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桃
(軍事交通學院政治部,天津300161)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早已為人所熟知,但很少有學者提及他的實學思想。學界普遍認為,王學(心學)與實學是兩種對立的社會思潮,王學非實學。王夫之明確指出,王氏后學“廢實學,崇空疏,蔑規(guī)矩,恣狂蕩,以無善無惡盡心意知之用,而趨入于無忌憚之域”。[1]明清之際的實學家們認為王學末流將經(jīng)世致用的儒學變成了空談心性的腐儒,是導致明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他們對王學持徹底的批判態(tài)度。但事實上,王學并不等于王陽明本人的思想,王氏后學的理論發(fā)展已經(jīng)超出陽明心學的范疇。當今學界將陽明心學作為一種實學思想進行專門研究者并不多見,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葛榮晉[2]曾提出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蘊含著“實心實學”的思想,并認為這種“實心實學”思想是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的理論源頭之一。而賈慶軍[3]認為,王陽明的實學就是辨義利之學。顯然,學界對王陽明的實學思想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擬從實學的含義出發(fā)來界定王陽明思想中的實學意涵,在概括陽明實學思想主要特征的基礎上清理近代實學思潮之流弊,并進一步探討陽明實學思想對構(gòu)建新實學的啟示與意義。
在中國思想史上,實學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概念。實學一詞在經(jīng)典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于東漢王充的《論衡·非韓篇》:“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偽說,貪官尊榮,故不足貴”。這是王充引用的韓非對俗儒的批評之語,斥責俗儒們借實學之名以假亂真、貪慕虛榮,背離了真正的儒者之道。這里的實學概念以“偽說”為對,內(nèi)設了一個“虛”的、“偽”的學問作為參照系,這也是后來實學研究的共同取向。
至唐代,禮部侍郎楊綰針對唐代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提出了以實學取士的主張。二十五史《舊唐書》卷119《楊綰傳》中記載:“取《左傳》、《公羊》、《谷梁》、《禮記》、《周禮》、《儀禮》、《尚書》、《毛詩》、《周易》,任通一經(jīng),務取深義奧旨,通諸家之義……其策皆問古今理體及當時要務,取堪行用者……所冀數(shù)年之間,人倫一變,既歸實學,當識大猷。居家者必修德業(yè),從政者皆知廉恥,浮競自止,敦龐自勸,教人之本,實在茲焉?!笨梢?,楊綰的奏疏是針對唐代科舉制的浮競之風而言的,所指的實學內(nèi)容大體包括通經(jīng)、用世和修德三個方面,這些內(nèi)容基本構(gòu)成了以后實學研究的理論框架。
到了宋代,在思想界掀起了一股針對佛老空無思想的“崇實黜虛”的文化思潮,實學開始有了較為明確的范疇。程頤說:“治經(jīng),實學也?!薄叭鐕矣芯沤?jīng),及歷代圣人之跡,莫非實學也。”(《河南程氏遺書》第4卷)“治經(jīng)”須是“實學”,必須在“進德”上下工夫,如果“治經(jīng)”只是將“居常講習”掛在嘴上,則為“空言”而非“實學”。程頤所謂實學,是通經(jīng)與修德的統(tǒng)一。朱熹《中庸章句題解》說:“嘗竊病近世學者不知圣門實學之根本次第,而溺于老、佛之說,無致知之功,無力行之實,而常妄意天地萬物人倫日用之外別有一物,空虛玄妙,不可測度,其心懸然惟僥幸于一見此物,以為極致。”朱熹的所謂實學也主要是針對佛老的空無之學而言的。
宋明理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先后形成了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兩大理學流派,到了明代后期,理學逐漸變?yōu)榭帐锜o用之學。明朝中后期,在批判宋明理學的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了一股提倡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思潮。中國實學研究會副會長王杰認為:“明清之際的經(jīng)世實學思潮具體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對理學的空談心性而言,主張經(jīng)世致用;對理學的束書不觀而言,主張回歸儒家原典。”[4]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研究者所用的實學概念就是指這個時期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
從1980年代我國實學研究再度興起以來,圍繞實學的各種問題爭論不斷。追源溯流,梳理實學發(fā)展脈絡可以發(fā)現(xiàn),實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并未作為一個獨立的學派存在過。正如張學智所說:“實學實際上是一個標志學術(shù)轉(zhuǎn)型的價值性名稱,不是一個有確定內(nèi)容并因之與他種思潮區(qū)別開來的學術(shù)概念?!保?]可見,實學并不是與理學并列的學術(shù)流派,只是一種學術(shù)取向,理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實學思想。進一步講,“從反對佛老出世主義的虛無主義的角度看,宋明理學家,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都是實學”[6]。
從中國思想史上關于實學思想的有關論述可以看出,“實學”一詞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即崇實黜虛、實事求是和經(jīng)世致用。在《王陽明全集》中,“實學”一詞共檢索出11處,從上述三個角度來考量,王陽明的思想體系中也包含著豐富的實學思想。
