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科偉
斜視病因復雜,多數(shù)需行手術矯正及治療。既往以直視下施行手術治療為主,但術后易發(fā)生肌肉滑脫、出血、穿透鞏膜等并發(fā)癥[1]。隨著1963年Troutman發(fā)明眼科可變焦距顯微鏡以來,顯微技術在眼科白內障手術、玻璃體切割術等方面迅速推廣應用起來。本研究選擇2006年8月~2012年8月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中醫(yī)院收治的306例斜視患者,采用顯微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6例(男208例,女98例)斜視患者,年齡4~50歲,平均32.5歲;共同性斜視255例,非共同性斜視51例;左眼163例,右眼143例。術前均行視力檢查,屈光檢查,眼底情況檢查,角膜映光法、三棱鏡檢查、同視機檢查測定斜視度。代償頭位檢查、眼外肌功能及牽拉試驗輔助診斷非共同性斜視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直視下斜視矯正術,分別采用直肌后徙及縮短術,下斜肌切斷聯(lián)合部分切除術,上斜肌斷腱聯(lián)合移位術,肌止端移位術等手術方式進行。觀察組采用顯微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等份混合+腎上腺素直肌浸潤麻醉。手術全程均在顯微鏡下進行,放大5~15倍,根據(jù)手術步驟及手術位置調整相應的放大倍數(shù)。用開瞼器開瞼后,作改良Parks切口,選取鼻下方距角鞏緣5mm處做平行于角鞏緣的弧形切口,長約5mm,然后用大斜視鉤從切口伸入鉤住直肌,然后將小斜視鉤伸入切口。于前Tenons囊下向肌腱方向滑動,反復多次以分離肌間膜與前Tenons囊的關聯(lián),然后分離肌間膜與后Tenons囊及節(jié)制韌帶。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性肌肉縮短或后徙術,術中燒灼出血點止血,以6-0雙針可吸收線做雙套環(huán)式縫扎肌肉,并固定在鞏膜上,進針不宜過深也不宜過淺,以可見針尖在鞏膜內穿行為宜,術畢后以6-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最后以紅霉素眼膏包封,術后第2d開始點抗生素眼藥水。
1.3 療效標準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斜視的診斷及療效評價》的相關標準進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共同性斜視完全功能治愈92例,不完全功能治愈36例。觀察組共同性斜視完全功能治愈118例,不完全功能治愈10例。觀察組共同性斜視完全功能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非共同性斜視治愈10例,好轉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0%;觀察組非共同性斜視治愈15例,好轉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0%。兩組總有效率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顯微手術體會 (1)切口:改良Parks切口較易暴露肌肉,切口可用可吸收線間斷縫合,無需拆線,避免了拆線的麻煩,可保護肌鞘的完整性,有效避免肌肉與鞏膜或其他周圍組織粘連,且不損傷角膜緣,術后瘢痕細小、隱蔽,美容效果好[2-3];(2)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應根據(jù)分離部位不同做適當調整,分離肌肉時,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應在6倍以上,在倍數(shù)下可準確分離肌肉,并確保鞘膜的完整性,且不會遺留較多的Tenons囊在肌鞘膜上而影響血管分離,相應的,在分離血管時,理想的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宜在10~15倍,既可以看清血管走向及血管分支,同時也能保證血管的準確分離;(3)分離肌肉:在分離肌肉時,應從肌肉兩側將球結膜Tenons囊與眼球壁分離,以保證鞘膜的完整性,從而利于血管與肌肉的分離。切開肌間隔與節(jié)制韌帶時,注意避免損傷肌膜及肌肉血管,勿盲目分離肌肉引起出血,影響手術視野。手術剪開球結膜至分離鉤取肌肉時,應繞過較大的血管,防止出血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采用顯微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斜視,療效優(yōu)于采用直視斜視矯正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趙堪興,楊培增.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58.
[2]鐘建勝.兒童與成人共同性斜視的手術特點及治療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16):75-76.
[3]Abbas Bagheri,Reza Erfanian-Salim,Hamid Ahmadieh,et al.Globe perforation during strabismus surgery in an animal model:Treatment versus observation[J].Journal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ediatric Op 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2011,15(2):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