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指導:馮五金
(山西省中醫(yī)院,太原030012)
慢性膽囊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屬中醫(yī)學“膽脹”、“脅痛”范疇,多由外邪、飲食、情志等原因,致肝氣郁結,郁而化熱,形成肝膽實(濕)熱;或由肝氣郁結日久,致氣滯血瘀,中焦氣機失暢,肝絡不得暢達;膽腑失去通利而致右上腹或脅肋部脹滿疼痛。其病程長,病情反復,進油膩食物或情緒波動時易復發(fā)[1]。導師馮五金教授擅用小柴胡湯、金鈴子散、五金湯合方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2009年4月~2011年10月就診,確診為膽腑郁熱型膽脹(慢性膽囊炎)患者233例。隨機分兩組,治療組117例,男23例,女94例;平均年齡(40.6±12.8)歲;平均病程(42.1±35.2)個月;病情輕度102例,中度15例;單純性膽囊炎32例,合并膽囊結石85例。對照組116例,男34例,女82例;平均年齡(41.1±11.8)歲;平均病程(40.9±30.1)個月:病情輕度93例,中度23例;單純性膽囊炎35例,合并膽囊結石8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合并結石情況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膽囊炎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第1輯診斷標準:①持續(xù)性右上腹鈍痛或不適感,疼痛可向右側肩背部放射;②有惡心、反酸、腹脹、噯氣和胃部灼熱等消化不良癥狀,進食油膩食物后加重,而且病程長,病程經過有急性發(fā)作和緩解交替的特點;③膽囊有輕度壓痛和叩擊痛,膽汁中黏液增多,白細胞成堆,細菌培養(yǎng)陽性;④B超可見膽囊壁增厚,膽囊縮小或變形,膽囊收縮功能不良,或膽囊顯影淡薄等,部分可見膽結石。
肝膽濕熱證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主癥:①右脅脹滿疼痛;②惡心;③納呆。次癥:①胸悶;②口苦;③心煩;④大便黏滯。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主癥①必備,②、③中的任l項,參照舌脈即可辨證。
治療組:加味柴金湯(柴胡l 0 g,黃芩12 g,生白芍15 g,半夏10 g,金鈴子10 g,延胡索15 g,金錢草30 g,海金沙10 g,雞內金10 g,川郁金10 g,金銀花10 g,砂仁10 g)。上述各藥入砂鍋中煎沸后改用小火煮30min,去渣取汁100ml。二煎加水煎沸后改用小火煮30min,去渣取汁100ml。兩汁相混,分早晚餐前30 min服用,治療4周。
對照組:消炎利膽片,每次6片,每次3次,口服,治療4周。
觀察指標與方法:觀察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體征變化。主癥分別計2、4、6分,次癥分別計1、2、3分,無癥狀記0分。療后復查B超。
療效標準[2]: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B超檢查或膽囊造影恢復正常;顯效:癥狀或體征消失,B超檢查或膽囊造影明顯改變;有效: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B超檢查或膽囊造影有改善;無效:治療期間癥狀和體征減輕或無改善。
結果: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117例,臨床治愈14例,顯效52例,有效40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90.60%;對照組116例,臨床治愈7例,顯效45例,有效47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85.34%。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4周后右上腹或脅肋部發(fā)作性疼痛,脹滿、惡心、納呆、口干苦等癥狀消失或顯著減輕,右上腹壓痛等體征明顯緩解或消失,B超復查亦顯著改善,治療組總有效率90.60%,對照組總有效率85.34%,兩組比較,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加味柴金湯治療慢性膽囊炎效果良好。
慢性膽囊炎是臨床外科常見病、多發(fā)病。西醫(yī)學認為本病發(fā)病與人體脂質代謝障礙和膽囊排空功能障礙有密切關系[3],70%患者合并有膽結石,目前西醫(yī)多采用手術方法治療。
中醫(yī)學稱之膽脹?。?],始見于《內經》。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首載膽脹醫(yī)案。是指膽腑氣郁,膽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膽病,病機是氣滯、濕熱、膽石等導致膽腑氣郁,膽失通降,久郁蘊熱,肝郁氣滯和濕熱蘊結于肝膽所致。久病則瘀,血運不暢,致膽囊壁充血增生變厚,肝膽郁熱,化火傷陰,煎熬膽汁,而使膽汁黏稠,甚至成沙石。日久脈絡受損,形成瘀血內阻,變?yōu)槁匝装Y,肋痛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治以清利肝膽濕熱,理氣止痛,方中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利膽清熱祛濕,溶石排石,消堅磨積;金鈴子疏肝行氣止痛;延胡索理氣化瘀止痛;郁金利膽行氣;黃芩清熱燥濕;金銀花清熱解毒;半夏降逆止嘔;柴胡疏肝;砂仁理氣止痛;芍藥緩急止痛。全方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行氣止痛,利膽排石。
[1]繆正亮.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膽囊炎186例體會.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1,28(3):283.
[2]衛(wèi)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1.
[3]王曉云.疏肝利膽湯治療慢性膽囊炎40例臨床分析.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6):725.
[4]劉強,紀春玲.慢性膽囊炎的中醫(yī)辨證治療 .當代醫(yī)學,2011,17(2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