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guān)于“蘇州評彈口述史(百年)”的構(gòu)想

      2012-04-02 08:05:01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12年3期
      關(guān)鍵詞:書場藝人蘇州

      潘 訊

      (蘇州市委研究室,江蘇 蘇州 215004)

      蘇州評彈是江南藝苑奇葩,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數(shù)百年來,評彈不僅作為一種曲藝形式在江南地區(qū)流傳,而且深入到江南社會的每個細胞。說書人以個體視角觀察和體驗江南社會,以個人的聞見和經(jīng)歷為江南文化社會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成為后世觀察江南社會的重要窗口。我認為,搶救、記錄、整理蘇州評彈藝人口述資料,構(gòu)建一部“蘇州評彈口述史(百年)”適逢其時。評彈口述史不僅能夠呈現(xiàn)一部多元、全息、個人化的評彈史,與正史構(gòu)成參照。而且,評彈口述史還為江南文化社會研究提供重要視角和資料。百年口述史的時間跨度約為20世紀初至本世紀初。這一百年,江南社會迭經(jīng)數(shù)次轉(zhuǎn)型,評彈發(fā)展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文化格局。百年的前半段,幸有一大批老藝人留下了珍貴的口述資料,雖是片羽吉光,也足以勾勒出20世紀上半葉評彈藝術(shù)的輪廓。當務(wù)之急是對百年的下半段,即20世紀40、50年代以來蘇州評彈進行詳細、有序的口述記錄、梳理。評彈百年口述史構(gòu)建應(yīng)以藝人史為中心,旁及藝術(shù)發(fā)展史、書目傳承史、流派演變史、書場史、社團史等部門或?qū)n},以從多側(cè)面呈現(xiàn)百年來評彈經(jīng)歷的風云變幻,以及與江南社會之間的因應(yīng)、互動關(guān)系。

      藝人史是評彈口述史的核心部分。評彈藝人活躍在江南城鄉(xiāng),生活在江南蕓蕓眾生中,他們的口述摒棄了知識人的精英視角,以最為貼近的姿態(tài)記錄江南社會的似水流年。從操作層面來說,藝人史(口述傳記)也最為便捷,最易切入。評彈藝人史向來付之闕如。至上世紀90年代出版過《評彈藝術(shù)家評傳錄》(多人傳略合集),單人傳記僅有萬鳴《嚴雪亭評傳》、唐耿良《別夢依稀——我的評彈生涯》等寥寥幾部。其中尤以唐著至為厚重,成為評彈藝術(shù)家傳記的范本。在現(xiàn)有條件下,很難做到為評彈藝人分別立傳,因此就藝人生平、藝術(shù)經(jīng)歷展開口述記錄、整理,是最可行的辦法。

      現(xiàn)存零星的評彈藝人口述資料,大多記錄于1960、1980年代,仔細尋繹這些文字,仍能見出20世紀上半葉評彈藝人生活及江南社會一般情景。20世紀20、30年代,評彈盛行于江南水鄉(xiāng),擁有廣泛的接受面,因此藝人治生頗易。28歲的周玉泉(1897-1974)“出道”不久,輾轉(zhuǎn)幾個碼頭之后,出手已經(jīng)相當闊綽,他攜妻出碼頭的打扮是“我妻子不僅手上戴滿戒指,而且梳了當時最時髦的橫S頭,四面別上四只金釵。我那時也穿得很體面,穿當時流行的緞背或縐紗面子長衫。”[1]18藝人石秀峰(1887-1926)擅說《金槍傳》、《綠牡丹》,到湖州說書,也是盛裝出行,“夫妻二人帶皮箱五六只,全是翻領(lǐng)時興大衣,勿像說書的,倒像湖州知縣上任?!保?]而藝人李金祥(1880-1940)因為常年在蘇州玄妙觀前露天說書,雖名噪一時,收入頗豐,卻不改江湖打扮,“冬天穿過膝的棉襖,扎腳管棉褲,長頭發(fā)(如女人),戴氈栗子(像個桂圓殼),大襟是不扣的,腰間束步寬帶。夏天下身是白竹布扎腳管褲,上身赤膊,披一條‘花六尺’——白底青花約有尺半闊的夏布,……由于‘花六尺’沒有扣子,他說書時,常常掉下來。步襪、蒲鞋面,常穿雙面梁布鞋?!保?]