陽明實學的思想基礎是知行合一。知與行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中國思想史的一對重要范疇,主要涉及道德認識與道德踐履,也有一般認識論的意義。從先秦到當代,學者們對于知與行之先后、輕重、難易等問題的看法各不相同??鬃诱J為“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言之必可行”(《論語·子路》),主張知行結(jié)合,學以致用。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觀點,認為“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道德經(jīng)·第47章》)。荀子認為行比知重要:“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篇第八》)朱熹主張知先行后,認為“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朱子語類》)。王夫之認為行先知后,“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尚書引義·說命中二》)。而王陽明反對把知行分裂開來,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之一·傳習錄上》)。而知行之所以能合一,是因為本體工夫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之二·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這種知行合一的特征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反映就是主張“心即理”:“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強調(diào)個體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顯然,王陽明秉承了儒家哲學的主體性原則,其心學思想是一種實心實學,與傳統(tǒng)“崇實黜虛”的實學意涵基本一致。
王陽明認為,要將實學推行于日用之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之一·傳習錄上》)。“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fā)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之二·傳習錄中·答歐陽崇一》)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道德的最高本體,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nèi)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到萬事萬物之中。“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達到知行合一。所以王陽明并不主張離開具體的事物空談心性修養(yǎng)。他駁斥佛家那種逃避君臣、父子、夫婦的修養(yǎng)路徑,認為“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實不著相”。在《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之三·傳習錄下》中記載,有個官吏經(jīng)常聽王陽明講學,但認為王陽明的薄書訟獄又多又難,學了沒用。王陽明聽后就對他說:“我何嘗教爾離了薄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A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痹凇吨袖浿す迫そ谊柨h主簿季本鄉(xiāng)約呈》一文中,王陽明提出“愛人之誠心,親民之實學”這一經(jīng)世思想,贊揚揭陽縣主簿季本兢兢業(yè)業(yè)、實事求是地為民辦事的精神,所以在他治下才能息盜安民,使他治下之民歸于厚道。王陽明主張“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之三·傳習錄下·附朱子晚年定論》),所以學問要落實在“錢谷兵甲,搬柴運水”、“應接俗事”、“民人社稷”等政治、經(jīng)濟、社會實踐中,走修齊治平之路,延續(xù)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所以,王陽明力行實踐的思想正是對傳統(tǒng)實學實事求是與經(jīng)世致用意涵的繼承與發(fā)展。
王陽明認為,講實學就要摒除功利之心。實學是一種“崇實黜虛”的心性道德修養(yǎng),如果懷著功利之心,讀圣賢之書卻為求官進爵,道德仁義卻只在嘴上功夫,這些并非實學。如他在《靜心錄之一·文錄一·與陸原靜》中說:“使在我果無功利之心,雖錢谷兵甲,搬柴運水,何往而非實學?何事而非天理?況子、史、詩、文之類乎?使在我尚存功利之心,則雖日談道德仁義,亦只是功利之事,況子、史、詩、文之類乎?”王陽明在《靜心錄之一·文錄一·寄薛尚謙》中說:“數(shù)年切磋,只得立志辨義利。若于此未有得力處,卻是平日所講盡成虛語,平日所見皆非實得,不可以不猛省也!”在他看來,“義”就是良知,就是天理,“利”就是人欲,而“天理人欲不并立”,所以要正人心,就應滅人欲、存天理。從功夫上說本體,“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之三·傳習錄下》),如果動一分功利之心,有意為善就不是真善了??梢?,王陽明“致良知”的實學也是辨義利之學,是對傳統(tǒng)實學崇實黜虛、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延續(xù)。
近代實學思潮是以強調(diào)“有無用處,是否能解決社會問題”為切入點的經(jīng)世致用學風,其特征是功利性和實用性。經(jīng)世致用的學術(shù)理念將學術(shù)視為一種工具和手段,雖然對西學的引進有功績,但是對空談心性之學卻矯枉過正,過分追求所謂“有用”之學,否認純學術(shù)研究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術(shù)思想上的混亂與膚淺,使學術(shù)難以獨立。新中國成立后,“打倒孔家店”,對傳統(tǒng)文化采取簡單的否定態(tài)度,并未認真反思近代實學思潮的流弊,致使傳統(tǒng)實學在面對改革開放后出現(xiàn)的新問題時束手無策。在新形勢下,中國能否重建一套能夠反映時代精神的新實學,完成實學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對中國實學發(fā)展至關重要。葛榮晉認為:“‘新實學’主要新在兩點上:一是必須準確地全面地把握時代精神,從哲學價值觀高度,回答與解決時代提出的各種新問題;二是必須超越‘舊實學’的理論架構(gòu),吸納人類各種新的哲學思維成果和新的研究范式,構(gòu)建中國的‘新實學’?!保?]
