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城市化進程中的成都市藏族移民宗教信仰變遷

      2011-12-25 07:55:50吳碧君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四川成都610110
      黨政研究 2011年3期
      關鍵詞:藏傳佛教成都市藏族

      ◎吳碧君(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0110)

      城市化進程中的成都市藏族移民宗教信仰變遷

      ◎吳碧君(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0110)

      移民是全球化、現(xiàn)代化、都市化的伴生現(xiàn)象之一。信仰主體的都市化必然帶來該宗教的都市化。信仰環(huán)境變化是導致信仰表達形式變化之原因所在。制度空間直接影響信仰場景的都市化(或稱復制)程度,進而影響信仰行為的結構變化。藏傳佛教本身是一種二元結構信仰體系,這為藏族移民和藏傳佛教的都市化提供了教理依據,從而使藏民在入世和出世之間自由轉換而較少沖突。

      城市化;都市藏族移民;變遷

      一、問題的提出

      全球化所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世界經濟圖景的急劇變化,而開放中的中國,不可避免地也卷入到世界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中,開始了現(xiàn)代化之路。城市化與現(xiàn)代化通常是相伴發(fā)生的,西部大開發(fā)的加速實施,更是使藏區(qū)與中國各地一樣,發(fā)生著大強度的都市化,進而使大規(guī)模的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和移民成為中國不可回避的現(xiàn)象。信仰主體的都市化,必然帶來該宗教的都市化。都市藏族移民值得關注的緣由在于其不斷擴大的遷徙速度、規(guī)模及其自身所擁有的藏傳佛教信仰。都市藏民不僅包括境內移民,還包括境外移民?;谘芯織l件限制和成都市藏族移民之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針對成都市的藏族移民中的藏傳佛教行為、觀念進行了專題研究,場景轉換與移民信仰表達形式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本文的研究主題。雖然“全民信教”這個詞語不夠嚴謹,但就目前來說,我們還未能找到一個合適的詞語來替代它,至少它反映了絕大部分藏族人信仰藏傳佛教這一不爭的事實。在這一前提下,我們需要討論以下問題:當信仰的主體離開自身信仰所賴以生存的各種環(huán)境后,他們會如何來應對新的環(huán)境及其對自身信仰的影響?

      筆者認為,環(huán)境的影響依然無處不在,只是這個影響的程度之大小和側重點不同。雖然關于宗教與社會間互動關系的研究對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宗教變遷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分析,但宗教變遷始終處于社會的影響之下。在這些理解和分析中,宗教信仰、形式、象征、符號、制度、禮儀等要素會隨著它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場景的變化不僅僅是位置的改變,還包括不同場景中所意味著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諸如氣候、地理環(huán)境、制度、人口、價值體系等等。

      之所以將調查點確定為成都市,主要在于成都市在地理和歷史上的特殊性,從而使其藏族移民在全國都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是在武侯祠所形成的藏區(qū)聚落,可以說是在成都乃至全國,都是較為典型的一個藏族羈留點。該轄區(qū)常住少數民族人口3萬人左右,70~80%是藏族人。武侯祠藏族聚落的形成,最初是源于一種制度性移民。少數民族干部培訓制度的實行、西南民族大學的招生形成了武侯祠藏族聚落里的首批藏族人員流動和遷移;之后,西藏駐成都辦事處搬遷至此。再后來,“成都西藏中學”、“甘孜州駐成都辦事處”、“甘孜賓館”、“民族用品一條街”等節(jié)點逐一形成。甘孜二郎山隧道的開通、九環(huán)線的修建、川藏路的改善、來往藏區(qū)的班車的增多、各藏區(qū)航線的增加,乃至最近開通的青藏鐵路等等,都促使著武侯祠藏族聚落的不斷擴大。目前,來自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駐蓉辦事機構越來越多,幾乎涵蓋了西部的各個少數民族地區(qū),行業(yè)橫跨黨政事業(yè)單位,有的地區(qū)甚至把政務中心也搬到了成都,僅武侯區(qū)就有縣以上的駐蓉辦事機構28家。除了武侯祠,在成都市的雙流縣,設有甘孜州駐雙流離退休老年協(xié)會,到此購房養(yǎng)老的人非常多。據有關部門稱,僅在雙流縣就有四五萬藏族人。另外,據外遷戶口和買房居住的人口數據計算,僅在都江堰,從阿壩州和青海來的就有13萬人,其中包括了漢族和其他各民族人員,但不包括就讀人員。而民族用品一條街的貨源,除了來自藏區(qū)以外,成都市周邊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也為他們提供充足的產品。郫縣安德鎮(zhèn)的西部民族貿易市場也發(fā)展成為了一個輻射西藏、甘肅、青海和甘孜、阿壩兩州的民族商品物資集散地,年交易額達16億,目前已被國家民委和省、市掛牌。①

