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淑麗(陜西省華縣瓜坡鎮(zhèn)中學)
又一輪新課程改革向我們走來,這是一輪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它要求教師做出理性的思考,要教師明白在新課改中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要達到什么目標。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教學方式確實發(fā)生了一些新變化,但我們的目標仍是追求教學的實效、高效。那么,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實現有效教學,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下文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教學理念在改變,教學目標也在改變,教學的模式自然也在改變。從重知識講授的傳統教學到重技能素質的現代教學理念;從灌輸式的傳授到啟發(fā)引導式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從重知識的積累到技能的培養(yǎng)等,在這個變革中摸索前進的語文教師似乎也有些迷茫。怎樣才能既扣住新《課標》,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又能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這就需要我們更新教學理念,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要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yǎng)”凸顯出來。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時代的產物。在語文教育改革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強調打好基礎,提出“雙基”;七八十年代強調能力,提出“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質教育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國民素質,語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yǎng)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yǎng)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教改的宗旨在于追求高質量的素質教育:即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教改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做人。這是一個很實在的任務,更新教學理念,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把知識技能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機智、運用策略,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實效性和高效性。
有效教學的認定標準是化虛幻為本真,講究一個“實 ”字。因此,教學中要始終本著教育宗旨,一招一式都應當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好課應該符合學情、以學生為本,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使教學落到實處。而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既要看《課程標準》的要求,也要根據教材的內容,還要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際情況。一堂課之中,不一定要三維目標面面俱到。有些內容更適合于訓練學生的能力與方法,有些內容也許更適合于情感目標的達成。在語文教學中,要倡導探究性的學習,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實現由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轉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激活封存的記憶,喚醒沉睡的潛能,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唯一出路。然而,語文教師們在定位三維目標的過程中也顯見出各種弊端,值得我們深思。
1.評價課堂效果首先應關注三維目標是否達成,而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對三維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導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了折扣。教師對三維目標的定位往往盡信教學參考,或者現成的教案,不完全符合學生的實際。只圖完成教學任務,貪多求全、面面俱到,不能優(yōu)化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氣氛要么沉寂,學生參與不夠,要么力求新奇,表面看起來熱熱鬧鬧,其實并未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沒有完全調動學生的思維。因而,實現教學實效、高效的途徑之二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考慮文本特點,大膽取舍,準確定位三維目標。教師應當重視學生主體,重視課前預設,更要重視學生的課堂生成問題。備好教材、備好學生,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重視對課本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正確處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關系。學習語文就是學習生活,生活處處即語文。實現人課合一是語文課的最高境界,也是語文課人文性的體現。雖然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一個重要的落點,也不能忽視工具性,但在平時的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實現情感教育,對文本內容做粗淺處理,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拋開文本,在人文性上大做文章,認為這是對主題的升華,把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其實,語文學習就是要在品語言的基礎上去領悟文道,領悟字里行間所蘊藏的豐富感情,感悟文章深邃的思想和哲理,用優(yōu)美的語言去感化學生,用文章細膩的感情去感染學生,以教師睿智的語言去啟迪學生,把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始終。不一定在拓展中大肆渲染,“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過多用音響等多媒體手段去吸引學生,反而會扼殺學生對語言的解讀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因此,追求課堂的有效、高效,必須以學生為本,準確定位三維目標,合理地實施三維目標。
目前的語文常規(guī)教學中,令人擔憂的現象有: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基礎教學沒有得到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差,自主學習意識缺失等,這些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教師在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中大多盲目地采取題海戰(zhàn)術,語文訓練也不例外。
其實,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根據《課標》的要求,認真研讀考試大綱,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目標。特別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方法技能,因為題海訓練并不適合語文。
據研究中考試題的專業(yè)人士分析,初中階段語文課三年的課后習題所涉及的中考考點基本覆蓋80%左右。因而,重視課后習題,將課后習題貫穿于整個教學,通過課后習題鞏固閱讀的知識點,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在訓練方法上從課前檢查預習和課堂分層次提問入手,引導學生將說與做結合起來;從作業(yè)分層布置入手,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力求讓每個學生動起來,讓他們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真正實現教學的實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