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史記評注》批評體系探微

      2012-04-12 05:02:13張亞玲
      關鍵詞:太史公史記

      張亞玲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710062)

      《史記評注》批評體系探微

      張亞玲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710062)

      牛運震跨前清康、雍、乾三朝,學問淹博,于史無所不窺,其晚年的苦心孤詣之作《史記評注》,用文學與史學兩只眼睛細讀《史記》,知體要,抓義法,集注釋、??薄⒃u議、匯評、考辨于一體,批評的廣度與深度,在前清甚至整個《史記》研究史上罕有其匹。《評注》主論《史記》文法筆力,其文學批評雖不出傳統(tǒng)評點學由字法而句法而章法的批評理路,但卻始終將“神理說”與“情緯論”作為滲透其中的精神命脈,從而構筑了一個由點及面、由表而里的嚴整理論體系,避免了傳統(tǒng)評點學瑣屑而不成系統(tǒng)及“死于章句”、“溺于文辭”等弊病,做到了對太史公之書,不惟得其文義,且傳其精神意態(tài),對讀者和研究者體悟《史記》的文章之美與史公的作史微旨,均大有裨益。

      《史記評注》;文學批評;史學批評;體例與注釋;地位與影響

      牛運震跨前清康、雍、乾三朝,學問淹博,于史無所不窺,《史記評注》更是其晚年“苦心孤詣、精力所萃”[1]之作,集注釋、???、評議、匯評、考辨于一體,且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對其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介紹與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牛運震其人及著述

      牛運震,字階平,號真谷,世稱“空山先生”,滋陽縣馬青(今山東兗州市新兗鎮(zhèn)牛樓村)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卒于高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年五十三。跨前清康、雍、乾三朝,歷任秦安、平番兩縣縣令,每到一地,威惠甚著,循聲大震。官秦安時,兼攝徽縣及兩當縣,招募壯丁捕殺二十六虎,徽縣多年的虎患得以平息。道遇虎,運震吪之使去,為此,縣民繪《馴虎圖》以紀異。調(diào)平番后,畫策定固原兵變,捐粟賑五道峴之饑??h民深受感動,制衣具幣謝運震,運震退還錢財,接受衣物。最終卻因此次“受萬民衣”事被彈劾罷官,后閉門治經(jīng)。

      運震之高祖牛天鑄、曾祖牛起宗、祖父牛洪范均為貢生,父牛夢瑞亦為拔貢,官日照教諭,母楊氏,進士楊名采之姊,叔夢英,河南息縣令,精于書畫。家風世代敦厚。運震少承庭訓,愛經(jīng)史古文,每有感悟,便手舞足蹈,或大聲疾呼;好吟詠,有《燒詩行》。10歲便能誦四經(jīng)、屬美文;17歲補選為縣稟生,以文彩出眾而聲名遠揚;23歲即可頌《左傳》全文,被選為拔貢生;27歲應順天試,次年進士及第;29歲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撫軍試以天文、地理、水道、兵法、諸家之學,凡十一次皆第一”[2],比當時的碩學飽讀之士,亦略勝一籌,但卻在殿試時,因文章不符規(guī)格落榜,后任邊陲秦安縣縣令。

      運震精神健旺,“遇知己談論,可三五日不寐,故能于書無所不窺”[3]。即使在做官期間,亦未嘗廢書,“枕經(jīng)葄史”,“耽情典籍”[4],加之良好的家教,親老辭歸后,筆耕不輟,著述等身,“以經(jīng)、史、古文鳴康、乾間”[1]。但因未得高位,在其生前,雖手稿已廣為傳播,但僅《金石圖》一書刻印問世,后世學者,包括張之洞,都“不能悉其行事,舉其遺著之目”[1]。 沒后,《史記評注》《詩志》《春秋傳》等,先后由其子牛鈞整理刊刻。之后,嘉慶二十三年,其孫牛敏夫及門人張杜林等編次校對,刊刻了《空山堂全集》,包括《詩志》八卷、《周易解》九卷、《春秋傳》十二卷、《論語隨筆》二十卷、《孟子論文》七卷、《史記評注》十二卷、《空山堂文集》十二卷、《空山堂詩集》六卷。稍后出現(xiàn)全集的另一版本,增加了牛氏整理考訂的《集古錄》、《金石集》,而刪掉了《詩志》。其中,《春秋傳》《周易解》《金石圖》(《金石經(jīng)眼錄》一卷)被收入《四庫全書》,并在《總目提要》中作了評介。