      隨著成都市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吸引力必然會越來越強,加上退耕還林政策的推進,成都市的少數民族必然會越來越多。這些特征和問題都使本研究具有了現(xiàn)實性和迫切性。

      二、都市藏族移民宗教行為的變化

      史密斯認為,“累積的傳統(tǒng)”是指這樣一種公開的客觀的素材之聚集體——它構成了某一社團以往宗教生活的歷史性的積淀。它是信仰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是任何能夠從一個人、一代人傳遞給另一個人、另一代人的東西以及任何能夠為我們所觀察得到的東西。②寺廟、神學體系、習俗慣例、道德法典、神話等都是傳統(tǒng)的形式。很明顯地,傳統(tǒng)是多樣的、不固定的、變化著的和累積著的。那么,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藏族移民,其生活環(huán)境與信仰環(huán)境的變遷又使其宗教信仰在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信念最重要的行為方面是它在儀式中的表達。祈禱、贊美、懺悔、供奉、表達委身有關結婚及喪葬的崇拜儀式,都是與信念有關的宗教行為形式。甚至一些人類學家堅持認為,儀式是宗教的原始形式。在儀式過程中所用到的言辭,作為儀式不可或缺的部分也自有其意義。因此,本文將主要以儀式的參與為中心來進行分析。儀式的種類很多,結合藏傳佛教和本研究的實際,筆者將把藏族信眾的儀式分類為日常儀式和特殊儀式兩大類。

      (一)日常儀式的改變與保留

      通過對藏族移民念經、磕頭、放生、轉寺廟等幾種較為基本的日常儀式的分析發(fā)現(xiàn):首先,那些越是依賴客觀環(huán)境的小的行為,越是被完整地保留了。念經是變化最小的宗教行為,這來自于此種宗教行為本身的隱秘性和方便性。我們的訪談記錄解釋了這些變化:

      對學生的訪談:

      LEYJ是我的同學,我們都來自拉薩,也同住一個寢室。他是一個比較虔誠的人。三年來,他每天早上6點多就要起床念經和磕頭,一般要磕1個小時左右,磕的是等身頭,晚上睡覺前,他也要念經和磕頭,跟早上一樣。在學校不是很方便,所以他一般不轉經,但是念珠是有的。③

      對打工者的訪談:

      在這里平時也要念經,跟家里一樣。在家里的時候,爸爸和媽媽每天都要磕頭,不過我不經常磕頭,每個月磕一兩次,每次只磕幾十次。不過每次到寺廟的時候都要磕頭。成都寺廟不多,我們一般是去昭覺寺。④

      其次,對環(huán)境依賴大的行為,諸如磕頭和放生等儀式在具體表達方式上變化較大,這主要在于都市居住格局對容納日常宗教行為的經堂設置之影響。

      筆者在成都的調查支持了這一觀點,95%的被調查者在遷出地的家中都設置了經堂,而在成都,他們中設置經堂的僅有20%(見圖1)。按照被調查者的解釋,沒設置經堂的原因主要是在成都沒有自己的房子,有房子的也因為空間不夠和安全考慮(有老鼠,怕火災)而沒能設置。他們一般是到昭覺寺或附近的寺院點燈,或寄錢讓遷出地的家人買好酥油送到家鄉(xiāng)的寺廟,請他們代為點燈。而設置經堂這一前提行為的缺失導致了點酥油燈、每天早上奉凈水儀式的消失。

      另外,數據分析也顯示,居住環(huán)境與經堂的設置之間相關度較高。這可以從被調查者回答沒有設置經堂的原因中獲得:在64個沒有設置經堂的被調查者中,在問及不設置經堂的原因時,有40人回答“沒有房子,不方便”,13人回答“怕老鼠、火災”,僅有11人回答“沒有必要設置”(見圖2)。

      (二)特殊儀式的環(huán)境依賴

      按照傳統(tǒng)人類學的方式,儀式被分為了生命危機儀式(lifecrisisrites)與季節(jié)性或年度性儀式(seasonalorcalendricalrites)。一般而言,生命危機儀式屬于地位提升的儀式,年度性儀式和群體危機的儀式有地位逆轉的功能。本文所涉及到的藏傳佛教的特殊儀式都囊括在了生命危機儀式和年度性儀式之中。相對而言,特殊儀式對公共空間的依賴更大,主要指信仰對寺院及信眾居住環(huán)境的公共活動空間之依賴。

