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輝,張紅春,張明志,文學平,張 力
(1.重慶大學a.動力工程學院;b.黨委學生工作部,重慶 400044;2.重慶師范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0047;3.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重慶 401120)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會心理學考察
周 輝1a,張紅春1b,張明志2,文學平3,張 力1a
(1.重慶大學a.動力工程學院;b.黨委學生工作部,重慶 400044;2.重慶師范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0047;3.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重慶 401120)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的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以及受教育后的內(nèi)心信念和行為模式等必須努力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符合既定的教育要求,此種符合要求和達到目標的程度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依從、認同、內(nèi)化是其有效性從低到高的三個層次。增強教育源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方式的影響力、注重受教育者的特點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達到更高層次的主要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接受度;社會心理學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1],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養(yǎng)的社會實踐活動。而“有效性”作為主客關系范疇,是指“特定實踐活動及其結果所具有的相應特性,且這種特性又是實踐活動及其結果在與相應價值主體構成的價值關系,即對相應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中得以表現(xiàn)。離開了實踐活動及其結果的特定屬性,有效性便沒有了確立的根基;離開了特定的價值關系,有效性也同樣無從談起”[2]。據(jù)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的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以及受教育后的內(nèi)心信念和行為模式等必須努力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符合既定的教育要求,此種符合要求和達到目標的程度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根據(jù)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及其結果滿足特定教育要求的程度,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劃分為三個不同層次:(1)受教育者依從教育者所傳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并按其要求施之于行為;(2)受教育者認同教育者所傳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3)受教育者內(nèi)化教育者所傳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發(fā)生了朝著與教育者所引導、社會所期望的方向變化,并在行為上能自覺實踐教育者所傳授的思想政治觀念,持久地運用符合特定要求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劃分的依據(jù)在于社會心理學的定則之一,即“人們對社會影響的反應分為三類:依從、認同、內(nèi)化”[3]。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社會對受教育者系統(tǒng)地施加影響的過程,其有效性也恰是人們對這種教育影響的反應。依從(compliance)的“動機是為了獲得獎賞或免受懲罰。其特點是,行為持續(xù)的時間與獎勵或懲罰存在的時間相等”;認同(identification)是對教育影響的又一種反應,“做出這種反應是由于個體希望自己成為與施加影響者一樣的人”;“將準則和信念內(nèi)化(internalization)是對社會影響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應。把某種信念內(nèi)化的動機源于使自己正確而不犯錯誤的愿望”[3]。依從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最低體現(xiàn);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較高體現(xiàn);內(nèi)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想狀態(tài)。教育者認為,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存在很大問題也正是僅僅看到其有效性的理想狀態(tài),以內(nèi)化作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唯一尺度,這就會導致難以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作出真正客觀的評價。但是,教育者不斷向著理想狀態(tài)追求,并努力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這又是理所當然的。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增強,不斷地從依從發(fā)展到認同,從認同發(fā)展到內(nèi)化,關鍵要在三個重要方面下苦功夫:第一是教育者的特征(什么樣的人在教);第二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教);第三是受教育者的既有特征(被教育的對象是怎樣的)。簡言之,即“誰對誰怎樣教育誰”。此外,教育的內(nèi)容(教育者傳授給被教育者什么)與其它三個方面相比,對教育有效性的影響雖然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特定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事實和價值觀念)都是相對固定的,教育者本人并不能隨意志改變教育內(nèi)容,而是必須按照既定的內(nèi)容進行教育,所以單個教育者可以把教育內(nèi)容當作常量,而將其它三個方面當作變量,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須在變量上有所改進和創(chuàng)新。