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活動的實效性,是指教師通過參加校本教研活動收到的實實在在的效果,一般表現(xiàn)為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與教學行為的轉(zhuǎn)變,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與課程實施能力的提升,課堂的優(yōu)質(zhì)高效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成長等。增強校本教研活動的實效性是校本教研工作永恒的主題與不懈的追求。多年的教研實踐使筆者體會到,提高校本教研活動的實效性要把握以下八個方面的因素。
一、 要有明確的研究主題
主題是校本教研活動的靈魂,是教研活動能否收到實效的前提。教研活動的主題,是指教師在個體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篩選大多數(shù)教師共性的問題與困惑而確立的待研究的主要問題。主題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主題是問題。教師在日常的備課、上課、作業(yè)批改、輔導、試卷講評中會有諸多的不解與困惑,追問一下“為什么”便形成教學中的“問題”。校本教研中的問題貴在真實,應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際遇到的?!皢栴}”是思維的起點,也是研究的起點,有了問題才能研究,沒有問題的“研究”只是形式上的研究,顯然是不能收到實效的。第二,并非教師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成為教師群體層面的主題。教師個體遇到的問題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個性與共性之分,那些只靠個人努力或個人請教他人就能解決的問題,一般不宜確定為群體層面的研究主題。第三,主題有大小及難易之分。在教研活動中,可根據(jù)主題的輕重緩急及難易程度確定主題研究的形式及時間。主題研究的形式一般有問題研討、集體備課、課例研討、教學沙龍、論壇等。研究的時間可以是一兩周,也可以是一兩個月。大的主題,可以實施“跟進式系列研究”,時間可延長至一個學期乃至更長的時間,一般以收到研究的實效為準。教研活動圍繞主題進行,便于明確研究的目標與任務,便于教師圍繞主題學習、思考與實踐,便于集體層面的經(jīng)驗交流與思維碰撞,便于在研究過程中生成研究成果。
二、 要對教研活動進行精心策劃
教研活動的策劃,是指教研組長或活動主持人通過精心安排,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的前期準備過程。對教研活動進行策劃,是活動之前必不可少的,這類似于教師上課之前的“備課”,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校本教研活動的策劃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一是教研活動的目的性。目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是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目的不明確,行為則盲目。因此,要選擇實現(xiàn)目的最有效的活動形式。如要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可以設計課例研討、集體備課、問題研討等;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可以設計經(jīng)驗交流、教學沙龍、論壇等。二是教研活動的多樣性。同一主題可以選擇不同的活動形式。如“課堂上如何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可以先設計為問題研討,再將取得的成果用于教學設計,然后通過課例去展示,再對課例進行研討,從而檢驗成果的可行性,并進一步豐富成果。三是教研活動的針對性。要針對教師的實際問題而設計,教研組長要善于調(diào)研與收集教師中的真實問題,將當前教研組內(nèi)大多數(shù)教師的實際問題與困惑提煉為研究主題,這將大大提高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教研活動的參與性?;顒淤F在人人參與,因此要設計“參與點”,讓每一位教師參與其中。如讓教師在集體研討之前先對問題進行個體思考與實踐,活動之中提供教師平等交流的機會,讓其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等。五是教研活動的實用性。包括研究的問題要真實,研究的成果要實用,便于大多數(shù)教師將成果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三、 要圍繞主題進行理論學習
學習是校本教研取得實效性的基礎。校本教研選定的主題,一般都是教師教學中共同的困惑與問題,只憑教師同伴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與實踐顯然是不夠的,學習則是解決問題與困惑的基礎。因此,要讓學習成為教師的“內(nèi)在需求”。通過學習尋找理論支持,進一步指導實踐,讓實踐不再盲目,讓反思更有深度。圍繞主題進行相關的教育理論學習,便于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與水平,拓展理論視野。學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圍繞主題選擇學習內(nèi)容。學習內(nèi)容可以來自教育專著、教育報刊等。隨著網(wǎng)絡的普及,上網(wǎng)搜索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學習內(nèi)容,方便快捷,內(nèi)容集中,還便于對比研究,應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二是學習時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一般說來,文章作者的論述有其自身的知識背景、理論基礎、實踐條件等,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性吸收。三是學習要與實踐相結(jié)合。通過實踐印證理論,反過來又讓理論指導實踐,進一步提升理論的指導價值。
