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的教育價值及影響機制

      2011-12-24 05:31:58陳朝霞李貞濤
      當代青年研究 2011年10期
      關鍵詞:福貴傳統(tǒng)大學生

      ◎陳朝霞 李貞濤

      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的教育價值及影響機制

      ◎陳朝霞 李貞濤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為人處世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不過以何種方式充分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作用,也是一直為人們所探討的。當代大學生生活的文化背景是以視覺文化為主導的“讀圖時代”,這種以影像和圖像為中心的視覺傳播時代很契合他們的思維特點,并有很好的表現(xiàn)力和很強的滲透力,利于大學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我們可以選擇蘊含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優(yōu)秀當代影視劇作品,通過它們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以達到引導學生心靈健康成長的目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 影視作品 教育價值

      一、影視作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

      (一)《士兵突擊》中的儒家思想——針對大學生自我身份定位和自我發(fā)展

      《士兵突擊》獲2007年最佳電視劇獎,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好評,在大學生中也受到了較高的關注和喜愛,它刻畫了一個淳樸憨厚的農村青年許三多在部隊的培養(yǎng)下成長為“當代兵王”的歷程,這個奮斗歷程蘊含了相當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反映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追求,有的專家稱之為“中國夢”,現(xiàn)將這部電視劇里面蘊含的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分析如下:

      1.“知命樂天”——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之間的落差

      剛進兵營的許三多,對指導員所講的各個兵種與作戰(zhàn)功能充滿了無限的向往,他為自己將要成為其中的一員而興奮激動,可是當載著只剩下他一個人的大卡車停在了荒涼的紅三連五班時,他的期望有了巨大的落差。在這里,每個人都被無聊和懶散占據(jù),只有許三多堅持做著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他堅持早起,踢正步,整理內務,而且在所有人的不理解中修好了一條“看似沒用”的路,最后憑著這股憨勁被調到鋼七連。

      許三多的口頭禪是“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他接受自己的現(xiàn)實和自己被安排的環(huán)境,努力從里面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不艷羨別人的生活和環(huán)境,只是想著把自己的任務完成,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并從里面得到一種自我價值感,他通過平實而堅韌的努力,通過腳踏實地的認真做好眼前每一件有意義的事,獲得人生邁步向前的堅實力量,獲得人生自我的榮譽歸屬。我們不難從這里看出儒家推行的“知命樂天”的人生態(tài)度。按照儒家的說法,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實踐仁、義、禮、智、順善之心,能知天命,就可以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坦蕩蕩”,而不能知天命,就會產生憂、惑、懼,即“小人長戚戚”?!皹诽熘保粌H可以使人“不憂不懼”,還能使人“樂而忘憂”。

      許三多最初面臨的這種期望與現(xiàn)實之間的落差,也是當今大學生最初入學面臨情景的寫照,他們往往抱著極高的期望來到大學,但是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之后,一些人感到現(xiàn)實與期望的巨大落差,會體驗到失望、懊惱、悔恨、自責的情緒,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義,無法給自己準確定位。這種接納現(xiàn)實的樂觀態(tài)度,應該是當代大學生所學習的。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面對自己與別人的巨大差距

      許三多剛調入鋼七連時,機械化突擊步兵和他習慣的五班完全是兩個概念,他在太多地方不如別人,面對這樣巨大的挑戰(zhàn)和壓力,許三多一開始只會哭鼻子,在班長“放棄十次以上的人不會好好做人,放棄三次以上的兵根本做不了士兵”的言語下拼了命地學習和吸收,不管自己出多少錯,丟多大的人,最后成為他們班榮譽最多的人。

      許三多在這樣的壓力下,在班長的鼓勵下,逐漸吸收了鋼七連的信念——“不拋棄,不放棄”,不自暴自棄,不放棄自己,所有的困難都迎頭而上,允許自己被大家笑話,允許自己暫時做不好,但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之后,他依然會去做。這里面包含了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這是指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fā)憤圖強,永不停息,這是一種頑強進取,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面對困難,有退縮的時候,但是最終敢于迎頭而上,堅持不解,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暫時不如別人,但是時時給自己鼓勵和信心,接納自我,然后發(fā)展自我。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首先要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就是自己和別人的巨大差距,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比比皆是,自己不再是以前的“尖子生”和眾人矚目的焦點,而成了沒人注意的普通一員,如何面對這樣的差距?有一些學生拒絕看到這樣的差距,用上網(wǎng)、打游戲讓自己沉迷在虛幻的“成功”中,試圖保持以前的優(yōu)越感;有一些學生則是不分重點希望自己在所有的地方趕超別人,在屢次嘗試失敗后選擇了放棄。許三多在自我接納基礎上積極發(fā)展,對大學生的自我成長很有啟示意義。

