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敏靈(中共佛山市委黨校 政法教研部,廣東 佛山528300)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已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從此告別了昔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依借知識產權法保護的局面。我們要運用它,開展對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申遺和保護。
幾千年的大浪淘沙,遺留下來的文化是歷史長河中的金子。廣佛肇人民幾千年來在地域毗鄰、氣候節(jié)令相同的歷史長河中繁衍生息,沉淀了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廣佛肇人民共同擁有的資源和財富。挖掘、搶救、傳承和保護這片熱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代廣佛肇人民共同的神圣使命,也是實現廣佛肇經濟圈崛起、推進廣佛肇經濟發(fā)展一體化的重要措施。
廣佛肇人民同為廣府民系,文化同源,血脈相承。追溯歷史的源流,歷史記住了一個地方叫封開,那就是當年的廣信之地。歷代皇朝為加強中央對嶺南的控制,嶺南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在西江流域廣信一帶擺動。歷史上,作為嶺南政治文化中心的粵都府,就是沿西江廣佛肇段流域從遠古走來,從始建地肇慶封開,途經佛山,幾經遷徙,最后移遷到廣州番禺。在封開至番禺這片廣佛肇互相毗鄰的土地上,流傳著許多相似的習俗、沉淀著許多相同的文化,亟待進行整體挖掘、搶救、傳承和保護。
目前,廣佛肇三地各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取得一定成效,廣繡、戲服、牙雕、廣州玉雕、黃沙獅子、廣東醒獅、肇慶端硯,石灣陶塑技藝、剪紙、佛山獅頭、龍舟說唱、佛山木版年畫等納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黃沙獅子、廣東醒獅是廣州和佛山同時申遺的項目,標志著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申遺和保護走出破冰第一步。
然而,廣佛肇三地雖然都各自成功申報了一些“非遺”項目,但聯合整體申遺和保護項目仍處空白,而且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存在專業(yè)人才匱乏、保護經費欠缺、省市縣級名錄體系不夠完備、普查工作不夠深入、傳承人狀況堪憂等諸多問題。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tǒng)技藝瀕臨消亡,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實物和資料得不到妥善保護。
目前,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關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整體申遺和保護意識,對整體申遺和保護依然未有日程表和相關規(guī)劃措施,有些項目割裂申遺,有些項目重復申遺,有些項目甚至搶注申遺,浪費了很多人力財力和非遺資源,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責任、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則。但一些基層政府重視程度不足,經費欠缺,部分鄉(xiāng)鎮(zhèn)政府投入很少,造成開發(fā)非遺項目的資金嚴重短缺。在一些地方,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補貼至今都沒有兌現。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和保護人才匱乏,隊伍綜合素質不高,缺乏跨城開發(fā)、整體保護的思路和行動。
廣佛肇歷史悠久,擁有很多不可分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和廣府文化的沉淀,蘊含著廣佛肇族群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人民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完整地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申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各自為政,沒有協(xié)調和規(guī)劃整體申遺和保護措施,其主要原因是相關部門對整體申遺和保護未達成共識,欠缺一種超前獨到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眼光,未能充分認識到廣佛肇地域上隱藏著大量的大型非遺項目,而且有些非遺項目是不可割裂、千絲萬縷、有機聯系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敢于創(chuàng)新,要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勇于探索,突出特色。筆者認為實施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申遺和保護有下列途徑:
廣佛肇三地政府要增大扶持非遺項目的決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扶持政策,要逐步細化和落實。為進一步加大對這些寶貴的民族傳統(tǒng)“精神寶藏”的保護力度,三地政府部門應有長遠的目光和透視力,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下統(tǒng)籌規(guī)劃,整合資源,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學術研究,經常舉辦具有獨特魅力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會,表演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tǒng)歌舞,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活動中得以傳承和展示。
1、成立廣佛肇申遺工作協(xié)調機構,啟動整體申遺工作
要盡快成立廣佛肇申遺工作協(xié)調機構和專家顧問組,啟動申遺工作,開展三地相似非遺項目的遴選,整合,范圍確定,加強西江廣佛肇沿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對沿線的文物點要做好摸底、調查工作,解決存在問題,保護修繕廣佛肇三地多個歷史時期的宗教寺廟,古城址、驛站、遺址,將沿途文物和原生態(tài)村落納入整體申遺預備名單,加大對這些寶貴的民族傳統(tǒng)“精神寶藏”的保護力度。
2、建立廣佛肇非遺技藝館和廣佛肇非遺網站
傳統(tǒng)技藝類成果是智力創(chuàng)造的積累、技巧的改良和藝術的展現。盡快建立廣佛肇非遺技藝館,將廣佛肇三地的釀造技藝、傳統(tǒng)制作技藝、燒制技藝集合在同一館中展示和保護。經?;e辦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大展系列活動,推動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傳承和保護,增強廣佛肇人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同時,要建立廣佛肇非聯合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平臺,展示、傳播中國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yè)知識;展示、傳播廣佛肇深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提供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觀念和理論共識,并充分調動和利用全社會的學術、經濟、輿論資源及社會公眾的參與,以促進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和健康開展。
當年作為嶺南政治文化中心的粵都府,就是沿西江廣佛肇段流域從肇慶封開,途經佛山,最后遷至廣州番禺?!盎浂几狈沁z文化長廊的開發(fā)走向可據歷史的遺跡,沿廣佛肇西江段(小西江)兩岸尋找沿江的古村鎮(zhèn)、生態(tài)村鎮(zhèn)和文物點,串連成一條生態(tài)長廊,將沿途三地那些與粵都府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聯合起來,以“粵都府非遺文化長廊”命名,整體申報省級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實現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整體申遺和整體保護,共同歸屬于廣佛肇人民、并將“粵都府”非遺文化長廊打造為優(yōu)質生態(tài)旅游線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源和發(fā)展都來自民間,而作為千年農業(yè)大國的中國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農村聯系緊密且源遠流長。農村地區(q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發(fā)生地,是承載和傳衍非物質文化的空間。幾千年來,以農耕方式為主的廣佛肇地區(qū)由于節(jié)令氣候相同,農、林、漁、畜的生產養(yǎng)殖方式和方法相同相通,沉淀積累了豐富且同質的農業(yè)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應對廣佛肇農業(yè)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申報省級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這些由廣佛肇先輩世代流傳下來的寶貴資源得到傳承和保護,并讓人民實現資源共享。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巨大的課題,廣佛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重道遠。廣佛肇三地的旅游資源豐富,互補性強,可以利用共同的文化積淀,打造廣佛肇旅游品牌。三地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和申遺,將產生更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有力推進建設經濟圈、生活圈、生態(tài)圈協(xié)同發(fā)展的幸福廣佛肇進程。
[1]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8—2020年)[N].人民日報,2009—01—08.
[2]談錦釗.加快廣佛肇經濟圈建設的對策研究[J].城市觀察,2009,(1).
[3]譚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三個層次[J].美術學報,2009,(3).
[4]王毓瑚.關于整理祖國農業(yè)學術遺產問題的初步意見[A].王毓瑚論文集[C].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