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閱讀人們主要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對其定義。有些人把閱讀看作是識字得義的過程,有些人認為閱讀是為了從語篇中得到意義而給予它意義的過程。對于閱讀能力較強的讀者來說,閱讀已經(jīng)成為一種嫻熟的自動化過程,很少會去思考閱讀過程的復雜性。而閱讀領域的專家對閱讀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三種閱讀模式:自下而上式、自上而下式和交互式,而且這個成果在閱讀領域取得了廣泛的共識。
一、閱讀模式
“自下而上”式閱讀過程主要和文章的基本語言信息相關。讀者從詞匯開始,通過解碼把它轉化成語音形式,以此方式處理一個句子中的所有單詞之后,應用語義和句法規(guī)則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然后再上升到更大的語義單位。由此可見,“自下而上”式的閱讀過程是一個從詞匯、短語、句子、段落到整個語篇的“由小到大”的解碼過程。理解詞匯是這個過程的基礎階段,此后閱讀就進入更高層次的解碼階段。顯然,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精細化閱讀文章,強調詞匯和語法對閱讀理解的重要性。如果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受困于生詞和語法,閱讀就無法進行,而頻繁地查閱工具書會干擾閱讀和理解過程。所以,它對外語閱讀教學的一個啟示是要重視語言基本功的作用,只有掌握了足夠的詞匯,精通語法規(guī)則,閱讀才能正常進行。
但這種閱讀模式有一些局限性。首先,它認為在閱讀過程中,信息是零散的、互不相干的。而實際上閱讀并不是完全按照這種線性方式進行的,因為讀者有時可以忽略不認識的單詞,從而正確理解整個句子的意義;也可以利用上下文之間的線索或者他們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和語篇知識,理解文章的意思。其次,這種閱讀模式認為,有能力解碼就能夠正確理解文章的意思,把理解表面意思當成閱讀的目的。而事實上有時即使字面意思完全理解了,也無法掌握文章的含義。
與此模式相反,“自上而下”模式的代表人物Goodman把閱讀看作是一種心理語言的猜想過程。他認為,閱讀要經(jīng)歷一個循環(huán)過程:提取信息—推測—驗證—確認或修改—提取新的信息。由此可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通過自身所具有的先驗知識或者上下文線索不斷地進行推測和驗證。推測是閱讀的核心,讀者先前掌握的知識和個人內在的知識結構有助于推測文章的意義,以減少歧義和清除不相關的信息。
同樣,該模式也有局限性。首先,它較適合于熟練的讀者,而不太適合于未掌握閱讀技能的讀者,因為它強調更高水平的閱讀技能,忽視一些基本技能,比如快速準確辨認詞義或者語法形式。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閱讀模式都有一些局限性,兩者都不能完全解釋閱讀過程。但是,這兩種模式之間是以某種方式相互聯(lián)系的,于是有人提出了“交互式”閱讀模式。根據(jù)這種閱讀模式,閱讀不僅僅是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的過程,而是兩種模式的融合和統(tǒng)一。首先,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和文章相互作用。讀者從文章中提取信息,和自己所掌握的先驗知識相互作用,從而獲取文章的含義。因此,“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閱讀過程相互補充達到理解的目的。其次,多種閱讀技巧同時存在并相互作用,以達到高效、準確理解文章的目的。從認知上來講,讀者是一個有解碼和理解文章能力的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閱讀活動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梢姡敖换ナ健遍喿x過程涉及到初級自動識別和高級理解技能,綜合了“自下而上”式和“自上而下”兩種模式的優(yōu)點,避免兩種閱讀模式的相互排斥。
這三種閱讀模式各有利弊,但都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閱讀的過程。不過,“交互式”閱讀模式在當今閱讀研究中更為活躍和重要。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不會一味采取從字母、單詞到意思的閱讀方式,也不會完全采取從總體到部分的方法,而是兩種方式交互使用。內容、語篇和語言圖式不是按順序而是同時在起作用。“交互式”閱讀模式對閱讀過程的闡釋更為全面、準確和客觀,已經(jīng)成為當今研究閱讀問題的重要理論之一。讀者必須熟練掌握自下而上的語言識別技能和自上而下的語篇理解策略,才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它為研究和實施閱讀理解測試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閱讀理解測評