      諸多著作中,《讀史糾繆》和《史記評注》涉及史書的考論。其中,前者重史學,而后者則重文學?!对u注》的寫作時間,應在乾隆十九年(1754)運震赴晉陽主講三立書院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主講少陵書院時,是時運震已是垂暮之人。從小飽讀詩書,并曾考稽《三國志》《宋書》《魏書》《南北史》《唐書》《五代史》,“搜羅逸籍,恢廣誦覽,博引旁達,錯綜其事,漸覺黑白明朗”,加上晚年的潛心著書,稱《評注》薈萃百家、融會貫通,亦非溢美之辭。

      二、《史記評注》之文學批評

      牛氏《評注》主論《史記》之文,并構筑了一個由點及面、由表而里,且由“神理”與“情緯”論一以貫之的嚴整理論體系,從而區(qū)別于一般的評點之作而顯示出獨特的價值。首先,牛氏于《史記》文法筆力的探討用力最勤,對精彩字法、句法的分析,對呼應、收截、提掇、隱括、點染、附帶、疊復之法的揭示,對篇章藝術特色的把握,依由小到大、由點及面的順序,構成牛氏文學批評的表層。這些評論,雖大致不出傳統(tǒng)評點學苑囿,但卻能深查史公文心,史法與史情并重,諸所發(fā)明,詳微精到。

      (一)論字法、句法

      就文章而言,實詞立其骨,虛詞傳其神與情。以牛氏之好學深思,自然對此深有體察,因此在字法的點評中尤重虛字,對虛字表情達意的功用有明確的總體認識:“每于事情極難著筆處,略用一二虛字點逗,精神眼目俱出?!盵5]37即虛字可使文章“筆端隱躍,情狀曲盡”[5]33,“極頓挫開闔之妙”[5]33。并自覺將這種理論運用于具體品評之中,如評“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所奉藥囊提荊軻也”一句,曰“‘也’字逸宕自然,前后俱為流利生動”[5]219;評史公描寫萬石君馴謹處,“連用數(shù)‘必’字、數(shù)‘不’字為章法,參差轉換,步步有情有景,極瑣曲,極樸厚,極工妍”[5]258。對今人重視的長句、短句等,牛氏亦已有精彩闡發(fā)。其評鉅鹿之戰(zhàn)項羽之兵士“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一句,曰“此二十三字為一句,怒氣勃發(fā),讀之風雨駭人”[5]30;評《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蕭、曹、絳、灌諸人之后代,“子孫驕謚,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馀皆坐法隕命亡國,耗矣”一段,曰“此敘功臣子孫驕淫失侯,疊用短句,以志嗚咽哽塞之神”[5]58;評“然則怪迂阿諛茍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shù)也”一句,曰“長句逸氣盤旋,籠照深遠,早為李少君、文成、五利輩惋恨嘆息”[5]79;評《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之時秦王“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的描寫,曰“峭句促節(jié),錯出入妙,如說口伎人一時作數(shù)等聲,口急語雜,逼成奇態(tài)”[5]219。這些觀點,被李長之、可永雪等先生吸收和發(fā)展,李長之指出:“(《史記》)短句多半用在緊張的場合。”[6]207可永雪則認為,《史記》中的長句,“更多的是遇到情事委曲微妙,非長句不足以曲折達意,婉轉盡情的時候來用”[7]92。

