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陽常有余”與“陽非有余”

      2012-04-13 08:58:14王海銘
      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2年2期
      關鍵詞:朱丹溪朱氏滋陰

      王海銘 ,康 靜

      (1.山西中醫(yī)學院,山西太原030024; 2.山西省文水縣中醫(yī)院,山西 文水032100;3.山西省人民醫(yī)院,山西太原030012)

      “陽常有余”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的理論,而“陽非有余”是明代醫(yī)家張景岳的觀點,這兩個看似相反的觀點多年來在臨床診療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讓中醫(yī)學者倍感困惑,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深入的探討,以求甚解。

      1 朱震亨“陽常有余”論

      朱震亨為河間學派與易水學派之集大成者,學術上秉承了劉完素“五志過極皆能化火”的思想,并受易水學派“火與元氣不兩立,一盛并有一衰”的影響,形成了將火熱論與臟腑辨證緊密結合的新的理論體系。素以“相火論”和“陽常有余而陰不足論”聞名。其中“陽常有余而陰不足論”是朱氏闡述人體陰陽的基本觀點。朱氏認為“陽有余而陰不足”是自然界的普遍現(xiàn)象。并以《素問》:“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nèi),故陽道實而陰道虛”為主要立論依據(jù),在《格致余論》中指出:以天地而論,天大屬陽,而地小屬陰;以日月而言,日恒圓屬陽,月常缺屬陰。說明自然界普遍存在著“陽有余而陰不足”的現(xiàn)象。且從天體的運行聯(lián)系到人體的生理變化,認為“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余而血常不足?!辈⑦M一步用天癸的盛衰來論述此觀點,認為陰成難而陰衰易,陽氣在人未成之前已有,陰則在出生后才有,于二七、二八而天癸至,于七七、八八經(jīng)斷精絕,人身已無多余的陰精外泄來充分說明“陽常有余而陰不足”的道理。

      在病理上,朱氏同樣強調(diào)“陽常有余而陰不足”,如提出“氣有余便是火”的觀點,認為“五志之動,皆能生火”“五志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隧起,諸寒為病,必自犯寒氣,口得寒物,乃得病寒,非諸火病自內(nèi)作,氣之病寒者,十無一二?!痹谥委熒习炎剃幗祷鹱鳛橹匾闹委煼椒ǎ佯B(yǎng)陰抑陽作為貫穿于人生從少壯到衰老全過程的主要攝生原則。這一理論被廣泛用于臨床實踐中。如其對消渴病的辨析,在《丹溪心法治要》中指出:消渴之證乃三焦受邪也,其中“氣實血虛,陽余陰虧”是它的發(fā)病基礎[1]。在用藥上最忌溫燥傷陰,擅用四物湯治療陰虛虛勞之證[2],對痹癥、產(chǎn)后病等的治療都側重于陰血虧虛的病機論治[3],其創(chuàng)制的大補陰丸、虎潛丸至今為臨床所習用,頗有驗效,充分印證了朱氏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性。

      由此可見,在生理上,朱氏按照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提出“陽常有余而陰不足”的觀點,是指在人體內(nèi)部陰陽的主次從屬地位而言,并非是重陰輕陽,反而是看到了陽氣相對于陰精而言的重要地位,如同日月的關系。而在病理上,陽常有余實際上是“六氣皆能化火”“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理論的漸變,而由于心君不寧,七情所感引動的“相火妄動”是導致陰精耗損,身體衰老的重要原因,故設立了滋陰降火的治療原則,而這一點在臨床治療中是頗有驗證的。

