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艷
(中北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夢幻與現(xiàn)實:《困》的藝術(shù)技巧
胡紅艷
(中北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契訶夫的文學作品留給世界巨大的精神財富,其創(chuàng)作的《困》采用虛實結(jié)合,夢幻和現(xiàn)實相交織的手法,從環(huán)境、生理和心理角度揭示了小人物的命運,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反復手法,在冷靜中彰顯出深意。
契訶夫;夢幻;現(xiàn)實;重復
契訶夫的《困》樸實單純地描寫了女孩瓦爾卡一天一夜平平常常的生活,卻使這短短的一天成為她悲慘一生的概括。作者又通過有關(guān)她父母遭遇的回憶,使她的悲劇帶上了時代和階級的色彩。她的困真實地表現(xiàn)了當時勞動人民的痛苦,他們連最起碼的生理要求都不能滿足,而她最后錯誤的一步,正好反映了貧困人民的另一個悲劇,許多破產(chǎn)農(nóng)民由于長期受剝削,見識窄,不了解自己痛苦的真正根源,為了生存,被迫走上偷、搶、殺人的道路,釀成了更大的悲劇。作者沒有脫離中心,也沒有打斷情節(jié)去回憶,而是用夢境的形式表現(xiàn)它。她困,想睡又不能睡,不敢睡卻不自主地進入夢鄉(xiāng)。寫夢是順理成章的。夢加濃了睡意,突破了狹小天地,加深了主題。
困,比起喜怒哀樂較難表現(xiàn),但作者獨具匠心的描繪,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首先,作者用極精煉的文字對環(huán)境做了烘托。作者這樣描寫瓦爾卡給小主人搖搖籃的環(huán)境:
神像前點著一盞綠色的小長明燈,房間里,從這一頭到那一頭繃起一根繩子,繩子上晾著小孩的尿布和一條很大的黑色褲子。天花板上印著小長明燈照出來的一大塊綠斑,尿布和褲子在火爐上,搖籃上,在瓦爾卡身上投下長長的陰影……燈火一搖閃,綠斑和陰影就活了,動起來,好像被風吹動一樣。房間里很悶,有一股白菜湯的氣味和做皮靴用的皮革味。[1](P97)
這個環(huán)境給人昏昏欲睡的感覺,何況瓦爾卡年紀小又勞累,還給娃娃哼著催眠曲,真叫她困上加困。作者多次讓這塊綠斑和陰影在瓦爾卡眼前出現(xiàn),它幾乎成為她進入夢鄉(xiāng)的第一塊里程碑。這一切正是她的困和夢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基礎,也是她要擺脫束縛找尋出路想法萌發(fā)的土壤。
作者也從生理角度描寫了瓦爾卡的感受。這時瓦爾卡的感覺與眾不同。在視覺上,她眼前的綠斑和陰影忽然活了起來,跳動著,向她眨眼;在聽覺上,蟋蟀唧唧叫,搖籃吱吱響,主人打鼾聲,合成一支“夜晚的催眠曲”,聽起來很動聽,現(xiàn)在卻令她生氣;在感覺上,她眼皮睜不開,腦袋耷拉下來,脖子酸痛,臉發(fā)干幾乎成了木頭,腦袋仿佛變得像針頭那么細。這難以名狀的困的感受,就這樣被作者生動而又真實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更令人信服的是,作者細致地解開了困時的心理秘密。關(guān)于人物心理,契訶夫說過:“在心理描寫方面也要注意細節(jié),千萬不要走俗套,最好還是避免描寫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應該盡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能夠從他的行動中看明白。”[2](P27)瓦爾卡想睡又不能睡,不敢睡又不自主地進入夢鄉(xiāng),這樣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半睡眠狀態(tài),就必然引起回憶聯(lián)想,產(chǎn)生幻覺,進入夢鄉(xiāng)。作者沒有過多地進行心理分析,而是通過她的搖搖籃、唱催眠曲、困、做夢等行為的描寫,揭示了這個勞苦小女孩的心理狀態(tài)和潛意識活動。
“睡吧,好好睡,我來給你唱個歌。”這首歌好像這篇作品的主旋律,一次又一次地重復出現(xiàn)。經(jīng)過作者精心安排,這首歌的幾次出現(xiàn)正好表現(xiàn)了瓦爾卡心理狀態(tài)的幾個不同階段。
在作品的開頭,這首歌就出現(xiàn)了,這時瓦爾卡雖困得睜不開眼皮,想睡卻又不敢睡,強打精神給小主人唱催眠曲,想把他哄睡了自己好睡一覺。她第一次唱這首歌時是較清醒的。
這首歌第二次出現(xiàn)時,瓦爾卡已不由自主地要入睡,意識上開始有些迷糊,所以她把第二句唱成了“我會給你煮點粥”,但她仍不敢睡,耳朵里仍聽得見蟋蟀叫聲、搖籃聲、打鼾聲。她在心中求上帝別讓她睡著,免得挨打。
這首歌第三次出現(xiàn)時,她處在半睡眠狀態(tài)。她眼前出現(xiàn)烏云,冷霧,人們背著行囊在泥濘路上蹣跚,他們倒在爛泥里睡覺,問他們?yōu)槭裁?,回答說“睡覺,睡覺”。這些幻象正是她勞苦而又天真的心理表現(xiàn)。她困又不敢睡,難受得像負重的人在冷霧中、烏云下、泥濘路上掙扎一樣,同時她又渴望睡覺,認為睡覺是天下頭等大事。當她聽到娃娃的哭聲后,便下意識地哼出了歌。
