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村教育整體上看還存在整體薄弱,經費不足,師資隊伍總體素質有待提高,優(yōu)秀教師流失等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滯后于城市教育的發(fā)展。具體對教學中常見的聽評課而言,也往往是缺乏理性思考,沒有深入的研究。對于聽評課的理解和認識,只是流于表象,人云亦云,缺少相關學科的理論支持,因而在聽評課實踐活動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農村學校聽課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關于聽評課中存在的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和見解,我們從主體——目的——行為的角度加以梳理。
1.專家、領導的聽評課
專家、領導聽課的目的多是為了考核和指導。聽課時很少注意到每個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只是宏觀地聽一聽,心中對授課教師有個總體評判。評課時,依據(jù)自己的經驗,講講應如何上好課。有時聽課時帶有一個聽課的評分表,按照評分表上的各項打分,最后作為領導的考核成績。
2.青年教師聽評課
青年教師覺得自己的資歷淺,經驗少,聽課是想要效仿,學習。因此他們聽課時記錄很認真。但評課時,卻只是說學到什么,哪些教師有多么優(yōu)秀。從來不談問題。
3.中老年教師聽評課
中老年教師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自己有一套比較固定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他們聽課一般是為了應付任務:很多學校從領導到教師都有聽課任務,規(guī)定每個學期教師必須聽幾次課。為了完成任務而聽課,有的教師甚至一邊聽課一邊批改作業(yè),或一邊備課看書,聽課筆記只是記錄授課教師的板書。評課時,自由發(fā)揮,隨意性強。
二、農村學校有效聽評課的理念重構
1.對概念的重新理解
“聽”是形聲字,從耳德,即,耳有所得,本義是用耳朵感受聲音。但是對于聽評課中的“聽”并不能簡單理解為用耳朵去聽,而應理解為通過感官獲取信息。也就是說聽課不單純是聽,而應包含獲取課堂信息的各種方式,我們概括為對課堂的觀察。強調的是用多種感官收集課堂信息,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包括觀察語言與行動,觀察課堂的情境與故事、觀察師生的狀態(tài)與精神,追求用心靈感受課堂,體悟課堂。
“評”形聲字,從言,平聲。本義是議論是非高下。我們使用“評”的時候往往是對課的好壞下結論,作判斷。而評課其實不應只是下結論,作判斷。還應該包括議論、商討和反思——即評課應是一種平等對話下的反思活動。這種對話不是為了下結論,它是圍繞聽課所收集的課堂信息提出問題,發(fā)表意見。評課謀求的是課堂教學的改進和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評課是交流和探討的平臺。授課教師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幫助的客體,而應是具有話語權和批判精神、反思精神的主體。
2.聽評課理念的轉變
?。?)聽評課目的的轉變
傳統(tǒng)聽評課的首要目的是考核,很多聽評課還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度活動,因而在許多教師心目中,聽評課就等同于領導帶人來檢查工作。教師擔心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欠佳,擔心同事看到自己教學上的不足之處。更有些學校聽評課實行排名制,給每位授課教師打分排名,這給排名末位的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就是在英國多數(shù)教師也不愿意被聽課,教師也承受著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可見,如果將聽評課作為一種考核方式,那么就很難消除它帶來壓力和不愉快感。這就為我們提出了重新審視聽評課的目的要求。
①對教師而言,應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目的
首先是態(tài)度上的轉變。這種態(tài)度是積極主動的參與態(tài)度,從接受到參與,從被動到主動,從天天如此到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并致力改變。在同事關系改善方面,聽評課強調開放,促進互助,致力建構教學中互助、生活中彼此關照的人際氛圍。
其次,聽評課應是學習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方法,這種方法在于研究,并在研究中改進和發(fā)展;這種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為和建議改進教的行為,而是通過現(xiàn)象觀察、對話討論等方式對觀念、行為、效果進行整體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不斷改造自己,不斷成就自己。