      2 張景岳“陽非有余”論

      張景岳是明代醫(yī)學大家,對《內(nèi)經(jīng)》、《易經(jīng)》深有研究,40歲以后辨明諸家學說的得失,尤其反對朱丹溪的“陽常有余”之說,主要從形氣、寒熱、水火之辨三方面論述了人體陽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陽非有余”的觀點。張氏認為陰陽兩方以陽為主。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也由乎陽,陽來則生,陽去則死,而一旦人死,身冷如冰,是形雖在而陽已去。這種“陽脫在前而陰留在后的”情況,正是陽非有余的結局,故陽唯畏其衰,陰唯畏其盛。其二,春生夏長,顯示著陽熱的生化萬物,秋收冬藏,象征著陰寒的缺乏生機,說明了陽氣的重要性。其三,水火方面,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陽也,無一則止于六耳,故水之生物,賴于此一也,水之化物,也賴于此一也。說明了水之所以化物、生氣,唯賴水中之陽氣。并以:“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為主要立論依據(jù),強調(diào)了陽氣對人體尤為重要,唯恐其不足也,并非有余。同時從陰陽互根的角度指出,陽盛則精血生,陽衰則精血也衰,如果陰不足,顯然精血也不足,又怎么能是陽有余呢?對于朱丹溪以天癸的來遲去早作為重要的論據(jù),認為“但見陰陽之一竅,未見陰陽之全體”,屬于天癸的陰精是由“天一之陽氣”所化生,天癸的來遲正是由于陽氣生機的未至,天癸的去早,也是由于陽氣生機之早衰,故有失偏頗。

      張氏在重視陽氣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陰的重要地位,“蓋陰不可無陽,非氣則無以生形也,陽不可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陽,物之成也,成與陰,此所謂元陰元陽,亦真精真氣也”,所以認為陽非有余,陰亦屬不足。

      在治療中,張氏善辨虛寒,擅用溫補,并反對以苦寒滋陰,對于糾正寒涼時弊起了很大作用。學術上認為既然陽非有余則當慎用寒涼攻伐,陰常不足則側重于滋補精血。尤其重視“陰陽互根,精氣互生”的理論基礎,他所創(chuàng)制的左歸丸、左歸飲、右歸丸、右歸飲,至今為臨床所習用??傊?,他認為:生命之本,本于命門,所以治病求本,當從一身化源所出的命門著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4-5]。與朱氏之“氣有余便是火”不同,張氏治病偏重于扶正,故隸屬于溫補派。苑立博等[6]以《景岳全書》中所載治胃脘痛的131首方劑為依據(jù),通過頻數(shù)表對其用藥頻次、藥物功效及藥物性味歸經(jīng)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補虛藥所占比例最高,為17%;在藥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溫性藥,占總用藥的52.83%;而在藥味上使用最多的是辛味藥及甘味藥,分別占總用藥的38.23%及27.52%。唐偉華[7]以《景岳全書》中所創(chuàng)的 286 首新方為研究目標進行頻次排序統(tǒng)計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從而驗證了其治療上偏重于溫補的臨床用藥風格。

      3 溫陽與滋陰的科學內(nèi)涵

      現(xiàn)代科學早已明確,機體內(nèi)的能量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在ATP中存在的自由能,另一種就是熱能。自由能供給機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需要,熱能主要是維持體溫的平衡。在中醫(yī)學中有一對概念可以類比自由能和熱能,就是元氣與火。而機體的總能量是一致的,熱能與自由能之間需要維持一定的比例,在病理狀態(tài)下,熱能增多則自由能減少,故曰:“壯火食氣”,反之自由能增多則熱能減少,故曰“甘溫除大熱”。故補充元氣意味著自由能的增加,但病理狀態(tài)下的機體狀況是很復雜的,總是處于正邪相爭,虛實夾雜的過程中。也就是說,有自由能的減少,也必然會有熱能的增加。因此臨床衡量的標準在于:疾病的主要矛盾是以熱能增加為主,還是自由能的減少為主,從而決定了滋陰與溫陽的側重點,但總不離“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原則。江海濤等學者也認為溫陽派的目的是補充機體的總能量,而滋陰派的目的是避免機體太多能量用于產(chǎn)熱而發(fā)生“壯火食氣”,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產(chǎn)生更多的自由能,從而維持機體的健康[8]。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正調(diào)控基因?qū)訇?,負調(diào)控基因?qū)訇帲?],故治療上也當有異曲同工之妙。關鍵在于辨證施治,陰陽本可互根,不同的出發(fā)點,在復雜的機體反應中,其最終的穩(wěn)態(tài)可能是一致的。因此縱觀古人之用方,法不離陰陽,從桂枝,白芍的配伍以調(diào)和營衛(wèi),到生姜大棗的固護胃氣,到用于治療陽氣久虛的附子湯、真武湯,到用于治療陰虛內(nèi)熱的黃連阿膠湯之類均需酌加滋陰之品。而對于陽氣暴虛者,邪實壅盛者則另當別論。因此種情形當以救急為主,不可加滋陰之品而圖緩治。