      (二)韓劇中的“和”的儒家思想——針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

      近年來,很多家庭主題的韓劇受到中國觀眾的熱捧。它們大多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和”文化精髓。有的闡發(fā)了大家庭成員之間孝敬父母、夫妻恩愛、互相關愛等有關家庭倫理,有的闡釋了人際交往中平等、關心、謙遜、樂觀的高尚品質。韓國“和”文化與中國“和”文化存在淵源關系,且韓國以一種獨特的現(xiàn)代方式保存并發(fā)展著中國的“和”文化傳統(tǒng)。這對于不知如何成熟處理人際關系的大學生來說,是生動的一課。

      1.“和為貴”——人際交往的和諧相處

      在韓劇中,經(jīng)??梢钥吹揭粋€大家族住在一起互敬互愛的場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和照顧,共同承擔。而韓劇中的男女主人公也往往都有最忠實的朋友,相互永遠不會背叛,值得信賴,他們互相幫助,在對方需要時給予支持,自己遇到問題時也會向朋友求助,即使有沖突他們也會積極面對,及時溝通交流去解決沖突。

      我們可以在里面清楚地看到“和為貴”的思想,“和為貴”最早出于《論語·學而》,其中講:“君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口號。西漢大儒董仲舒也有“德莫大于和”的提法(《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按照儒學等中國古代學派的說法,這些“貴和”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人與人和諧關系的處理上。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齡禽獸。圣人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保ā睹献印る墓罚?。又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孟子·離婁》)可見,儒學把仁、義、禮、智、信作為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儒學從家庭血緣親情關系中引伸出“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的道德規(guī)范,并以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為起點,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為行為原則,自然而然地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無法用和諧平等的方式來處理人際關系,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認為“我好你不好”,無法探知別人的需求,在交朋友時候有“功利化”的取向,更傾向于“利用”對方,不能真正尊重對方,發(fā)生沖突也不試圖真心解決,和別人始終有隔閡,而韓劇中的讓人如沐春風的人際關系則會讓他們學到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角度,學會“看到、接觸到、聯(lián)接到”別人。

      2.“和而不同”——人際交往的處理方式

      在《愛情是什么》中,一開始樸家和李家同時反對李大發(fā)和樸之恩的婚事,但是樸、李兩人并沒有因為家人和自己的想法不同而放棄,而是努力讓父母看到自己的真情,力爭取得父母的同意和祝福。感情、真性情的尊重和認可最終戰(zhàn)勝了對秩序、規(guī)矩、禮俗的拘泥。

      這也說明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而不同”。該命題出自《論語·子路》,即孔子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據(jù)《國語·鄭語》記載,這種“和而不同”思想可追溯到西周末年的鄭國史伯。史伯告誡鄭桓公勿學周王“去和而取同”。他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痹谑澄锖鸵魳分校昂投煌辈拍芟喑上酀c和諧。這也反映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

      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過于在意和依賴別人的評價,以別人的標準來要求和“改造”自己,而不管是否適用,在他們的人際交往中,自我界限不清楚,會對自我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昂汀辈皇且晃锻俗尯统扇珓e人,而還要看到自己和對方的“不同”,并且尊重自己和別人的“不同”,《愛情是什么》中主人公對自己愛情的捍衛(wèi)和守護便是這種“和而不同”的較好表現(xiàn),可以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尊重別人的同時尊重自己的需要。

      (三)《活著》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針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

      《活著》是根據(jù)作家余華的同名小說改編成的電影,獲法國第47屆戛納電影節(jié)評審獎,這部電影集中展示了生命的苦難。福貴年輕時因嗜賭將家產敗盡后,一系列的苦難接踵而至,最終他成了孤家寡人,與一頭垂垂老矣的黃牛相依為命。福貴對這樣苦難生活的應對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這對當代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場重要的心靈教育。

