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Halliday與van Dijk語境模式對比研究

      2012-03-29 02:22:53孫佩婕
      關鍵詞:語言學參與者語篇

      孫佩婕

      (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 110819)

      話語分析離不開語境,在實際的話語交流中,人們總是試圖使語言與語境相適應,或從語境中尋求相關的解釋?;谶@種認識,當代的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紛紛將目光投向語境的研究,并依據(jù)語境在交際中的地位和屬性,建立起自己的理論模式。由于側(cè)重點不同,各種理論之間也存在許多相似和不同之處。以Halliday為代表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關于語篇連貫的思想就充分體現(xiàn)了對語言運作中語境的重視程度。該理論關于語言系統(tǒng)功能的主位—述位理論、及物系統(tǒng),尤其是銜接連貫的思想已經(jīng)廣為人們接受并應用于話語分析的實踐中。而作為《話語與社會》(DiscourseandSociety)雜志的主編,van Dijk在語言與社會、語言與政治、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他所代表的認知語境理論在認知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得到了大量的實證支持??梢哉f,Halliday所代表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van Dijk的語境理論都是關于語言和語境關系的重要理論,并成為話語分析領域重要的分析工具。

      一、 關于語境的界定

      語境是語言運作過程中與之有關的語言或非語言部分,是產(chǎn)生語言的環(huán)境。傳統(tǒng)上的語境一般指上下文語境,是靜態(tài)的語境。隨著對語境研究的深入,語境的定義也更為寬泛。當代學術(shù)界對語境研究的共識是:①語境具有廣泛性,它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一切與語言意義有關的因素,而不只是局限于上下文;②語境具有動態(tài)性,語境常常隨著話語的變化而變化。社會學、認知科學和語言學等領域都涉及語境的研究,雖然側(cè)重角度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三個范疇:物理語境、話語世界和上下文語境[1]。在語言學領域,語境通常指語言、認知、心理和社會等因素。

      1. Halliday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界定

      Halliday的語境理論來源于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和費斯(Firth)。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了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的概念,費斯在此基礎上將語境概念范圍定義為:話語參與者及其個性、地位和角色;參與者的語言及非語言的行動;其他相關因素,如周圍環(huán)境、事件、言語行為的影響和交際中人們下意識的預測等。Halliday認為這個定義范圍尚不夠?qū)挿汉透爬?他提出交際者采用的語音語調(diào)等交際方式以及語言本身承載的意義也構(gòu)成了人類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也屬于語境的范疇[2]4。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將語境置于語言系統(tǒng)的層級結(jié)構(gòu)之中,語境被概括為: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上下文語境(context of context),無數(shù)個情景語境又構(gòu)成了文化語境。這些語境要素互相影響,互相滲透[3]。從系統(tǒng)的層面看,語境的構(gòu)成十分復雜,但語境的這些因素可大致分為三大類: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分別對應于并影響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這三大類分別是話語語境作用于話語語篇的變量[4]。語場指“發(fā)生了什么”,是話語范圍、社會活動,是有序的話語組織結(jié)構(gòu)中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語篇也是內(nèi)容之一。語旨指的是參與者,是角色結(jié)構(gòu),指話語參與者的屬性以及他們之間就情景語境所建立起來的關系,包括通過言語交流所建立的話語角色關系。語式即話語方式,指語境中的語篇特性及其與社會活動和角色結(jié)構(gòu)(包括媒介、渠道以及修辭方式)的關聯(lián)[2]12。

      該理論強調(diào)上下文語境以及即時情景語境中的某些外指,雖然近年來該學派學者將語境認知性和動態(tài)性也納入到該理論體系,但相比較而言,還是由于過多強調(diào)語言形式承載的語境而顯得對話語參與者的認知心理重視不夠。

      2. van Dijk的語境界定

      van Dijk的語境觀源于奧斯丁(J.L. Austin)和塞爾(J.R.Searle)等人的言語行為理論以及Sperber等人的關聯(lián)理論。van Dijk認為語境是高度理想化的術(shù)語,由言語行為中的情景語境抽象概括而來,其中包括話語參與者及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知識、信仰、目的、意愿)、行為本身及其結(jié)構(gòu)、時間地點等特征。話語發(fā)生時的一系列時間、地點、參與者、參與者的交際行為,包括話語雙方的語言動作及其作用、參與者的意愿信仰及世界知識、話語社會的交流習慣等等一起構(gòu)成了語境。

