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規(guī)定了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目標。高中歷史教材專題式的設置方式,有利于學生研究歷史,深入探討歷史規(guī)律,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其實質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初步研究歷史、發(fā)現歷史規(guī)律的能力。
一、新課標的特點
1.體現基礎性。所謂基礎性,是指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屬于基礎教育,歷史課程仍須體現基礎教育的特性,仍須培育超越最基礎、又非專門化的歷史基礎素養(yǎng)。高中歷史課程區(qū)別于義務教育階段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性體現在它所特有的課程整合上,即把高中學生應該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模塊的綜合化進行了學科內整合。這樣既突出了基礎性,又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解決了基礎知識間的銜接問題。
2.突出時代性。所謂時代性,是指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特別強調社會化、素質化和個性化的要素,歷史課程應反映這種時代的要求,履行其培養(yǎng)既有豐富知識、較強能力又具高尚情操、鮮明個性的高中生的義務。
新時代的高中生,其社會化一是表現于生活知識的社會化,個體能具備對各種社會活動的正確認識和參與能力;二是行為規(guī)范的社會化,能夠接受社會對其成員的個人行為所給予的規(guī)定,并通過這些規(guī)定的約束而形成與他人的和諧關系;三是價值觀念的社會化,將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利與害等的判斷能夠內化成為社會認可的價值觀念;四是理想目標的社會化,能夠把那種與社會目標和發(fā)展相一致的理想視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學會實現奮斗目標的策略和方法。
3.增強選擇性。所謂選擇性,是指高中歷史新課程以模塊化設計增添了多樣性和靈活性,具有了較強的可選擇性。盧梭說:“沒有選擇的教育是野蠻的教育?!闭n程標準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選擇、關注選擇,引導學生學會選擇。沒有選擇的教育只是盲目的訓練,只有尊重選擇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是因為選擇是人的基本素質,學會選擇是信息時代的要求。高中歷史學科設置3個模塊為必修模塊,其他6個模塊全為選修模塊,這就意味著學生在學科層面擁有兩種選擇權:其一,在獲得歷史學科的最低學分后選擇最高學分的權利;其二,即便要獲得同樣的學分,學生也可以選學不同的模塊。
二、新課標的實施策略
就教師而言,要順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參加繼續(xù)教育,充分地了解新課程,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并依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1.研讀課程標準,建構教學目標??茖W地制定教學目標是實施教學的基礎和關鍵,而歷史課程標準是教師探求教學目標的源頭。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第一個步驟應該是研讀課程標準,明確課程性質,理解課程理念,體會課程設計思路,明晰課程目標,根據課標建構每一課教學的具體目標(即“三維”目標)。
2.轉變課程觀、教材觀、課程資源觀。新課程改革實施后,國家明確規(guī)定,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制度,課程管理也由國家統(tǒng)管制逐步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的分權決策制。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必過分強調教材的權威性,不必完全忠實于教材,而應將教材作為一種材料和資源,作為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教師不應該僅僅是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執(zhí)行者、使用者,而應該結合本地區(qū)、本校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本地歷史課程資源。歷史課程標準認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用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通過編寫校本歷史教材,有利于教師成為學校課程的研制者、開發(fā)者,形成正確的課程觀、教材觀、課程資源觀。
3.認真研讀教材,做到在課標指導下的對教材的全面把握。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它不再過分地追求學科本身的完備和高深,而是把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正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作為根本理念。新教材呈現方式多樣化,為師生創(chuàng)造性地教與學,留有充分的空間,有利于學生的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有利于為對歷史學習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條件。新教材從內容到形式上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專業(yè)化和成人化傾向,圖文并茂,可讀性強,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設置若干學習主題,展現不同的學習視角和問題視角,有利于高中生拓寬視野,培養(yǎng)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4.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先得有一桶水。在新課標指導下,歷史教師要將更多較為客觀的歷史現象擺在學生面前,表述應盡量完整,對歷史現象的評價也應盡量從多角度、多方面評價。假設有完全相反的史實或評論,無妨也講給學生,從而擴展學生的視野,給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去思考、去評判。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多閱讀專業(yè)著作,必要時在課堂上向學生適當介紹;二是要博學,各方面的知識都要涉獵;三是要多留意時政信息,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
目前,高中歷史新課改正在轟轟烈烈地展開,它代表了教育發(fā)展的方向,作為歷史教師,唯有適應這種潮流,不斷地變化調整,才能擔當起時代所賦予的重任;唯有積極、廣泛地參與,才能促使歷史新課改真正走向成功。[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