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發(fā)
天津市天和醫(yī)院普通外科(天津300050)
膽心綜合征是指由膽道疾病(包括急、慢性膽囊炎,肝內膽管、膽道或膽囊結石等)引起的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臟功能失調以及心電圖異常的臨床綜合征。目前認為,膽心綜合征有兩種類型,一是膽道系統(tǒng)有疾病而心臟并無器質性病變,一是既有膽系疾病又有冠心病,后一種情況在中老年人中多見。其心臟癥狀的嚴重程度與膽道疾病病情呈正相關,心臟癥狀隨膽道疾病的控制或治愈而緩解甚至完全恢復。該綜合征的發(fā)生率各家報道不一,但誤診率高,應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重視。
早在1881年,俄國醫(yī)師Симановски第一個提出膽囊與心臟之間存在神經反射性聯(lián)系。1909年,Babcok 報道心臟病合并膽石癥有顯著高的發(fā)病率, 而心臟癥狀有心律不齊和前胸壓迫感,若膽囊疾病減輕則心臟癥狀也得到改善。首先提出了膽心綜合征的概念[1,2]。
1.1 膽道高壓神經反射學說 心臟和膽囊在T4~T5 脊神經處存在交叉。當膽道疾患所致膽囊膽道壓力增高或膽道受到牽拉時,可通過脊髓同節(jié)神經反射刺激該處的迷走神經,再傳入腦干網狀結構,累積后再經迷走神經反射傳至冠狀動脈,引起其痙攣、收縮,使冠脈流量減少,導致心肌缺氧,從而誘發(fā)心絞痛、心肌梗塞。 由于迷走神經反射可引起心肌電活動紊亂,故可發(fā)生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嚴重時發(fā)生阿斯綜合征[3]。
1.2 感染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學說 由于感染及膽道高壓,毒素的吸收,水、電解質尤其是鉀的失調及酸堿平衡的紊亂,導致心肌代謝及電活動紊亂和冠狀血管痙攣,從而引起心絞痛和心律失常[4]。
1.3 膽道-心臟內分泌學說 近年來研究證實,心血管系統(tǒng)具有多種內分泌功能, 膽系疾病可使之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釋放入血,進而對心臟產生影響。
1.4 其他 膽固醇的增高是形成膽石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膽鹽的刺激也可直接作用于心臟傳導系統(tǒng), 引起各種心律失常。劇烈的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心率變慢,血壓下降,冠狀動脈供血量減少[5]。
祖國醫(yī)學雖無膽心綜合征的記載, 但早已有類似描述:“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是為陽厥”(?靈樞·經脈篇?) ,“心腹痛者,腑臟虛弱……邪氣發(fā)作,與正氣相擊,上沖于心則心痛,下攻于腹則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絞痛,氣不得息”(?諸病源候論·心腹痛候?)。可見本病基本屬于中醫(yī)的“膽心痛”、“心腹痛”、“心脅痛”的范圍[6]。心藏神, 主血脈; 膽主貯存和疏泄膽汁、主決斷。五臟六腑之氣血有賴于膽的疏泄作用[7]。在病理變化時, 若膽氣結滯, 膽氣虛弱, 膽系郁熱, 甚至膽邪犯心等病理因素的影響下, 導致少陽氣機不舒, 肝膽疏泄失常, 由氣及血, 氣血閉阻,因而膽心絞痛俱作。可見, 膽病是因,引發(fā)膽心俱病是果[6]。
2.1 癥狀 膽道癥狀主要表現為膽絞痛、上腹不適、肩背部酸痛及噯氣腹脹等; 冠心病癥狀主要表現為心前區(qū)疼痛、憋悶、心悸、煩躁不安等。心前區(qū)疼痛常在飽餐后發(fā)作,疼痛呈針刺樣,由上腹到心臟部位的放射痛,持續(xù)時間較長,達30~40 min,甚至10余小時。與冠心病心絞痛不同的是, 不產生恐懼感和瀕死感[8],含服硝酸甘油可能無效,而應用解痙藥及止痛藥常有效。
2.2 心律失常 以竇性心律失常、過早搏動多見,偶可誘發(fā)房顫及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當膽道疾病治愈后,上述心律失??上А?/p>
