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葑鳛椤靶腋I睢钡奶岢?,羅素提出了注重人的自由精神和主體性、注重內容多元化以及立足現(xiàn)實的品性教育觀。這一思想與當今我國提出的營造“幸福生活”這一時代主題相呼應,同時也對我國中小學品性教育理念的革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坳P 鍵 詞]羅素;品性教育;幸福
[作者簡介]侯艷,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幸福是我們人類向往和追求的一個永恒主題。品性教育作為一項為人謀幸福的事業(yè),在培養(yǎng)人的“幸福感”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而從目前來看,我國中小學的品性教育在這方面并未發(fā)揮有效的作用。以“說教”為主的品性教育方式、傾向于政治教育的品性教育內容、脫離實踐的品性教育模式等,限制了學生自身“幸福感”的提升和獲得。在全民倡導建立“幸福中國”這一背景下,品性教育如何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如何增強學生自身的“幸福感”成為社會密切關注的問題。關于這一問題,英國教育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他在《教育與美好生活》一書中對品性教育與幸福的關系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他認為,品性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人的終生幸福和培養(yǎng)人感受幸福與追求幸福的能力。因此,品性教育應注重發(fā)揮人的自由精神,培養(yǎng)與幸福相關的德性,注重基于現(xiàn)實并歸于現(xiàn)實。這一觀點對當今我國品性教育的方法、內容及模式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羅素品性教育觀的深刻內涵
羅素所倡導的品性教育將人的幸福生活作為終極目標,認為品性教育應讓學生在自由的活動中獲得幸福,應包含與幸福生活相關的內容,應注重從書本走向現(xiàn)實。他的倡導與“幸?!边@一主題相呼應,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和豐富的內涵。
(一)強調品性教育過程中個體的自由精神和主體性
自由精神和主體性的發(fā)揮,有利于增進人的“幸福感”。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羅素倡導品性教育應注重發(fā)揮人的自由精神。他反對那種通過紀律強迫學生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認為那種教育犧牲了學生的幸福和快樂,學生良好的品性也不是通過外界的灌輸和壓制所能獲得的。當然,羅素所謂的自由并不是對學生放任不管,而是提倡“學與不學之間、學習內容以及觀點表達上的自由”[1]。意即品性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由精神,鼓勵人的自發(fā)活動,使人自發(fā)形成良好的品性,成為自由發(fā)展的人。
欲使人的“幸福感”得以提升,品性教育不僅要注重人的自由精神的發(fā)揮,還應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人的主體性發(fā)揮。這一理念在羅素的品性教育觀中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羅素認為,品性教育應在尊重人的主體性的基礎上進行。他指出,舊式的教育把學生當做工具,不注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個體差異,從而阻礙了學生“幸福感”的獲得。品性教育應該把學生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追求幸福的能力。
(二)注重品性教育內容的多元化
強調品性教育的多元化是羅素品性教育觀的又一豐富內涵。羅素指出,“幸?!卑膫€要素,即:健康的身體、良好的收入、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成功的工作。他認為,健康使人快樂,良好的收入可滿足一個人的物質需求,和諧的人際關系“就是友誼、愛情、兒女親情,以及所有那些親近密切的人際關系。倘若這些關系不愉快,也會使生活過得很艱難。[2]”成功的工作意味著一種樂趣,一種與自己本能不相沖突的事物。品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收入、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成功的工作奠定基礎,增進人的“幸福期望值”。
羅素所倡導的品性教育涉及多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可歸結為以下兩點。
第一,健康教育。羅素認為,身體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強人的活力。他指出,活力是幸福生活所必備的要素,是一種所有人都應具備的重要品質。由健康帶來的活力可使人減輕痛苦、感到快樂,促進人心智的健全發(fā)展。因此,欲使人幸福,首先應使其擁有健康的身體。當然,只有健康的身體并不一定給人們帶來幸福,心理的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羅素強調,心理健康關乎學生一生的幸福,關乎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品性教育不應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羅素所倡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它不僅包括人的良好性格的培養(yǎng),還包括人的公正觀念和誠信意識的樹立,愛心與同情心的培養(yǎng)以及性教育等內容。羅素認為,憂慮、焦慮、妒忌和自欺是一個人最容易產(chǎn)生的不良心理,這些心理是阻礙一個人獲得幸福的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將這些不利于快樂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為其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奠定基礎。
第二,技能教育。羅素把技能看做人的立命之本,認為技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精神可以促進人的多種美德的形成,要想使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就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品質和愛惜生命的思想。擁有了這些品質,也就具備了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因此,技能教育也是品性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