      (二)評敘事手法

      在字法、句法探討的基礎上,《評注》進而對《史記》的主要敘事手法進行點評:“《李斯傳》凡有五嘆……五嘆遙作呼應,層次關目了了分明,而筋節(jié)警策,遂使長篇累幅,不覺其懈”[5]220-221,“(《魏豹彭越列傳》)屢書彭越起事蹤跡及其攻取戰(zhàn)勝之功,遙遙呼應,自成章法”[5]227,此皆為呼應之法;“(《封禪書》)瓠子塞河,以結河決之案;方祠詛胡,以了匈奴之局。皆為前文卷結收拾,以成一篇結構,無一贅蔓閑文也”[5]88,此為收截之法;評《項羽本紀》“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曰“此提掇最妙,不惟見項羽、沛公兵力不敵,要在將鴻門、霸上點次明白,正便后文照應演敘也。此史法安頓之妙”[5]30,此為提掇之法;“晉卜‘霍太山為祟’、趙衰卜事重耳、趙盾命史援占夢、晉景公卜‘大業(yè)之后不遂者為祟’、姑布子卿相毋卹、孝成王命史敢占夢、趙人訛言,皆讖兆之事,隨筆點染,都有情趣”[5]73,此為閑筆點染之法;“(《呂不韋列傳》)附嫪毐,鄙夷不韋甚矣。敘嫪毐家僮及舍人,往往與不韋映照,此其用意深處”[5]214,此為附帶映照之法;評《游俠列傳》“鄙人有言曰”,云“此設為詭激之詞,憤世嫉俗,若諷若怒,老子所謂‘正言若反’也”[5]335,此為反辭見意之法。

      《評注》對《史記》具體篇章藝術特色的把握,亦有獨到之處。如以為《天官書》“‘望云氣’一段,尤奇變,章法錯綜,血脈通靈,奧而鮮詭,麗而典括,古今短賦小記之妙”[5]73,《趙世家》“敘程嬰、公孫杵臼存趙孤事一段,文極淋漓激昂;敘武靈王議胡服事一段,文極縱橫奇肆;敘公子章等作亂,公子成、李兌等興兵圍主父一段,文極歷落纏綿。一篇之中,筆境體格凡數(shù)變,而無不工絕”[5]131,《魏其武安侯列傳》“竇、田構郤傾陷乃三傳意思注結處,看他歷歷指數(shù),極力描寫,纖悉毫發(fā),詳至無遺,神情飛動,栩栩欲活”[5]271,此皆對《史記》出彩章節(jié)藝術特色及表達效果的領悟。又謂《秦始皇本紀》“秦法刻深鷙忍,太史公紀嫪毐、不韋二段,筆力廉峭可畏,政與秦法相似,覺有滿紙陰慘之氣”[5]21,論《天官書》“有法,有韻,有態(tài);古而靈,奧而動,逸而峭,奇而則。文章格勢,凡法與巧皆備于此,令讀者驚為異觀,愛如寶玩”[5]76,謂《司馬相如列傳》是“雅韻逸情,風流婉媚,別一種筆墨”[5]301,指出《酷吏列傳》“立格用意以短悍為主,奧字峭句,隱然有肅殺陰慘之氣,其刻深次骨處,往往如老吏斷獄”[5]320。此種評論,直啟李長之等先生“內(nèi)外協(xié)和律”之說,其目光與洞察力之敏銳,讓人驚嘆。

      (三)論復筆寫情與文章主腦

      仔細研讀《評注》對《史記》文法筆力的評析,不難發(fā)現(xiàn),牛氏并不滿足于僅對《史記》作平面的字法、句法及章法進行討論的簡單重復勞動,而是更進一層,深入體察和發(fā)掘史公敘事之神理意趣,并抓住《史記》與官修史書迥然有別的“以情緯文”的特征,將其作為基本立足點與內(nèi)核,貫穿和滲透到每個細微的評點角落。這在其對繁復之法(即復筆)不厭其煩的探討和幾乎無一遺漏地對所有本紀、書、世家、列傳及表序述作之旨及一篇主腦的揭示中顯示得尤為突出。