2.3 心電圖改變 約1/3患者可出現房室傳導阻滯、非特異性的ST段壓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U 波增高等。心臟彩超、心肌酶學檢查無異常[9]。
膽心綜合征在術前不易確診,多數情況下是手術后或積極有效的膽道治療后心臟癥狀消失,才反過來幫助確診的。凡有膽道疾患病人出現上述心血管病表現,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者,尤其是冠心病癥狀與膽道癥狀相伴出現時,更應考慮膽心綜合征。
本病宜采取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尤其對于非手術治療患者,配合中醫(yī)辨證治療,可顯示較大的優(yōu)越性。
4.1 手術治療 因膽心綜合征的病因在膽,故去除病因可有效治療本病。有報道,膽道手術治療膽心綜合征治愈率達93.4%[10]。對于有手術指征的膽道疾病患者合并心臟癥狀時,不是手術的禁忌證而是適應證。對于心臟癥狀嚴重患者, 應通過積極的術前準備,包括抗感染、利膽、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重點是維護心臟功能,擴冠、營養(yǎng)心肌、糾正心律失常等[11],爭取盡快改善癥狀及心功能,提高心臟對手術的耐受性。
4.2 非手術治療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者, 可采用非手術治療。除予抗感染、利膽治療外, 還應同時選擇鈣拮抗藥治療。鈣拮抗藥不僅可以擴張冠狀動脈,緩解其痙攣, 還可解除內臟平滑肌的痙攣, 緩解膽絞痛,總有效率92.5%。在B超導向下行經皮肝、膽囊穿刺引流術和中藥進行治療,可獲得滿意結果[12]。
4.3 中藥治療 目前對膽心綜合征尚無統(tǒng)一辨證標準,分型較多且不統(tǒng)一。病患起因于膽,影響及心,故辨證須從膽、心兩臟出發(fā),從膽論治。明代李梴在?醫(yī)學入門?中載:“心與膽相通, 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7]。綜合膽心的發(fā)病過程, 痰、火、氣、郁是二者同病的關鍵[13]。結合各醫(yī)家觀點,大致可將本病歸納劃分以下四類證候:(1)肝膽氣郁、心脈痹阻型。本證多在情志不舒與進食油膩后發(fā)作, 右脅脹痛, 同時或隨后出現左上胸刺痛, 伴發(fā)惡心嘔吐、噯氣呃逆。 舌淡紫, 脈弦緊。治宜疏肝利膽,通脈止痛。方選柴胡疏肝散、失笑散、金鈴子散、丹參飲合而治之, 藥用柴胡、芍藥、川芎、香附、五靈脂、川楝子、玄胡、丹參、郁金、檀香等。(2)肝膽郁熱,心脈壅滯型。患者素有膽囊炎、膽管炎等病史, 多在夜間或休息時發(fā)作。證見胸悶腹脹,自覺膽囊區(qū)灼熱疼痛,在心前區(qū)同時會出現壓榨性痛, 可見煩躁易怒, 便干尿黃, 口舌生瘡。 舌紅苔黃, 脈弦數等。治宜清熱解郁, 利膽寧心。方選清膽瀉火湯( 天津南開醫(yī)院經驗方, 由柴胡、黃芩、半夏、山梔、木香、郁金、茵陳、大黃、芒硝組成) ,還需隨證加入丹參、赤芍、龍膽草、青皮等味。(3)膽邪犯心,心脈受損型。膽系中有宿邪( 指結石、息肉、炎癥等病理產物),膽病發(fā)作,膽邪上逆犯心,反射性引起冠脈收縮痙攣,故見膽心同病之證,右上腹疼痛甚或有炸裂感, 痛及肩背, 繼而左胸憋悶疼痛難忍, 伴心律不規(guī)則, 心電圖異常。舌質紫暗苔薄, 脈結沉弦。治以祛邪利膽, 行氣活血止痛。用大柴胡湯、四金湯、丹參飲等合方施治, 藥如柴胡、黃芩、大黃、金錢草、郁金、枳實、丹參、雞內金、金鈴子、海金沙等。(4)膽氣虛弱, 痰濕閉阻型?;颊咔榫w憂郁、緊張、膽怯, 易驚善恐, 失眠多夢, 多有形體肥胖多痰,血脂膽固醇異常。證見膽囊區(qū)及心前區(qū)悶脹不適,疼痛時作,胸宇悶塞, 食少神疲。舌淡苔膩, 脈虛弦。治宜祛痰化濁、理氣利膽。方選柴芍六君子湯合瓜蔞薤白桂枝湯之類加減, 藥用柴胡、白芍、黨參、白術、茯苓、半夏、木香、砂仁、瓜蔞殼、薤白、桂枝、臺烏等[14]。其中柴胡疏肝利膽, 金錢草、連翹、青皮、郁金可促進膽囊收縮, 有利于膽汁排泄, 發(fā)揮利膽功效。龍齒、炙甘草養(yǎng)心鎮(zhèn)心,安神定悸。瓜蔞、蘇梗寬胸除滿。雞內金、神曲、山楂, 消食導滯化積?,F代藥理研究證實葛根、黃連可治療室性早搏, 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龍眼肉對房性早搏有一定療效[15]。通觀中藥治療膽心綜合征, 計有理氣通絡、暢通心脈; 瀉火利濕、疏通氣機; 理氣化痰、泄?jié)嵬?益氣通脈、養(yǎng)心安神; 宣痹散寒、溫陽通脈諸法。其中理氣通絡, 瀉火利濕, 益氣化痰為臨床常用之法。
