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能”即“自主”和“能動”,它提倡在教師指導下,有步驟、有系統(tǒng)、有目的地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養(yǎng)成積極主動思考的習慣、主動求知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意識等等。那么,怎樣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自能學習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以下四種策略:
一、前置性作業(yè),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前置性作業(yè)指的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它是為新課作預備,作鋪墊,作指引。它引導學生怎樣去預習,怎樣做好“先學”,怎樣進行組內(nèi)的知識融合。
前置性作業(yè)的內(nèi)容是多元的,常用的有四種類型:學期預習、階段預習、課前預習和嘗試練習。
1.學期預習指的是高年級學生利用假期自學新學期的全冊教材,做到通讀全部內(nèi)容,了解本冊教材的板塊組成和新知識、能力點等。通過學期預習,便于做些相應的知識儲備和準備工作。
2.階段預習指的是根據(jù)教材的單元導讀提示和教師的單元導讀要求,把下一個單元新課內(nèi)容自學一遍,做個學習的大致安排,或提前閱讀相關書籍,查閱相關資料。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之前,我做了這樣的作業(yè)布置:(1)魯迅是誰?查閱資料獲取相關信息;(2)通讀本單元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了解課文通過哪些事例分別刻畫了怎樣的魯迅;(3)讀一部魯迅的作品,讀一篇寫魯迅的文章,看一部和魯迅有關的影視作品。
3.課前預習是重點,要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向學生提出預習要求時,既要制定統(tǒng)一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不同情況,靈活處理。如對基礎較差、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的預習要求是:讀通課文,自學生字并組詞,畫出并抄寫新詞,標出自然段,看看你讀懂了哪些內(nèi)容,哪些詞句不懂的做上記號;對中等生的要求增加了給課文分段,按照課后思考題在課文中尋找答案,思考課后問題,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看看你能讀懂哪些內(nèi)容,并質疑問難,查閱相關資料:對學習較好的學生,可減去抄寫內(nèi)容等等。這樣布置預習,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各類學生都得到了發(fā)展。
4.嘗試練習是指課堂上置于教學之前的讓學生進行或獨立、或合作的作業(yè)。這樣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還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起點、疑點,從而實現(xiàn)精講多練,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如教學《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嘗試畫出聯(lián)想中的三幅畫面,并找出月光曲的旋律,然后在交流中展開想象,加深理解,修正認識。
前置性學習的范疇很大,這就決定了前置性作業(yè)的豐富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設置多元的個性化的前置性作業(yè),并在學生完成作業(yè)后充分尊重學生的勞動,在課堂上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示作業(yè)成果。這樣,學生才樂于去做,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才會不斷得到提升。
二、批注式閱讀。培養(yǎng)自主探索精神
批注式閱讀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以自覺為基礎,以自學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畫、注、批為載體,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語文能力為目的的學習活動。這種閱讀方式可以使學生主動閱讀,充分施展“用武”空間,在增加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形成獨立的思想,擁有自主的精神。
1.教給學生批注方法。(1)使用批注符號:“~~~”波浪線畫在文章優(yōu)美的話句下面;“····”著重號標在文章的重點詞下面;“οοοο”圓圈圈出特定的動作或表情等詞:“——”直線標在文章中需要著重領會,加深記憶、理解的語句下面:“?”疑問號用在有疑問的語句末尾;“11、/”分開號用來劃分段落與層次;“——”雙橫線標在中心句下面。(2)文字批注:簡單文字的批注——疏通字詞,了解梗概,發(fā)現(xiàn)疑問,提出問題;啟發(fā)性批注——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批注;釋疑批注——解答疑問,心得體會,要點理解。
2.寺旨導學生分層次批注。課內(nèi)閱讀一般分三次批注。第一次是在教師對文本不作任何講解的條件下批注。第二次是在師生對文本及批注進行探討,學生基本上能把握文本主旨、結構、形式后,再一次作批注。第三次是復習階段,為了把握凸顯文本重難點、補充知識點、感悟體會所做的批注。三次批注由淺入深,去偽存真。而課外閱讀量較大,一般只要求批注一次。
教師講解前的批注用鉛筆,師生探討后的批注用藍筆,復習時的批注用紅筆。用不同顏色的筆做批注,學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思維軌跡,又能根據(jù)所批注內(nèi)容的顏色,去修正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要點等,條理清晰地進行復習鞏固。
