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本細讀,是指教師指導學生調(diào)用自身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對文本的語言、結構、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情感意蘊展開精細入微的品讀,進行獨特的理解與思考,獲得富有個性的體驗和感悟,并在此基礎上與文本展開心靈對話的過程。那么,如何實現(xiàn)文本細讀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無縫對接,實現(xiàn)高層次的融合呢?筆者試以《黃河的主人》教學為例,談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教學策略。
一、沉入詞語,品味精微的意蘊
詞語是語言最小的意義單位,語言文字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和思想內(nèi)涵都是通過具體的詞語來呈現(xiàn)的??梢哉f,文本中的一字、一詞都有著一定的思想內(nèi)涵,尤其是作者著力、用心的重點詞語,更是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教師的作用就是引領學生透過字面去探尋文字背后的“秘密”,引導學生“沉入詞語”,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對具體詞語的涵詠咀嚼,從中品味詞語所表達細微的意蘊。
【教學片斷】
師:當作者第一次看到黃河時,他是如何描述黃河的?(出示第1自然段)讀著這樣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波濤洶涌,奔騰咆哮的黃河。
生2:從中我感受到黃河的磅礴氣勢和兇險。
師:帶著這樣的感情來讀一讀第1自然段。
?。ㄉx)
師:當作者看到黃河時,他是什么樣的心情?文中用了什么詞?
生3:膽戰(zhàn)心驚。
師:膽戰(zhàn)心驚的“戰(zhàn)”是什么意思?
生4:顫抖。
師:“驚”是什么意思?
生5:吃驚,害怕。
師:這樣看來,寫黃河的險惡、磅礴氣勢,其目的僅僅是寫黃河嗎?
生6:不是,寫黃河的險惡是為了凸顯人的害怕。
師:是呀,寫景其實是為了寫人。作者對黃河那濁浪排空的氣勢感到害怕,看著黃河都害怕,又有誰敢做黃河的主人呢?
生(齊):艄公!
文章濃墨重彩寫黃河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險惡氣勢,極力渲染黃河氣勢之大,作者的意圖何在?顯然,寫景的目的在于寫人,黃河越是壯觀、險惡,岸邊人越是驚恐害怕,也就越凸顯艄公技藝高超、精神偉大。上述案例中,教師緊扣“膽戰(zhàn)心驚”,讓學生觸摸文本,咀嚼語言,發(fā)掘隱藏于詞語背后的深刻意蘊。
二、對比語言,揣摩形式的巧妙
歌德說過:“內(nèi)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闭Z言表達的形式不同,所表達的效果也就迥然不同。因此,細讀文本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要關注內(nèi)容,還要關注形式,即關注課文中遣詞造句、表達方式、布局謀篇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片斷】
教師引導學生細讀第5自然段。
師(出示兩段話):請大家讀讀這兩段話,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1:這里的第2段少了“也只有,卻,而且”這些關聯(lián)詞語。
師:比較這兩段話,你更喜歡哪一段?
生2:我更喜歡第2段,這里的“也只有”說明筏子非常小,“卻有”表明小小的筏子上人很多,形成鮮明對比;“而且”二字更讓人感覺到筏子上的東西多得讓人吃驚。
生3:第1段讀起來比較平淡,沒能夠表達出作者的驚訝和擔憂之情。
師:說得真好!第2段的表達更為清晰、深刻。在這里,作者運用關聯(lián)詞語讓我們再次感受到艄公撐船的不易!
課文的描寫,讓我們看到羊皮筏子體積雖小,而裝載量卻驚人之大,這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案例中引導學生比較兩段話,目的在于讓學生不僅細讀詞語,還細讀表達的形式。進而引導學生在感悟課文思想內(nèi)涵,領會其思想情感時,進一步領悟作者是如何寫的,為什么這么寫,促使學生習得語言表達上的知識、技巧、方法,體悟語言表達的力量與魅力。
三、想象練筆,重構文本的內(nèi)涵
一般意義上的課堂練筆,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其實不然,學生在課堂練筆中,會在頭腦中對文本內(nèi)容展開豐富想象,進而與文本情感零距離接觸。因而,文本細讀中指導學生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展開有針對性的練筆,能夠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展現(xiàn)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的重構。
【教學片斷】
師:我們都坐過小船,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想一想艄公在黃河上破浪前行,他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和挑戰(zhàn)?
生1:可能會遇到激流。
生2:可能會遭遇漩渦。
生3:還有可能遇到河中的暗礁。
師:是呀!當遇到這些困難的時候,艄公是如何鎮(zhèn)定自如地應對的呢?展開你的想象,然后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寫下來。
學生練習用“當時,只見艄公”句式寫話。
事實上,語言符號所描述的顯像結構本身沒有什么可感性,必須借助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化抽象的符號為鮮活可感的情境。上述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艄公在破浪前行的過程中,是如何戰(zhàn)勝困難的,這樣的想象練筆,讓文本中的空白點和未定點被挖掘,從而超越文本表面,達到深入細讀文本的目的。
事實上,文本細讀的策略還有很多,比如情境還原、于矛盾處追問、緊扣關鍵詞等,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文本特點,選擇相應的策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品味語言表達形式,進而重構文本意蘊。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精神觸角也變得越來越細膩,越來越敏感,越來越深刻。
?。ㄘ熅庩悇ζ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