      對于復筆,牛氏在首篇的《五帝本紀》評中,就開宗明義、高屋建瓴地作出總論式的評判:“他史之妙,妙在能簡,《史記》之妙,妙在能復。蓋他史只是書事,而《史記》兼能寫情。情與事并,故極往復纏綿、長言不厭之致?!盵5]4以此為旨歸,牛氏對《史記》字法、句法及文意的疊復均給與非常的觀照。如其評《殷本紀》“敬敷五教,五教在寬”,認為“此疊‘五教’二字,有意態(tài),或以為衍文,失之”[5]8;評鉅鹿之戰(zhàn),“兩‘莫敢’,三‘無不’,精神生動,頓挫淋漓”[5]30,認為“《垓下歌》,楚聲之雄,兩‘虞兮’、兩‘騅不逝’,疊言有情;‘可奈何’、‘奈若何’,深衷苦調(diào),喑啞中有嗚咽之神”[5]35;評《田敬仲完世家》“后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曰“三‘多’字疊復有情,無限扼腕”[5]135;評《信陵君列傳》,曰“一篇之中,凡稱‘公子’者一百四十有七,故為羨重,不肯節(jié)省,讀之如得津津亹亹稱道不絕之神,奇情異格”[5]191。此皆為字法、句法疊復基礎之上的傳神與傳情。評《張釋之馮唐列傳》“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一句,曰“此文若從史家簡字之法,只當云‘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可矣,必綴‘欲以觀其能’,二語不厭繁曲瑣瑣者,正為后文釋之論嗇夫諜諜利口地耳。固知有筆法無筆情,不可以作史”[5]254,則顯然已經(jīng)將觸角伸向深層的文義之重復。這種對疊復之法的重視,正是抓住《史記》敘事的規(guī)律。好用復筆,前人雖已指出,如洪邁《容齋隨筆》,然多就某些篇章而言,未有牛氏如此全面。

      牛氏論文,亦注重對各篇主腦的點醒,并往往將其與史公的史料處理、章法安排及作史微旨相結合,深入開掘《史記》情與事并、微情搖曳的散文美,所以每每能更進一層,啟人心智。其評《吳世家》曰:“于讓國之義,三致意焉。太伯以讓開吳,季札以讓著高節(jié),故太史公以太伯首世家,而篇中于季札特詳敘之。贊語極稱太伯、季子,而《自序》亦云‘嘉伯之讓’,有以也。闔廬爭國,卒致滅亡,正以終始崇讓之旨。一篇意義,自相貫串,此太史公紀敘之有領要也?!盵5]107評《伍子胥傳》曰:“以贊中‘怨毒’二字為主,篇中屢屢點次報仇雪怨諸事,是一篇極陰慘文字。伍子胥仇楚平王,此正主也,他如伯州犁仇楚平王,鄖公弟仇平王,吳夫差仇越句踐,白公勝仇鄭人,又仇子西,皆陪客也。一篇之中,處處點逗,隱映有情,自是時事湊合,亦正是太史公藉端生波、用筆深妙處?!盵5]171評《李將軍列傳》曰:“一篇感慨悲憤,全在李廣‘數(shù)奇’、‘不遇時’一事?!瓊髂攽粼缢馈⒗盍晟?曰‘李氏陵遲衰微矣’,又曰‘李氏名敗’云云,總為‘數(shù)奇’、‘不遇’馀文,低徊凄感。此又一篇之主宰,而太史公操筆謀篇時所為激昂不平者也?!盵5]275他如《外戚世家》以一“命”字為主,《吳世家》意在“崇讓”等等,皆屬此類,不一而足。