      碼頭甘苦也是藝人口述中常見的話題。尤其在上世紀30-60年代評彈最為興盛的階段,碼頭上競爭激烈,各人“碼頭運”不同,有的藝人出師未捷,鎩羽而歸,也有藝人力挫群雄,贏得“碼頭老虎”的美譽。對于大多數(shù)剛剛出道的年輕人而言,碼頭生活畢竟充滿辛酸。彈詞藝人曹嘯君(1916-2007)出道不久,即“背包囊,走官塘”,在昆山鄉(xiāng)間,“場東家三間草屋,東西兩頭是房,讓我就在堂屋里,地上鋪點稻草,睡地鋪?!保?]93這是 1930年代末的藝人生活。而 1950年代初,薛君亞(1932—)離開上海,奔走在江南橋廟村浜時,生活條件仍無多改善,一肩行李,四處飄蕩。在農(nóng)村,三五里路一個碼頭,交通工具只有獨輪車,老鄉(xiāng)推著我在狹窄的田埂上奔波。有時一個人在鄉(xiāng)間碼頭,夜晚孤獨凄涼,很有感觸。我寫過一首打油詩,記錄那種情景:一張板桌一張床,一盞孤燈半夜光。驚醒睜眼四下看,窗欞透進滿地霜?!保?]257

      藝人交往史也包含豐富的社會信息。1949年之前,評彈界雖有光裕社等社團主持事務(wù),但書場業(yè)務(wù)安排等仍以私人聯(lián)絡(luò)為主。為了爭取固定的演出場所,藝人之間通過結(jié)拜兄弟等方式形成較為緊密的交際網(wǎng)絡(luò),以維護自身利益。1949年之后,評彈藝人紛紛加入團體,業(yè)務(wù)由集體分配安排,結(jié)拜兄弟等傳統(tǒng)人際交往模式與新社會體制相抵牾(被認為“江湖氣”),藝人的交往方式悄然改變。曹漢昌(1911-2000)在口述中提到:“三十年代初,在蘇州,我又一次參加了拜弟兄,就是出于尋求合作和幫助,共同保護自己的愿望。這次拜弟兄的幾個人,年齡差不多大,都在二十歲左右。這就是朱琴香、范寄舟、莫天鴻、姚蔭梅、顧宏伯、顧又良、嚴雪亭和我,后來又加入了丁冠漁?!保?]55曹漢昌口述是在輿論寬松的 80 年代,故而為我們留下數(shù)條歷史細節(jié)。而在上世紀60年代大多數(shù)老藝人的口述中,因顧及當時政治氣氛,不少涉及藝人交往的歷史信息被一一回避了。

      拜師是評彈藝人共有的記憶,是藝人步入書壇的第一道門限。我在藝人口述中比照了近百年來四個不同時點的拜師場景,頗能見出時代的巨變。1920年代,徐云志(1901-1978)拜夏蓮生(約1880-?)為師,敬禮如儀,莊嚴肅穆,“拜師那天,我父親寫了帖子,具了父子兩人的名字。父親稱世弟,我稱受業(yè)門人,放在盒子里,由我?guī)е?,到顏家巷師父家里,呈給師父。點起蠟燭和香,鋪上紅氈毯,向師父叩了四個頭。然后向太先生(師父的父親)和師母行禮,并送他們每人兩元拜儀?!保?]3彈詞名家趙開生(1936-)拜師周云瑞(1921-1970)已是1948年,傳統(tǒng)的拜師儀式已有松動,“按照現(xiàn)在社會中的幣制,我在大紅帖子里放一百塊錢,而且拜師酒也沒有辦。這一天先生正好是二十九歲生日,在上海大世界旁邊有條小馬路,有家菜館叫‘三和樓菜館’,在擺壽宴的時候我趁湯下面,買了一對蠟燭,師叔陳希安挾著紅氈毯,這個紅氈毯在先生面前放下,我磕了四個頭……”[1]127而到了1960年代,大行“革命化”,拜師已無儀式可言。1962年,金麗生(1944-)拜師李仲康(1907-1970)時,“就是叫一聲先生,也不用付一分錢。”[5]19“文革”結(jié)束不久,邢晏芝(1948-)在上海拜祁蓮芳(1908-1986)為師,傳統(tǒng)儀式則略有恢復(fù),“我在上海國際飯店拜師時僅送了一件羊毛衫給他,還是我哥哥掏了一百元替我辦了一桌酒席,請了老師,拜了師傅?!保?]36