      幾乎任何一個普通的傳統(tǒng)西部鄉(xiāng)村社區(qū),都有著以寺廟為中心的格局。這里的“中心”,既可以為物理空間的中心,也可以是心理意義上的中心地位。就信仰社區(qū)來說,一個村落社區(qū)的中心就是寺院。社區(qū)的格局實際上是對藏傳佛教空間圖式的模仿和再現(xiàn)。社區(qū)在最初的構建上遵循和體現(xiàn)了宗教所要求和禁忌的,當這一格局形成之后,它反過來又不可避免地對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產生影響。

      就成都市而言,藏民較為認同的寺院僅有昭覺寺、石經寺和文殊院,以我們在藏區(qū)所調查的寺院分布密度來看,這寥若星辰的寺院顯然無法滿足10萬人以上都市藏民的信仰需求??梢酝普摰氖?,只要都市藏民還有宗教需求,在都市重建寺院的行為就會被表達出來。這一假設可以從成都市民宗局2004年宗教工作匯報材料中得到證明:“五年來,取締亂建亂塑(亂建寺廟、亂塑神像)200多處、非法宗教聚會數十處,靈巖寺、雙廟子等一批亂建亂塑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取締和整治?!雹?/p>

      成都市藏傳佛教寺院的缺失以及當前居住環(huán)境與遷移前居住環(huán)境之間的異質性,必然會導致兩個結果:一是成都市藏族流動僧人增加;二是藏族移民將部分宗教行為轉移到遷出地去實現(xiàn)。我們的問卷調查和訪談都證實了這一點。

      案主32:ZM,女,38歲,隨遷者,民族用品飾品店老板。

      我愛人是MD的老師,他先來這里,過了2年我才搬來的,開始是租的房子,后來愛人在單位買了房子。在老家的時候,搬新家都要請喇嘛測算和打卦,所以開始我也想搬家的時候打電話回老家,請以前經常請的喇嘛過來念經。但是愛人說成都跟老家不一樣,如果聲音太大,鄰居會有意見。因為周圍鄰居都是愛人的同事,打擾他們不太好,所以最后我們還是沒有請喇嘛過來念經,只是打電話讓家人在老家念的。

      正是由于都市傳統(tǒng)宗教組織無法滿足藏族移民的宗教需要,進而發(fā)展出了一些松散、自發(fā)的民間自組織關系(或群體)。而組織者通常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正如調查對象DZ一樣,他既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時有自己的書店,經濟狀況比較好,他自己擁有汽車,能將組織起來的參與放生的信眾一起帶到郊外放生。可以說,民間領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種非正式聚會或活動的特色。

      三、都市藏族移民信仰的現(xiàn)代轉換

      (一)藏傳佛教的現(xiàn)代性轉換

      佛教的現(xiàn)代性轉化主要表現(xiàn)為回歸傳統(tǒng),即重新回到印度原始佛教教義本身,從中發(fā)現(xiàn)和挖掘解釋宗教現(xiàn)代性變遷的依據。從而使不同宗派不同信眾重新獲得認同和統(tǒng)一?!叭碎g佛教”的提出和實踐就是這樣一種嘗試?,F(xiàn)代佛教從釋迦牟尼“和合精神”解釋出的“見和同解、心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利和同均、戒和同修”的“六合”;將佛教“報四重恩”解釋為“報眾生恩、報父母恩、報國土恩、報師傅恩”;提出佛法原本是源出人間并要恩澤人間的,因此應以實現(xiàn)人間凈土為己任等等都是注重傳統(tǒng)教義的表現(xiàn)。從明國時期太虛大法師提倡和實踐“人生佛教”,新中國以后,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提倡“人間佛教”,到近年來,中國佛教界“大力提倡‘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主旨的生活禪,倡導‘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保任中證解脫’的修行理念,并且‘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眾’……同時也是佛教內在本質的要求和佛教社會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這些都是中國漢傳佛教實踐“人間佛教”的表現(xiàn)。

