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久遠豐厚的語言文化中,在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不斷接力中,民間故事流傳了下來,它表達了人們對真善美的美好追求和向往,讀來讓人溫暖、給人力量、叫人感動。在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里,無論是人教版、蘇教版還是北師大版,都或多或少地編排了民間故事題材的課文。
《巧女故事》講了三個古老有趣的民間故事:《九斤姑娘》《巧姑妙答》《其滿汗智答大汗》。故事的主角都是善良聰慧的女子,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都有了一個團圓美好的結局。語文教學的使命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和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于民間故事這樣的文本,應該怎么教呢?周老師的課堂教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范例。
一、在了解故事中沐浴傳統(tǒng)
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更要通過教學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讓學生受到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陶冶。在我國燦如繁星的民間故事中,有歌頌自由幸福生活的,有贊美勤奮讀書的學子的,有鞭撻邪惡、謳歌英雄的……民間故事的教學,必須要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民間故事的熏陶下,充分領略民間故事的美好,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請看下面這個課堂導入片段:
[片段一]
師:接下來,我想請各位同學再聽聽歌曲,能不能從這里面聽出,這是說的、唱的、表現(xiàn)的哪個故事?
(播放音頻:1、《天仙配》,2、《孟姜女哭長城》,3、《梁?!?;出示圖片:《白蛇傳》)
師:剛才,同學們聽到了天仙配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梁祝的故事,白蛇傳的故事,這些都是我們民間著名的、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審有云:“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焙沃故窃娫~,一切藝術都應該追求境界,課堂教學同樣離不開“造境”的藝術。教學伊始,教師分別播放歌曲《孟姜女哭長城》、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罚鍪竟旁娖巍疤鎏鰻颗P?,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出示《白蛇傳》圖片……周老師出示的這四個民間故事,都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學生基本一看都懂,他們很直觀地感受到了民間故事的美好,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一下子被激發(fā)了。這幾個故事又具有一定的張力,它們鏈接著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一個人精神世界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受到文化的熏陶。唯有文化的熏陶,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潤物細無聲”的神奇效果。周老師的課堂,從這幾個民間故事開始,讓課堂充滿濃濃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讓學生浸潤并活躍在其中。
二、在品讀口語中學習語言
就《巧女故事》這三個民間故事而言,故事本身淺顯易懂,學生喜歡讀也喜歡聽。但是能讀會讀只是基本的要求,我們要從課文中讀出點什么來,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教學民間故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積累民間語言,傳承民間文化。以第一個故事《九斤姑娘》為例,如何品讀民間故事的口頭語言呢?
首先,品讀謎語。這個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而故事中的幾個謎語倒是非常別致、有趣,值得細細品味。
[片段二]
師:我們先說第一個回合的兩個問題。(出示“叫什么”和“住哪里”的兩段對話)
師:看上面的提示把這一片段說一說。
生:張箍桶有一個女兒叫九斤姑娘。有一天,有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公公要請張箍桶去他家箍桶。他說:“我叫一斗半,二斗半,三斗五升,四斗半?!本沤锕媚镎f:“這些相加不是一石二斗嗎?原來是石二公公!”
師:她說了“叫什么”這一部分,接下來“住哪里”誰來說一說?
生:九斤姑娘問:“石二公公,請問你住哪里?”石二公公告訴她:“我家東邊丁零當,西邊冷清清,門前兩個管門人,一東一西兩邊分,胡須生在頭頸里,笤帚插在頭頂心?!本沤锕媚镎f:“我知道了,你家東邊是一家鐵匠店,西邊是個祠堂,門前有兩株棕櫚樹?!?br/> 課堂教學中,周老師把重點放在讀謎猜謎上,學生學得興味盎然,課堂妙趣橫生。這幾個謎語中,“斗”“石”這兩個容量單位的量詞,學生沒有接觸過,周老師對它們作了說明。“斗”“石”都是量糧食的單位,十升為一石。讀讀這些謎語,略微思考,學生很容易就有了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還有故事里的謎語怎么來的,是老百姓口耳相傳下來的,它們沒有作者或者已經無法考證作者了。在讀謎語的時候,和現(xiàn)在我們一般的讀法有點不同,需要帶著一種特殊的腔調……特別是“石”的讀音,在表示容量單位時不讀“shi”,而讀“dan”。于是,民間故事最主要的特征——口耳相傳、地域性、口語化,就在讀謎的過程中巧妙地被學生認識和理解了。品讀著這樣親切有趣的謎語,故事中的石二公公雖然那么刁鉆古怪,刻意為難人,但卻讓我們一點點也恨不起來,反倒覺得他是那么的純真可愛。而九斤姑娘的聰慧,也在解謎的過程中淋漓盡致地顯現(xiàn)了出來。
其次,了解口頭語。有人這樣形容民間故事的語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民間故事具有獨特的質樸純真之美,就在于它總是用生動、形象的口語去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塑造色彩鮮明的文學形象。
[片段三]
師:剛才兩位同學說了第一部分的故事,我也想嘗試說第一部分,咱們同學聽聽行不行。這么說:“有一個叫張箍桶的男人,已經年過花甲,他的女兒九斤姑娘表現(xiàn)出不俗的智慧。一天,她在家為父親精心縫補衣服,這時,來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邀請張箍桶為他家箍桶。九斤姑娘微笑著說,好,回來就叫他去。請問,尊姓大名?”我這么說可以嗎?感覺怎么樣?