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發(fā)出者,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教育過程的操縱者以及活動后果的監(jiān)控者。教育者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主導者,作為教育對象的受教育者雖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但不是主導者,而是受引導者、被主導者,所以教育者的特征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響十分巨大。教育者的如下五個方面特征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程度:(1)品性;(2)知識;(3)外部特征;(4)閱歷;(5)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要影響人,從而產(chǎn)生預期的實際效果,就必須說服人,因此它也是一種說服人的藝術,為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等找到說服人的方式??梢?,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講究修辭術,即“一種能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功能”[4]。第一位有著作流傳于世的社會心理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當演說者的話令人相信的時候,他是憑他的性格來說服人,因為我們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這個緣故,我們對于那些不精確的、可疑的演說,也完全相信?!J為演說者的善良品質無補于他的說服力,這個說法不符合事實;其實演說者的性格可以說是最有效的說服手段。當聽眾的情感被演說打動的時候,演說者可以利用聽眾的心理產(chǎn)生說服的效力,因為我們在憂愁或愉快、友愛或憎恨的時候所下的判斷是不同的?!保?]顯然,亞氏針對“演說者”所講的內(nèi)容,完全適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為二者的直接目的都是說服,即讓自己的聽眾或受教育者信服自己。亞氏所說的“性格”也就是善良性格,即良好的道德品質,受教育者因認同、贊許或仰慕教育者的“品性”,進而擴展為對教育者發(fā)出的教育信息也天然地傾向于接受、認同、贊成或支持,這種現(xiàn)象被心理學家稱為“光環(huán)效應”,即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刻板印象之后,就自然傾向于據(jù)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因此,性格上有較大缺陷的人,尤其是道德品質上有缺陷的人,并不適合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度而言,不但教育者的性格或品德非常重要,教育者的知識水平也很重要。人們普遍認為:如果一個人知識淵博,那么他所提出或傳播的教育信息也就更為可信,因為人類是認知的吝嗇鬼(cognitive misers)。單個人的精力總是十分有限的,而有待人類認識的事物又是無限的,同一事物有待認識的方面和程度也是無限的,因此人們在認知過程中總是傾向于遵循“費力最小”的原則,這個原則要求人們盡可能地以最少的精力認知最多的事物,這也符合馬赫的“思維經(jīng)濟原則”[5]。據(jù)此,受教育者在獲得同等可靠程度的認知方面,總是盡力節(jié)省自己認知上的精力,相信品性優(yōu)良而又知識淵博的人所發(fā)出的教育信息,正好可以極大地節(jié)省人們的認知成本。于是受教育者總是無意識地進行如下推理。
(1)因為教育者A品性優(yōu)良。
(2)所以A不會故意撒謊騙人。
(3)因為A知識淵博。
(4)所以A決非平庸無知,而是有真知灼見。
(5)因此,信服A所傳遞的教育信息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6)所以我信服A所傳遞的信息,以免對復雜問題進行沒完沒了的思考和探究。
如果教育者的品性不好,即使他傳遞的教育信息正確無誤,受教育者也可能懷疑他是在撒謊或為了其它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故意那樣講,因而拒絕相信他所傳遞的信息;如果受教育者相信教育者的品性優(yōu)良,但才疏學淺,受教育者也不會輕易相信教育者所傳遞的信息。
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們更容易認可知識淵博的教育者,但愛美同樣是人的本性,因此人們更容易認可外貌特征較好的教育者所提供的教育信息。以貌取人雖然有失妥當,但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教育者如果具有受教育者認可甚至羨慕的外部特征,那么其教育效果可能遠好于外部特征令人生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潛意識中的邏輯是:人如其面,才入其貌。其實這就是“社會刻板印象”[6]在教育中的反應。
知識在根本上源自人們的生活實踐,實踐則需要時間;從書本上獲得的間接知識總是沒有親身經(jīng)歷那么真切,這就是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切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在生活實踐、親身躬行、耳聞目見等生活經(jīng)歷中所獲得的主觀感受和經(jīng)驗,社會學家將之稱為“閱歷”。閱歷越是豐富,他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就越深刻,他的話語也就越顯得可信。比如:一個是從學校到學校的小青年,一個是飽經(jīng)生活風霜的老者,二人都說:“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哪個人的話更容易讓人信服呢?顯然老者的話不但傳達了與年輕人相同的“語意”,更是通過此語意傳達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和人生真諦??梢姡逃哓S富的生活閱歷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說服力。
求知是人的本性,崇拜權威也是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其原因有三:第一,從眾心理。權威之所以成為權威,完全是因為過去和現(xiàn)在都有許多人相信他的話,否則他就不是權威或成不了權威,而相信權威、服從權威可以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避免由于不相信權威而帶來的社會心理壓力,避免遭到相信權威者們的異樣目光。第二,害怕錯誤心理。每個人都不想犯錯誤,甚至懼怕錯誤,力求正確。人們普遍認為“專家比普通人更有可能正確”,因此為了避免錯誤,人們通常選擇相信權威。第三,博得認可心理。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否者,自我形象就會受到損害,因為任何“自我”都是通過“他我”而被建構的。相比之下,同樣數(shù)量的普通人的認可與同樣數(shù)量的權威的認可,人們更加注重權威的認可,這也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更加有利于認可自己的“重要性”??梢哉J為,崇拜權威實際上是崇拜在某一方面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社會是階梯,有許多等級存在,就但個人而言,處于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其話語更有影響力。