      當然,現(xiàn)有資料還遠不足以構(gòu)成一部完整的百年評彈藝人史,能夠留下口述傳記的藝人僅是少數(shù),許多領(lǐng)域尚未著手開展。如百年來蘇州評彈藝人的收入、婚戀、嗜好、文化程度、居住環(huán)境等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遷,都有待于進一步探尋記錄。

      藝術(shù)發(fā)展史是評彈藝術(shù)興衰承替的歷程,是由一系列重大藝術(shù)事件構(gòu)成的評彈生命狀態(tài)。在評彈史撰述方面,周良獨領(lǐng)風騷。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開始了評彈發(fā)展史的探繹和研究,編撰《蘇州評彈史話》,連載于《評彈藝術(shù)》。其后又出版過近于“史”的性質(zhì)的《彈詞》、《蘇州評彈》、《話說評彈》等。2008年出版的《蘇州評話彈詞史》為周良30多年來評彈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為口述的評彈發(fā)展史,尤應(yīng)重視百年來幾個重要節(jié)點的研究,由一系列重點節(jié)點的專題口述,勾勒百年評彈的變遷與發(fā)展。

      評彈發(fā)源于蘇州,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評彈藝術(shù)中心逐漸由蘇州向上海轉(zhuǎn)移。20世紀初是評彈在上海扎根并逐漸走向繁興的重要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評彈史上的重要流派都已形成,傳統(tǒng)書目也趨向經(jīng)典化,名家響檔云集海上。在老藝人口述中,就為我們具體呈現(xiàn)了評彈中心——上海書壇的盛況。如1947年端午節(jié),在上海同時演出的響檔竟構(gòu)成三級“梯隊”,人物皆是一時之選,[1]99-100這種演出陣容在評彈故鄉(xiāng)蘇州即便“會書”期間也難得一見。以至于在上世紀30、40年代,“能夠進上海是評彈藝人夢寐以求的目標。碼頭上業(yè)務(wù)再好,進不了上海,只好稱作‘碼頭老虎’,稱不上‘響檔’。只有在上海站住了腳跟,才算真正有了名氣,才能在杭嘉湖一帶的大地方跑得開。所以,評彈藝人把進上??醋鲞M考場一樣,能否竄上去,就在此一番。”[1]99評彈藝術(shù)中心轉(zhuǎn)移聯(lián)系著復(fù)雜的社會文化背景,由評彈一隅也能看出近代江南社會蹣跚行進的步伐,20世紀上半葉上海書壇生態(tài)無疑是值得進一步探索、描摹的文化圖景。

      評彈女藝人的興起也是百年評彈發(fā)展史上值得探討的課題。20世紀初,受制于光裕社的重重規(guī)約,蘇州女性評彈藝人為數(shù)極少。為爭得一席之地,女藝人即使在生活中也極力男性化,以淡化自己的性別定位。女評話家也是娥(1887-1943)是20世紀初屈指可數(shù)的評彈名家,她“向來單檔,手腳很靈活,極有手法??瓷先ヮH有武功,能夠單腿跨過書桌,她一生愛穿男裝,有辮子。愛鳥,時常手托鳥籠,到玄妙觀等處玩。死后也是穿的男子服裝入殮的?!保?]而在同時期上海,風氣卻大為不同,不僅電臺、報章等媒體常有針對女藝人的評議,而且聽眾從女藝人身上發(fā)現(xiàn)了評彈藝術(shù)的另一種美感。上海的評彈女藝人大膽地展示著自己的女性特征。到1940年代更出現(xiàn)了冠絕一時的女彈詞名家范雪君(1925-1995),這是上海開放的文化沃土培育出的一代名伶。