      認知科學的實驗表明:統(tǒng)稱為世界知識的語境因素是人們心理認知的產(chǎn)物,是心理語境。Sperber & Wilson指出:世界知識是在人們交際過程中互明的認知語境。認知語境也被稱為語境假設,它是一個心理建構(gòu)體,是人們能夠理解、感知并推斷的一系列事實或假設所構(gòu)成的集合[5]。van Dijk沿用了Sperber & Wilson的語境觀,并提出了篇章語境、發(fā)生言語行為時的實際情景和包括社會文化與政治等宏觀成分的社會語境概念。

      van Dijk強調(diào)社會認知,認為語境是大腦的主觀產(chǎn)物,是話語參與者個人主觀構(gòu)建的[6]。他認為語境是一種獨特的經(jīng)驗,是一種心理模式,只有在認知過程中被激活才在語言使用中發(fā)揮作用。話語參與者個體的主觀構(gòu)建可用心理模式即認知語境模式來解釋。這種語境模式儲存在話語參與者與交際環(huán)境相關聯(lián)的記憶中,并持續(xù)控制著話語產(chǎn)生和理解的過程。一個社會群體對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和政治歷史等意識形態(tài)的心理認知構(gòu)成了這個話語社會共同的社會文化心理,即社會語境。在互動交流中,它與話語參與者的個人認知心理共同作用,構(gòu)成認知語境[7]6??梢哉f,在van Dijk的理論框架中,語境的界定非常寬泛,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外部語境(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還包括意識形態(tài)中的社會、歷史文化和政治地理背景以及話語參與者的認知心理。

      二、 語言系統(tǒng)中的語境和認知語境中的語言

      1. 語境與語言

      (1)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語境和語言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從語篇的角度解釋話語意義,認為話語的意義不只在于形式,更是依據(jù)語境通過語法的形式來得到構(gòu)建和呈現(xiàn)。這就決定了該理論的一大屬性,即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對語言的描述是基于話語語篇,面向語境的意義闡釋理論。因此,在該理論系統(tǒng)中,語境是一個從符號學角度來解釋語言應用的抽象的理論范疇。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將語言系統(tǒng)作了實體化和層次化的劃分。Halliday認為在語言學領域語言形式的層面是最重要的,他甚至認為“形式至關重要,優(yōu)先于語境”[8]。語境的層面被視為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中間層。因為它們把形式層面與意義層面分別聯(lián)系起來,所以具有跨層面的界面功能[8]。語言層級模型抽象概括的特點使其起到了重要的工具性作用,其功能是為語言符號在特定的語境中潛在語義的釋放提供選擇路徑。

      在層級結(jié)構(gòu)中,每一個語境層面均有一個語言系統(tǒng)中的層面與之對應: 文化語境對應于語類(genre)、情景語境對應于語域(register)、上下文語境對應于語言表達形式。文化語境通過語類結(jié)構(gòu),即語篇體裁實現(xiàn);情景語境通過話語的意義結(jié)構(gòu)(及物性、主位和信息結(jié)構(gòu)等)實現(xiàn)。語境同語言之間可以自上而下由語境來影響或決定語言的表達形式,也可以自下而上由具體語言形式構(gòu)成特定的語境。這種對語境結(jié)構(gòu)模式的描述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與語境的內(nèi)在本質(zhì),揭示了語境與語言之間相互影響、互為前提的關系[9]493-579,[10]。

      (2) van Dijk認知語境模式中的語境和語言

      在認知語言學中,語境被定義為一種心理模式,它提供了話語參與者認知心理與話語之間的關系形態(tài)。認知語境控制話語的產(chǎn)生和理解,因此也控制著話語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和話語解釋的過程。基于上述對語境和話語的認識,van Dijk提出了以認知語境為核心的話語語境模式。

      van Dijk強調(diào),不是社會情景本身,而是話語參與者對交際語境相關特征的認定影響語篇或話語的結(jié)構(gòu)。他認為如果一個理論能夠解釋主觀的認知結(jié)構(gòu),它就能解釋關于話語的語境模式,所以,認知理論也可以被視做語境理論,它們基本是等同的[7]64-72。

