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但教學的藝術最終是一種行為藝術,一種先進理念指導下的行為藝術。從理解到行動,是一種艱苦的吞噬、反芻的過程,是一種孜孜不倦追求的過程,但同時也是一種在追求中享受語文快樂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孩子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是教師生命歷程的全部。課堂教學是一項工程,為孩子一生奠基的工程。“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關注孩子的發(fā)展”,使教師的眼光開闊起來,思維敏捷起來。
如何讓語文課堂變成學生喜歡的園地呢?在教學實踐中,我積極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一、品味中把握文本
品詞析句是觸摸作者豐富的內心,感受作者跳動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品味。
如在《水》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的學習始終緊扣文本,緊扣文本中的關鍵字句進行。從“不多不少、剛好、幾乎沒有”體會到人們對水的珍惜;“每個毛孔張開嘴巴在吸吮”這可以看出人們很缺水,對水十分渴望;從“撫摸”這個詞語中,還感受到這勺水帶給作者很舒服的感覺……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完全來源于文本本身。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內涵:水是最珍貴的東西。
二、活動中生成智慧
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渴求主動發(fā)展的生命體。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了,他們的學習才會變得充滿智慧和挑戰(zhàn)。課堂中學生的“動”。更應關注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更應關注的是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品質。
課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人物個性也很鮮明。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文中角色的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與他們同喜同悲、共樂共怒,無疑能使學生對文本感到真實、親切,從而強化感受,進而引發(fā)共鳴,并且在共鳴中動情。課堂表演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形式,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扮演文中的角色,依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借助一定的道具,用動作、神情、語言等手段,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的活動。教學《負荊請罪》一文,我就運用了課堂表演。
表演前我先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體會文本內涵,揣摩人物形象,把握好藺相如、廉頗、韓勃各自的性格特點,然后進行表演。登臺的學生在體悟中不斷創(chuàng)新,運用形象的肢體語言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物性格特點。
“自我”創(chuàng)新的口語,融“我”入境,于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學生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升華了思想認識,學生所體驗到的遠遠超出了課本局限的內容。
三、言行中感染學生
以往的課堂,評價總是一種語言,“是”或“不是”是課堂評價的唯一。而今的課堂評價語言非常豐富,如“你真能干”、“你真是個細心的孩子”、“你的方法真多”、“你真是老師的好幫手”等等。這樣的語言,讓學生覺得自己的勞動得到了肯定,不斷地樹立起自信心,讓學生覺得自己能行。有了這樣的心理,學生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因為他們想得到教師更多的肯定。贊揚建議式、鼓勵式的語言,讓學生能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不斷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化,不斷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同時,再給學生一些小小的獎勵,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公開課過后,我把課堂上用過的蠶繭作為獎勵發(fā)給學生們,然后對他們在課堂上的踴躍表現(xiàn)給予表揚。從那以后,我漸漸發(fā)現(xiàn)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楊延同學在課堂上的聽課狀態(tài)有了明顯的好轉。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父親碰到我時說:“張老師,我兒子現(xiàn)在的學習勁道可足了,一回家就背課文。孩子說上次上課你給了他一個黃色的蠶繭,其他同學都是白色的蠶繭,他興奮了好長時間?!睆倪@件事中可見,教師的一個小小的舉動,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教師只有用特有的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把握文本內涵,用特有的活動引領學生智慧的生成,用特有的言行魅力鼓勵學生積累向上,那才是打開高效語文課堂的金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