結(jié)合前文對傳統(tǒng)實學意涵的梳理和對陽明實學思想的探討,筆者認為,陽明實學在處理當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與新實學構(gòu)建中出現(xiàn)的道德危機、浮競之習等問題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特別是新實學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借鑒陽明實學在道德修養(yǎng)與人心教化等方面有價值的思想內(nèi)容。
針對道德危機,陽明實學提出要重視道德修養(yǎng),知行合一。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jīng)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道德權(quán)威逐漸衰弱。習俗道德權(quán)威的衰弱使職業(yè)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公共道德等失去了應有的約束,政治腐敗、商場失信、考場作弊、子女弒親、笑貧不笑娼等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終于從昨日的“道德滑坡”演變成今天的“道德危機”。王陽明所處的時代同樣面臨嚴重的道德危機,他深感當時僵化和教條化的程朱理學與佛老思想無法應對危機,提出要重振儒家的倫理道德,把“正人心”當作拯救危機的靈丹妙藥,主張從“格心”入手,延續(xù)孟子“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的道德修養(yǎng)功夫,首先端正心性,樹立高尚的品德。儒家強調(diào)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人從內(nèi)在德智修養(yǎng)到外在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連貫過程,今人卻往往本末倒置,居其位而不具其德,修養(yǎng)基礎尚未扎實就已經(jīng)亟不可待地投入功利實踐,這就是當今社會道德危機的根源。要化解這種危機,可以借鑒陽明實學思想,在知行合一、辨明義利的基礎上力行實踐,從“正人心”的根本處著手,對儒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核心道德觀念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繼承與發(fā)展。這些觀念簡潔、貼近生活而不陌生,便于大多數(shù)人記憶、理解和接受,且很多思想與“八榮八恥”的相關內(nèi)容保持一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有促進作用。端正了道德認知,才能在經(jīng)世致用中實現(xiàn)知行合一。
針對浮競之習,陽明實學提出要辨別義利。王陽明曾批判所處時代的浮競之習,指出學子們“不務去天理上著工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鉆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之一·傳習錄上》)。針對這種現(xiàn)象,他指點迷津:“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之一·傳習錄上》)功利之心難除,緣于人欲的阻礙,所以要去人欲,存天理。在當前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因為過分追求“利”已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很多人把文憑當做升官、謀職、發(fā)財?shù)那瞄T磚,一旦走上領導崗位或是積累了一定社會財富之后,就將回報社會的理想和承諾拋之腦后,導致教育和學問的虛偽化;不少人只講賺錢不講道德,只講“利”不講“義”,在法制不完善和監(jiān)管不嚴的情況下投機鉆營,于是出現(xiàn)了毒奶粉、毒膠囊等危害民眾生命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這些唯利是圖現(xiàn)象的普遍發(fā)生根源于功利主義價值觀在社會各個領域的蔓延。要改變這種浮競之習、見利忘義的狀況必須訴求于人心的教化和價值觀的重塑??僧斀裆鐣呀?jīng)默許了逐利的正當性,反而認為不圖名利甚為虛偽。馬克思主義認為,需求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需求的背后就是私欲,就是利。陽明實學要求徹底摒棄功利之心,但基于人性出發(fā),太過理想化且缺乏人性關懷的價值理念反而很難大眾化。今人雖然不能做到徹底去人欲、摒棄功利之心,但至少可以借鑒陽明辨明義利的實學思想,在教育中加強“重義輕利”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使人們不會因為社會現(xiàn)實與教育理想的強烈沖突而徹底拋棄理想,甚至走上危害國家、危害社會的道路。辨明義利,才能在經(jīng)世致用的社會實踐中保持身心和諧,才能改善社會風氣、重塑社會公德。
[1] 王夫之.船山全書(第4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1:1468.
[2] 葛榮晉.王陽明“實心實學”思想初探(上)[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0(2):93.
[3] 賈慶軍.王陽明實學思想芻議[J].船山學刊,2010(3):110.
[4] 王杰.論明清之際的經(jīng)世實學思潮[J].文史哲,2001(4):44.
[5] 張學智.中國實學的義涵及其現(xiàn)代架構(gòu)[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17.
[6] 張踐.實學與心學的交融與錯位[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9(2):93.
[7] 葛榮晉.構(gòu)建中國“新實學”[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