.
[4]林德宏.人與機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5]朱永新,許慶豫.教育問題的哲學探索[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6]龔正偉.體育教學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Post-modern meaning of school sport
WANG Shao-jian1,GONG Zheng-wei2
(1.Golf Dept.,Hunan Golf Vocational Inst.,Changde 415000,China;2.Sports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Shanghai Sport Inst.,Shanghai 200438,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oday's school sport.The school sport is competitive.Skill is the focus of the teaching.The students have become the tool of the school sport which is featured with a set model.Influenced by the humanism,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at the school sport should be back to people's life.The paper discusses people's life on the basis of post-modern understanding of life.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e ways of school sport back to life.
school sport;alienation;post-modernism
G807.01
A
1672-268X(2011)06-075-02
(2011-08-19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