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資本與農村社會法治秩序的構建

      2012-02-10 05:25:36劉立明
      關鍵詞:秩序信任資本

      劉立明

      (菏澤學院 法律系,山東 菏澤 274015)

      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國農村社會正發(fā)生著深刻的變遷,傳統(tǒng)意義上的維持著禮治秩序的農村社會已不復存在,越來越多的市場化、現(xiàn)代性的觀念和行為已經滲透到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事實表明,當代的農村社會需要法治也正在走向法治,然而原有的關系網絡、信任結構、風俗習慣等傳統(tǒng)社會資本卻嚴重阻礙著農村社會資本的現(xiàn)代化轉型,嚴重阻礙著農村社會的法治進程。重構農村社會的社會資本,對于農村社會法治秩序的構建無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社會資本與法治秩序

      社會資本理論是近年來廣為國內外學界關注的學術研究熱點。因其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和強大的解釋力,社會資本由社會學家率先提出后,迅速被經濟學家、政治學家,以及法學家廣泛采納并用來解釋和說明各自學科領域的復雜問題[1]。然而,直至目前理論界對社會資本的概念尚未達成一致,國內外學者對其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界定。如美國學者帕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指可以通過促進合作行動而提高社會效率的信任、規(guī)范和網絡等社會組織的某種特征;法國學者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或多或少被制度化了的相互默認和認可關系的持久網絡[2];國內學者李惠斌和楊雪冬認為,社會資本是以規(guī)范、信任和網絡化為核心的影響社會中相互交往的組織機構、相互關系和信念,是社會機構、社會成員互動的具有生產性的社會網絡[3]。盡管諸位學者對社會資本概念的界定并未達成共識,但至少他們的共同取向是,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本形態(tài),與生活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網絡、社會信任、社會規(guī)范等密切聯(lián)系,其對于社會結構的變遷及經濟、法治等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社會資本是溝通個人和制度的橋梁。個人參與并構成社會的目的不僅僅是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還有對共同體生活及對社會認同的追求。在現(xiàn)代個體化、多元化、理性化的“陌生人”社會生活條件下,這些需求的滿足顯然是一個法治化的過程,于是我們在社會成員的參與下建立并遵守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規(guī)則和制度,努力實現(xiàn)社會的法治秩序。然而形式上的制度在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似乎不能很好地滿足個人的種種需求,因為“正義的準則不能局限于法律理性,衡量所做出的決定和所采取的行為是否合理,共識和相互信任是必要的”[4]。而包含著市民社會中制度性關系、體現(xiàn)多元化時代共享價值觀的社會資本,主旨就是要在全社會建立一種互惠合作的交往關系,強化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消解多元利益和權利訴求的矛盾沖突,達致相互的溝通、理解和協(xié)同,并在復雜博弈中形成慣例、規(guī)范、關系期待和遵規(guī)行動,進而形成一種整體性秩序。很顯然,我們需要通過社會資本的構建來促成個體間的合作,促成個體間的共識與相互信任,生成當代法治秩序的倫理基礎并進行必要的社會整合,促進當下社會中自生自發(fā)秩序的生成[5],從而彌補制度(法律)的技術理性的不足,并進而推動社會法治秩序的生成與變革。從此種意義上講,社會資本乃是當代中國法治社會建設的動力來源和重要的理論支撐。

