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面臨很多的機遇與挑戰(zhàn),也面臨很多的困惑與壓力,往往導致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其中,基礎教育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小學教師群體的心理狀況尤其值得高度關注。據國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遼寧省內14個地市、168所城鄉(xiāng)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所進行的抽樣檢測結果顯示,中小學教師心理障礙發(fā)生率竟高達51.13%![1]從分布的態(tài)勢上看,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最為突出,其次是初中高中;城市教師的心理障礙率高于鄉(xiāng)村;小學女教師的心理障礙率高于男教師。
作為心理學教育工作者,我們在主持省級“十一五”課題《中小學教師心理狀況調查與解決策略的研究》中,也曾對本地265名中小學教師用心理健康精神癥狀測試量表(SCL—90)進行了調查(其中男老師128人,女老師137人;中學老師151人,小學老師114人),發(fā)現29%的教師存在輕度心理障礙,10%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4%的教師甚至已經得了心理疾病。而且,女教師、班主任和畢業(yè)班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相對更為嚴重??傊?,教師群體已經成為心理障礙的高發(fā)人群,目前在教學一線的教師中有半數以上存在心理問題。
早在1996年,聯(lián)合國的專家就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持續(xù)而深刻的痛苦”。因此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心理危機必須要被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一、影響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
所謂健康,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1986年從健康促進的角度重新作了定義:“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資源,并非生活的目的,健康是社會和個人的資源,是個人能力的體現”[2]。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以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wěn)、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對當前和發(fā)展著的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作出良好的適應。
中小學教師群體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因為教師的壓力過大。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58%的教師表示,由于感到壓力過大,他們經常會出現焦慮情緒、強迫癥狀。而且,中小學教師壓力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考試壓力——特別是“升學率”。雖然我們強調要發(fā)展個性,要實施素質教育,但目前基本上還是唯分數論,認為只有分數才是硬通貨。就像“分,分,學生的命根”一樣,在很多中小學中,升學率也是老師的命根,漲工資、發(fā)獎金、外出旅游……在所有這一切中,升學率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難怪63%的教師都說他們受累于這個指標。
其次是職業(yè)競爭激烈,教師心理常常超負荷。教師總是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需要耗費大量的情感和精力。此外,學校還有一大堆事務等著教師去做。從前是備課、上課、改作業(yè)、管學生“四面出擊”,現在加上交報表、迎檢查、師培、開會,變成了“八面受敵”,還有諸如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等。調查中,近七成的中小學教師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8個小時,27%的老師認為自己是超負荷在工作,休息不夠、睡眠不足,更有45%的老師認為自己的付出超過了回報。職業(yè)的高付出性和低回報所造成的強烈心理落差,也是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再次,教師背負重大的社會責任。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很高,而且復雜多樣,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教師不但要付出許多時間和精力來教育學生,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家長、社會的諸多要求以及現實環(huán)境的種種限制。一旦教師犯了錯,就會招來一片指責聲。面對社會上的一些誤解甚至是不理解,一些教師難免會對自身的社會地位及教育理想產生懷疑,常常有種“采得百花釀成蜜,為誰辛苦為誰忙”的失落感。
此外,和領導、同事或家人的關系不融洽,被一些頑皮學生困擾,工作不順心,身體不適等都會導致中小學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總之,面對以上問題,每位教師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當然有的教師能適應形勢需要,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但也有一些心理素質本身比較脆弱的教師往往會因壓力過度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心理危機。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教師的心理問題會直接反映到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上,給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不良影響。調查發(fā)現,30%的老師會因情緒低落而上課沒精神,18%的老師承認會因為自己心中煩惱而遷怒于學生,還有14%的老師會因為上課氣氛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而情緒失控、朝學生發(fā)火。
在30.2%的學生心目中,一個好老師最重要的條件是“耐心引導,懂得教育學生”,其次是“與學生交朋友”(占13.0%)??梢姡私鈱W生心理,具有愛心,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與學生平等交流的老師最受學生歡迎。顯然,一個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的教師很難能夠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智慧幽默地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心理健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師整體素質提高和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基礎與保障。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才可能培養(yǎng)出心理健康的學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只會“制造”出一批批心理不健康的學生。與此同時,有心理問題的教師,不僅影響了教育教學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也嚴重地破壞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導致職業(yè)倦怠和職業(yè)枯竭。
二、促進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建議與策略
心理健康的教師不僅關乎教師自己的工作順利、人生幸福,更關乎一代代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筆者通過所主持的省級“十一五”課題《中小學教師心理狀況調查與解決策略的研究》,提出幾點建議和策略。
1.觀念更新策略。全社會應樹立教育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理念,要理解和支持教育,社會和學校不僅要強化生本思想,也要具有師本意識,要多給教師關愛,包括按《教育法》和《教師法》的規(guī)定,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啟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工程”,在精神層面多給教師理解和關心。
2.加強制度建設。學校需要建立有序、合理、公平、公正、科學的規(guī)章制度,要在抓好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注重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推行人性化管理。在教師職稱晉升、評先評優(yōu)、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為廣大教師創(chuàng)設“能者上”、“賢者上”的良好局面,為廣大教師在工作壓力之下能心情舒暢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3.機制改革策略。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高度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把教師心理素質的塑造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并把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納入學校管理、評價和考核的范疇。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對于教師中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并導致嚴重后果的學校,要從管理的角度實行問責。
4.評價改革方面。要解除教師的緊張感,必須改變目前的教育評價體系。教育具有滯后效應,要衡量教師的價值,絕不能只看當下的升學率,應克服以片面追求升學率作為主要指標甚至唯一指標來評價學校和教師,切實建立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的制度,科學性的評價體系,改變現行考試只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而忽視改進和激勵功能、注重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體差異的存在、關注結果而忽視教與學的整個過程的現象。
5.環(huán)境建設方面。寬松的氛圍是育人的基礎性條件,學校發(fā)展要以教職員工和學生為主體,對他們個體的需要、個性的發(fā)展、存在與價值、情感取向等給予更多的關注。對教師,學校要允許不同的教學方法與觀點存在,還應鼓勵教職工就教學等方面的問題開展爭論、辨析?!坝腥菽舜蟆钡墓庞柡苡械览?,學校要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寬容的心理氛圍,創(chuàng)造積極、健康、向上、教師能自我激勵的工作環(huán)境。
6.機構設置的建議。社會和學校要培養(yǎng)專業(yè)的心理健康輔導與咨詢人員隊伍,有條件的學校要建立心理輔導與咨詢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地為教師做心理檢測。要建立教師心理健康檔案,建立健全教師的心理干預機制,實行教師心理健康動態(tài)觀察,由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人員為處在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tài)的教師及時提供有效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服務。
7.教師心理健康的自護。如果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則是變化的根據。教師自身要不斷加強學習、轉變觀念、學會在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壓力中充實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這一點尤其重要。教師要“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3],有意識地增強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并掌握維護自己心理健康的一些方法,適時適度地調節(jié)好自己的心態(tài)與情緒,提高自身心理修養(yǎng)。
總之,社會、學校和教師自身都要高度關注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教師不僅要把教育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更要把教育作為自己選擇的一種崇高的事業(yè)。
參考文獻
[1] 51.1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DB/OL].http://www.xugu.net/wst/P30487.htm.
[2] 全科醫(yī)學小詞典——WHO健康新定義.中國全科醫(yī)學,2007(5).
[3] 宋運來主編.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ㄘ熑尉庉嫲孜能姡?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