這首歌的第三次出現(xiàn),成為她進入夢鄉(xiāng)的分界。她入夢了,夢見了父親。她只是個13歲的小姑娘,應該是父母疼愛的寶貝,可是現(xiàn)在她過著非人的生活。她夢見父親生病被送進醫(yī)院,母親去看望他。這時她突然聽見“不知什么地方,有個娃娃在哭”,“不知什么人用她的聲音唱歌”,于是這首歌第四次出現(xiàn)。此時,她已經(jīng)熟睡,但她的潛意識仍在活動,當她一聽到娃娃哭,便下意識地哼起了歌。同時她繼續(xù)做夢,父親死了,她在痛哭,有人打她,她才從夢中驚醒。
到這首歌第五次出現(xiàn)時,已是第二天夜里。它完全同第一次一樣,是新的循環(huán)的開始。正是這無窮無盡的反復,使瓦爾卡產(chǎn)生了要擺脫壓在身上重擔的要求;正是這無休止的折磨,弄得她精疲力竭,終于在半睡半醒狀態(tài)中得出荒謬的結(jié)論,采取了錯誤的行動掐死了小主人。
這些反復起到對照,對比,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突出事物變化的作用。[3]通過反復,作者找到了她的行動的心理根據(jù);同時,用她的行動揭示了她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這也體現(xiàn)了契訶夫一貫的客觀描寫的原則。契訶夫在給女作家珂維洛娃的信中寫道:“我以讀者的身份給您提個建議:您描寫苦命人和可憐蟲,而又希望引起讀者憐憫的時候,自己要極力冷心腸才行,這會給別人的痛苦一種近似背景的東西,那種痛苦在這背景上就會更明顯地露出來?!保?](P205)后來他進一步解釋說:“人可以為自己的小說哭泣,呻吟,可以跟自己的主人公一塊兒痛苦,可是我認為這應該做得讓讀者看不出來才對。態(tài)度越是客觀,所產(chǎn)生的印象越有力?!保?](P209)
夢幻和現(xiàn)實是對立的,但現(xiàn)實主義作家并不拒絕寫夢。寫夢在俄羅斯文學中不乏先例,有的是為了揭示主人公的心理狀態(tài),如柴可夫斯基《奧涅金》中達吉雅娜命名日前夜的夢,她思念奧涅金,又猜不透他是一個什么人,于是在夢中奧涅金就同她奶娘所講的民間故事中的怪物形象混同在一起了;有的是為了暗示作品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普希金《上尉的女兒》中格利涅夫在客店中的夢,當時,普加喬夫的身份是流浪漢,在夢中暗示出這流浪漢將決定著格利涅夫一生的命運;有的是主人公生理上的感受,如屠格涅夫《前夜》中英沙羅夫發(fā)高燒時所見到的種種幻想;有的是表現(xiàn)人物和情節(jié)所不能體現(xiàn)的作者意圖,如車爾尼雪夫斯基 《怎么辦》中薇拉的四個夢,表現(xiàn)了作者的哲學觀和政治理想;有的是完完全全的現(xiàn)實生活的描寫,如岡察洛夫《奧勃洛摩夫》中奧勃洛摩夫的夢,完全是他童年生活的描寫,等等。契訶夫在這里寫夢有其自己的特色。它寫了由困到幻覺,由夢到驚醒的一個完整過程,還寫了做夢人的下意識活動。在這里,夢和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說它是夢,卻又是現(xiàn)實;說它是現(xiàn)實生活,她真的是在做夢。寫得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大大增加了藝術(shù)魅力。這些寫法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采用了后來被人稱作意識流的寫法。這樣寫既沒有脫離現(xiàn)實,也沒有混淆夢幻和現(xiàn)實的界限,相反加強了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體現(xiàn)了契訶夫創(chuàng)作上的獨特性。
[1](俄)契訶夫.契訶夫小說全集(第7卷)[M].汝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2](俄)契訶夫.契訶夫論文學[M].汝龍,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
Dream and Reality:The Artistry of Sleepy
HU Hong-yan (Academy of Humanitarian Society and Scienc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 030051)
Chekhov’s literature has brought great spiritual wealth to the world.In Sleepy,he used writing techniques of combining the false and truth and interweaving dream with reality.He revealed common people’s destiny from the aspects of environment,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and used repetition creatively.His approaches showed the profound meaning behind its calmness.
Chekhov;dream;reality;repetition
I511.207.4
A
1673-1395(2012)06-0021-02
2012-04 -11
胡紅艷(1978-),女,山西太原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與中英對比研究。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