      如上所述,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本形態(tài),與生活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信任、社會規(guī)范等密切聯(lián)系,那么研究社會資本就應該關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法治狀態(tài)對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產生的深刻影響。事實上,社會的法治狀態(tài)是構成社會資本發(fā)揮作用并能夠進一步積累產生積極影響的關鍵性因素[6]。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法治社會確立了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確立了社會主體的獨立與平等的地位,法律在調整人們的社會關系時始終以公平正義為原則,這無疑有利于增進社會成員間的廣泛交流與長期穩(wěn)定的關系的確立,有利于開放式社會結構的形成,而開放式的社會結構更容易產生普遍信任[7]。社會普遍信任程度的提高,進一步又促成了更為廣泛的人際合作,社會成員為了減少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差異,便會達成更多的互惠性社會規(guī)范并嚴格遵守。由于互惠性的規(guī)范會使處于現(xiàn)實社會關系中的人們的多元利益得到有效保障,這明顯會激發(fā)人們參與公共生活的積極性,于是每一個人的交往活動都構成了一個以自身為節(jié)點的廣泛的公民參與網絡,而社會資本便蘊藏其中。由此可見,法治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代社會治理模式,可以為社會資本的積累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當下農村社會資本的現(xiàn)實形態(tài)

      參考上述國內外學者對于社會資本的界定,結合我國農村社會生活實際,筆者認為存在于村落共同體中的農民之間的關系網絡、信任、規(guī)范等構成了農村社會的社會資本。存在于當下農村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資本不僅是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基礎,還是影響農村社會結構變遷并進而影響農村社會有序治理的重要資源。當下中國農村社會在市場化轉型的強烈沖擊下正發(fā)生著巨大的變遷,其鄉(xiāng)土性特征也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同時其鄉(xiāng)土性的社會結構依然存續(xù),部分鄉(xiāng)土社會的特征也因此得以延續(xù),這種變化與存續(xù)相互結合,構成了當今農村社會的后鄉(xiāng)土性特征。在后鄉(xiāng)土性的農村社會里,村落結構雖然沒變,但村落的面貌和精神氣質卻有了巨大的變遷[8]。原本依附于村落共同體的農民也逐漸從村落流動出去并分化為不同的階層,農民不再完全按照傳統(tǒng)的禮俗行事,市場交易規(guī)則的成分越來越多的滲透到農民的行為中去。與農民的這種原子化、理性化的變化相伴隨的,是農村社會的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外來共存的農村文化的多元化,存在于農村社會之中的社會資本也因此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共存的“多元一體”的樣態(tài)[9]。

      首先,從社會關系網絡來看,封閉型關系網絡逐漸收縮,開放型關系網絡不斷凸顯。中國傳統(tǒng)農村社會是以血緣、地緣為基礎而形成的半徑較小的熟人網絡社會,是社會資本較為豐富的場域,在空間上相對封閉,結構較為穩(wěn)定,意識相對保守,農民重義理人情而輕理性。隨著市場因素向農村社會的不斷滲透,社會分工不斷細化,農民流動性顯著增強,個體經濟理性不斷彰顯,農民為了尋求生產上更好的合作及更大的經濟利益而發(fā)展出了諸如業(yè)緣、法緣等契約式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在利益導向下具有明顯的開放性、不確定性和廣泛性特點,并與傳統(tǒng)的社會關系交織、隔混,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存在[10]。其次,從社會信任結構來看,傳統(tǒng)的差序式特殊信任關系逐漸消解,新型契約式普遍信任關系開始出現(xiàn)。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的信任是建立在血緣、地緣基礎上的,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11]10,并且這種信任隨關系的親疏及距離的遠近而體現(xiàn)出明顯的差等性。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化,農村勞動力不斷地從村落中的農業(yè)行業(yè)流動到村落外的各行各業(yè),農民的關系網絡范圍不斷擴大,這就使傳統(tǒng)的民間信任關系逐漸喪失了關系網絡的根基,同時向農民提供了更多的獲利機會,當然社會交易所面臨的信任風險也隨之增大,于是為了增強行動的可預測性,降低信任的風險性,以契約為基礎的信任關系逐漸得到農民的認可,農村社會的“契約式” 普遍信任結構初顯端倪[12]。再次,從社會規(guī)范上來看,傳統(tǒng)的禮治秩序被打破,現(xiàn)代法治秩序逐漸進入農村。傳統(tǒng)中國農村社會是安土重遷的,人口流動性很小,在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下形成了“熟人社會”。因此,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的秩序可以依賴人們在血緣、地緣等網絡關系中基于特殊信任而形成的禮儀習俗來維持。而如前所述,當下的農村社會很明顯是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的生活環(huán)境已經發(fā)展成為半熟人社會。環(huán)境一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以前的法子去應付新的問題了[11]50。在越來越陌生的環(huán)境中,普遍信任與合作就越發(fā)顯得重要,普遍信任的制度機制也就成為當下社會的一種有效約束形式。只有在這種有效的約束機制下,大家才能在預定的規(guī)范下合作應付共同的問題。這種約束機制其實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謂的“法治”。如今農村大量涌現(xiàn)的農業(yè)合作社組織,以及依法制定的村規(guī)民約或許是這種變化的最好例證。