      解放前后到50年代,隨著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巨大變化,評彈發(fā)展也處于轉(zhuǎn)型中。評彈藝人紛紛告別“單干”,進入體制內(nèi)軌道,評彈成為“革命”的文藝事業(yè)。在那個意氣風發(fā)的時代,藝人們充滿了翻身感、自豪感。但是,對于評彈藝術(shù)的發(fā)展和未來,藝人們還來不及仔細考慮。曹嘯君的口述約在1980年代,則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斬尾巴’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要行動起來,所以組織評彈團也就在差不多的時間里發(fā)動起來了。我們每個爭取入團的同志,都有這樣的決心,覺得只有入了團,才能徹底斬掉尾巴。有的同志,今天在外面單干,還在說老書,明天參加評彈團,明天就斬了尾巴。當然,也有的同志因為斬了尾巴沒有書說,自己又沒有力量編新書,因而尤其組織起來,依靠集體力量?!保?]105藝人追求進步紛紛參加團體、自下而上“斬尾巴”的“自我革命”,幾十年來已經(jīng)成為評彈界口徑統(tǒng)一的歷史敘事和“革命”話語。但曹嘯君的口述中還包含了另一層潛在的意義,即加入集體也是出于生計考慮(“沒有力量編新書”),這一點同樣不可忽視,至少應(yīng)該成為與“革命”話語并行的日常敘事之一。

      對于百年評彈發(fā)展史,仍有許多值得開掘的課題,需要開展專題口述。如,20世紀初職業(yè)女彈詞在上海興起的具體情形;1949年前后蘇州評彈的演出形式和書目、團體內(nèi)外演出有何不同;“大寫十三年”對評彈發(fā)展的影響;中篇形式的產(chǎn)生與評彈藝術(shù)的發(fā)展;“文革”中的蘇州評彈;20世紀末,評彈中心悄然回歸故鄉(xiāng),這一過程如何發(fā)生、有何社會文化背景等。隨著專題口述的深入和資料的積累,百年評彈史將呈現(xiàn)出更加豐厚多彩的面貌。

      數(shù)百年來,蘇州評彈積累了浩如煙海的演出書目和異彩紛呈的流派唱腔,他們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表征和絢爛呈現(xiàn)。書目傳承與流派演變是評彈生生不息的源泉,二者不僅是評彈藝術(shù)傳承的核心,而且與時代美學、文化思潮、政治導(dǎo)向之間維系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關(guān)于評彈傳統(tǒng)書目的傳承情況,前人已做過不少基礎(chǔ)性工作。如整理刊布的《蘇州評彈傳統(tǒng)書目傳人系脈表》,包括評話23部、彈詞26部,基本涵蓋了流傳較廣、藝術(shù)價值較高的經(jīng)典書目。此外,周良、朱禧合著的《彈詞經(jīng)眼錄》,也為探求書目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其中且有不少稀見資料。對評彈流派的研究則較為滯后,至今只有一部《尤調(diào)藝術(shù)論》問世,對蔣調(diào)、麗調(diào)、張調(diào)等建國以來影響很大的評彈流派還缺乏深入研究。

      被稱為“五毒書”的《描金鳳》創(chuàng)始于清咸豐、同治年間的藝人趙湘洲(生卒不詳),其后弟子甚眾,又傳錢玉卿(1850-1895),形成別派。晚近,更出現(xiàn)了一代名家“描王”夏荷生(1899-1946),他的書藝卓爾不群,已與趙家書原貌不同。錢、趙二家說書的特點何在,因為時隔久遠,我們已無從揣測。幸有老藝人潘伯英(1903-1968)的口述,為我們留下了寶貴資料。潘伯英縷述了趙家三代趙湘洲、趙鶴卿(生卒不詳)、趙筱卿(1880-1920)的傳承路數(shù),又詳述了錢家兩代錢玉卿、錢幼卿(1875-1930)的發(fā)展,更專門談了夏荷生的新穎獨創(chuàng)。百年傳承脈系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已不再是“系脈表”上的簡單線條。而且潘伯英的口述全出于個人的耳聞目睹,絕不是泛泛而談,他眼中的夏荷生真是神采飛揚,“那時,他(夏)的唱腔自成一派,運用自如,高昂處,如一聲裂帛,四座皆驚?!俏裉?,還是秉承著他老師婉轉(zhuǎn)細靜的唱法,音節(jié)雖高,猶是錢家韻味?!劣趦?、生等角,他出口就是聲若洪鐘,直追上趙家第一代趙湘洲的‘響徹云霄’?!保?]30-37像“一聲裂帛”、“響徹云霄”這樣傳神精警的評語,倘非親見,是很難擬想的。