3.交流評價學生批注。每次布置批注作業(yè)后,抽查一兩個小組進行面批;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四人小組交流;適時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典型的學生批注,讓學生關注批注的形式、內(nèi)容,發(fā)表見解。對于偏激、片面、離奇的批注,應提醒大家注意:對于精辟、獨到、創(chuàng)新、全面、透徹的批注,供大家借鑒和仿效。對于模棱兩可、正誤難辨的地方,與學生一起探究。通過檢查、交流、互評,學生們能及時反思自己批注的情況,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和批注質量。
三、圈畫關鍵詞,培養(yǎng)自主作業(yè)習慣
獨立地做出高質量的作業(yè)也是會自能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學生經(jīng)常做錯題,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缺乏良好的審題、做題習慣。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教會審題方法,從而減少低級錯誤,提高作業(yè)質量和學習效率。
1.打破消極的思維定勢,重視審題。教師要告訴學生,同樣的內(nèi)容,不同的要求,解題是不一樣的;形式相同,還要提防內(nèi)容的細微變化;更不能看橫線或括號去答題,要學會看題號,否則容易漏題;一個題目要搞清有幾方面要求,不要一知半解就下筆。
2.圈畫題目的關鍵詞語,學會審題。對于小學生來說,審題最簡易有效的方法就是圈畫出題目中的關鍵詞。碰到一道題有幾個要求時,可以標上序號。如例1:從選段)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例2:讀畫(波浪線)的句子。從(全文)來看,①站象嘎羧二十六年來牢牢記住的事有哪些?②你覺得它是一頭怎樣的站象?這樣做,也便于學生提醒自己從哪方面進行檢查,以此來加強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做題習慣。
3.培養(yǎng)良好的審題習慣,減少錯題。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積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如:在課堂上完成練習或測試時,提醒孩子去主動審題:發(fā)現(xiàn)有了圈畫習慣的學生,要及時表揚并在星級評價時多加一顆星;還可以請做錯題目的學生談談自己出錯的原因,吸取不審題或不仔細審題的教訓;讓正確率高的學生介紹自己審題嚴密的經(jīng)驗,以促進那些沒有認真審題的學生也去審好題,再做題。
四、評因式糾錯,提高分析思辨能力
平時作業(yè)本發(fā)下去后,學生最關心的是等級,很少有人會去分析錯題。講評作業(yè)時,學生也只是想知道答案,不在意自己錯在哪里,導致下次碰到類似的作業(yè)還是無從下手或錯誤照犯。為了鼓勵學生自主搞懂問題,可讓學生進行評因式糾錯,教師進行二次批改。這不失為訂正作業(yè)由被動變主動的有效方式。
為了使評因法便于操作,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可根據(jù)學生的一些常規(guī)錯誤進行分類,標號如下:a—答題粗心大意,丟三落四,題目看錯或錯別字較多:b—漏答或答得不完整;c—題目要求沒看懂,審題不慎;d—意思不清,識記模糊;e—不會讀文和獲取信息:f—分析處理信息能力較弱,理解、歸納能力不強;g—不會聯(lián)系和運用,表達不妥。
教師把“評因式糾錯”列為作業(yè)的后續(xù)要求,這樣迫使學生去分析錯題或請教同學。在給了學生一定時間后,講評作業(yè)以學生需要為依據(jù),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就不用講,對出錯頻率高或學生分析不清楚的當做重點展開講。講評中先學生分析,不到位或不明了的再由教師來解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學生會更用心地投入聽并思考,從而修正自己的分析,真正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學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就會提高,自主學習的勁頭也會提升。
五、梳理式復習。構建自能學習系統(tǒng)
怎樣促使學生有效地消化課堂所學?實踐中,我讓學生每學完一塊內(nèi)容,就試著自己來梳理復習。先前學生有些畏難情緒,時間長了,競做得越來越好,復習鞏固效果較明顯。梳理式復習大致分為三類:
1.課文梳理。每上完一篇課文,學生把相應的知識點梳理清楚,發(fā)揮短時記憶的優(yōu)勢,及時復習鞏固。針對一篇課文的梳理,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1)強化字詞。從音、形、義三方面理出自己認為特重要的或特易錯的字詞。表現(xiàn)形式可以自主選擇。(2)課后習題。精讀課文后面的習題都是緊扣本單元主題和訓練目標的,而配套的《課堂作業(yè)本》并沒有涵蓋。略讀課文可以利用導讀提示中的問題。(3)句子品味。針對的是課后習題沒有包括進去的重點句子或優(yōu)美句子。(4)文章主題。從課文內(nèi)容和寫作目的兩方面去提煉。(5)寫作特色。引導學生從寫作方法上去學習課文。(6)自我補充。這是學生自由發(fā)揮的天地,可以重點資料鏈接,也可以是自我感悟等。學生在課后去梳理,可以把課堂上零散的分析感悟加以整合,并對課堂內(nèi)容加以消化。
2.單元回顧。在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之后,針對本單元出現(xiàn)的一些易錯問題、作業(yè)本上的錯題和回顧拓展內(nèi)容進行梳理。
3.分類梳理。主要是在學習過程中或在復習階段做的專項知識梳理。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輕叩詩歌的大門》這個單元時,就安排學生去整理唐宋元明清和現(xiàn)代每個階段的代表詩人及他們的代表作,并寫出特色。針對唐詩,安排學生按愛國詩、送別詩、詠物詩、寫景詩、邊塞詩等方面去整理部分詩文。復習階段各種句式的知識點整理,課文內(nèi)容按不問的分類法歸類等。
要想使學生的梳理式復習做得有條不紊,發(fā)揮最大功效,教師要先下水做足功課,提供大致的框架。這樣的復習作業(yè)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三個維度的梳理式復習幫助學生強化了記憶,生成了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還轉化成了能力。
借助一定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自能學習能力,這是一條越走越寬闊的路。我們只要堅定地走下去,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學生,讓學生掌握發(fā)掘、整理知識的主動權,真正實現(xiàn)自主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