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耿圳,周麗麗,林悅濤,鄒 旭
胡源民老師早年畢業(yè)于江西中醫(yī)學院,從醫(yī)經驗豐富,為中國香港名中醫(yī)。2007年9月以來,胡源民老師親臨本院傳授其診療經驗,其應用中醫(yī)辨治冠心病心絞痛效果顯著,筆者體會頗深。冠心病心絞痛屬于中醫(yī)學“胸痹”、“心痛”范疇,現(xiàn)將胡源民老師治療胸痹、心痛特色總結如下。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提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提出胸痹基本病機為胸陽不振,寒飲痰濁上犯,陽虛邪閉,氣機不暢而發(fā)。其治療上用薤白辛溫通陽,兼散寒化飲;栝蔞苦寒滑利,寬胸下氣,開胸中痰結;白酒辛熱助薤白通陽散寒,去栝蔞苦寒之性,助其化痰散濕之功。胡源民老師在栝蔞薤白白酒湯的啟發(fā)下,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結合 “痰瘀同源、痰瘀相關”理論,化裁為胡氏“三寶”:栝蔞皮、薤白、三七。栝蔞皮,性味甘、寒,善利氣寬胸以開痹,為治胸痹要藥;薤白,性味辛、苦、溫,能宣通胸中之陽氣,溫散陰寒痰濁之凝結,亦為治胸痹之要藥;三七,性味甘微苦、溫,活血定痛,化瘀而不傷正。三藥合用共奏寬胸化痰,活血通絡之功,臨證應用能明顯緩解患者胸悶痛癥狀,效如桴鼓。
在胸痹治療上胡源民老師還十分重視脾胃功能。首先,心之于脾胃乃母子關系,子病及母或子盜母氣均可因脾胃之失調而波及心。一方面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損傷則氣血生化乏源,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運,則致脈道不暢;氣虛日久,可致心陽虛弱,陽虛則寒邪易乘。另一方面,脾主運化,脾胃損傷則運化失常,氤氳生濕,凝聚為痰,上蒙胸陽致胸陽不振,心脈閉塞,胸悶、氣短、胸痹乃發(fā)。其次,心血管病患者存在多種損傷脾胃的因素,如嗜食肥甘,“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煙酒不斷,釀生濕熱阻礙中焦運化;藥石連連,傷及胃氣;思慮過度,憂思傷脾?;诖耍疵窭蠋煶S眠\脾開胃法治療胸痹,除了用黨參、茯苓、白術、黃芪等益氣健脾藥外,尤擅用麥芽、神曲、山楂、雞內金、榨菜、烏梅等消積導滯之品。胸痹患者脾胃功能之異常,非純屬虛損,多伴藥食積滯。此時,應用消食導滯之品,可大開患者胃口,使運化復常,中土得健,與人參、白術等合用,起效更速。脾胃健運則痰濕難成,痰去則胸陽得振,有利于心陽的恢復,此為寓通于補。藥理研究亦表明,山楂具有活血散結、降血脂、血糖等功用,能控制冠心病危險因素[1]。
腎氣充沛,則生機健旺,腎氣一虛,則百病叢生,無病亦趨于衰老。中年以后,腎氣逐漸衰退,冠心病發(fā)病率明顯升高。心腎二臟為水火之臟,心火賴腎水上濟以防過亢,腎水需心火下溫以防寒凝。水火既濟,心腎相交,是維持心與腎陰陽平衡的重要保證。腎為先天之本,心本于腎,腎虛可致心病。腎氣衰,元氣不充,推動乏力,則氣血運行不暢,血脈易于瘀阻;腎氣不足,氣化不利,則水液不歸正化,痰濁相繼而生;氣滯、瘀血、痰濁內阻則“不通則痛”。心腎不交,陰精不得上承,可致心血不足而作心痛,此為“不榮則痛”。可見,無論是“不通則痛”還是“不榮則痛”,均本源于腎。朱丹溪指出:“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無事,已有熱癥”、“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宜常養(yǎng)陰,陰與陽濟,則水能制火,斯無病矣”,表明中老年人“精血俱耗”的病理特點及滋養(yǎng)真陰的重要性?;诖耍疵窭蠋熣J為冠心病治療上滋陰養(yǎng)陰,交通心腎尤為重要,常理參丹溪,滋養(yǎng)肝腎而養(yǎng)心。方藥多選用女貞子、旱蓮草、山萸肉、五味子、天門冬、麥門冬、桑椹子、熟地等。其中,二至丸是臨床滋補肝腎行之有效的名方,用以滋養(yǎng)腎水,交通心腎;藥理研究表明女貞子、旱蓮草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降糖降脂、抗衰老等藥理作用[2-4]。胡源民老師常重用山萸肉,“山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侗窘洝分^“山茱萸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可用于開痹。張錫純指出:“山茱萸得木氣最厚,酸收之中,大具開通之力”、“尤善于開痹也”。胡源民老師常將山萸肉、五味子同用,兩者性酸入肝,取酸能斂陰之效,虛則補其母,且五味子功在五臟,同斂五臟之陰,增益他藥補益之效,兩藥滋陰但不斂邪。同時,考慮單用滋陰藥容易壅滯氣機,故胡源民老師每與枳實、田七、雞內金等有“通”性作用的藥物聯(lián)用,有補中寓通之妙。
胡源民老師認為冠心病的治療可引用中醫(yī)心主血脈的理論指導?!爸鳌笔拐{節(jié)、控制之意,相當于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AS)等調節(jié)心血管系統(tǒng)神經、體液因素的總和?!把笔侨梭w營養(yǎng)物質的總稱,其主要代表是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血液?!懊}”的主要物質基礎相當于現(xiàn)代解剖中的血管和心肌。冠心病的發(fā)生,一方面與血液理化性質的改變,即脂質、糖、各種炎癥因子含量的異常,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原激活,血栓形成等有關;另一方面與冠狀動脈血管壁的病理變化,即內皮損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管腔狹窄有關。病機上仍以不通則痛為主。治療上除采用滋養(yǎng)肝腎等補法外,還應用活血化痰等攻邪法,攻補兼施主流暢。活血化痰療法既能改善血液理化性質,又能保護血管壁的作用。除胡氏三寶,常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法半夏等?,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活血化痰類中藥有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流變性,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等作用,能有效緩解冠心病的臨床癥狀,預防冠心病的復發(fā)和加重。