      藏傳佛教同樣具有漢地佛教的上述特點,在當代藏區(qū),藏族高僧都在自覺和不自覺地踐行著“人間佛教”。如自20世紀80年代起,十世班禪大師、嘉木樣活佛、貢唐倉活佛等,所踐行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愛國愛教,護國利民,改革藏傳佛教的學經制度和寺院管理方式,學習現(xiàn)代科學知識……”等活動。另外,有的活佛把佛教教義與中國共產黨的有關政策聯(lián)系起來,融合貫通,在講經時,給廣大農牧民講一些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醫(yī)藥衛(wèi)生與計劃生育知識。所有這些實踐,都為藏傳佛教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

      總而言之,佛教在人間化的過程中,照顧到宗教與世間法之間可能存在的緊張,并不斷厘清自己與世俗生活之間的交集與便捷也是必要的,也即是說,一方面要保持自己在公共生活的世俗領域之外,同時又把自己的論域放在對于人類生活具有基本意義的信仰和時間的價值規(guī)約上。⑥

      (二)都市藏族移民信仰的現(xiàn)代轉換

      作為哲學體系的藏傳佛教,無論是其“緣起”還是“性空”思想,對普通的信眾來說,信仰的邏輯起點在于一個“苦”字。認識到諸“苦”之后,就要思考如何避免墜生惡道?怎樣才能超生善道呢?對眾生來說,就需要皈依三寶、信仰業(yè)報、棄惡行善。

      正是基于上述緣由,藏族人相信生死輪回和因果業(yè)報。相對于其他民族而言,藏族不重現(xiàn)實而重來世,把追求生命的解脫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藏區(qū)成為了一個有著天道、人間、地獄三維觀念的社會。正是藏傳佛教的這種心理導向成就了藏民族豁達的生死觀和合群性,這同樣使藏民族缺乏創(chuàng)造性以及工具理性的不發(fā)達。因此,本文主要就這兩個最為核心的方面來分析藏族移民宗教信念的變遷。

      可以說,佛教傳教已成為藏族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其教義已經被信徒潛移默化為自己思考與行為的準則。但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移民的這些行為準則正在逐漸脫離教義的禁忌范圍,受到遷入地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影響。這意味著,藏族移民在爭取和享受現(xiàn)代化帶來的利益之時,會對其傳統(tǒng)信仰帶來或多或少的沖擊。因此,我們也有必要將信念進一步表層化,將考察的內容延伸到藏族人的價值觀系統(tǒng)中。

      根據移民動機的不同,不同類型的藏族移民其宗教信仰呈現(xiàn)不同的樣態(tài):生存型(比如打工者)和發(fā)展型⑦(包括創(chuàng)業(yè)人員以及機關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移民在宗教價值觀上有所變遷,趨利性上升,更加重視此世的生存狀況。但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藏族移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對待自身宗教信仰上,包含了更多的民族情感因素在里面。

      對家庭團聚者來說,其內部也存在差異,其中一部分人最后發(fā)展為了生存或發(fā)展型移民,與家庭成員一起參與到整個家庭的發(fā)展中,把自己置身在開放的都市之中,并獨立從事生產活動,比如一些隨遷人員最后成了個體戶,這部分人的宗教價值觀也同樣有所變遷。另一部分人則仍然被局限在了自己家庭內部或是本民族成員之間,較為封閉,對這部分人來說,宗教價值觀的變遷不是很明顯。但這部分人一旦與開放的社會系統(tǒng)接觸,可能會產生較多的不適應。

      退休人員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從主流社會的生產生活中退出來,游離在主流與邊緣之間,良好的社會資源和經濟條件使他們能保持較高的生活水準,在沒有生存壓力的情況下,年齡的增長使他們開始面臨“死亡”問題,對宗教信仰產生更多的需要。同時,從“體制內”“解放”出來,使他們能更加自由、開放地釋放自身的宗教信仰。于是,在這個群體中,信仰的復蘇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