      以“主腦”說為準繩,牛氏還對前人對《史記》剪裁、結構方面未必安妥的批評作了矯正。針對“《漢書·高后紀》所載高后八年之中,妖祥水旱,選舉貶奪及一時行政布令,事跡頗有,《史記》多不之載,亦一疏漏”的說法,指出:“《呂后本紀》一篇大旨,只在呂后王諸呂、危劉氏,以及大臣誅呂安劉之事,故于呂后之封立諸呂、殘滅諸王,皆再三詳言之。”[5]49至于《漢書》所載城長陵、尊昭靈后、桃李華、江水泛溢等事,《史記·呂后本紀》皆略而不載,都是不愿旁及他端,以滋煩雜。這是識大體、得領要的表現(xiàn),“可使讀者一目了然,知作者注意所存”。并引柳宗元“參之太史,以著其潔”,以及方苞“明于體要而所載之事不雜,即謂之潔”的說法,得出“《呂后紀》正可見太史公明于體要,而其紀事之精神飛動處,如彼數(shù)事,不載何害?”[5]49之結論。針對柯維騏《平準書》是未竟之書,并認為贊中不敘漢事,似欠結束的看法,指出:“蓋平準本漢一代之事,非如封禪、河渠通古今為言者,故開端即敘漢事,而留古事附論于后,以志慨焉,所以借古諷今,而寓微詞于武帝?!薄捌麓涡蛩坪蹂e亂,而回復倒轉,意味深長,感慨無盡。敘事以卜式請烹弘羊結者,正有深切之旨?!盵5]103并認為如按柯氏之言,將“事勢之流,相激使然”一嘆置于開端“漢興,接秦之弊”之前,“不惟意味索然,抑且文理不順,而卜式請‘烹弘羊,天乃雨’之下,又何可再著一語耶?”[5]104皆深入精辟,切中要害。湘鄉(xiāng)曾國藩曰:“蕭何之功,只從獵狗及鄂君兩段指點,其余卻皆從沒要緊處著筆,實事當有數(shù)十百案,概不鋪寫,文之所以高潔也。后人為之,當累數(shù)萬言不能休矣?!盵8]73在神理上與牛氏一脈相貫。

      在述作之旨的揭示中,《評注》顯示出了鮮明的特征:將論史與論文相結合,體現(xiàn)出文史相容的顯著特征。如謂《平準書》曰:“譏武帝好利也。凡指斥時事處,多據(jù)實直書,不為深文微詞,而其失自見。又往往于結束過接處跌宕呼喚,每作唏噓感慨之詞,蓋以深痛武帝耗費之過,才臣聚斂之非,以至國事日壞,民命益蹙,余禍流弊,恐天下事有不可為者也。一篇之中,惻然三致意焉。”[5]94謂《伯夷列傳》曰:“只是一‘誕’字,妙在文義若不相屬,意思在有無離合之間。以蕭瑟之筆,寫怨憤之衷,淋漓錯綜,凄婉高奇。以此首諸列傳,真絕調(diào)也。”[5]164謂《佞幸列傳》曰:“佞幸本不足立傳,太史公鄙容悅取媚者,故聊為寫照,以吐其詼調(diào)嫚罵之氣,其微詞含蓄處,尤極不堪。太史公意中筆底,固不為此輩留余地哉?!盵5]339諸如此類,比比皆是。待好學深思者探微而知著。

      三、《史記評注》之史學批評、體例、注釋及地位與影響

      對《史記》史實,前人已多評價,牛氏對此雖有涉及,但更多時候以洞察太史公之識力為主要著眼點,展開對《史記》史學方面的評價,并對前人欠妥的說法予以糾繆。在體例上,《評注》借鑒了凌稚隆的做法,多引前人批語,稱引的學者及著作,以明代為主,兼及唐、宋及清代。對劉知幾、真德秀、樓昉、王應麟、楊偱吉、李夢陽、田汝成、王維楨、何良俊、蔡汝南、汪道昆、王世貞等學者的散論《史記》之言,及倪思、劉辰翁、王鏊、董份、陳沂、王韋、何孟春、凌約言、楊慎、唐順之、鄧以讃、柯維騏、王慎中、歸有光、茅坤、余有丁、凌稚隆、鐘惺、陳仁錫、孫鑛、徐孚遠、陳子龍、葛鼒、程一枝、方苞等的專論《史記》之作,均有關涉,幾乎搜羅了牛運震之前所有的言論和著作。重要的是,不論論史還是論文,《評注》都能指出前人評說中的欠妥之處并細加甄別,這是《評注》區(qū)別于《評林》的一大特點。此外,《評注》保留了一些現(xiàn)已散佚的《史記》評論著作中的精彩段落,既可視為《史記》評論之小匯,亦可見牛氏之識力。

