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教師認為,科普類文章的教學,就得講說明的方法,否則就沒有緊扣文本的特點,就沒有完成教學目標。這樣一來,文本敘述簡潔的語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動、準確”了。這樣的課堂,知識是落實了,方法是滲透了,但生命力卻沒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終,語文課堂的語文味丟失了。那么,怎樣讓科普類文章的課堂更富有語文味呢?
一、讀出“味”
重視和加強讀的訓練。課堂上的瑯瑯讀書聲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朗讀同樣在科普類文章的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現著文本與學生的內在交流。
在教學《自然之道》時,我遵循以讀為主,讓學生從文本中讀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意。在指導學生體會“我”和同伴們“震驚”一詞時,我這樣設計:
師:“我們”為何從開始的“焦急”變化為后來的“震驚”?讓我們再去讀讀課文,找出句子說說。
生1:“我們”震驚是因為“向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我們很快明白: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生2:“我們”震驚是因為“這時,數十只幼龜成了嘲鶇、海鷗、鰹鳥的口中之食”。
生3:“我們”震驚是因為“不一會兒,數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fā)出的歡樂叫聲響徹云霄”。
當學生沉浸在文本所引發(fā)的情境中時,這時的朗讀有了情感的積淀,是簡單有效的。
《自然之道》一文,就是通過海龜人海遭遇滅頂之災的小故事,讓學生明白:人若違背自然規(guī)律辦事,必然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讓學生明白這一自然規(guī)律,我是以朗讀句段為手段的,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習得科普知識,在讀中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在讀中有效學習科普類文章。
二、說出“趣”
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將課上得有趣味,讓科普類說明文煥發(fā)其獨有的魅力,這樣學生才能享受到學習科普類說明文的樂趣。如學習《蝙蝠與雷達》一課,我采用了“自我介紹”的學習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師: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蝙蝠夜里飛行的秘密??茖W家是怎樣利用蝙蝠的這一秘密制造出雷達的呢?如果你就是這只蝙蝠,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對科學的貢獻嗎?
生:大家好!我是一只蝙蝠,我能在夜里飛行,是因為我的嘴巴能發(fā)出一種超聲波。這種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我的耳朵里,我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茖W家發(fā)現了我的這個探路特點,就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雷達通過天線發(fā)出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這樣駕駛員就能夠看清楚前面有沒有障礙物,飛機在夜里飛行就十分安全。
師:真得謝謝你啊,蝙蝠——人類的朋友。
改變學生學習中的角色,學生將文本語言轉換為自己的語言,既理解了文本內容,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這樣,課文中所包含的科普知識,在說的過程中更加明朗,讓學生有種“豁然洞開水底天”的樂趣。
三、寫出“情”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確實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說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說感情。它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币黄恼拢瑥淖髡叩墓P下誕生,就是作者的“代言人”??破疹愇恼碌那楦薪逃c往往隱含在文本詞句之中。
為了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我在教學本單元四篇科普類文章時都或多或少地設計了寫話訓練。
如《自然之道》:“我和同伴們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心想:____ ?!弊x到這里,你有什么話想對“我”和同伴們說嗎?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曾經的“搖籃”變成了今日的“憂患”,你有什么想法?請寫下來。
《蝙蝠和雷達》:你從其他動物或植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設計一個小發(fā)明,寫一篇小文章,并評選“小小發(fā)明家”。
《人類的老師》:仿照第一節(jié)的寫法,改寫第二自然段的內容。
這樣的寫話練習,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表象,學生感受到的不再是靜態(tài)的文字,課文中的語言成了學生的語言,課文中的情感成了學生的情感。將情感表達承載于詞句運用中,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學習語文、實踐語文、歷練語文。
四、問出“效”
就教學方法而言,教師通過問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中的主人。
如學習《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時,我也嘗試著運用“問題教學”這一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提問題,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讀讀這個題目,你認為題目中最重要的是哪個詞語呢?
生(齊):“變化”。
師:讀著“變化”這個詞,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1: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生2:黃河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
生3:黃河后來變成什么樣呢?
生4:黃河變化之前是什么樣子的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我相繼板書:變化之前、怎樣變化、變成什么。
師:今天,我們只要解決了這三個問題,我們的學習任務就完成了。
學生歡呼雀躍。之后,學生根據這三個問題,自己尋找學習伙伴,自己去閱讀課文,自己去交流、溝通和解決問題。
師:黃河成為“憂患”后,科學家們?yōu)橹卫睃S河設計了什么方案呢?讀讀課文,把各個方案用五六個字加以概括。
生5(歸納出):堅持牧林為主、保護森林資源、合理利用土地、修筑水利工程。
師:為了保護這條“母親河”,你知道我們全國上下都有什么行動嗎?21世紀的少年兒童是祖國的主人,你有什么行動呢?帶著這個問題,去查找有關資料,做一份調查報告?;驍M訂一份“保護母親河”計劃書。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有了疑,學生產生了求知欲,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