      認知語境模式對于話語特征的規(guī)劃和理解至關重要,甚至可起到文體風格變化的調(diào)節(jié)和解釋作用。在認知語境模式下形成的知識和觀念監(jiān)管著話語事件和話語行為,監(jiān)控參與者生成和理解話語的方式,提供在所談論事件和話語制定方式之間進行語篇處理的認知關聯(lián),幫助確定合適的話語選擇,令參與者調(diào)整話語或話語的詮釋,使其規(guī)范地應用到話語中以適應實際的交際環(huán)境。詞語的選擇和語序的安排是認知語境模型中交際情景的心理表征,受認知語境模型的制約。正式的語境會影響意義表達中正式詞語的選擇,非正式的語境會影響非正式詞語的選擇[7]142-145,[11]55。語境結(jié)構(gòu)可以映射到語義的句子結(jié)構(gòu),從而提供關于事件的知識和對其進行討論的話語意義之間必要的聯(lián)系[11]99。

      2. 語境和意義

      (1) Halliday語境模式中的語境和意義

      Halliday認為:“意義是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盵12]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境模式中,語言自身被解釋成一個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語境體現(xiàn)了對三種意義(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不同的闡釋,被用于描述意義潛勢和語言體現(xiàn)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2]26-27。

      一般來說,語篇意義實現(xiàn)的途徑之一就是和語言三大元功能的整合。這三大元功能通過對應的三個語義系統(tǒng),即與概念意義相對應的及物系統(tǒng)、與人際意義相對的語氣系統(tǒng)以及與語言文字實例相對應的主位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來。這些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再通過具體的詞匯語法形式表現(xiàn)出來[13]。

      在該理論的層級結(jié)構(gòu)中,語言系統(tǒng)就是三個元功能成分的聚合。語言的概念、人際和語篇三大元功能被視為廣義的語義范疇, 包括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的語言結(jié)構(gòu)層次與這三個元功能鏈接并相互對應投射,抬升至句段的結(jié)構(gòu)層面上。元功能滲透至整個語言系統(tǒng),但都集中體現(xiàn)在一個意義的層面上。在意義層面上的層次結(jié)構(gòu)使話語能在一個整合為一體的結(jié)構(gòu)中,在各種語境因素的影響下同時實現(xiàn)多種功能[9]493-508。原語言符號的一個特定功能就是在語境使用過程中詮釋話語的三種語言元功能,即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建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并創(chuàng)建語篇,實現(xiàn)語篇意義。

      可以說,上述層層體現(xiàn)、一一對應的關系是語篇能夠在語義上完整和連貫的必要條件, 缺少語境的詮釋環(huán)節(jié),語篇就會失去語篇意義, 也就不能稱其為語篇。正是由于以上語義結(jié)構(gòu)的同步交叉存在,語篇中所有的意義潛勢方能通過具體的語言形式得以體現(xiàn)。

      (2) van Dijk的認知語境:對意義的制約性

      van Dijk從社會、語言和認知的角度提出了跨學科的認知語境中意識形態(tài)等心理文化語境與話語關系的理論。他認為話語在生成和理解過程中就承載了意識形態(tài)所蘊涵的思想觀念等心理因素。思想意識形態(tài)間接控制著心理表征。這個關系是間接的,因為在話語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存在著社會認知(如態(tài)度和知識)和個人認知(如話語模式),認知語境模式形成了話語闡釋的基礎以及話語與話語結(jié)構(gòu)的語境鑲嵌。在這一框架中,話語語義結(jié)構(gòu)由潛在的意識形態(tài)監(jiān)測[14]。

      認知界面將意識形態(tài)及特定域中的社會態(tài)度與話語或其他社會活動聯(lián)系到一起,解析從一般到具體,從社會態(tài)度到個人意見,從當前事件及情景的一般知識到個人知識的認知關聯(lián)。這個界面由認知語境模式儲存在場景的個人記憶中,語境認知模式是形成具體行動、事件或場景模式(episodic models)的個人經(jīng)歷的心理表征。因此,如果一個群體對某事件有相同的社會態(tài)度,那么這個群體中的單個成員就可能具有代表性,這意味著心理語境模式構(gòu)成了情境語篇和話語交流的心理基礎:它們是人們談論或所指的內(nèi)容;構(gòu)成了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事件主體結(jié)構(gòu)的特點;代表個人的經(jīng)驗以及行動計劃。意識形態(tài)和其他社會表征就是這樣與話語意義聯(lián)系在一起。同樣,上下文語境也限定談話的觀點、視角及相關的看法。在意識形態(tài)等語境因素的影響下,心理語境中的事件在話語中得到描述,使話語參與者的社會地位、思想動態(tài)等內(nèi)涵得到解釋[11]344-348。