同樣的信息觀念,因為傳遞方式的不同,其效果也各異。可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達方式對教育效果的影響顯而易見。不同的傳遞方式?jīng)Q定著教育信息被受教育者接受的程度,以下六個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
感性的教育方式是通過將教育者的情感好惡、喜怒哀樂、理想愿望等情感意志因素傳遞給受教育者,以情感意志包裹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教育信息,從而達到以情感人的教育目的;理性教育的方式是借助邏輯推理和無可辯駁的事實達成教育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感性教育方式關鍵在于喚起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力,而理性教育方式關鍵在于喚起受教育者的邏輯推理能力和鑒別事實真?zhèn)蔚哪芰Α>烤鼓姆N方式對思想政治教育更為有效呢?筆者以為,感性教育方式更為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傳遞政治情感和價值觀念,歷史事實或科學事實只是當它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支撐特定的情感和價值觀念時才有必要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而價值和情感難以僅僅依靠邏輯推理就能深入人心。事實上,不同性質的學科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數(shù)學教育就不可能依靠感性的教育方式,因為數(shù)學本身就是嚴格的邏輯推理,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情感和價值觀念的教育,也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感性教育方式則更為有效。當然,筆者并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需要采取說理性的教育方式,而是與抽象的理論論證和邏輯推理相比較,感性教育的方式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特色,更能增強其教育有效性。近年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普遍采用多媒體教學,其實質正是運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多樣的感性材料,達到為情感教育服務的目的。
個人經(jīng)驗即教育者通過耳聞目見或親自實踐而獲得的感受、印象、體驗、感悟或反思;普遍數(shù)據(jù)是通過嚴格的科學實驗和調查分析而得出的科學定理或統(tǒng)計結論。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受教育者究竟是更容易接受個人經(jīng)驗呢,還是更容易接受普遍數(shù)據(jù)?筆者的答案是個人經(jīng)驗數(shù)據(jù)對思想政治教育更為有效。個人經(jīng)驗生動形象、直觀具體,并包含了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和追求等個性化的因素,而普遍數(shù)據(jù)往往顯得抽象而空洞。顯然,生活經(jīng)驗和政治經(jīng)驗豐富的人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必然比滿腦子科學數(shù)據(jù)的年輕人更好。
正面信息是指教育者只傳遞希望受教育者認同或接受的信息,而對其他信息不予提及;雙面信息則指教育者既提供希望受教育者認同或接受的信息,又詳實地提供其他信息。究竟哪種方式更加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呢?這就需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區(qū)別對待。假定教育者想要傳遞的教育信息有理有據(jù)、真實可靠,在這一前提下至少需要考慮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受教育者是否對負面信息有所了解;二是受教育者的初始心態(tài)是傾向于接受正面信息,還是傾向于接受負面信息。
其一,如果受教育者對負面信息毫無了解,那么直接傳遞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最容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這種方式往往只適合信息封閉而受教育者難有機會接觸到負面信息的情況,受教育本沒有負面的想法或負面的信息,如果教育者主動提出負面的看法,受教育者可能被負面的觀點所左右。但當今世界已經(jīng)是一個信息相對開放的世界,處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受教育者都有機會接觸各種負面信息,即使受教育者當前還沒有接觸到負面信息,但一旦接觸就可能使之前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全面崩潰。“五天的學校教育,趕不上兩天的社會影響”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二,如果受教育者對負面信息已有所了解,而基本傾向于接受正面信息,那么主要宣講正面信息,略微提及負面觀點,并加以反駁,這樣最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只是宣講正面觀點,受教育者就可能認為教育者要么孤陋寡聞,要么不夠客觀公正,從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三,如果受教育者對負面信息有較多了解,且受到負面信息的較多影響,那么,先宣講論證正面信息,再提供負面信息,并對負面信息給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或駁斥,這將最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果教育者仍一味地只是宣講正面信息,給受教育者造成的感覺就可能是:教育者故意隱瞞某些真相,而灌輸給受教育者一些未必立得住腳的思想觀念。如果受教育者產(chǎn)生了這種感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信息社會使得正面和負面的觀念同時紛至沓來,單一的正面宣講已經(jīng)力不從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研究各種負面信息,并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或駁斥,方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育者所要傳遞的觀念與受教育者原初觀念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二者的觀念高度一致,那么教育就不復存在;如果二者之間的差異微不足道,那么教育也就失去太大意義;如果二者差異巨大,那么教育才具有真正的價值。顯然,前兩種情況談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觀念存在較大差異。