另外,交流方式的改變?;ブ笇蔀榻涣鞯闹饕绞?,使教師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相互切磋,使教師關注的問題得以案例分析,從而共同進步提高。這種同事間聽課有助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也有利于將學校變成一個互相關懷的群體,從而利于學校發(fā)展。研究表明,教師間的互助聽課和指導是促進教師持續(xù)培訓的一種有效方式。
②對督導而言,應以幫助提高為目的
傳統(tǒng)的督導工作主要是以監(jiān)督和評價為主。這樣的督導工作并不利于教師的成長和提高。因此,當今世界各國在教學督導方面都在進行不斷的改進和調整。
現(xiàn)在較為流行的教學督導制度要求學校督導就必須經常到學校聽課并把幫助教師提高教學作為自己的目的,他們親自給教師上示范課,還組織教師互相觀摩,交流和推廣成功的教學經驗。20世紀70年代,由柯根等人發(fā)展的“臨床視導”強調督導員深入課堂觀察教學,與教師一道分析教學,提出改進教學的方法。時至今天依然被視為是一種很好的督導方式。
這種合作、研究式的督導模式在尊重教師的同時增強了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使得教師不再過分計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介意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的不足暴露給別人,從而使得教師對聽評課更多的是喜愛而不是抵觸。
(2)聽評課標準的轉變
聽評課中,我們的關注點事實上并不是在聽評課過程中生成的,而是與頭腦中已有的標準相比較而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在聽評課之前總是有一個或清晰或模糊的標準,在聽評課過程中我們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依據(jù)這個標準來衡量。
這就需要我們反思我們心中的一堂好課的標準到底是什么,用我們心中的一堂好課的標準來衡量是否真的合理。
從我們獲得的眾多學校的聽課評價表來研究,可以看到大多數(shù)學校會關注教學目的、內容、方法、態(tài)度、基本功和效果等幾個方面。從中比較不同時期的一堂好課的標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當前主流的評課標準如上,已經較以前的發(fā)生了轉變。上世紀80、90年代,聽課以關注教師的基本授課素質為主要內容,現(xiàn)在更多關注學生。這無疑是聽評課理念的進步和提高。但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對教師的情感關注,今天仍存在嚴重缺失。
盧家楣認為,教師的職業(yè)情感包括:對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情感;對所教學科的情感;對學生的情感。
這些方面雖有著不同的向度,但卻共同反映了教師情感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這些情感和情感的表達應該成為我們在聽評課過程中關注的重要內容,應該成為我們評價一堂好課的重要標準。一堂好課,一定是飽含著對教育熱愛的課,一定是充滿責任感的課。
三、實現(xiàn)有效聽評課的保障——民主
不同領域中,對民主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從哪個視角看,民主意識、民主態(tài)度、民主能力和民主制度都不可或缺。民主意識是指平等、公共、參與的意識,民主的態(tài)度意味著開放、寬容、質疑、尊重差異等個性品質。與霸道、蠻橫、狹隘、自我中心、強詞奪理、等個性品質相對而言。民主能力指表達、溝通、協(xié)商、辯護的能力。這些具體的內容構成了和諧溝通、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契機。在民主、自由的氛圍當中,開放地面對學術、專業(yè)的同時尊重個體的獨特性,才能真正發(fā)揮個體和整體在專業(yè)中的創(chuàng)造力,才能真正有效地發(fā)揮聽評課的作用,體現(xiàn)其內在價值。加之以民主制度的保障,最終發(fā)揮民主的作用。而我們研究的聽評課最終就是要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教學研究文化,這種文化需要解放教師,需要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和自身實踐經驗的意義和價值。它立足改變傳統(tǒng)教研文化中,教師單純接受專家、教研員的觀點和意見,只是被動的執(zhí)行者的角色。使每一名教師都有展示自己的平臺,都有與人平等交流對話機會,都能表達自己個性化的聲音,都能夠自我辯護,自我反思。都能夠在自我與群體的交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汲取營養(yǎng),輕松愉悅地發(fā)展自己幫助他人。
參考文獻
[1] 周勇,趙憲宇.說課、聽課與評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一般教學論方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崔允漷.聽評課:一種新的范式.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9B).
[4] 陳大偉.“觀課議課”的一些實踐問題與思考.中國教師報,2007(3).
(責任編輯任洪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