      長篇彈詞《楊乃武》為清末民初彈詞藝人李文彬(1874-1929)首創(chuàng),迨傳至其子李伯康(1903-1978)、李仲康一輩,又別傳嚴雪亭(1913-1983)。近百年形成了“李家書”和“嚴家書”兩大派系。李伯康傳徐綠霞(1917-1994),李仲康傳金麗生。嚴雪亭傳同門邢瑞亭(1916-2006),邢瑞亭傳子女邢晏春(1944-)、邢晏芝。這兩大派系的風格與特點何在?后世又作了怎樣的發(fā)展與調(diào)整?傳承人的口述為我們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李家是原始創(chuàng)作,書更細膩厚實,嚴家二度創(chuàng)作,與時俱進;在語言上,李家更傳統(tǒng)些,嚴家精練、清脫,說表活泛、幽默,更具時代性;在人物的刻畫和表演上,嚴雪亭普通話好,吸收了話劇和戲曲的表演技巧,融入到評彈表演之中,可看性、可聽性更勝一籌?!保?]23至于解放初期“戲改”、“整舊”運動中,《楊乃武》也首當其沖。金麗生就提到1950年代以后,《楊乃武》的部分內(nèi)容被指為涉嫌“黃色”、“淫穢”,需要“凈化”,因而行書結(jié)構(gòu)發(fā)生重要變化,說書藝人普遍略去前半段杭州書(主要描寫楊乃武與小白菜私情等),而從楊淑英進京開始,到刑部大堂結(jié)案為止。即便在今天整理出版的最為接近“李家書”原始面貌的李仲康抄本中,杭州書部分也大為縮水,李文彬獨創(chuàng)《楊乃武》一書的原真性無形中流失了。

      至于對評彈“整舊”歷史的了解,我們遠不清楚,而將親歷者口述參照解讀,或許另有收獲。徐云志談及《三笑》一書修改時說:“解放初期,我的覺悟非常低,對于毛主席的文藝思想和黨的文藝政策毫無所知,所以在演出書目上跟解放前沒有什么不同。后來我參加了上海評彈協(xié)會組織的學習會,漸漸懂得一些道理,便主動把《三笑》中那些自己認為問題嚴重的部分刪掉,用‘長篇分回’的體裁演出。當然,這種刪節(jié)并沒有剔除《三笑》中的封建糟粕,只是程度上稍微減輕而已?!保?]23時過境遷,那些被刪掉、凈化、修改過的內(nèi)容是否一定是不健康、低俗的、黃色的?而且在1960年代的語境下,不排除徐云志有違心之談,更為可惜的是,《三笑》這部在上世紀30、40年代享譽書壇的“長腳笑話”的原真性遺失了。老藝人曹嘯君的口述已是“文革”結(jié)束后的80年代,回顧30年來的歷史,他已經(jīng)有新的理解,經(jīng)過“整舊”后的《白蛇傳》:“內(nèi)容刪節(jié)較多,線條比較粗,神話色彩很淡。當時,正值‘三反、五反’運動,《白蛇傳》里有幾個藥店老板,不同程度地貼上了‘不法資本家’的標簽。說的時候,新書、老書常要‘碰線’,所以參加整理小組的有些老先生不愿意說‘新白蛇’。”[8]26兩種口述的對勘,無疑使我們更多了解“整舊”的歷史真相。

      對書目傳承史和流派演變史的口述尚有很大空間。如《玉蜻蜓》、《珍珠塔》、《三笑》、《白蛇傳》、《雙珠鳳》等經(jīng)典書目的傳承情況,應(yīng)抓緊訪談健在的各代傳承人,記錄口述,以還原每部書的百年傳承史。評彈有24種流派,應(yīng)逐個訪談流派傳承人,記錄每種流派的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情況,特別如王月香(1933-)、薛小飛(1939-)等流派創(chuàng)始人尚健在,他們的口述價值更不可低估。