      毫無疑問,中國農村正處于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艱難轉型的階段,而與巨大的社會變革與社會轉型相伴隨的,必然是文化的沖突和價值的震蕩,這也是當今世界任何處于轉型期的國家所必然面臨的問題。我國農村社會特有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決定了其社會資本存量的豐富性,但同時也決定了傳統(tǒng)社會資本向現(xiàn)代社會資本轉變的艱難性與長期性。傳統(tǒng)社會資本中諸多不良的因素的延續(xù)無疑會給現(xiàn)代社會資本的發(fā)展帶來諸多障礙。傳統(tǒng)熟人社會的特殊信任關系帶來的封閉與保守,嚴重阻礙了互惠合作、公共精神及在此基礎上的普遍信任的生成;傳統(tǒng)社會資本親和權力的品性會導致公民參與網絡的等級性和依附性,會致使社會規(guī)范和信任關系受到權力的操控;傳統(tǒng)社會資本中的血緣、地緣關系網絡和重義理人情的觀念的延續(xù),會對以誠信、公平、契約、平等為價值取向的市場經濟倫理秩序帶來強烈的沖擊,在全社會新的價值信仰(比如法治信仰)尚未確立的情況下,可能會強化道德滑坡、信任危機和法律紙面化[13],從而為傳統(tǒng)不良社會資本的擴張?zhí)峁l件,嚴重阻礙新的秩序(法治秩序)的生成。可見,農村社會資本的重構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社會的法制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三、農村社會資本的重構與法治秩序的構建

      農村社會秩序的法治化乃是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必然要求,因為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不可能將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置于法治體系之外,它必須要以理性建構的法治化標準來把民眾的生活統(tǒng)一“拉入”到國家建設的整體進程中[14]。于是我們依靠國家的權威把現(xiàn)代性的法律制度、基礎設施、司法及執(zhí)法體系等法治資源不斷地輸入到農村社會中去,結果卻是現(xiàn)代性的法律制度破壞原有的禮治秩序,同時卻不能有效建立起法治秩序[11]55。究其原因,法治畢竟不等同于一系列抽象的法律制度,它的實現(xiàn)更需要依賴具體的社會生活,需要本土性社會資源的利用,需要現(xiàn)代性社會資本(比如普遍信任)[15]的有效支撐。誠如埃里克森所言:“法律的制定者如果對那些會促進非正式合作的社會條件缺乏眼力,他們就可能造就一個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盵16]由此看來,農村社會的法制建設要想不被指責為“削弱傳統(tǒng)社會基礎的同謀”,就必須發(fā)揮有助于農村社會現(xiàn)代性社會資本積累的功能,農村社會秩序法治化的關鍵不在于把現(xiàn)代性的“法律資源”植入農村社會,而是要創(chuàng)建有助于法治秩序實現(xiàn)的“法律性”社會資本[17]。