      另外,生存型和發(fā)展型藏族移民價值觀變化的方向是往主流價值觀靠攏。這是現(xiàn)代社會分工精細化所支配的人際關系變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即信仰與道德的分割。雖然信仰可以通過道德行為表達出來,但不等于信仰就是道德行為或道德觀念。而多數研究者簡單的將部分藏族移民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變遷等同于其宗教信仰的變遷,甚至將部分藏族移民的不良道德行為等同于信仰衰退或消失的結果,這是極其危險的。事實上,這只反應了宗教信仰的道德約束力下降了。在傳統(tǒng)藏區(qū),道德、宗教信仰和法律的認可是一體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受到這種一體化的社會形式的支配,而現(xiàn)代社會,三者相互分離,各司其職。在民主改革以后,藏區(qū)實行政教分離,宗教不再承擔律法的功能,而代之以我國統(tǒng)一的法律制度,但道德與信仰之間的關聯(lián)由于現(xiàn)代化進程的緩慢而相對滯后,但仍然漸進地發(fā)生著變遷。而移民到內地都市,直接為藏族移民呈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代化的社會,如何在道德與信仰之間搭建一種平衡的關系是他們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移民信仰現(xiàn)代性轉化的另一個特征則是功能替代的產生。默頓指出,“正像一個項目可以有多種功能一樣,同一功能也可以由各種不同的項目來完成?!雹噙@一觀點在筆者的調研中同樣獲得了支撐。傳統(tǒng)藏區(qū),藏傳佛教為藏族人提供意義解釋,并以道德的形式將藏族社會整合在一起。而在內地都市,社會的多元狀態(tài),為移民提供了一套能替代過去由信仰所承擔的那部分功能。另外,宗教信仰在社會整合上的正、負功能都有所發(fā)揮,在族群內部,信仰仍然是社會整合的重要紐帶,它不僅將遷入地的移民整合在一起,同時將移民與藏區(qū)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整合形式在將移民生活有序化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移民對主流社會之間的互動。

      通過上述對藏族移民宗教信仰狀態(tài)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成都市藏族移民宗教觀念和行為的變化是與宗教信仰實現(xiàn)的場景變化相關的。而從變化趨勢和特征上看,都市移民的宗教觀念和行為正在經歷一個分化-重組的過程。該過程是中國都市與都市化下的藏傳佛教以及移民一起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重組。

      應該說,藏傳佛教是一種開放而非封閉之體系,它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信仰。通過長期的民族文化交流,藏傳佛教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藏區(qū),而我們未來的城市規(guī)劃似乎也需要將這種多民族、多元宗教共存的特征考慮在列。

      需要指出的是,成都市只能代表西部的中心城市,無法完整的代表東部地區(qū)藏族移民的具體情況,更沒有涉及到境外藏族移民。這就使本研究結論的普遍性受到折損。如何進一步對這些城市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變遷進行歸納、對比、總結,是筆者正在進行的工作。

      注釋:

      ①以上數據、資料均由成都市民族宗教局提供。

      ②[加]史密斯著,董江陽譯.宗教的意義與終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③案主30,LEYJ,男,22歲,來自拉薩,大三學生。(來自作者的助手DJCR的觀察,LEYJ是其室友。)

      ④案主9,HY,女,20歲,來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⑤資料來自于成都市民宗局2004年宗教工作匯報材料。

      ⑥RolandRobertson,ModernityandReligion:Towardsthe ComparativeGenealogyofReligioninGlobalPerspective,Zen BuddhismToday,No.6.

      ⑦一般認為,生存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遷出地區(qū)的推力,而發(fā)展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遷入地區(qū)的拉力,而實際上從性質上來說,移民都是為了謀求生存與發(fā)展而進行人口遷移的,生存型的移民中也包含了主動求得發(fā)展的移民,生存與發(fā)展似乎很難割裂開來。

      ⑧[美]羅伯特·K·默頓.理論社會學[M].華夏出版社,1990:86.

      吳碧君,中共成都市委黨校講師。

      本文為作者主持的201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的宗教發(fā)展狀態(tài)研究》(項目編號:10CZJ016)的階段性成果。

      D633.3

      A

      1008-9187-(2011)03-0046-05

      朱鳳霞

      猜你喜歡
      藏傳佛教成都市藏族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1:26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常委簡歷
      先鋒(2022年4期)2022-05-07 20:26:31
      成都市青羊區(qū):推行“一網通辦”下的“最多跑一次”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創(chuàng)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演變》《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2019年1~6月成都市經濟運行情況
      先鋒(2019年8期)2019-09-09 06:35:59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討
      2018年1—12月成都市經濟運行情況
      先鋒(2019年2期)2019-03-27 09:31:22
      海门市| 尼木县| 宜丰县| 兴仁县| 哈密市| 探索| 双牌县| 红安县| 龙州县| 上饶市| 红安县| 新竹市| 长白| 连城县| 乌兰浩特市| 清远市| 沙坪坝区| 龙口市| 那曲县| 临汾市| 伊春市| 灵丘县| 陆丰市| 崇阳县| 渝中区| 三门县| 芜湖县| 阿拉善盟| 眉山市| 丰原市| 普兰店市| 图木舒克市| 沿河| 古蔺县| 仁怀市| 都江堰市| 山东| 睢宁县| 尼木县| 大洼县|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