這種差異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呢?之前筆者簡單分析一種普遍的心態(tài),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觀念永遠正確。此觀念潛在于如下推理:(1)我自己具有正常的理智和認知能力,因而我所真心持有的觀點別人也應認為是正確的;(2)別人反駁我的觀點,這意味著他認為我的觀點是錯誤的;(3)別人的觀點與我自己的觀點之間,差別越大或他人反駁得越厲害,我感到越不舒服。顯然,教育者與受教育之間的觀點差異越大,受教育者感到越不舒服。這是否意味著受教育者越不舒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差呢?教育者是否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受教育者的觀點呢?絕對不是。
受教育者消除觀點差異所帶來的不舒服感至少有四種方式:(1)放棄自己原有的觀點,而盡力與教育者的觀點保持一致;(2)尋求與自己觀點一致的同盟者,在心理上獲得支持,從而保持自己原初的觀點不變,將教育者的觀點視為廢話而不予理睬;(3)與教育者進行觀點上的交鋒,并有理有據(jù)地說服教育者,從而使教育者贊同自己的觀點;(4)通過觀點上的交鋒,雙方都沒有說服對方,各自仍然堅定地堅持自己原來的觀點,不過受教育者將教育者視為蠢蛋或別有用心者,從而使得教育者的觀點對受教育者歸于無效。客觀地說,這四種情況都有可能發(fā)生,在開放式的自由討論中,情況(2)發(fā)生的機率大,而在灌輸式教育和師生對辯中,情況(1)(3)(4)皆有可能發(fā)生。在通常情況下,由于教師的地位角色和知識水平皆優(yōu)于受教育者,所以情況(3)(4)發(fā)生的機率較小,而情況(1)發(fā)生的機率最大,但必須建立在教育者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基礎之上。由此可以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害怕觀點間的差異,差異越大,對受教育者影響將越大,只要教育者能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那么觀點差異越大,受教育者越容易真正接受教育者的觀點。
如果教育者說服別人相信某種觀點,而自己并不會從中獲得任何利益,那么其觀點容易被別人相信;如果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教育者的觀點,與教育者的利益直接相關,那么受教育者則較難真心接受教育者的觀點。其心理過程可以歸納如下:(1)在自己能夠從中獲利的情況下,說話者A最有可能說慌;(2)如果A要傳遞的信息無論真假,A都不會獲益或受損,那么A缺乏說謊的理由,因此,A的話極有可能為真;(3)在沒發(fā)現(xiàn)A的話為假的充足理由之前,應該相信A。
心理學研究確證了這樣的原則:“如果聽眾絕對肯定某人無意影響他們,此人的可信性同樣也會增加?!保?]此原則有效的原因在于人們通常會有如下心理推測:(1)人們?yōu)榱俗约韩@得某種益處才會刻意說服別人;(2)說話者S并沒有刻意要說服我;(3)S不會通過他的話語從我這里獲益;(4)S的話極有可能值得信賴。而故意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遠不如無意間傳遞的信息那么有效,因為受教者可能假定:故意傳遞的信息背后可能隱藏著別樣的目的,而不一定是為了真理本身。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符合萊布尼茨的差異律。但事實上可以根據(jù)某些因素對受教育者進行劃分,并認為存在具有一定共同點的類,這樣會大大簡化教育者對問題的思考。前面談到,從是否了解負面信息和受教育者的初始態(tài)度兩個因素對受教育者的劃分,并看到了兩個因素在決定雙面信息是否比正面信息更有效的問題上起主導作用。為了尋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徑,筆者將進一步從受教育者的自尊心、自由度、訴說偏見等等方面進行考察。
受教育者的個性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何影響?與有效性最密切相關的個性因素是自尊感。因此,可以把問題簡化成:受教育者的自尊感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何影響?每個人都是“自己尊貴而自由的形塑者,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任何你偏愛的形式。你能墮落為更低等的野獸,也能找你靈魂的決斷,在神圣的更高等級中重生”[7]。自尊是人的基本要求,被尊重也是人的基本權利。簡言之,自尊心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認可自己、自己悅納自己的自我認知狀態(tài)和情感體驗。自尊心,人皆有之,但有的人自尊心較強,有的則自尊心較弱。自尊心強的人更加傾向于堅持自己原有的觀念,而難以接受勸導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尊心強意味著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較為嚴格,自己對自己的認同度也較高,并認為自己的觀念持之有故,并不是非理性的自我偏見,更不會認為自己由于認識能力低下而接受了錯誤的觀念。因此,更容易堅守自己原有的思想政治觀念。自尊心較弱的人意味著自己對自己的認同度不太高,對自己在觀念上正確程度的自信也相對較弱,因此更容易受他人觀點左右,放棄自己原有的觀念,而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遞的觀念??梢?,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對自尊心較弱的人正面宣講較為有效,而對自尊心較強的人則要采取更加豐富多樣的教育方式。但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受教育者都必須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維護他們的尊嚴,如果受教育者感到自己被輕視、被貶低或被侮辱,那么無論教育內(nèi)容的真理性多么強,無論教育方式多么新奇,都決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因為“尊嚴和自尊齊進共退,我們得到的尊嚴滋養(yǎng)了我們的自尊,而自尊則會使他人尊重我們”[8]。維護受教育者的尊嚴和自尊,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給予恰如其分的認可。因為,“認可之于身份就像食物之于身體,是不可或缺的。認可肯定了我們的身份,確認了我們的尊嚴,從而保證我們在集團中的成員資格是安全的?!瓊€人得不到認可,就會自我懷疑,集團中部分人群得不到認可,就會被邊緣化,淪為受欺壓的對象”[8]。