      1.“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寧之,將之應之”——接受生命的挫折

      福貴從小就是個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沒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更談不上有偉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整日只以賭博為樂,后來輸光了所有的家產,親人又先后死去。就家庭而言,由闊少爺變成佃農,后來家境一敗再敗,就福貴個人而言,則由擁有到失去再到一無所有,由天堂到人間再到地獄。但福貴面對親人的一個個死去,他沒有沉溺于悲傷,面對自己的后事能夠坦然地對待,沒有半點的哀號埋怨,沒有對生之留戀的乞求,有的只是面對死亡的達觀和超越凡俗之上的安然平靜??梢哉f,福貴對大量死亡的感受與領悟,已達到了對生與死的樂天安命,審視自己的死亡有一種隨時赴約的親切感和樂得其所的歸屬感,正應了老子所言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人作為萬物之一,本也生于“無”,生死禍福皆不是人力所能為,“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寧之,將之應之”(《列子·力命篇》)。福貴的超然態(tài)度,是人領悟到類似于道家超越生死苦樂的困擾而達到的寧靜平和而又逍遙、自在的境界。顯然福貴身上表現(xiàn)出的順世重生、安于卑下及柔弱自保與道家提倡的生存原則不謀而合。

      一些大學生缺乏對生命中挫折的認識,對自己要開始的大學生活有著太多過高的期望,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是接受,而是拒絕和逃避,有太多的心理困惑和壓力是因為“放不下”而衍生出的,放不下自己的過去,放不下期望,放不下幻想,放不下對自己過高的要求,所以沒有辦法接受現(xiàn)實,沒有辦法活在現(xiàn)在,沒有辦法面對一個個挫折。福貴最后的“一無所有”恰恰給了這些大學生一個“放下”的最好的教育。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如何看待生命中的挫折

      福貴的一生就可以被描述為禍福相依,一起一伏,每一次幸福光陰的起頭都預示著更大的苦難,每一次苦難的煎熬都讓人倍加珍視僅有的幸福。福貴一生的遭際,也寓含著道家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如果一個方面不存在,那么對立的一方也不存在,即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同時老子還認識到矛盾向對立面的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認為世界上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一些大學生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往往不能正確估計困難的客觀情況,在認知上不能用客觀全面的思維方式來看待挫折,傾向于擴大挫折的嚴重性和持續(xù)性,而且容易用“非此即彼”的眼光去看,認為失敗和挫折一次就會有一輩子的負面影響,容易被挫折和困難打倒,如果他們能用辯證的、長遠的角度來看待生命中的種種波折和挫折,也就能從各樣的不可知中提煉出混沌或豁然的清醒,在苦難的廢墟里重新站立起來。

      3.“自握之命”——對待困難的抗爭

      在 《活著》里,年輕時候的福貴活生生地氣死了自己的親爹,正是從這次事件中,福貴獲得了一種極度的精神震撼和警醒,從而使自己慢慢地改變了玩世不恭的個性,恢復了善良同情和寬厚的人性品質,并意識到了生命存在的責任和意義。當他被抓為壯丁歷時數(shù)年死里逃生之后,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活著的不易和家庭的溫暖。從此,福貴雖然在生活上陷入了貧困之中,但是他的胸懷、他的眼光、他的精神卻變得寬廣起來。儒家提倡奮斗,孔子相信天命,但孔子所做的一切,他的事業(yè)、理想等,又不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而孔子偏偏要為之奮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又表現(xiàn)了孔子并不屈從于天命。儒家最講實際,喜歡從世俗方面考慮問題,如講求實際的人生觀,只管做自己的事,只管活著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去管什么人生的苦難和邪惡。余華說,人就是為活著而活著,沒有任何其他的理由,這是人和生命最基本的關系。是用“生”來向死亡挑戰(zhàn),是對死最大的嘲弄。

      大學生中的自殺行為比較引人關注,他們往往由于感情受挫、家庭變故、學業(yè)問題或者情緒障礙而用死來對抗生,福貴恰恰相反,在如此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是用生來對抗死,只要活著,便是最大的勝利,用這樣的方式和困難抗爭,讓生命延續(xù)?!痘钪防锩娴摹白晕罩笔菍Ξ敶髮W生最好的生命教育,用這樣一種滌蕩人心的方式碰觸到生命最寶貴的本質。

