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鋼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二十五團獸醫(yī)站,新疆 博湖 841403)
2005年12月20日,山區(qū)冬草場馬某放養(yǎng)的1 000頭牦牛,近一周來陸續(xù)死亡27頭,主要病癥以40℃以上高熱,咳嗽,氣喘,流涎,腹瀉,柏油樣稀便,有時帶有鮮血,用青霉素、鏈霉素治療無效,發(fā)病率25%以上,病情不能有效控制,畜主向我中心請求救治。
病初高熱,不食,精神沉郁,呻吟,痛苦病狀,咳嗽,氣喘,流涎,腹瀉,多為柏油樣稀便,有時帶有鮮血、惡臭,后期出現脫水,消瘦,臥地不起,咳喘加重,最后全身衰竭而死,發(fā)病急、病程短,一般3~5d死亡。
全身呈出血變化,皮下、支氣管、心包膜、臟器漿膜層布滿針尖樣出血點,肺肉變切面呈大理石樣外觀,切開后有白色泡沫樣分泌物,胸膜腔少量積液,支氣管黏膜布滿針尖樣出血點,腔內大量漿液性纖維素滲出,肝臟腫大,切開時包膜容易剝離,肝臟質地松脆、易碎,脾臟腫大不明顯,瘤胃絨毛膜層脫落,胃內壁出現血點和潰瘍,腸道黏膜呈彌漫性出血性病變,結腸黏膜脫落,腸壁出血,腸腔內充滿暗褐色內容物,全身淋巴結出血樣變。
4.1 染色鏡檢 采集病死牛病變嚴重臟器,如支氣管黏膜、肺、脾、心內膜處進行涂片固定,經瑞氏染色鏡檢可見兩極濃染、兩端鈍圓的小桿菌,革蘭染色為陽性桿菌。
4.2 分離培養(yǎng) 將病死牛胸腔滲出液、前腔靜脈血液、支氣管肺內滲出液、脾取樣分別接種于血清瓊脂、普通肉湯培養(yǎng)基上,進行37℃培養(yǎng)。結果在血清瓊脂上生長豐盛,在45℃折線下檢查呈現桔紅帶金光、邊緣有乳白色光帶;在普通肉湯中呈均勻渾濁、有沉淀,振搖時沉淀物呈瓣狀升起,培養(yǎng)物涂片呈雙球狀短桿菌,兩極染色不明顯,初步判斷為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
4.3 藥敏試驗 高度敏感的是磺胺嘧啶、土霉素、氨芐青霉素,中度敏感為青霉素、鏈霉素。
根據臨床癥狀、體癥、病理變化、實驗室檢驗,確診為巴氏桿菌病。
首選磺胺嘧啶、土霉素、氨芐青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
腹瀉輕者用5%含糖鹽水,重癥改用林格氏液加碳酸氫鈉溶液補液(按病牛體重進行測算)。能量合劑:細胞色素C、三磷酸腺苷、輔酶A,發(fā)紺嚴重者可靜脈注射過氧化氫溶液500mL,緩解缺氧癥狀。
用溫鹽水1 000mL加入痢特靈、慶大霉素、磺胺嘧啶、氧化可的松,每天灌腸1次。
隔離病畜:全群緊急預防注射牛出敗苗,一月后再加強1次。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科學驅蟲,抓好秋膘,增強牲畜體質,提高抗病能力。(2)規(guī)范免疫程序。在每年的5月、10月兩次預防注射牛出敗苗,經過2年觀察,無該病例發(fā)生,證明預防免疫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