      書場既是評彈演出空間,也是評彈與社會互動的紐帶。書場見證了評彈藝術(shù)的興衰,積淀了豐厚的社會歷史信息。依據(jù)前人整理資料,我們已經(jīng)能夠大致了解百年來江南地區(qū)書場分布情況,近來更有研究者從書場“小社會”切入江南文化社會史研究。而作為書場空間的主體——評彈藝人的口述,將為我們呈現(xiàn)一個更加生動豐富的公共文化空間。

      近百年書場的演變值得探尋。評彈表演最初是露天撂地說書,直到20世紀初,露天說書在古城蘇州仍存孓遺,如“李金祥說書的場子,設(shè)在現(xiàn)在的玄妙觀小菜場里。他的書臺是一張板桌靠墻,桌上有一把‘癩團’(蛤?。┎鑹?,七八只綠豆茶盅,以供聽客吃的。聽客席位長凳是排成三面,各有七八批(排)條凳。”[2]1940 年代末,彈詞藝人曹嘯君在昆山鄉(xiāng)間說書,“書場原是只土地廟,既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在受香煙,又有不少人亂哄哄地在賭銅鈿;之間一塊地方,擺張半桌,供先生說書。這種場子,叫做混場子。先生在這里說書,目的是攏住一批人,所以對藝術(shù)的要求不高?!保?]93-94

      20世紀初評彈鼎盛期,在不少鄉(xiāng)間書場,場東與藝人之間保持著良好的關(guān)系,他們的交往透出濃郁的老中國人情味。“評彈藝人應(yīng)邀到達碼頭以后,場東早就在接了。招待殷勤,夜場散了以后,時常同到外面去小酌。假使聽眾有欠賬,場東先墊付。藝人到的第二天,伙食歸場東請,臨走那天,再備飯送行。平時伙食自理,每天可得酬勞五十文,最后一天不要書錢,送給茶房。叫做‘謝堂’,又叫‘挑扦’,臨行場東贈土產(chǎn),幫挑行李,送上船。”[7]但大多數(shù)年輕藝人初登書場,卻沒有如此幸運。他們不僅要受場方冷待,還要看聽眾臉色。場方的款待最能見出人情冷暖,藝人初出茅廬,場東往往白眼視之,伙食等待遇也較差,待到藝人生意漸有起色,場方便轉(zhuǎn)而笑臉相迎,伙食等亦隨之好起來。周玉泉27歲初進上海新世界,就平白被十多人“觸霉頭”(無故“抽簽”,令說書人坍臺),經(jīng)打聽,“這十余人中為首兩人一姓蔡,一姓張,四十余歲年紀,是長票(可打折扣),風雨無阻,天天來的,凡做新世界的同業(yè),都認識他倆,并且都要主動招呼,因我沒有向他倆打招呼,于是要觸我的霉頭?!保?]14這就是上世紀前半葉,書場中演員、場東、聽眾的三方角力。

      當然,也有逸出慣常敘事的回憶:“過去,各碼頭都有惡霸、流氓對評彈藝人進行威脅勒索。各書場場東對藝人也有過冷待、挑剔和剝削,甚至藝人受到恥辱,但是并不是普遍的。我從十五歲破口,到年老停演為止,先后五、六十年中跑過許多碼頭和書場,從來沒有遇到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得到場東款待的?!保?]81至于響檔藝人還能夠左右書場,使得場東不得不圍著藝人轉(zhuǎn)。1920年代,擅說《金槍傳》的老藝人石秀峰,在上海紅極一時,“他當時掌握了一大批書場,可以安排別人生意。于是,他周圍形成了一個小集團,最多時,叫四十個檔?!薄埃ㄉ虾P率澜鐣鴪觯闹形绲酵砩希怂约赫f書外,安排什么人都由他定?!保?]42這樣的藝人自然令人刮目相看。

