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海
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學習的方法壓抑了學生身心的發(fā)展,阻礙了學生智力、情感、審美、個性特長和健全人格的發(fā)展。情感教學心理學表明,情感的動力功能,即情感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增力或減力的功效,影響人的行為活動的積極性。若以“情”為中心,驅(qū)動學生閱讀,不僅能轉(zhuǎn)變閱讀態(tài)度,更能引導學生自主、樂觀、有效地學習,從而發(fā)展智力、能力,陶冶情操。那么,怎樣以“情”驅(qū)動學生閱讀學習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興致勃勃地讀
語文課文內(nèi)容的核心是“情”,教師教的策略是“導情”,學生學的重點是“悟情”而共鳴。學生學習效果的決定因素是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衬芗ぐl(fā)學生閱讀興趣,引發(fā)學習態(tài)度的改變。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適宜的情境可以喚起相應的情感,從而愛讀、會讀、樂讀,猶如身在和風細雨之中,獲得愉悅和滿足。
在閱讀之前,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的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生動具體的場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體驗,更好地理解內(nèi)容,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如教學《秋天》一文時,我首先向?qū)W生出示了實物:黃澄澄的稻谷、黃黃的落葉、在落葉漂浮的水中躲藏的小魚??吹竭@些,學生們興趣盎然,我馬上問他們喜歡這些具有秋天特色的物體嗎?想知道文中是怎樣描寫它們的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喜歡,想知道!”于是,不等我分配任務,大家就興致勃勃地讀了下去。
二、進入情境,設身處地地讀
“誦讀”、“讀書內(nèi)化”等閱讀方法都是強調(diào)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讀。這些方法的使用,使學生受到一種美妙的情感熏陶,達到一種如魚得水的境界,學生好像潛到了文本的深層,感受一切是那么直觀,是那么熟悉和生活化。如學習《鴻門宴》一課,可通過《十面埋伏》這首琵琶名曲的賞析為學生栩栩如生地展示古戰(zhàn)場刀光劍影,萬馬廝殺的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在此基礎上,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就能真正體驗到當時那種氛圍,那種險境。又如教學《索溪峪的“野”》一課,為了突出“野”,作者描寫得很細致,在此深入引導學生切身地去感受山的野、水的野、野物的野。而在這種充滿野性美的環(huán)境中,游玩的人受到了感染,也就自然而然地“野”了起來,人們?nèi)挤佃睔w真,全無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氣。學生進入了情境,仿佛自己也來到了索溪峪,于是,他們在讀中與作者產(chǎn)生了共鳴:“索溪峪的‘野,蕩滌著我的胸懷。”
三、深入情境,聯(lián)想廣泛地讀
學生深入情境,由此想開去,聯(lián)想到與文本相關的信息,從而提高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如《獄中聯(lián)歡》一文,學生通過閱讀,深切地體驗到革命者的樂觀主義精神,也由此想到革命者經(jīng)受了敵人怎樣的酷刑。于是,他們有了去讀《紅巖》這部長篇小說的強烈愿望。在此,指導學生踏踏實實地讀一些優(yōu)秀讀物,對于優(yōu)美、生動、有價值、有示范性的地方,可放大一下,引導學生細細咀嚼。這樣讀多了,嚼多了,語感就會提高。同時,教師要注意對古詩詞的積累和品讀,古詩詞里面都有很強的意境場,隨著學生慢慢地深入到這些意境場,慢慢地把握這些生命氣息,他們的語言文字水平會更出色,他們會更癡迷于我們的母語。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好精讀、品讀與泛讀,在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的同時,對一些有意義的片斷再停下腳步慢慢地欣賞。“走馬觀花”與“駐足細賞”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握文本的生命氣息。
四、再現(xiàn)情境,聲情并茂地讀
再現(xiàn)文中情境,加強審美熏陶,讓學生意味無窮地去讀。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要挖掘、顯示教學中的諸多因素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如教學《荷塘月色》這課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播放配樂朗讀磁帶,使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的氛圍籠罩著學生。于是,文中的情境像放電影似的在學生頭腦中得以再現(xiàn),學生再次讀文,深深地陶醉其中。又如《春》這篇文章,可通過學生充分朗誦,讓他們沉醉在喜悅、歡快、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春天”里。文中情境得以再現(xiàn),讓學生帶著感情讀,學生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以熏陶。
五、走進作者,情感互通地讀
閱讀文學作品,要求學生用心靈去閱讀、去感受,把閱讀學習的過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有的文章情感因素很豐富,教師要善于挖掘,讓學生有所體驗。如《秋天的懷念》一文,寫作者在年輕時,就遭受了命運的打擊,不幸下肢癱瘓。正是在他的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母親給予了他無私的愛,作者用樸實的語言描繪了這種感情。學生閱讀時,用心靈去感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史鐵生對母親無盡的思念與緬懷。
六、師生對話,互動生成地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蔽谋咀鳛檠哉Z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統(tǒng)一體。學生主動地運用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設身處地地與文本進行對話,進而將自己個性化的理解、感悟和體驗融入文本,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意”。對話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對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溝通、心靈碰撞,正是這種信息互遞,促使學生個性化的感悟、積淀、語感、言語和精神的同構(gòu)共生。
總之,采用“六步”閱讀法,以“情”驅(qū)動學生快樂閱讀,從而真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我們的目的。
(責編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