      首先,積極發(fā)展農村社會組織,為法治秩序的構建提供社會結構上的支撐。傳統(tǒng)的農村社會基本上呈現(xiàn)為相對封閉與凝固的天然共同體,固化于地緣與血緣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帶有明顯的裙帶性,社會資本也因此具有明顯的非理性特征,缺乏自由自主價值取向和公共精神,農村社會也因此而缺乏民主法治的傳統(tǒng)。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法治秩序的構建,單單依靠思想上的法治啟蒙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讓生活于其中的農民通過切身的參與來體會民主法治的精神,逐漸的在生活中形成對法治的信仰,法治才可能得以實現(xiàn)。而農民積極參與法治建設的最好載體莫過于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因社會分工多元化的出現(xiàn)而基于共同的利益訴求結成的社會組織。作為一個橫向的公民參與網絡載體,社會組織不但可以為社會成員提供平等參與的平臺,還可以通過組織行動使組織內部成員所達成的公共意識對政府的公共決策產生影響,從而使社會組織的“公意”能夠進入國家視野并有可能被采納,這樣國家的決策便會更符合社會實際,同時公民的利益訴求也可以得到回應,法治精神便會在公民的有效網絡參與中逐漸融入他們的血液之中、融入他們的日常行動中,法律才能通過人們日常的生活運行著,法治秩序從而得以生成。由此可見,在社會個體“原子化”的當代農村社會,把分散的利益?zhèn)€體組織起來并積極參與到法治實踐中來至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在立法層面上切實保障農民的結社自由,在實踐中積極促進農民利益組織的形成,并努力培養(yǎng)、提升這些組織的法治參與能力[18]。

      其次,努力培育農村社會的普遍信任,為法治秩序的構建提供倫理性支撐。信任關系是社會資本中的核心元素,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民主、法治和市場經濟,說到底是以普遍信任為基礎、為支撐的產物,沒有普遍信任作為基礎,就沒有民主、法治和市場經濟,如果說有也是徒有其表。普遍信任的價值理性乃是現(xiàn)代法治之魂[7]。傳統(tǒng)的農村社會是熟人社會,社會信任是基于特定的地緣、血緣而形成的非理性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倫理道德也明顯的具有血緣、地緣的特殊性,社會結構的封閉性阻礙了更大范圍內農民之間的交流互動,阻礙了社會普遍信任的生成,而這也恰恰成為導致法治秩序難以形成的根本原因。而隨著農村社會的現(xiàn)代性轉型,農村社會信任關系的血緣性、地緣性逐步弱化,農民的流動性不斷增加,農民的生活方式也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化,傳統(tǒng)的社會信任關系已經不再能保證各方利益關系的有效協(xié)調,農村社會的信任危機日趨明顯。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們之間還沒有形成相互的信任關系,社會本身將會瓦解[19],法治秩序更是無從談起。于是另一種新的信任關系——普遍信任便成為轉型期農村社會的內在需求。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激勵農民在更大范圍內交往,逐漸形成開放的農村社會結構,才能促使農民逐漸“社會化”,才能逐漸在農村社會中形成普遍信任,現(xiàn)代法治秩序的生成才成為可能。

      再次,合理制定村規(guī)民約,為法治秩序的構建提供制度支撐。如上所述,傳統(tǒng)的農村社會是相對穩(wěn)定的熟人社會,社會秩序的維持乃是依靠基于熟人間的特殊信任而形成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國家的法律等所謂的“正式制度”在這里幾乎不起什么作用。而現(xiàn)在的農村社會形態(tài)已經發(fā)展成為半熟人社會,基于普遍信任形成的正式制度規(guī)范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然而新舊制度的更替之間,“制度空白”常常在所難免,這就可能導致社會秩序處于一定程度的失范狀態(tài),當下政府依靠國家權威推進的法制現(xiàn)代化在農村社會遭遇的尷尬處境乃是最好的例證。而村規(guī)民約等非正式制度恰恰是社會群體應對生存需要作出的響應[20],它能有效協(xié)調社會成員不同的利益訴求,能夠有效彌補正式制度的滯后性和剛硬性,促進自生自發(fā)秩序的形成?,F(xiàn)代意義的村規(guī)民約是村民群眾依據有關法律、法規(guī)、政策,結合本村的村風民俗、社會公共道德等傳統(tǒng)社會資本而制定的融鄉(xiāng)土性與現(xiàn)代性于一體的制度規(guī)范,是村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行為規(guī)范[21]。村規(guī)民約源于傳統(tǒng)農村社會,潛移默化地約束著現(xiàn)代農民的行為,使村民在日益原子化的農村社會中獲得某種可以依賴的客觀依據,增強了村民之間的合作與普遍信任,有效調整著轉型期農村社會的生活秩序。當然由于傳統(tǒng)社會習俗、文化的影響,村規(guī)民約在實踐中可能會和國家的制定法存在沖突,對國家的法治現(xiàn)代化造成某種程度的阻礙、消解,但只要我們增加其運作的規(guī)范性和透明度,允許村民通過合法的渠道表達他們的偏好和不滿,就可以增加村規(guī)民約性制度本身的合法性、公正性、穩(wěn)定性和可預測性,從而增強人們對現(xiàn)代法制的信任,進而促進農村社會法治秩序的生成。