      二、影視作品中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實驗在山東高校學生中進行。實驗對象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引》課程的學生,各院系各年級均有,共有200人。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引》課程中,前后分別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德克薩斯社交行為問卷、個人評價問卷施測,作為前測數(shù)據(jù)和后測數(shù)據(jù),施測時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教學時間為每周2學時,12周。在教學內容中采用播放相關影視作品(《士兵突擊》、《活著》、部分韓?。┢魏椭v解原著、案例分析、組織學生小組內討論的模式,加深學生對相關影視劇的情感體驗,挖掘其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并聯(lián)系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實際進行分析和引導,讓學生在充分體驗影視作品的基礎上得到心靈的頓悟。

      測量工具:(1)SCL-90癥狀自評量表。這是目前國內應用最廣泛的心理健康自評量表之一,有很好的效度和信度。量表共有90道題目,每道題的評分是五分制,1=從無,2=輕度,3=中度,4=偏重,5=嚴重,分成9個因子,分別測量心理衛(wèi)生的9個方面,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2)德克薩斯社交行為問卷(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TSBI)。本量表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客觀評定個體的自我價值感或社交能力,被試者以5級評分回答這些陳述句,總分范圍是0-64,高分表示高自尊。(3)個人評價問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它是用來評定自我評價的一個方面——自信。總分范圍是54-216分,分值越高,表明被試的自信程度越高。

      前后的數(shù)據(jù)輸入均采用上?;菡\公司的大學生心理檔案軟件,用SPSS1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主要評定指標為各項因子分,顯著性檢驗采用配對的t檢驗。

      (二)研究結果

      1.前后測的SCL-90結果比較

      從表1可見,被試在上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引》等課程的SCL-90得分與上課前的SCL-90得分比較,在總分、軀體化、強迫狀態(tài)、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統(tǒng)計結果說明,被試在上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引》課程,接受了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視劇教育后,心理健康狀況有了明顯變化,低落、焦慮等情緒下降,人際交往之間的寬容度和和諧度增強,敵對情緒和偏執(zhí)心理減少。

      2.前后測的社交行為結果比較

      從表2可見,被試在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引》課之前和之后的社交行為得分和個人評價得分都有顯著差異,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表1 前、后測的SCL-90各因子結果比較

      表2 前后測的社交行為和個人評價得分結果比較

      由此可見,在上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引》課程后,被試的自我價值感和社交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總體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三、影視作品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機制

      影視作品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是通過知、情、意這三方面的心理過程完成的。

      (一)知——共振理論

      共振理論是格伯納等人提出來的,是他的涵化理論的一部分。涵化是指潛移默化的效果,影視劇是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指標,文化透過大眾傳播與其自身溝通,而這樣的溝通則維系或修正出文化內一致的價值觀。當個人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內容、觀點和真實世界的個人經(jīng)歷、觀點一致或相近,或者影視劇中的角色和自己的角色相似時,會形成雙重效應,涵化效果就有顯著擴大的趨勢。這些影視劇中的情節(jié)豐富,貼近生活,有自我成長與認同,有人際交往與表達,有中國社會的變革與變化,劇中人物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他們有苦惱,有困惑,有歡樂,也有痛苦,他們有認同與追求,有夢想也有現(xiàn)實,他們與大學生自身的經(jīng)歷以及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緊密貼合,劇中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會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產生影響,使其受到感染和認同,以確立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二)情——凈化理論

      “凈化”原是一個宗教術語,最早起于公元前7世紀至8世紀從色雷斯傳入希臘的奧爾弗斯教,指把靈魂從肉體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后來引申為用科學和音樂凈化靈魂以擺脫肉欲或用醫(yī)藥和體育凈化肉體以強壯體魄。后來亞里士多德提出“凈化”理論,亞里士多德認為,當個人內在的情緒增長到某一點時,人們必須找到一種方式釋放掉它,否則積壓在心中的情感會對身心造成危害,而適時適度的宣泄則有利于人們保持心理健康。他認為悲劇讓觀眾有機會抒發(fā)平時郁結于心中的哀傷、恐懼、害怕、悲傷、憤怒以及其他各種消極的情緒,使之得到愉快的宣泄,從而尋求一種情感的適度與平衡,使心情恢復平靜,以利于觀賞者心理的健康與和諧,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凈化需要一種來自個人內在的力量(內在驅動力或者情感的),也需要來自外部的力量(媒介信息)。