?。ㄈ┳⒅仄沸越逃默F(xiàn)實性
品性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幸福感”之根基。那么,如何有效地實施品性教育呢?羅素主張品性教育不應脫離現(xiàn)實。他認為:“現(xiàn)代教育最大的缺點之一就是對現(xiàn)實的不關心?!保?]他反對用僵化、抽象的道德觀念充斥兒童的頭腦,認為“對兒童進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愚蠢的,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許多事情從成人的觀點來看是道德教育,但在兒童眼里卻感到那和教他如何使用鋸子沒什么兩樣”[4]。因此,羅素強調,品性教育必須是具體的,并與現(xiàn)實情境緊密相連。學生通常對抽象的事物不感興趣,反而具體的、直觀的形象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欲使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父母和教師的一言一行必須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這樣才能為其提供學習的榜樣。如只灌輸給他們一些抽象的道德觀念,父母或教師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學生的良好品性也很難形成。品性教育只有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為“幸福感”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羅素所謂的“幸?!辈⒉皇且环N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豐富的、多樣的。一個具有良好品性、自由精神及和諧人際關系的個體便擁有了幸福,而品性教育就是獲得這些品質的途徑,是增進人的“幸福感”之根基。
二、我國中小學品性教育現(xiàn)狀反思
綜觀羅素的品性教育觀,省思我國當前中小學品性教育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所存在的問題。
?。ㄒ唬┢沸越逃椒ā耙岳頌楸尽?,強調“說教”
羅素認為,品性教育應注重發(fā)揮人的自由精神,而從目前來看,我國中小學的品性教育卻忽視了“品性教育旨在為人的終生幸福奠定基礎”這一基本內涵,從而導致了品性教育的實效性較差。首先,我國中小學品性教育方法簡單。很多中小學教師無法真正理解品性教育的深刻內涵,他們常常以成人的視角來關注學生性格的成長與發(fā)展。在“以理為本”理念的影響下,中小學教師常常采用“說教”的方式實施品性教育。他們將大量的政治、道德和思想觀念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機械記憶一些道德概念和條目,甚至通過考試來評價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水平,或是通過“做好事加分、做壞事減分”的機械方法來考核品性教育。其次,我國中小學品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這主要體現(xiàn)在學校德育過分強調“規(guī)范”的作用,而不顧學生能否真正理解某些“規(guī)范”的含義。如在小學階段,品性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如何使小學生樹立遠大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做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5],但就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而言,他們根本無法理解“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內涵。這種忽視“以人為本”理念的品性教育,容易導致學生以虛假的行為來騙取教師的信任,學生的品性難以獲得實質性的發(fā)展。
?。ǘ┢沸越逃齼热輪我环ξ叮凹?、大、空”口號式內容居多
羅素認為,品性教育是人獲得終生幸福的基礎,為此,他提出了豐富的、具體的品性教育內容。而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品性教育存在著內容單一化、抽象化和形式化的傾向。《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明確指出:“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依據(jù),目前我國中小學的品性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幾大模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但在有關教科書的實際編排中,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占有較大比例,心理品質教育內容偏少。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團結友善、樂于助人等內容常以條目形式編排,許多學生能夠對這些條目倒背如流,但對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做到“愛祖國、愛集體、愛人民”,他們卻不知從何說起。此外,在道德教育中,與學生幸福生活密切相關的公正、同情、慈善等基本品質的培養(yǎng)也被忽略掉了。由此可見,目前的品性教育只傳授給學生一種空泛的概念,學生只獲得了“愛祖國、愛人民”這樣一種空口號,無法體會如何將愛、尊重、理解以及關心推及他人,因而也體會不到由愛他人帶來的幸福感,無法獲得體驗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這種現(xiàn)象也容易帶來品性教育方法上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從而導致教師在品性教育過程中“忽視學生的特點,盲目進行規(guī)格化和標準化的教育”[6]。
?。ㄈ┢沸越逃J秸f教多實踐少
脫離現(xiàn)實生活世界是當今我國中小學品性教育所存在的又一問題。目前,我國中小學將品性培養(yǎng)作為一種外在的要求,只注重向學生傳授一些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外界環(huán)境對學生品性的影響。很多教師自身的行為極不符合道德行為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喪失了仿效的榜樣。學校中也缺乏與品性教育內容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皩嵺`活動組織、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缺乏政策保障;實踐資源的開發(fā)、建設、利用和整合存在不足”[7]。同時,抽象化的品性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節(jié),致使學生雖具有品性教育的相關知識,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知如何踐行,這種脫離現(xiàn)實的品性教育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性,因而也無法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