      牛氏博涉群書,“于史貫穿古今,旁及諸子百家,靡不博覽”[2],在《史記評注》中,還采取了比較分析的方法,把《史記》取材的典籍,如《詩經(jīng)》《尚書》《禮書》《汲冢書》《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國語》《戰(zhàn)國策》、諸子百家之書,及《史記》產(chǎn)生前后的書籍,如《越絕書》《吳越春秋》《漢書》等,與《史記》詳加比較,在對比中辨別優(yōu)劣,指陳得失,補正史實。其中,對《正義》《索隱》的糾繆尤為突出,頗有益于學者。

      在文字與斷句方面,《評注》與今本《史記》有不同之處,這對中華書局本《史記》,也有參考及校正價值。

      《評注》用史學與文學兩只眼睛細讀《史記》,知體要,抓義法,在仔細甄別的基礎上對諸家評論進行征引、辨說,并注釋疑難字句、考索復雜史地,在其之前,尚未有如此全面細致的《史記》品評考辨之作,即使在后世,也罕有其匹。其文學評論,以“神理說”與“情緯論”為一以貫之的精神命脈,避免了傳統(tǒng)評點學瑣屑而不成系統(tǒng),“死于章句”、“溺于文辭”(尚镕《史記辨證·序》語)及就事論事、就文論文的弊端,做到了“于太史公之書,不惟得其文義,乃并其精神意態(tài)而傳之”(張玉樹《史記評注序》語),斯為難得。

      質言之,無論對《史記》的專業(yè)學者,亦或一般讀者,《評注》均大有裨益,理應在整個《史記》研究史上占一席之地。但因牛運震一生官位不顯且屢宦邊陲,家無豐資,影響了其知名度與著作傳播的速度與廣度。時代稍早的吳見思之《史記論文》,評點范圍與理論深度與《評注》相仿佛,陸永品先生已于1985年將其總評整理出版,張玉春先生又對其進行了全面研究,可《評注》成書后卻一直沉湮篋笥,刊刻后又罕有問津者,這種待遇,無論對作者還是讀者,都是不公平的。

      [1]蔣致中.??丈较壬曜V·序[M].上海:上海書店,1939.

      [2]孫玉庭.牛真谷先生傳[M]//金甲一.滋陽縣志合編 卷十一:光緒十二年續(xù)修、民國二十九年補刻本.

      [3]牛夢瑞.行狀[M]//蔣致中.牛空山先生年譜·附錄.上海:上海書店,1939.

      [4]陳預.??丈较壬騕A]//蔣致中.牛空山先生年譜·附錄[M].上海:上海書店,1939.

      [5][清]牛運震撰,魏耕原、張亞玲整理點校.史記評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6]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7]可永雪.說《史記》的長句[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2(4).

      [8](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讀書錄[M].長沙:岳麓書社,1994.

      [9]錢鐘書.管錐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0]陳預.??丈较壬騕A]//蔣致中.??丈较壬曜V·附錄[M].上海:上海書店,1939.

      I206.2/4

      A

      1004-941(2012)04-0097-04

      2012-05-30

      張亞玲(1984-),陜西延安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

      責任編輯:畢 曼

      猜你喜歡
      太史公史記
      司馬遷的父親(上)
      “太史公牛馬走”
      讀書(2022年7期)2022-07-15 02:49:54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史記》的得名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潮安县| 噶尔县| 行唐县| 泽普县| 宜章县| 三亚市| 天津市| 侯马市| 桂阳县| 玉环县| 万载县| 泾川县| 塔城市| 溧水县| 昭苏县| 南雄市| 三原县| 深水埗区| 克东县| 连江县| 乌什县| 弥勒县| 会宁县| 葫芦岛市| 泰来县| 崇左市| 莱西市| 大邑县| 文登市| 正阳县| 岳池县| 扎鲁特旗| 绍兴县| 监利县| 罗平县| 刚察县| 叙永县| 日照市| 通河县| 资讯 | 昂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