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做到“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利于個體發(fā)展”,讓閱讀彰顯個性的美麗呢?
一、同教材,同進度,要求不一
在同一班級的課堂教學中,“同教材,同進度,同要求”無法讓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解決“班集體”與“個性化”之間的這種矛盾,可做出以下幾種形式的調整:一是異教材,異進度,異要求;二是同教材,同要求,異進度;三是同教材,同進度,異要求。第一種顯然是最有利于促進個性發(fā)展的??墒牵粋€班級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學習進度又不一樣,要求也不一致,這一點難以做到?!巴滩?,同要求,異進度”,雖然用的是同一套教材,要求似乎完全一樣,但由于進度不一,很快就會造成同班學生的閱讀材料不同,他們需要不同的教學輔導,需要不同的教學媒體,這由一個教師來承擔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在同一個班級中,能夠照顧到個性差異,關注到學生不同需要的明智選擇,應該是“同教材,同進度,異要求”。
如在教學《螳螂捕蟬》(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時,我提出了三個層次不同的閱讀要求:1.《螳螂捕蟬》講了什么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最低要求)2.吳王起初說過:“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為什么聽了少年的話,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一般要求)3.如果這位侍奉吳王的少年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話,吳王能接受嗎?(較高要求)全班學生各自選擇適合自己的要求去認真閱讀課文。結果,學生不但都弄清了寓言的內容,懂得了“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有的學生還認為,吳王聽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明白過來后,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是比較明智的;還有的學生則認為,憑吳王那種驕橫的性格,在大庭廣眾之下一定是死要面子,根本不會改變主意,這說明侍奉吳王的少年很聰明,善于選擇時機,同時也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注意場合,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同內容,同情境,感受有別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生之間在性格、興趣、能力、認知風格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即使面對同樣的閱讀內容,處于相同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閱讀時的情感狀況、方法習慣、領悟程度都是互不相同的。
《三袋麥子》(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課文后面有這么一題:小豬、小牛、小猴是怎樣處理自己那袋麥子的?你認為誰的做法最好?為什么?對此,學生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認為,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是及時消費,避免浪費;有的認為,小牛把麥子吃一半,保存一半,這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美德;有的認為,小猴具有現(xiàn)代人的意識,能夠想到發(fā)展,敢于承擔風險;還有的則認為,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來決定采取哪種辦法……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談了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應該肯定。這個課例很能說明同一班級中學生閱讀感受的差異性。
那么,如何讓課堂教學的每一次閱讀活動都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呢?首先,對學生的閱讀程序、閱讀方式不要限制太多,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習慣來自由閱讀;其次,要充分發(fā)揮小組討論的作用,給學生更多各抒己見的機會,讓他們在討論中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三,允許并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見解,只在不挫傷其積極性的前提下予以糾正;最后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閱讀氣氛,倡導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方式,讓學生樂意閱讀,享受閱讀。
三、同范圍,同標準,評價多元
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應該是一切語文活動的出發(fā)點與歸宿,也應該是衡量閱讀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標準。因此,教師在判斷學生的閱讀質量、閱讀能力的時候,必須把他們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收到“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效果。
有一次,學生討論交流《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一課的閱讀收獲,由于我放手讓大家暢所欲言,并且對每個學生的發(fā)言都給予恰當?shù)脑u價和熱情鼓勵,所以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視度,使整個討論更是異彩紛呈:有的學生稱贊文章的立意,說湯姆的爸爸教育自己的孩子遵守禁釣的規(guī)定,是要讓湯姆養(yǎng)成按照社會公德辦事的品質,對他成長的影響極大;有的學生夸獎作者善于選材,本文的作者選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件瑣事,但以小見大,含義深刻;有的學生特別欣賞課文的教育功能,表示自己不但要像湯姆那樣遵守規(guī)定,而且要自覺地增強生態(tài)意識,注意保護環(huán)境……
這個事例說明,教師應該善于用教學評價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保駕護航。標準化答案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語文評價應更多地突出開放性,能夠啟發(fā)學生多角度、多思路思考,而不是用唯一的答案去束縛學生。
綜上所述,教師只要牢牢樹立“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的觀念,堅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始終注意讓學生在閱讀時“同中求異,各得其所”,那么,課堂教學就一定能 “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ㄘ熅幒钇G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