      三、 基于Halliday與van Dijk語境理論的話語分析

      就話語分析而言,無論哪種理論和分析方法,共同目標都是為了了解社會政治和社會文化等意識形態(tài)如何與話語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話語分析的基本前提是: 話語中的語言使用都具有思想意義,包括話語約束和隱含意義[15-16]。話語分析與篇章生成和解析過程相結(jié)合,自然要將話語與語境連接在一起,可以說語境是話語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Halliday與van Dijk關于語境的理論被大量滲透到話語分析的實踐中。

      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模式是將語言視為語言使用者進行大量語法選擇來實現(xiàn)的意義系統(tǒng),語言理解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進行選擇的網(wǎng)絡”[17],其中語境是該網(wǎng)絡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Halliday在對一份錄音材料做了小句、語輪、情態(tài)和主位結(jié)構(gòu)的話語分析后,指出“語篇是由語境創(chuàng)造的,語境包括通過話語基調(diào)、話語范圍和話語方式構(gòu)成的符號學語境和人類活動”[18]254。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境模式特點體現(xiàn)在話語分析實踐中對銜接和連貫的重視,如:Halliday對葉慈LedaandtheSwan一詩關于指代詞這一重要銜接手段的具體分析[18]9-21,他認為詩歌通過各種富含語境意義的指代詞構(gòu)成一個具有完整思想意義的語篇??梢哉f,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強調(diào)語言選擇、語言范疇和小句層面微觀結(jié)構(gòu)意義的排序,在語篇分析的微觀層面上對語言特征和功能以及語篇意義的組織結(jié)構(gòu)進行有重點、系統(tǒng)地分析,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系統(tǒng)地研究語篇認知層面上話語參與者的權(quán)力關系以及動機、目的、立場、假設和說話人的興趣,為話語分析提供具體的分析工具。

      在《新聞話語分析》(NewsAnalysis)一書中,van Dijk提出建立一個包括交際背景、地理環(huán)境、話語參與者、言語行為或其他交際行為的語境模式。他認為具有代表性的文字或?qū)υ挶旧砜赡鼙豢醋鼋浑H活動的核心:在交際活動期間或不久后,語篇的表征可以使我們多少能夠回顧和重現(xiàn)話語內(nèi)容以及它的表述方式,但是,隔了很久以后,大部分的文字信息便不被記起,人們只記得所說話語的宏觀結(jié)構(gòu),只記得“語境模式的頂層結(jié)構(gòu)”,沒有讀者能夠記得或重現(xiàn)新聞報道的所有細節(jié)[19]。以新聞語篇的話語分析為例,van Dijk提供了一個包括三個層次的分析模式[20]。第一層,即頂層,是語篇圖式的超結(jié)構(gòu),包括語篇層的主題結(jié)構(gòu)、基于主題的整體組織結(jié)構(gòu)及組織結(jié)構(gòu)的特征與功能,它在新聞語篇的理解和生成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第二層是表層結(jié)構(gòu),包括具體語言形式的詞匯選擇,如語篇、語法、語音變化、命題之間的語義關系、修辭和文體特征。表層的語言形式提示了第三個層次,即深層結(jié)構(gòu)的含義。在實際的新聞報道話語分析中,可以看到該理論與語言形式直接相關的表層分析模式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語義學意義上的形式分析,更多強調(diào)語言形式表述的主觀命題之間,以及命題和意識形態(tài)等具有認知語境屬性因素的關聯(lián)。van Dijk的話語分析模式試圖把意識形態(tài)上話語思想的宏觀概念和微觀概念與社會團體成員的社會認知實踐相關聯(lián),建立一個社會與個人、宏觀與微觀、社會與認知的動態(tài)關聯(lián)。這種方法使話語分析者能夠從宏觀語境的角度看到不同社會群體的成員是如何使用話語來表達和捍衛(wèi)自己的思想,為自己的集團利益服務的。然而,van Dijk的話語分析方法仍然過于宏觀,需要一種關于話語語言小句語法的方法來補充,以具體了解超結(jié)構(gòu)層面上語篇功能和表層結(jié)構(gòu)是如何將話語參與者特定的思想意識及其身份傳遞到深層的。所以,Halliday語境模式與van Dijk語境模式在話語分析領域是可以互補的。