      書場史口述仍需要深入。如,1949年以后,書場大多經(jīng)歷了“社會主義改造”,書場如何在新舊交替中轉(zhuǎn)型,書場的社會學內(nèi)涵有何變化等等,都值得研究。又如,堂會是20世紀上半葉評彈另一演出空間,堂會演出雖多見諸文字記錄,但對演出具體情形仍缺乏全面了解,堂會與藝人的藝術(shù)成長、堂會與評彈藝術(shù)的發(fā)展之間構(gòu)成怎樣關(guān)系,仍缺乏扎實的史料,難以作出清晰準確的論斷,有賴于藝人進行口述。

      社團是評彈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現(xiàn)象。成立于清同治年間的光裕社,為評彈界歷史最久的行業(yè)公會,它不僅是藝術(shù)管理、傳承機構(gòu),而且還通過舉辦學校、周濟同業(yè)等方式,承擔起社會管理職能。光裕社的組織完善、網(wǎng)絡(luò)健全、歷史悠久,對于了解近代以來江南社會社團歷史、公民社會發(fā)育等具有重要個案意義。百年社團史還應(yīng)包括光裕社之后陸續(xù)組建的其他行業(yè)公會、建國后的評彈團體,以及各類評彈票房等。

      光裕社的歷史脈絡(luò)及活動情況,各類文獻記載較多,而老藝人口述則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歷史細節(jié)。如光裕社“出茶道”和“出大道”情況,依據(jù)文獻我們也略有了解,但具體詳情還有待于親歷者口述?!俺鲞^‘茶道’方能到茶會上喝茶,出了‘大道’才能收徒。當時公所里有大小兩塊牌子:大的有兩張方桌子大,上面畫有紅松,是橫掛的;小的有一張半桌大,也有紅松。大的叫大牌,小的叫小牌。出‘茶道’不上牌,出‘大道’才上牌。出‘大道’既能‘獨出’,也可以幾個人‘合出’。”而作為光裕社社員,在祖師生日那天“除了聚敘之外,每人可領(lǐng)到小泥菩薩一尊,青桃糕一付和燈籠一盞?!保?]9-10祖師信仰是近代以來行業(yè)公會身份認同、凝聚人心的重要渠道,屬于演藝行業(yè)的評彈如此,各類工商業(yè)行業(yè)公會也莫不如此。徐云志口述則從另一視角記錄了行會的歷史,尤顯生動和真實:“出‘大道’就麻煩了,先要同師父商量,征得師父的同意。如果師父小氣,或者欠師父的銀錢和贄金未付清,師父就不會答應(yīng)。有的師父還要乘機敲竹杠,叫你送他三五十元錢。師父同意后便到公所去說,由藝徒辦三桌酒席,請出過‘大道’的人吃,還要向公所繳十元出道費。”[1]7這是“大歷史”之外的“小歷史”,足以豐富人們對于光裕社的想象空間。光裕社在評彈藝術(shù)發(fā)展中處于核心地位,為激勵競爭、推動藝術(shù)交流而舉辦的“會書”是一年的盛典?!肮庠I缬幸粋€慣例,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要舉行一次會書,為期約十天,屆時社員要到蘇州集中,聽候分派,參加會書演出。會書是藝人冒尖的好機會,帶有‘跳龍門’的性質(zhì)?!保?]19在 20世紀初,光裕社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是上海分社的成立,由光裕社副社長朱耀庭(?)擔任上海光裕社首任會長,由此標志著評彈的中心由蘇州轉(zhuǎn)移到上海。至于光裕社上海分社的情況所見資料不多,分社與上海評彈發(fā)展關(guān)系等也所知不詳,皆有待于口述挖掘。而在不少老藝人回憶中,都談及較之光裕社,潤裕社富有新的氣息,如“‘潤裕社’同人之間極講義氣。”[2]“上海潤裕社的藝人比較蘇州光裕社的藝人團結(jié)。”[1]26也沒有光裕社那樣森嚴峻立的門戶之見、男女之別,但對于上海潤裕社的具體情況我們?nèi)圆簧趿肆耍@段史實亟待整理。而普余社因倡導(dǎo)男女合演而為光裕社所排斥,普余社早期男女合演情況,與職業(yè)女彈詞之間關(guān)系,與江南社會風氣的轉(zhuǎn)換等等,都應(yīng)通過老藝人口述進一步梳理。

