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文苑傳》里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故事。
邊韶,字孝先,一位有學識的塾師,也是一位有才情的學者。一次講授經(jīng)學之后,他也許是疲憊了,靠著椅背小憩,不知不覺就酣然入夢了。一些學生看著他睡覺的姿態(tài),聽著他悠長的鼾聲,注視著他肥大的肚皮,自然要竊笑一番。一個調(diào)皮的學生就勢編了幾句順口溜:“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睅讉€學生一邊念一邊笑。聲音雖然不大,但邊先生還是被驚醒了。學生的順口溜和嬉笑聲他也聽見了。但他不動聲色,保持著原來的姿勢用洪亮的聲音隨口吟誦了一首短歌:“邊為姓,孝為先。腹便便,五經(jīng)笥。但欲眠,思往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
瞧瞧邊先生,文思泉涌:別看肚子大,裝的是五經(jīng)的學問;雖說睡大覺,那是和周公、孔子交流和探討呢。末了質(zhì)問學生:請問嘲笑老師又出自何典呢?
一番答對,亦莊亦諧、半真半假、妙趣橫生、大氣幽默,留下讓后人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
學生嘲笑老師,看來古已有之,但邊先生認為,它不是對老師的大不敬,更不存在對名譽、尊嚴和人格的挑戰(zhàn)。于歌謠之中,借題發(fā)揮、順勢引導、趁機教誨,頗有一樹二花之意。
假如我們被學生嘲笑了呢?莫變色、少發(fā)怒、不呵斥、別懲治,邊先生不就是借鑒嗎?
摘自《內(nèi)蒙古教育》
?。ㄘ熅庣妽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