四、 要在同伴研討之前進行個人層面的研究
教研活動的精髓在于同伴間的“互助”及“智慧共享”,而這又必須以集體活動之前個人的研究為基礎。在集體活動之前,教研組長要將研究主題“廣而告之”教研組內(nèi)每一位成員,使教師個人先圍繞主題學習、思考、實踐、總結(jié)等,形成個人的結(jié)論(成果),這是人人參與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不重視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集體活動之前個人不了解主題,更談不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到同伴互助環(huán)節(jié)“走過場”是可想而知的。筆者認為,任何校本教研活動在集體活動之前都要有個人的研究。如集體備課,教研組長確定課題后,要通知每位組員,教師人人都要針對課題進行個體備課,集體活動時再交流各自的備課,取其每人的“閃光點”形成大家共同認可的授課方案,即生成集體備課的成果。如果事前沒有個人的備課,到集體活動時大家再“共同研討”,實際上這時多數(shù)教師的思考是不充分的,這種集體備課的成果就主要來自于“主備人”了。所以,為了匯聚大家的智慧,事先個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有備而來”應成為集體活動之前一條基本的原則。
五、 要讓每一位教師深度參與
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參與的主動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等是校本教研活動能否收到實效性的決定性因素。校本教研活動的策劃者,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緊緊圍繞“如何讓教師人人參與、主動參與、深度參與”做文章。深度參與其實質(zhì)是思維的參與,追求的效果是點亮每個人的智慧與“閃光點”。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注重激勵每一位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營造一種良好的教研文化,使教師人人積極發(fā)言,不恥下問,樂于爭辯,勇于表達。讓心靈碰撞,讓智慧閃光,讓每一位教師在平等交流中虛心汲取,在思維碰撞中領悟,在合作互補中提高,在智慧共享中共同發(fā)展。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收獲“研究幸?!钡狞S金時間,要讓教師飽嘗盡情傾訴的心理滿足、分享他人智慧的精神愉悅、收獲研究成果的幸福快樂。
六、 要對集體層面的活動進行總結(jié)與引領
教研活動在集體層面注重“群星燦爛”,即讓每一位教師的智慧充分釋放。但不容置疑,教師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及側(cè)面得出的結(jié)論可能精彩紛呈,但他們的觀點往往也存在著分歧,就某一人來說,他對問題的看法可能是不全面的,有時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合實際的。這時,活動主持人就必須對同伴各自的觀點進行梳理與總結(jié),將那些行之有效的、符合實際的、緊扣主題且大多數(shù)教師共同認可的結(jié)論提煉為大家共同的“成果”,并且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生成的成果進行闡述,讓“實踐與理論對接”。注意將研究的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即用“理論引領實踐”,同時也用實踐檢驗理論。這樣的引領,不僅重視研討本身取得的收獲,也引領教師教學行為的轉(zhuǎn)變,收獲的是科研與教師成長的雙重成果。
七、 要讓個人思考貫穿始終
教研活動就其參與主體而言,不外乎是教師個體與群體兩個層面。無論是個體的學習、研究、聽課、發(fā)言,還是群體層面的交流、研討、爭辯等都離不開個體的思考。如果沒有“思考”的投入,個人再好的做法也不能提煉為經(jīng)驗,別人再好的觀點也不會被自己吸收。因此,我們特別強調(diào)個體思考在整個活動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個體主動積極地思考,其學習、實踐才會有收獲,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只有個體主動積極地思考,才能在同伴互助中實現(xiàn)思維的碰撞與智慧的共享。只有個體主動積極地思考,才能將活動的成果應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促進教師理念的更新及行為的改進。
八、 要有一名優(yōu)秀的活動主持人
在教研實踐中,我們曾多次有過這樣的感慨:一個素質(zhì)好、水平高的活動主持人,能夠有效地創(chuàng)設研討氛圍,激勵教師大膽發(fā)言,勇于爭辯,既注重預設,又關注生成,從而使活動環(huán)環(huán)緊扣,步步深入,帶領教師去摘取研究之果?;顒优R近結(jié)束,其總結(jié)是那樣的精彩,引領是那樣的到位。因此,我們說一個優(yōu)秀的活動主持人,是校本教研活動收到實效性的必要條件。所以,在校本教研活動中,要樹立培養(yǎng)活動主持人的意識,激勵與鼓勵教師勇當活動主持人。要注重從現(xiàn)有骨干教師中去發(fā)現(xiàn)、去培養(yǎng),學校的外出學習、培訓、資料配備等,要向他們傾斜,同時為他們創(chuàng)造鍛煉與提高的機會。通過主持人水平的提高,促進校本教研活動實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