4.4 針刺 近年有報道,采用頭皮針配合體穴按壓治療該病,總有效率為91.3%[16]。采用頂中線針刺,主要是取其平肝息風、疏經通絡之功效。率谷透角孫及顳前、后線針刺主要是疏通少阻膽經之經氣, 焦氏頭針之胃區(qū)及胸腔區(qū)主要是對癥治療心慌心悸及胸脅脹滿,脅痛等癥狀,選取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至陽、膻中、巨闕、中脘等與疾病有關的體穴按壓,主要是通過手法來疏通四肢百骸之氣,并有針對性地疏通肝、膽、心包之經氣。
綜上所述,膽心綜合征, 膽病為本, 心病為標, 疏利膽腑往往心臟病亦除。但是膽系疾病引起心絞痛發(fā)作, 往往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狹窄的基礎上發(fā)病, 故應標本同治[7]。因此,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之原則指導膽心綜合征的治療,與西醫(yī)治療相結合,具有廣闊前景, 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
[1]石景森,王炳煌.膽道外科基礎與臨床[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714-717.
[2]牛力群. 膽心綜合征機制研究進展[J]. 陜西醫(yī)學雜志, 2000, 29(5) : 285.
[3]路樹強,李久江.膽心綜合征的診治[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3):351-352.
[4]吳小平.膽心綜合征[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8):574-575.
[5]毛先明.膽心綜合征[J]. 新醫(yī)學2002, 33(2):119.
[6]王春才,白顯倫.膽心綜合征的中醫(yī)辨治體會[J]. 四川中醫(yī),2006,24(3):14-15.
[7]劉瑞霞.從膽論治膽心綜合征[J]. 山東中醫(yī)雜志,2006,25(4):250-252.
[8]路建華. 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心綜合征( 附89 例報告) [J].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04, 10(4) : 24.
[9]張琳. 膽心綜合征45 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 ,9(13):3207.
[10]郭建升,李羚萍,施成章,等. 膽心綜合征的外科治療體會[J]. 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4, 10 (4) : 24-25.
[11]李毓松,李旋,林敏,等.膽心綜合征圍手術期的康復治療[J]. 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0, 9(2) : 56.
[12]施成章,孫海東,王增田.膽心綜合征診治現狀與展望[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5,11(6):540-542.
[13]郭喜軍,王芩.中醫(yī)藥治療膽心綜合征概述[J]. 陜西中醫(yī),2002,23(12):1146-1147.
[14]曾昭榮.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膽心綜合征78 例[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07,16(5):609.
[15]金秀偉.中藥治療膽心綜合征的體會[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07,2(16):98.
[16]施園.頭皮針配合體穴按壓治療膽心綜合征46 例[J]. 浙江中醫(yī)雜志,2010,45(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