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小品《捐助》中有兩句臺詞:“感謝中央氣象臺”“感謝搜狐氣象臺”,這是明顯的“錯話”,可是因為錯得及時,錯得巧妙,立即引發(fā)了轟堂大笑,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一位教師在黑板寫下一首詩“在一個黃昏的早晨,有一個年輕的老頭,騎一匹黑色的白馬,殺死一個可愛的敵人”。這首錯誤百出的“詩”使全班同學興趣盎然,教師抓住時機,及時點評:這首詩雖然有人物、有情節(jié)、有主題,也很押韻,可是句句有矛盾,算不得好詩,作文寫作中要防止類似語言。其實這個“錯誤”是精心設計的,它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從反面巧妙地警醒了學生,收到了正面教育不可比擬的獨特效果??梢?,“錯話”只要“錯”得機智,“錯”得精巧,亦能收到令人叫絕的教育效果。
語文教材和文藝作品中,這類或妙趣橫生或發(fā)人深省的“錯話”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引領學生潛心會文品味之,其形式和作用大約有以下幾種。
一、重復多余的“廢話”
這類“錯話”語音上有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效果,內(nèi)容上起到強調(diào)作用,常用來表現(xiàn)不易表達或不便表達的感情。魯迅《秋夜》中說“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表面上看,“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語言啰唆,語意重復,不如直說“我的后園有兩株棗樹”。但是,如果我們結(jié)合時代背景,就可以從語調(diào)上讀出作者沉重的心態(tài):出門來到后園,第一眼看到了一株棗樹,接著掃視,又看到了一株棗樹,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我的房間有兩扇窗戶。一扇看不到天空,另一扇也看不到天空”,強調(diào)的是感覺和心情。周作人說,魯迅的文章里有詩的成份,不獨是小說,散文里也有,有些情節(jié)是與事實不符的,那樣的改動是為了更真實地寫出他的心思來,這就是所謂的詩與真。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祝?!分械囊痪洹芭f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讀起來似乎沒有什么實在的信息,但實際上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聯(lián)系作品和外部語境理解,它強調(diào)年終大典深深地浸淫著、厚厚地積淀著中國古老文化的傳統(tǒng)和習俗,指向中國深邃復雜的歷史背景。
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這樣多維立體、層層深入地理解文本“錯話”之內(nèi)涵,達到老子所說的“味無味”的境界,這對學生語言鑒賞能力的提高是功德無量的。
二、前后矛盾的“假話”
這類“錯話”常包含發(fā)人深省的哲理,如臧克家詩《有的人》中“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將“死”和“活”一對矛盾著的屬性同時賦予同一主體,正常情況下是文理不通的,但用來形容那些行尸走肉最恰當不過。又如,魯迅《孔乙己》最后用一句“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吧”,“大約”表示或然判斷的,“的確”表示實然判斷,用在同一單句中,顯然是前后矛盾的,然而,我們在文章結(jié)尾處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不認為語法和邏輯上有問題,反而覺得別有一種味道,有言盡而意未盡的感覺。因為從孔乙己這個悲劇人物的命運來看,他在那個時代不可能獲得別的結(jié)局:腿折之前,他的生計已很艱難,腿折以后,除了窮死,別無生路,“的確死了”是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歸結(jié),又因為在那冷漠的社會中,本來就沒有關注過孔乙己,誰也沒有關心過他的死活,所以用一個“大約”表示推測?!暗拇_”和“大約”這一對相互矛盾的詞語,共同營造了難以名狀的悲涼氣氛,矛盾著并和諧地統(tǒng)一著。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穿越文字,將生活體驗與文字建立有意義的連接,從而品味到“錯話”內(nèi)涵,領悟文本深邃的哲理和真摯的情感,從而進入閱讀教學的“發(fā)現(xiàn)之旅”,品嘗到文字真味。
三、不合語境的“呆話”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jīng)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這里孔乙己斷章取義地引用了《論語》中的“多乎哉?不多也”,其實想表達“不多了,我已經(jīng)不多了”的意思,應當用“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矣”,而不是“多乎哉?不多也”,因為在《論語》中,只有“矣”表達的是對某種事態(tài)(過去的、現(xiàn)在的、未來的)的強調(diào)和確認,“也”字沒有這種用法。況且《論語.子罕》原文也不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是“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貴族會)有這么多技藝嗎?不會有的”。連“也”和“矣”都分不清,可見孔乙己是怎樣的“讀書人”了!如果我們抓住這個“眼線”,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孔乙己,我想他們對孔乙己的認識會自不必言說地入木三分。
四、不合情理的“昏話”
這類錯話常用于推動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如《紅樓夢》第七回,焦大面對主子的訓斥,聲言要與賈蓉拼命,但由于意識不十分清醒,所以將“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說成了“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