中醫(yī)在防治冠心病心絞痛上有獨特的優(yōu)勢,但當斑塊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纖維酶原激活,血栓形成,管腔閉塞,形成急性冠脈綜合征時,胡源民老師述《內經》有云:“真心痛,手足清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中醫(yī)在治療此類患者未能確保療效,而西醫(yī)支架植入術可明顯降低死亡率,故主張立刻行血運重建術,以挽救患者生命。但中醫(yī)在術后改善患者癥狀、調節(jié)全身狀態(tài)、減少支架后再狹窄方面上有滿意的療效。
《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冠心病始發(fā)于本虛,以腎虛衰老、精血俱耗為本,胡源民老師除注重滋養(yǎng)真陰外,還常以人參、蛤蚧益氣固元。人參甘、微苦微溫,具有大補元氣的功能,為治虛勞內傷第一要藥,凡氣、血、津液不足之證,皆可應用?,F(xiàn)代藥理則表明其有強心、抗心肌缺血、擴張血管及調節(jié)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抗炎、延緩衰老等功效[5]。蛤蚧味咸,性微溫,能溫補肺腎,凡久病虛損之疾,可配合使用。藥理研究表明其有增強免疫功能、抗衰老、抗炎、降血糖等作用[6]?!秲冉洝吩疲骸疤撔百\風,避之有時”,冠心病患者又最易因外邪等打擊而發(fā)為變證,故胡源民老師常加玉屏風散益氣固表。藥理研究表明玉屏風散各組分除增強機體免疫、抗菌抗炎、抗衰老外,對心腦血管亦有保護作用[7-9]。《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指出:“喜則氣散,怒則氣上,憂則氣沉,恩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除喜之氣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氣郁結而為痛也”?,F(xiàn)代研究表明,冠心病是受惡劣心緒影響較大的疾病,對于性情急躁、情緒易波動、缺乏耐心、愿望不易滿足的人,其個性心理通過神經內分泌機制引起某些生理變化,如血液中血小板數(shù)量增加、血脂蛋白成分改變等,均極易導致冠心病。如A型性格的人因多暴怒,故好發(fā)冠心病;精神緊張、焦慮也與心絞痛發(fā)病相關。故胡源民老師治病上常先對病人行心理疏導,心病還需心藥醫(yī)。此外,胡源民老師時常配合針灸治療以提高療效,如針刺雙側足三里、腎俞、志室,調理脾腎以護心。
患者,女,73歲,因“反復胸悶痛30余年”入院。既往有高血壓病、糖尿病、脂肪肝病史。2010年1月造影提示三支血管彌漫性狹窄。癥見:精神疲倦,胸悶,勞力后加重,伴少許氣促,無胸痛心悸,偶有頭暈,無發(fā)熱畏寒,無汗出,口干,納眠可,二便調。舌淡暗,苔少,脈弦細。胡源民老師查看病人后指出患者反復發(fā)作胸悶為痰瘀閉阻心脈不通則痛之象,而痰瘀源于正氣虧虛,患者已過七七,正氣已虧,加上久病必虛,結合患者疲倦、氣促、口干、苔少等表現(xiàn),考慮氣陰不足。隨后擬方:瓜蔞皮30g,薤白30g,田七15g,麥冬30g,太子參30g,女貞子30g,旱蓮草20g,山萸肉30g,五味子15g,烏梅10g,生曬參(另燉)10 g。共服3劑。一診后患者胸悶痛發(fā)作程度明顯減輕、頻率明顯減少。再診時患者精神仍少許疲倦,偶發(fā)胸悶氣促,口干,納眠可,二便調。舌淡暗,苔少,脈弦細。胡源民老師查看病人后于上方加蛤蚧(另燉)10g,仙鶴草60g,大棗15g,甘草6g。繼服3劑后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出院,出院后堅持服用胡師所施藥方1周,2月后隨訪無訴明顯不適,精神耐力較前轉佳。
[1] 潘瑩,張林麗.大果山楂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12):2972-2973.
[2] 楊曦 蔣桂華.女貞子的研究開發(fā)現(xiàn)狀與展望[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12):2987-2990.
[3] 營大禮.墨旱蓮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08,19(36):2876-2878.
[4] 趙雪瑩,李勝志,李冀.二至丸對衰老大鼠血液流變學影響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5(6):945-946.
[5] 于晨.人參皂苷對心血管系統(tǒng)藥理作用的研究[J].天津藥學,2010,22(4):45-47.
[6] 朱華,王孝勛.蛤蚧的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2,25(4):295-297.
[7] 黃玫,曲晶,李曉天,等.黃芪化學成分及對心血管系統(tǒng)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11):1451-1453.
[8] 陳文,何鴿飛,姜曼花,等.近10年白術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2):338-340.
[9] 竇紅霞,高玉蘭.防風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09,26(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