“生命曾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顧,二者皆可拋”。自由與自尊一樣,都是人的基本需要。在任何歷史時期,監(jiān)禁都是作為懲罰而存在的,監(jiān)禁永遠不會是一種獎賞,這也從反面證明自由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顯然,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尊重和呵護受教育者的自由需要。當然,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必然會經(jīng)受一定的社會壓力,但這種社會壓力如果明顯地使受教育者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威脅時,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受到威脅時,任何人的直接反應都是力圖消除威脅,并采取與教育者要求相反的抵抗行動,至少是顯示出一種敵對的抗拒情緒。因此,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決不能是訴諸外在或心理的強制,當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體驗到輕松愉快的自由感時,教育的效果才能達到最佳。
每個受教育者由于知識背景、個人生活經(jīng)歷、先前所受教育、思維方式等等不同,必然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偏見,其中有些偏見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可能相抵觸。對這樣的偏見,教育者很難用正面論證直接說服受教育者放棄偏見,因為偏見的形成是長期的過程,而且被用于對許多現(xiàn)象的解釋,如果偏見持有者在教育者的影響下,輕而易舉地就放棄了先前的偏見,那就等于他很輕松地就承認了自己長期以來把錯誤當作了正確,并廣泛運用這一偏見,這就意味著自己在理智上容易受騙。事實上,沒有人能夠輕松承認自己在理智上的不成熟,容易受錯誤觀念長期支配。否則,自尊心和自我認同感會受到損害。任何人要消除長期形成的偏見都要經(jīng)歷一段時間劇烈的理智和情感的搏擊,因此直接正面論證和反駁很難奏效。筆者認為,教育者可以采取如下辦法:第一步,讓偏見的持有者A真誠地說出其偏見;第二步,讓具有不同意見的受教育者B說出其不同見解;第三步,讓A與B進行簡短辯論;第四步,教育者指出A的論證需要進一步思考的要素和理由。在第四步時,教育者不宜直接反駁A的偏見,而是委婉地指出其不足。這樣,經(jīng)過他自己的琢磨和思想斗爭,才可能逐漸放棄自己的偏見,而接受教育者的觀點。如果教育者直接反駁,反而可能激發(fā)A的防衛(wèi)心理,并為偏見虛構若干理由以加固已有的偏見。
[1]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2]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16.
[3]阿倫森.社會性動物[M].鄭日昌,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34,34 -35.
[4]亞里斯多德.修辭學[M].羅念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
[5]劉放桐.新編現(xiàn)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0 -104.
[6]周曉虹.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92 -195.
[7]皮科·米蘭多拉.論人的尊嚴[M].顧超一,樊虹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5.
[8]羅伯特·W·福勒.尊嚴的提升[M].張關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
A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OU Hui1a,ZHANG Hongchun1b,ZHANG Mingzhi2,WEN Xueping3,ZHANG Li1a
(1.a.School of Power Engineering;b.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P.R.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P.R.China;3.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ffair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P.R.China)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factual quality of a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s with determined ends and satisfies with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Compliance,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are three levels of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creditability of educational sources, advancing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al mean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characters of the educated are the main method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persuasion;cceptability;influence
G40-014
A
1008-5831(2012)04-0151-06
2011-12-2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骨干專項“高校輔導員勝任力評價模式研究”(2009ZH15)
周輝(1974-),男,重慶忠縣人,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學院講師,法學碩士,主要從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彭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