生:有點別扭。
生:生硬。
師:別扭生硬在哪里?
生:“年過花甲”“年逾古稀”。
師:文章中經常出現(xiàn),為什么這里就感覺生硬了呢?這是什么原因?
生:因為這是民間故事。
師:那你覺得民間故事特有的色彩是怎樣的呢?
生:是比較有個性的。像“一斗半,二斗半,三斗五升,四斗半”讀起來很順口,這樣就比較有個性。
師:是啊,很順口,富有鮮活的生活氣息。所以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口語化是民間故事非常重要的特點。所以同學們在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心里怎么想的,就用自己的口頭語、大白話說出來。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出示了一段書面語言,讓學生與原文對比。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民間故事中的語言和我們一般的書面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年逾古稀”在民間故事中應該叫“七八十歲的老公公”“請問尊姓大名”在民間故事中應該說成“老公公,你叫什么名字啊”……孩子們明白了,民間語言之所以“別扭”,就是因為大量使用了民間口語。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民間故事中生動鮮活的口頭語言更是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它真水無香,本真有味,它還承載著勞動人民美好的情感。品讀玩味這樣的口頭語言,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著我國民間語言的美好,被民間故事散發(fā)出的濃郁生活氣息濡染著。當學生用心品讀、涵泳、比較、領悟民間故事的語言時,民間故事中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散發(fā)出來了。
三、在練習講述中嘗試創(chuàng)造
《巧女故事》這篇課文講了三個聰明女子的故事,故事意象優(yōu)美、情節(jié)動人,都表達了人們善良美好的愿望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民間故事說到底是故事,而且是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我以為,講述故事應該是民間故事這一類故事性文本教學最核心、最有效的教學方式。
講述故事有什么好處?葉圣陶先生說過:“思想是有一條路子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子的,這條路子,好作者是不亂走的。”講述故事,大腦的思維其實經歷的就是“閱讀——思考——分析——加工”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在講述故事的時候,他得去注意第二句怎樣跟第一句銜接,第三句怎樣跟第二句銜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訓練了綜合思維分析能力。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會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逐漸學會思考的辦法,作為智力核心的思考力就得到了有益的發(fā)展。
《巧女故事》中三個小故事,內容淺顯。周老師就充分利用了它故事性強、便于講述的特點,指導孩子去講述故事,從而訓練和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片段四]
師:你的眼睛很銳利,發(fā)現(xiàn)了巧女故事的基本思路,都是某人遇到難題,巧女,也許是女兒,也許是妻子,等等,憑借自己的機敏,解決了難題,維護了家庭的利益。知道了這個訣竅,咱們也可以編一個巧女故事了,謎題我提供給大家。
皮包骨——棗 骨包肉——核桃
師:你們想想巧女叫什么名字,她的什么人遇到了什么難題,她過來解了圍。大家合作著編。
(學生合作編故事,教師巡視指導)
生:從前,有一個王老漢,開了家小店鋪,賣些雜貨之類。他們村有個小財主叫張呆老,仗著有幾個錢,總是欺負人……張果老的兒子聽說這件事后,打聽到是八斤姑娘解開的謎,就請人前來求親。(故事較長,部分省略)
師:基本思路不錯,符合巧女故事的特點。其他同學有什么建議嗎?
生:我覺得,那個八斤最好是王老漢的女兒,現(xiàn)在說是去串門的,不太自然。
師:我同意這么建議。因為巧女故事一般說的都是維護自己家人的利益。
生:我建議最后再加點說明,就是張果老的兒子不像父親,而是跟鄉(xiāng)親們很友好。不然,讓八斤嫁給壞人不好。(眾笑)
師:是的,故事要傳遞給人真善美。
如何訓練學生用“講”的方式再現(xiàn)故事的內容,如何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講述故事?周老師設置了這樣三個梯度:一,會講;二,改編;三,創(chuàng)造。首先,會講故事。周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民間故事口頭語言的特點,指導學生講故事時應該用口頭語言講述,這是會講故事的第一步。其次,改編故事。課堂上,為了讓學生明白講故事時允許適當改編,周老師提出了教材中沒有的兩個桶:“半夜三更要緊桶”和“恩恩愛愛夫妻桶”,啟發(fā)學生不斷想象,豐富《九斤姑娘》的內容,訓練孩子這種改編故事的能力。最后,創(chuàng)造故事。周老師給學生提供一組新的謎語“皮包骨——棗,骨包肉——核桃”,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出新的民間故事并把它講給大家聽。這樣的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