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重慶市萬州區(qū)周家壩郵局投遞站 404040)
我國第一位將茶道發(fā)揚光大的是唐朝茶神陸羽,他的身世到現(xiàn)在仍是個謎。傳說,他是由竟陵和尚智積禪師在河邊拾得,并撫養(yǎng)長大。陸羽一生充滿傳奇,在唐朝名聞海內(nèi),騷人墨客、達官貴人,凡是嘗茶者,無不以結(jié)識陸羽為榮,但古書對陸羽生平記載卻不多。
陸羽,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自號桑苧翁,后人尊稱茶山御史。智積禪師與陸羽起之名已無考據(jù),陸羽之姓名是自己用易卜卦占問而起名,《因話錄》記載此事云:“稍長,自筮遇蹇之漸,繇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乃姓陸,字鴻漸,名羽。”
《新唐書.陸羽傳》對陸羽生平敘述甚為簡略,并且對他的身世未道其詳?!缎绿茣吩?“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復(fù)州竟陵人,上元初,隱苕溪,自稱桑苧翁,久之,詔拜羽太子文學(xué),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職,貞元末卒。羽嗜茶,著經(jīng)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茶矣。”太子文學(xué)和太常寺太祝都是唐代官職,地位崇高,官俸優(yōu)厚,陸羽歉辭不就,隱居著作,如果不是茶道聞于當世,及茶經(jīng)傳諸后世,《唐書》隱逸傳中,可能不會有陸羽之地位。
智積禪師是嗜茶之行家,因為長年飲陸羽烹煮之茶,非陸羽烹茶不飲,后來陸羽出游江湖四、五年未回竟陵,智積禪師便四、五年不飲茶。當時皇帝代宗召智積禪師入宮,命宮人最會烹茶者侍候,智積禪師啜一口便止,代宗懷疑智積禪師故意作態(tài),命人遍尋陸羽,召進皇宮,要陸羽煮茶,送予智積品嘗,智積禪師啜一口便云:“此茶有若漸兒所為者。”代宗贊嘆,使之師徒重聚。陸羽之茶道與智積禪師之品茶功夫可謂相得益彰,令人嘆服,此事記于《紀異錄》上。
陸羽由智積禪師撫養(yǎng)成人,師徒感情逾于常人,智積禪師圓寂時,陸羽游玩外地,無法趕回竟陵致祭,陸羽痛哭數(shù)日,并為智積禪師作一首悼詩,詩云:“不羨黃金甕,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孺慕之情,喪師之痛,未及奔喪之懊悔之情,溢于字里行間,陸羽不失為性情中人也。
陸羽天賦很高,又有大志,但與佛門無緣,未削發(fā)為僧,稍長即離開佛寺,四處流浪,曾一度為梨園弟子。陸羽有天才,演戲也不例外,到處出鋒頭,很受觀眾歡迎。他好學(xué)不倦,敏慧而過目不忘,對茶道感到興趣,于是默默研究,領(lǐng)悟茶之道理,后為某都督所賞識。都督為茶道中人,搜集甚多有關(guān)茶之資料,雖然是吉光片羽,也至為珍貴,都督認陸羽為茶中知己,將收藏有關(guān)茶之文獻,送贈陸羽,由是陸羽之茶道更為大進,到處受到嗜茶者之歡迎。在《封氏見聞錄》云:“李季卿宣慰江南,時茶飲盛行,陸羽來見,衣野服,請茶具而入,手自烹茶,口誦茶名,區(qū)別指點,茶罷,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茶博士?!辈璨┦恐涔食鲇诖恕?/p>
陸羽在一次機緣,結(jié)識了一位殷富茶商,并接受該茶商委托,考察全國之茶業(yè)。茶商送陸羽一筆考察費,陸羽即云游全國茶區(qū),將茶區(qū)分布情形、茶之質(zhì)量優(yōu)劣、各地制茶之異同、茶之產(chǎn)銷及飲茶方法等等,作成有系統(tǒng)之記錄,貢獻完整之數(shù)據(jù)與該茶商,茶商獲得寶貴數(shù)據(jù),大發(fā)其財。該茶商不忘本,報以陸羽巨額酬勞,陸羽得此巨款為其晚年隱居之資。
陸羽曾在江西上饒縣北一座山上種菜,后人為紀念他,尊稱他為“茶山御史”,也就直呼該山為茶山。山中有一泓泉水,清澈甘冽,稱為陸羽泉,嗣后陸羽退隱浙江風景幽雅之苕溪,身懷獨特之茶藝,烹茶自娛,撰作《茶經(jīng)》,《茶經(jīng)》三篇,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陸羽隱居于茶山上之桑苧亭,故自號“桑苧翁”。陸羽閉門著《茶經(jīng)》,直至德宗年間(公元780年)方見脫稿,梓成,上聞德宗皇帝,帝非常嘉許陸羽之成就,從此天下尚茶成風,乃至比屋而飲,號為國飲。聞《茶經(jīng)》原本藏于桑苧亭,可惜年代久遠,善本已遺失。
后人尊稱陸羽為茶神,據(jù)《唐書》隱逸類中載:“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碧拼铺占夹g(shù)已相當發(fā)達,能造陸羽陶像來奉祀,可能是陸羽死后不久之事。
《茶董補》《驛官茶庫》載:“江南有驛官,以干事自任,白太守曰:‘驛中已理,請一閱?!送踔烈皇覟榫茙?,諸醞皆熟,其外畫神,問何也?曰‘杜康’。太守曰:‘功有余也’。又一室,曰茶庫,諸苕畢備,復(fù)有神,問何也?曰:‘陸鴻漸’。太守益喜?!笨梢婈懹鸩枭裰匚?,早已為老百姓尊祀,而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