      在這些影視作品中,尤其是《活著》中,天災人禍、生老病死、分離與喪失,如大海的波濤一般,一浪又一浪地不停拍打到主人公頭上,讓觀眾都能感受到命運的窒息和異常的壓力,觀眾平日里壓抑或隱藏的恐懼、害怕、悲傷、憤怒都能被劇情所激發(fā)出來,也在主人公一次次堅忍地接受和面對中得到宣泄,被降低或消解,對生命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

      (三)意——社會學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個體的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jīng)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他稱為“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jīng)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他稱之為“通過示范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間接經(jīng)驗的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范活動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導適當?shù)牟僮?。觀察學習的全過程由四個階段構成: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在注意過程中,示范者行動本身的特征、觀察者本人的認知特征以及觀察者和示范者之間的關系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在觀察學習的保持階段,示范者雖然不再出現(xiàn),但他的行為仍給觀察者以影響。要使示范行為在記憶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為以符號的形式表象化。通過符號這一媒介,短暫的榜樣示范就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觀察學習的第三個階段是把記憶中的符號和表象轉換成適當?shù)男袨?,即再現(xiàn)以前所觀察到的示范行為。這一過程涉及到運動再生的認知組織和根據(jù)信息反饋對行為的調整等一系列認知的和行為的操作;能夠再現(xiàn)示范行為之后,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夠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示范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自我強化和替代性強化。班杜拉把這三種強化作用看成是學習者再現(xiàn)示范行為的動機力量。

      在影視作品中,示范者——男女主人公大多個性分明,經(jīng)歷曲折;觀察者——易于接受故事性的劇情;觀察者和示范者的關系——觀眾喜歡和推崇扮演男女主人公的影視明星。這些會很好地引起觀眾的注意,使觀察學習的第一個階段效果很好。在觀察學習的第二個階段,豐富的人物與劇情,都以形象化的方式在觀眾的記憶中保存。劇中主人公的境遇對于觀眾起了強化的作用,促使他們把頭腦中形象化的示范行為轉換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大學生在觀看許三多如何接納現(xiàn)實、如何面對困難、如何找到自我定位,韓劇中的人物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福貴如何面對生與死、如何更好地活著時,便進行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社會學習過程,也學會了同樣的行為方式,并不斷加以強化,用意志力使之經(jīng)?;?。

      1.藺桂瑞.中國傳統(tǒng)對心理咨詢的有利因素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1(1):35-37.

      2.賀桂欣,邱鳳霞,陳鳳新.從大學生角度解讀《士兵突擊》[J].電影評介,2009(2):51-55.

      3.劉艷.對家庭題材類韓劇的文化反思[J].電影評介,2007(20):15-16.

      4.李曉莉.從韓劇風靡透視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102-104.

      5.胡家榮.苦難及其超越——《老人與?!放c《活著》之比較[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7(5):59-64.

      責任編輯 許 臻

      G40

      A

      山東交通學院

      猜你喜歡
      福貴傳統(tǒng)大學生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余華《活著》的人生底蘊
      文學教育(2019年25期)2019-11-26 21:52:48
      在痛苦中尋找希望
      美文(2019年10期)2019-05-09 02:11:42
      血和淚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tǒng)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論余華《活著》中的“活著”
      什邡市| 营山县| 寿阳县| 瑞丽市| 武义县| 垦利县| 涞源县| 石台县| 龙井市| 和平县| 句容市| 弥渡县| 司法| 抚远县| 吴川市| 新巴尔虎右旗| 萨迦县| 栖霞市| 晋中市| 遂川县| 镶黄旗| 扎鲁特旗| 拉孜县| 肥城市| 洪雅县| 建湖县| 汉中市| 阿荣旗| 镇平县| 如皋市| 高要市| 舟山市| 贺兰县| 军事| 金山区| 和林格尔县| 五大连池市| 南丰县| 镇雄县| 历史|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