三、羅素品性教育觀的啟示
在“幸?!边@一時代主題的召喚下,我國的品性教育應以羅素的品性教育觀為借鑒,以人的終生幸福為目標,著力改善品性教育的方法,從注重“理”到注重“人”。通過說教、簡單訓斥實施品性教育的傳統(tǒng)做法,是導致品性教育實效性差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我國中小學的品性教育方法應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
(一)品性教育方式要讓學生在自由活動中獲得良好品性
首先,在品性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鼓勵兒童的自由活動。自由活動本身會帶給人一種“幸福感”。如以“樂于助人”為主題的品性教育可通過討論、角色扮演、相聲表演等形式來進行,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習得良好品性。其次,教師應注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要“遵循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這就要求中小學教師在品性教育過程中應尊循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如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應注意其思維的具體形象性,讓其在直觀的活動中獲得良好品性。而對于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而言,教師應注意引導,應尊重學生的人格、意見和行動,避免引起學生的反抗意識。此外,對待不同性格的學生,教師也應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對外向型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善于融入這個群體,通過與學生的共同活動來培養(yǎng)其良好品性,而對于內向型的學生而言,教師要主動與其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在品性教育過程中能夠做到有目的地引導。在這種“以人為本”理念的支持下,品性教育一方面可以避免傳授空洞的教育理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鼓勵學生的自由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ǘ┢沸越逃齼热菀獜摹皢我弧弊呦颉岸嘣?br/> 羅素提倡品性教育內容應與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關。他提出了與幸福生活相關的幾大品性教育內容,即健康教育、心理品質教育和技能教育。這一觀點為我國中小學品性教育的完善提供了一種借鑒?!靶腋W鳛槿松繕嗽诘掠齼热萆系穆鋵崳憩F(xiàn)為幸福感的體驗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培養(yǎng)?;蛘哒f,道德教育內容中應有對幸福人生的充分的展示,從而創(chuàng)造出體驗和創(chuàng)造幸福的機緣?!保?]我國中小學的品性教育應向這一目標努力。
為此,我們應借鑒羅素的做法,將與幸福密切相關的情感教育、健康教育、技能教育列入品性教育內容之中,擴充品性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內容。同時,在品性教育課程中增加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如定期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組織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輔導、對學生進行性教育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良好品性,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定基礎。
?。ㄈ┢沸越逃J揭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目前,我國中小學的品性教育模式陳舊,即仍以傳統(tǒng)的理論模式為主,忽視了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辨能力有限,難以通過復雜的理性分析、思想吸收和價值調整等方式來發(fā)展自己的品性。
羅素提倡品性教育應來源于現(xiàn)實并歸于現(xiàn)實。這就意味著,一方面,在品性教育過程中,要想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品性,教師應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行為標準,使自身成為學生的榜樣。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品性教育實踐活動?!皩W校應制定品性教育實踐環(huán)境和條件建設的相關政策、確保中小學生參加品性教育的時間、明確品性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安全責任”[9],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以此發(fā)展學生的良好品性。教師可以在講完相關德育知識后,組織學生觀察一些良好行為,使學生通過觀察將行為內化,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去灌輸某種觀念。通過這種模式進行的品性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才能為人的終生幸福奠定基礎。
總之,幸福是人的根本需要。我國中小學品性教育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的終生幸福為最終目標,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幸福感,促進其擁有積極向上的個性和健康的人格。
參考文獻:
?。?][英]羅素.自由之路(上)[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