      至于解放后的評彈團體,可視為社團的另一種轉(zhuǎn)型和延續(xù),評彈在體制化軌道上發(fā)展,與政治的關(guān)系也愈加緊密,因此,解放后的社團史內(nèi)涵更趨復(fù)雜。如,1951年上海18位藝人發(fā)起成立上海評彈團的歷史已為大家所熟知,而對江南其他評彈團組建歷程尚不甚了了。又如,對解放后評彈集體化的歷史敘事已經(jīng)定型,但在評彈藝人組織起來的過程中,有無不同意見則值得思索。我在采訪評彈研究前輩周良時,他就提到上世紀70年代,在過去的檔案中,看到了1957年一位評話演員給文化部寫的一封信,信中反映,評彈“斬尾巴”是不對的,要重視傳統(tǒng)書目;評彈演員是個體勞動,不應(yīng)該組成集體。[10]40這種看法在當時有多少代表性?需要通過老藝人口述提供更多佐證。

      社團史還應(yīng)涉及評彈票房的發(fā)展。評彈票房興起于20世紀初上海,其后蘇州也有票房活動。上海的知名票房有和平社、友聯(lián)社、銀聯(lián)社等,都已記錄在案,但是更多的歷史空白有待藝人口述來填補。1949年,17歲的薛君亞入上海票房學唱評彈,她的口述價值在于具體呈現(xiàn)了新舊交替的時代節(jié)點中票房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有的票房衰落消隱了,有的票房則通過自我調(diào)適,努力融入新社會。[3]256所幸的是,評彈票房活動在今天的蘇滬等地仍不絕如縷,如蘇州評彈鑒賞收藏學會、蘇州評彈之友社、上海魯藝評彈沙龍、茉莉花評彈沙龍等。研究者也應(yīng)對這些草根組織投入更多關(guān)注的目光,通過口述記錄他們的成長歷程。評彈本是市井藝術(shù),評彈在民間的存在和演變正預(yù)示著這朵曲藝奇葩的未來命運。

      [1]周良.書壇口述歷史[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6.

      [2]周玉泉.書壇憶舊[J].評彈藝術(shù),2002(30):65-69.

      [3]周良.演員口述歷史及傳記[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1.

      [4]蘇州市曲藝家協(xié)會.凌云之志——徐云志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

      [5]潘訊.蘇州藝術(shù)家研究·金麗生卷[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6]潘訊.蘇州藝術(shù)家研究·邢晏春邢晏芝卷[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7]陳士林,徐淵.評彈掌故(續(xù))[J].評彈藝術(shù),2009(41):76-78.

      [8]曹嘯君.我說《白蛇傳》[J].評彈藝術(shù),1999(25).

      [9]陳士林,徐淵.評彈掌故[J].評彈藝術(shù),2008(40).

      [10]周良,潘訊.在路上:對蘇州評彈歷史及藝術(shù)特征的探索[J].評彈藝術(shù),2011(45).

      猜你喜歡
      書場藝人蘇州
      蘇州市2個書場入選 江蘇省首批非遺曲藝書場
      大關(guān)街道西一社區(qū)百姓書場重新開門迎客
      杭州(2018年43期)2018-11-28 01:17:36
      老藝人的匠心
      學生天地(2018年32期)2018-11-07 12:19:32
      王君安:尹派守藝人
      海峽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48
      蘇州一光
      花燈藝人
      評彈藝人的雅號與別稱
      蘇州雜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8
      蘇州十二憶
      蘇州雜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揚州書場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zhuǎn)化與發(fā)展前景
      蘇州誠和的成功并非偶然
      稷山县| 资兴市| 扬州市| 阳山县| 蛟河市| 万山特区| 陕西省| 静宁县| 峨眉山市| 同德县| 闻喜县| 延寿县| 长泰县| 平顶山市| 天水市| 石嘴山市| 龙胜| 亚东县| 叶城县| 南投县| 图木舒克市| 苏尼特左旗| 舟山市| 普兰店市| 固安县| 泽库县| 连城县| 绥中县| 华池县| 余姚市| 阿合奇县| 乐至县| 宜丰县| 建平县| 随州市| 临清市| 逊克县| 嘉黎县| 武平县| 邹平县| 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