      參考文獻:

      [1] 燕繼榮.投資社會資本——政治發(fā)展的一種新維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2] 周紅云.社會資本與民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6.

      [3] 陳柳欽.社會資本及其主要理論研究觀點綜述[J].東方論壇,2007(3):88-90.

      [4] [美]奧斯特羅姆.政治文明:東方與西方[C]//公共論叢:第3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272.

      [5] 馬長山.社會資本、民間社會組織與法治秩序[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4(3):263-272.

      [6] 黎玉琴.公共權力、法治與社會資本的積累[J].現(xiàn)代哲學,2009(2):45-50.

      [7] 魏建國.普遍信任:法制現(xiàn)代化的深層內驅力[J].北方法學,2008(2):23-35.

      [8] 陸益龍.農民中國——后鄉(xiāng)土社會與新農村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97.

      [9] 趙泉民,井世潔.轉型期鄉(xiāng)村社會資本生態(tài):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共存與互動[J].天府新論,2011(6):101-107.

      [10] 郭于華.農村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傳統(tǒng)親緣關系[J].社會學研究,1994(6):52-61.

      [11]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 岳立濤.農民社會資本的嬗變及其對農民公民身份的塑構[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1(3):79-82.

      [13] 馬長山.法治的社會根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68-269.

      [14] 田成有.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民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9.

      [15] 桑本謙.理論法學的迷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6-50.

      [16] 蘇 力.現(xiàn)代化視野中的中國法治[C]//20世紀中國學術與社會:法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1.

      [17] 劉新星.“社會資本”與鄉(xiāng)村法制建設問題研究[J].前沿,2012(1):81-83.

      [18] 劉立明.論后鄉(xiāng)土中國的法治啟蒙[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8-62.

      [19] [美]林南.社會資本:一個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張 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0.

      [20] 吉嘉伍.新制度政治學中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J].社會科學研究,2007(5):56-59.

      [21] 錢海梅.村規(guī)民約與制度性社會資本[J].中國農村觀察,2009(2):69-75.

      猜你喜歡
      秩序信任資本
      秩序與自由
      表示信任
      資本策局變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孤獨與秩序
      第一資本觀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從生到死有多遠
      VR 資本之路
      “零資本”下的資本維持原則
      商事法論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8:54
      信任
      武清区| 湘潭县| 资溪县| 桃江县| 竹北市| 湖口县| 青海省| 云和县| 临沂市| 光泽县| 晴隆县| 张家港市| 高碑店市| 梁平县| 车险| 永清县| 周口市| 林口县| 凤庆县| 明星| 瑞金市| 清流县| 固阳县| 饶平县| 体育| 上栗县| 于田县| 祥云县| 西城区| 北京市| 伊吾县| 阿克苏市| 山东| 任丘市| 东辽县| 新巴尔虎左旗| 社旗县| 苏州市| 五原县| 都兰县|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