閱讀模式是建立閱讀評價體系的基礎。正如前文所述,閱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模式交互的過程。在“自下而上”過程中,讀者注意力集中在局部的解碼上,而在“自上而下”過程中,讀者專注于對全局的理解?;诮换ラ喿x模式,閱讀理解題從內容上可分為字面問題和推理問題(這種分類體系已被廣泛接受)。前者需要讀者在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后者需要讀者利用文章的信息和其背景知識,發(fā)揮思維能力進行信息的預測、綜合、評價、重構等,作出宏觀或微觀方面的推論。這意味著評價閱讀理解能力時,需要考查在閱讀理解中發(fā)揮作用的各項技能。
1.字面問題通常涉及到文中的詞匯、陳述的事實和細節(jié)等。詞匯在閱讀理解中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詞匯知識可以很好地反映閱讀理解的技能,因而能夠相當準確地預測閱讀理解能力。這為閱讀測試題中應涵蓋直接詞匯題或間接詞匯題提供了依據(jù)。事實和細節(jié)是作者圍繞主題展開的論述或為論點提供的論據(jù),是組成語篇意義的基本單位,任何閱讀理解測試都應把它作為主要內容之一,因為它可以反映在多大程度上讀者掌握了文章的基本信息。
2.推理題是評價閱讀理解能力的最敏感指標。理解是連接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橋梁,而未知信息在文章中是暗含的——作者沒有必要把一切信息都寫出來。讀者需要基于文章的已知信息、理順文章中的邏輯關系進行推理。因而,推理成了文章理解的一部分,是理解的重要一環(huán)。在標準化的閱讀理解測試中,對于成年人來講,推理題應占較大比重。
3.先驗知識對閱讀至關重要。推理是基于文章信息和讀者先驗知識的相互作用。但是,在測評閱讀理解能力時,應盡量減少這個因素的影響,因為測評先驗知識就是測評理解能力以外的東西。研究人員已提出了在閱讀理解測試中控制先驗知識影響的幾種方法:應該選擇不同類型、不同體裁、對讀者沒有文化偏見的短文作為測試素材;沒有有利于或不利于部分讀者的題目;選擇的文章對讀者而言應是熟悉的,其內容應能順利投射到讀者的心理圖式。
總之,基于“交互式”閱讀模式的閱讀理解測試能夠測評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在閱讀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各種閱讀技能。另外,因為在“交互式”閱讀過程中,各種閱讀技能和閱讀策略相互作用,基于此模式進行的閱讀評價更為全面、公正。閱讀理解的測試內容應當精心設計,不同的信息和閱讀技能應在閱讀任務中體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保證測試的內容效度。
三、閱讀測試中的常見題型
1.是非判斷題。這種題型要求讀者基于文章的信息,對題干中陳述的內容作出判斷。假如它和文中所述一致,簡單的匹配便可作出判斷。因此,是非題判斷題最好避免簡單地重復文中的語言信息,而是換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否則它就不是在測評讀者的閱讀能力。這種題型的優(yōu)點是出題人容易設計問題,問題的范圍比較廣泛,評價方式也客觀。缺點是答案的正誤幾率同為50%,因此,增加了測試中的運氣或猜測成分。所以,使用這種題型的風險較高。
2.多項選擇題。這是閱讀理解中測試中最常用的題型,特別是在大規(guī)模的標準化測試中很受青睞。它的優(yōu)點是評分過程客觀,但干擾項不易設置。另外,讀者可用排除法得出答案,所以它有可能誘導讀者練習考試訣竅。甚至,如果選擇項設置的不科學的話,讀者不用閱讀原文也能作對題。鑒于這些缺點,它不應是一個閱讀理解測試中使用的唯一題型,且在正式使用前,最好經(jīng)過先試檢驗。
3.完形填空題。這種題型是把文章中的一部分詞匯刪去,要求讀者將它們還原。其理論依據(jù)是,讀者掌握了文章的整體意義時,往往能夠將不完整的信息復原。這種題型容易設計,評判方式客觀。但它的缺點也比較明顯——測評局限在句子層面的單詞考查,只能反映讀者對局部信息的理解,像歸納、推理、總結等問題用這種題型不太容易體現(xiàn)出來,因而閱讀測試不能檢驗讀者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4.簡短回答題。要求讀者對問題寫出有限長度的答案。由于答案簡短,它可以允許設計更多的問題。這樣問題涵蓋面廣泛,可以涉及到各種閱讀技能。由于答案是寫出來的,可以說正確的答案是正確理解的結果,不是運用猜測、匹配等考試技巧得來的。但是這種題型要求讀者用自己的語言寫答案,這就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會對閱讀能力測評造成干擾。其次,問題的設計要求高,要限定可接受答案的范圍,以便提供精確的標準答案。另外,評判答案是主觀性的,有使用標準不一致的風險。對這種題型的問題,在評判時不能考慮機械性的評判要素,像拼寫、標點、語法等,因為它們和閱讀能力無關。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閱讀理解測試來說,還沒有完美無缺的題型,因此,可以說還沒有完美無缺的測評方法。這就要引起試題設計者注意,不同的題型會對理解能力的評價造成某些影響。在設計閱讀問題時,不能僅僅依據(jù)題型是否簡單方便來選擇,而應該根據(jù)測試的目的選擇合適的題型。鑒于閱讀及閱讀測評的復雜性,筆者認為,在一個閱讀測試中應采取不同的問題題型,這既能照顧到不同層次的閱讀技能,還可以避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風險”。
?。▍⒖嘉墨I本刊略)
?。ㄘ熑尉庉嬯P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