      四、 結(jié) 語

      與其他的形式語言學相比,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明確強調(diào)語言和語言使用的社會性質(zhì)。語言被看做社會成員生活和文化經(jīng)驗的內(nèi)在組成部分。與van Dijk的認知語境理論相比,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境屬性著眼于語言的使用,語境的動態(tài)性和認知性體現(xiàn)在語言系統(tǒng)的內(nèi)部,語境是一般和抽象的類型。盡管普遍反唯心主義,很多心理或認知的概念仍然隱含在該理論中。

      van Dijk的理論是語言“使用者為指向”(user-oriented)的語境觀,更強調(diào)社會認知心理對語言生成和解析的影響。與傳統(tǒng)的語境模式相比,van Dijk的認知語境模式包括了形式話語分析中所忽視的話語參與者的思想觀念等文化因素,因此,對相關話語及其意義的解析更為全面。

      基于兩種理論方法的各自特點,我們認為由van Dijk的語篇分析方法來引導,結(jié)合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分析框架,在小句和短語水平上進行話語分析,探討話語的文本屬性,了解嵌入在特定的語言和修辭選擇中的社會和意識形態(tài)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Allan K. Linguistic Meaning: Vol. 1 [M]. London: Routledge, 1986:36.

      [2] Halliday M A K,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Martin J R. Modeling Context: A Crooked Path of Progress in Contextual Linguistics[C]∥Ghadessy M. Text and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msterdam: Benjamins, 1999:35.

      [4] Matthiessen C M I.M. Register in the Round, or Diversity in a Unified Theory of Register[C]∥Ghadessy M. Register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Frances Pinter Publishers Ltd., 1993:227.

      [5] 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2n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39.

      [6] van Dijk T A. Discourse, Context and Cognition[J]. Discourse Studies, 2006(1):159-177.

      [7] van Dijk T A. Discourse and Contex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8] Halliday M A K. Categories of a Theory of Syntax[J]. Word, 1961,17:244-269.

      [9]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s and Structure[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0] Taverniers M.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Halliday's Interpretation of the Hjelmslevian Model of Stratific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43:1100-1126.

      [11] van Dijk T A, Kintsch W.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

      [12] Halliday M A K. Systemic Background[C]∥Greaves W S, Benson J D. Systemic Perspectives in Discourse: Vol.1. Norwood: Ablex Publishing Corp., 1985:1-15.

      [13] Martin J R. Linguistics and the Consumer: The Practice of Theory[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1997(4):411-448.

      [14] van Dijk T A. Discourse, Semantics and Ideology[J]. Discourse & Society, 1995(2):243-289.

      [15] van Dijk T A.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 Discourse & Society, 1993(4):249-283.

      [16]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95:7.

      [17]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2n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F40.

      [18] Halliday M A K. 語篇和話語的語言學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19] van Dijk T A. News Analysis[M].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23.

      [20] van Dijk T A. Introduction: Discourse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M]∥van Dijk T A.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New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Mass Media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Berlin: W. de Gruyter, 1985:5.

      猜你喜歡
      語言學參與者語篇
      休閑跑步參與者心理和行為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淺析打破剛性兌付對債市參與者的影響
      認知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海外僑領愿做“金絲帶”“參與者”和“連心橋”
      華人時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03
      從語篇構(gòu)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語篇特征探析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
      常數(shù)輪理性秘密分享機制
      語言學與修辭學:關聯(lián)與互動
      當代修辭學(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語料庫語言學未來發(fā)展趨勢
      尉氏县| 明光市| 玛多县| 大新县| 甘肃省| 丹凤县| 衡阳市| 绥中县| 襄汾县| 延庆县| 宁陕县| 古丈县| 河西区| 莎车县| 陈巴尔虎旗| 共和县| 明星| 五原县| 普格县| 丰顺县| 池州市| 蒙城县| 句容市| 咸丰县| 赤水市| 湟源县| 容城县| 瑞安市| 柳州市| 沙湾县| 托克逊县| 三河市| 含山县| 沽源县| 蓬莱市| 资源县| 榆社县| 上思县| 西乡县| 蒙城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