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不只是一個年齡段的劃分,我以為更是一個時代的概念。他們代表著一個時代,在他們身上閃爍的是時代的色彩,充溢著的是時代的精神,他們預示著未來。
出于職業(yè)的習慣,我自然想到一個問題:倒退百余年,十九世紀同樣也有“80后”“90后”,只不過當時沒有人給他們命名罷了。翻開十九世紀中國史,一個個曾是“80后”“90后”的偉人、名人躍現(xiàn)在眼前:“李大釗(1889)、毛澤東(1893)、魯迅(1881)、胡適(1891)、徐悲鴻(1895),等等??梢?,十九世紀很多“80后”“90后”對中國社會發(fā)展貢獻非常大。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靜如曾對此作過一個分析:“十九世紀末期適逢中國社會變動,大量西方學說涌入,當時的‘80后’‘90后’對新鮮事物極敏感,對新思潮很感興趣”。盡管不少人看不慣,公開指責,但“有志氣的青年人并沒有被嚇到,也沒有退縮。歷史證明,他們的作為有益于中國社會”。
一切歷史都是現(xiàn)代史??寺妪R的這一判斷具有歷史的穿透力。歷史告訴我們,討論“80后”“90后”,實質(zhì)是在討論如何對待時代,如何對待青年。李大釗27歲寫就了《<晨鐘>之使命》。他說:“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二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征服歷史?!币虼耍兰o之“80后”“90后”也是如此嗎?我們應(yīng)當堅信不疑,應(yīng)當自豪地說,是的,也一定是這樣的。歷史會再次地宣告,“80后”“90后”是可愛的,也是可信的。
當然,歷史在前行的時候總是在變化,時代總是在進步,如今的“80后”“90后”與上個世紀的“80后”“90后”又是有顯著差異的。多元文化的進入與吸納,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育與滲透,消費時代的娛樂化,性意識的開放等等,在他們身上留下這樣或那樣的印記。而這樣或那樣的印記,又常常遮蔽了他們的可愛之處,以致對他們的可信產(chǎn)生了懷疑,認為是很難解的,甚至是“無解”的,繼而會產(chǎn)生疑慮和焦慮?!?0后”“90后”真是不可解的嗎?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認識和尋找辦法,一是真正走進他們青春的心靈,二是真誠地以青春的方式提醒他們,幫助他們。
不少年輕人癡迷于王菲的歌?!暗谝豢诘案獾淖涛?,第一次玩玩具的安慰,冰激凌流淚……太陽上山,太陽下山……一二三歲,千秋百歲……”這樣的歌詞,在我們聽來,毫無邏輯,毫無意義。但年輕人喜歡。女孩子說,當我問身邊的男孩“你愛我嗎”,男孩毫不猶豫、毫無羞色地回答“我愛你”的時候,他已不是第一口的滋味了,愛情已經(jīng)老去。青春有自己的邏輯,青春有自己的節(jié)律,青春有自己的話語,青春總是把有意思看得比有意義重。
(下轉(zhuǎn)第72頁)
我們了解嗎?我們理解嗎?不了解就會不理解,不理解,當然就會對他們看不慣,還會嗤之以鼻,還會指責和拒絕。我們的節(jié)律如何去與青春的節(jié)律合拍呢?我們需要深深地思考,需要耐心尋覓。
青春的方式首先是文化的方式。約瑟夫?奈,這位“軟實力”的倡導者說,文化的方式是謙恭的方式、吸引人的方式,而不是強制的方式。我還認為,文化的方式富有文化的內(nèi)涵,充滿著文化的啟蒙,把理性與情感結(jié)合起來。青春的方式應(yīng)當是年輕人喜歡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與青春有同等的波長,有近似的色彩。也許“喚醒耳朵”的方式是“最文化”、“最青春”的方式:歌聲喚醒我的耳朵,不會唱歌也沒關(guān)系,就讓那第一道陽光把我的耳朵喚醒。也許對待玫瑰花上露珠的方式是“最文化”、“最青春”的:玫瑰花瓣的露珠雖然美麗動人,但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搖動枝葉,露珠就會滾落下來,破碎了,不復存在了。所以,我們不要隨意去驚動青春,不要任意去搖動青春的枝葉,還是輕輕地喚醒青春的耳朵吧。
走進青春的心靈,喚醒青春的耳朵,并不放棄對青春的嚴格。青年人熱情,積極,向上,勇于開拓,但也存在不少缺點和問題。響鼓也要重錘敲。對“80后”“90后”最根本的引導是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引領(lǐng)?!豆披愌诺牡缆贰分杏幸痪湔f得好,人生不能只冒煙,應(yīng)當燃起熊熊的火焰;清末軍事家、軍事教育家左宗棠說得好,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qū)捥幮?;居里夫人說得好,成功者總是找辦法,失敗者永遠找借口。這些青春的箴言,定會鼓舞他們邁開青春的腳步,大步向前。
于是,我們堅信,“80后”“90后”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中間力量,他們是“可解”的,因而,他們是可愛的,因而,他們是可信的?!?0后”“90后”時代的概念講述著時代的故事,推動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
責任編輯/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