      綜上所述,“陽常有余”論與“陽非有余”論均有其獨特的理論價值,因其出發(fā)點不同故貌似矛盾,其實均不離岐黃本義,在臨床中均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張氏強調(diào)“陽非有余,陰也不足”的觀點是從人體精氣總量的角度出發(fā)來論陰陽,與朱氏之出發(fā)點并不相同。且朱氏之“陽常有余”,更多是指病理狀態(tài)下的邪氣而言。故均有其合理性。但在治療上確有不同之處,溫補法與滋陰瀉火法的偏重,至今仍為臨床所困惑。溫病派的“重陰”與溫陽派“護陽”的矛盾,在于二者在臨床均有驗效,寒溫統(tǒng)一論的進展,至今未見分曉。筆者認為總體上應屬于治療方面所選擇的不同角度的問題。而中醫(yī)的發(fā)展必然要建立在理論的創(chuàng)新基礎之上,因此發(fā)皇古義,勤求古訓是我們首先要做的,唯此才能在繼承中求發(fā)展,在繼承中求前進。

      [1]徐麗林.朱丹溪陽有余陰不足論對現(xiàn)代糖尿病論治的啟示[J].中醫(yī)藥通報,2009,8(1):42.

      [2]張霆,楊海燕.朱丹溪用藥規(guī)律及其特色探秘[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2,20(7):46.

      [3]姜德.運用方劑計量學探討朱丹溪學術流派特點[D].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2008.

      [4]任應秋.中醫(yī)各家學說[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6:131.

      [5]謝文英.張介賓的陰陽論探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6,12(3):52-53.

      [6]苑立博,方向明.《景岳全書》胃脘痛用藥規(guī)律研究[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28(2):9-11.

      [7]唐偉華.張景岳方劑用藥特點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

      [8]江海濤.寒溫統(tǒng)一新論[J].山西中醫(yī),2010,26(2):60.

      [9]王米渠.中醫(yī)分子生物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3:16.

      猜你喜歡
      朱丹溪朱氏滋陰
      朱丹溪拜師
      王祥臥冰
      朱氏正骨結合圓利針針刺代秩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下肢放射痛的臨床觀察
      秋季養(yǎng)生 重在滋陰防燥
      寶應圖書館館藏稿本《朱氏詩文世珍》考論
      朱丹溪治病懲惡兩不誤
      飲食保健(2017年6期)2017-03-29 02:45:48
      孝順成就一代名醫(yī)
      百家講壇(2017年5期)2017-03-28 13:03:17
      古代名醫(yī)朱丹溪的治病故事
      保健與生活(2016年7期)2016-04-23 02:28:03
      秋天滋陰敗火的寶貝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46
      滋陰舒肝法治療老年患者失眠49例
      定陶县| 石泉县| 博湖县| 乐平市| 察哈| 舞钢市| 尉氏县| 房产| 荃湾区| 汽车| 洛南县| 石景山区| 香港| 岳池县| 洱源县| 青冈县| 剑川县| 兴国县| 抚宁县| 禹城市| 视频| 江源县| 濮阳县| 额敏县| 溆浦县| 武乡县| 太康县| 湄潭县| 岑溪市| 双峰县| 潼关县| 华蓥市| 桃园县| 美姑县| 平潭县| 荥阳市| 香格里拉县| 南岸区| 大洼县| 西昌市| 乌恰县|